第五百三十一章 日本開關(一)

不得不說,隨着呂宋壓制鄭家、擊敗荷蘭,南海的事情也順利了許多。

崇禎十二年十二月初八,趙敬勇帶着從廣州知府衙門獲取的正式文書來到了新安縣,並且開始在此地招募百姓修建兒港。

因爲呂宋人開出的工錢高達一天一百文並且管食宿,一時間新安、番禺等周圍府縣應徵做工的人往來如潮。

一天一百文,相當於一個月二兩銀子的工錢,放在哪裡都算平民百姓中的高薪了。

趙敬勇等人當然沒有做慈善的想法,就在兒港建設工程如火如荼地開展的同時,對於當地百姓的摸底工作也在同期進行。

對於那些表現好的,工作賣力且資質不錯的家庭,呂宋人很快便發出了移民邀請,到後來甚至還有一整個客家村子都搬到臺灣或是呂宋的情況。

正所謂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劉家這一手金錢攻勢對於生活困難的大明百姓來說可是極具誘惑力的。

兒港的主要城區就位於後世的九龍一帶,正面面對的海灣被命名爲媽祖灣。

等到兒港的港口才初具規模,冉冉的五星紅旗便已經飄蕩在了兒港的上空。

隨着呂宋海軍相繼對廣西、海南、安南等地宣示了自己對海貿的控制權,整個南海至少在名義上來說已經是呂宋一家獨大。

爲什麼說是名義上,因爲此時海盜猖獗,加上呂宋艦隊數量有限,無法完成對南海的真正控制。

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十三年元月十六日,在臺灣修整了幾個月的遊德高再次帶領六千兵馬,由孫武號領頭,20艘戰艦組成的分艦隊離開望海堡(原熱蘭遮城)向北而去。

就在臺灣東北不遠的太平洋上,散佈着一連串如同珍珠一般的島嶼鏈,這裡便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藩屬國,琉球。

遊德高北上的第一站就是這裡。

根據軍情局的情報顯示,眼下的琉球國國王尚豐,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第八代國王,今年五十歲。

琉球王城首裡的名稱就是源於明朝冊封之時的守禮之邦一詞,可見琉球是典型的中華文明體系中的一員。

但是自萬曆三十七年日本薩摩島津藩劫掠琉球首裡王城起,琉球已經處於薩摩藩控制中長達31年,就連琉球王都要被迫前往江戶朝見德川幕府。

琉球已經成爲了事實上的德川幕府藩臣,只不過考慮到大明的關係,德川幕府才容忍其對外保留琉球國名而已。

已經將整個東北亞地區視爲禁臠的呂宋將軍府自然不能容忍德川幕府的這一舉動,琉球是前往日本的重要中繼站,必須控制在呂宋將軍府手中。

而且呂宋對日本並非一無所知,因爲島原之亂的緣故,眼下德川幕府已經順利完成了閉關鎖國。

除卻鄭家、荷蘭人等少數外國勢力外,其餘外國商人全部都被禁止在日本經商,九州等地大名的朱印狀也被廢止。

在這種情況下,呂宋將軍府當然不會天真地以爲自己去了日本就能夠享受到荷蘭人和鄭家的待遇。

況且呂宋將軍府可不止是想要同日本和朝鮮貿易,更想的是直接壟斷這兩國的對外貿易,除了鉅艦大炮以外,呂宋上下不知道還能用什麼手段才能達成目的。

從臺南安平縣出發,要行駛兩千裡的海路才能夠到達琉球首裡王城。

遊德高一行的艦隊先是順着臺灣西部海岸線航行,在基隆修整補給之後,再次向東北方向而去。

直到崇禎十三年二月初一,艦隊纔到達首裡那霸港。

經過兩百多年發展,首裡城已經成爲一個人口一萬多的城市,港口區就在那霸。

遊德高帶領的龐大艦隊一抵達首裡外海,立刻引起了首裡城那霸港全體居民的轟動。

孫武號上,遊德高等人仔細觀察了一番碼頭上的動靜,嘴脣輕動道:“傳令,準備登岸控制碼頭,如遇抵抗,就地擊斃。”

首裡王城裡,現任琉球王尚豐已經病重躺在牀上幾個月時間了,周圍照顧的奴婢們連大氣都不敢喘,生怕驚擾了尚豐休息。

突然間,原本靜悄悄的宮殿外傳來一陣喧鬧的聲音,尚豐寢宮的大門啪地被人推開,一個身着大明藩王世子紅色蟒袍的圓臉青年急匆匆地衝到了尚豐牀前。

“父王,大明王師來了,咱們有救了。”

這青年正是尚豐三子,琉球王世子尚賢。

原本還一副死氣沉沉孤臥病牀的尚豐雙眼猛地一睜,眼神中透出一股莫名的色彩,蠟黃的臉龐也開始變得生動起來。

“我兒當真,確實是大明王師嗎?”

尚豐乾枯的雙手一把抓住尚賢衣襟掙扎問道,臉上滿是期待之色。

尚賢年輕的圓臉上露出無法掩飾的狂喜,他拼命點着頭,“絕對沒錯,來的王師艦隊全都打着大明的字旗,雖說只有20艘船,但是全都是如山一般高大的戰艦。”

爲了迷惑琉球的薩摩武士,也爲了給琉球人反抗的勇氣,遊德高等人打着的都是大明旗號,現在果然起到了作用。

“兒臣手下人來報,他們已經和碼頭上的倭人打起來了,據說上岸的王師至少有近千人之多。”

“哈哈哈,快,快把王宮裡所有兵馬都調集起來守衛住宮門,一定要堅持到王師來援。”

尚豐強撐着身體說出來的話讓尚賢陡然明悟,他趕忙轉頭看向跟着自己一起進來的紫巾官林德宏。

“愛卿速去調遣人馬守衛宮城!”

“臣這就去辦。”

首裡王城中,尚豐父子及一衆宮人全都心懷忐忑地等待起碼頭處的消息來。

那霸碼頭上,呂宋陸戰隊與倭人的戰鬥很快便告於尾聲。

眼下薩摩藩在首裡派遣了一千足輕,其中有一百五十人的鐵炮隊,另有兩百弓箭手。

對於琉球這個最鼎盛時期也不過三千兵馬的地方來說,這已經是絕對壓倒性的力量了。

因此一聽說碼頭上有大明的軍隊正在準備登陸,負責鎮守琉球的島津家大將北鄉定盛便立刻組織人手準備抵抗。

然而呂宋軍兇猛的火力直接將這幫薩摩武士打懵了,才從護衛艦上下船,數百名呂宋海軍陸戰隊便立刻搶佔了港口處的幾個出入口,並且在這裡列陣開火。

薩摩武士的鐵炮實際上就是日本人自己打造的火繩槍,面對呂宋軍的龍驤二式毫無優勢。

弓箭手倒是勉強可以拋射到呂宋軍陣地,但是日本人所用的竹弓都是輕型弓,在七十步以外射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只用了兩刻鐘的時間,前來那霸支援的薩摩藩武士隊和足輕隊便被呂宋軍隊全數殲滅。

至於薩摩藩派駐在首裡的大將北鄉定盛,更是在持刀狂叫衝鋒的過程中被手榴彈炸得面目全非。

琉球人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呂宋人的軍隊就已經攻入到了首裡城。

面對一千名荷槍實彈、衣着威武的呂宋士兵,還在努力控制着心中恐懼守衛王城的琉球士兵趕忙心驚膽戰地打開了宮城守禮門的大門。

琉球王世子尚賢帶着一衆按司、親方等高官早已經戰戰兢兢地在宮內等候,一見到呂宋軍隊的身影,一幫人全都推金山倒玉柱地拜了下來。

“琉球世子尚賢帶領屬國上下官民,恭迎大明天使。”

負責領隊的陸戰隊隊長王民高莞爾一笑,朝着大開的宮門裡拱了拱手。

“呂宋將軍府麾下,海軍都督府指揮僉事王民高見過尚世子,我家都督還在港口處,請諸位稍待片刻。”

“呂宋?”

王民高這話讓尚賢等人大眼瞪小眼地有些茫然,不是說是大明王師嗎?

琉球離大陸不遠,從往來海商口裡也多少聽過一些呂宋的傳聞,只是怎地跑到我琉球來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元往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元往事第二百五十四章 旁徵博引第二百一十章 玉落錢票第二百四十二章 實力威嚇第一百一十七章 處理俘虜(一)第六百九十二章 驅逐韃虜(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逃亡之人第六百七十一章 呂宋漢王(十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永凱當官(二)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明覆滅(七)第五百一十八章 爭奪海權(十)第四百七十六章 四處擴張(二)第六百二十八章 大明覆滅(三)第五百六十一章 救疫河南(二十四)第五十一章 以直報怨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邊攻防第四百五十三章 攻略安南(五)第七十章 招攬人手 三第七十七章 登堂入室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四百四十七章 崖州基地(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收人收心第一百六十一章 永凱當官(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聯結楚黨(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用力過猛第四百零一章 安撫後院(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玉泉入村第一百四十三章 四川總兵第四百三十四章 朝堂爭鬥(一)第二十八章 製作火藥第五百七十七章 天下大亂(六)第五百六十六章 救疫河南(二十九)第一百九十八章 守株待兔(四)第五百四十四章 救疫河南(六)第五百二十二章 爭奪海權(十四)第五百四十章 救疫河南(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小戰建虜(三)第五百八十三章 救時司徒(六)第五百三十二章 日本開關(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家中日常(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驅逐韃虜(五)第五百七十七章 天下大亂(六)第七十一章 建窯燒磚第五百七十六章 天下大亂(五)第三百一十九章 漢中風雲(二)第六十六章 立功受賞 三第五百二十章 爭奪海權(十二)第一百七十章 突襲莊園(三)第七十二章 裝神弄鬼第五百五十九章 救疫河南(二十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新朝氣象(八)第六百七十七章 呂宋漢王(十八)第六百九十章 驅逐韃虜(二)第七百二十六章 朝鮮安南(四)第五百九十二章 圖謀宗室(九)第四百六十六章 佔領呂宋(九)第六百六十九章 呂宋漢王(十)第一百零一章 再鬥黑虎 三第二百八十一章 府城角力(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清除隱患第五百八十三章 救時司徒(六)第六百七十五章 呂宋漢王(十六)第八十六章 煉製鋼鐵 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京城盤桓(四)第三百五十一章 復社大才第六百八十三章 攻取江南(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另尋他法第四百五十二章 攻略安南(四)第二十五章 家中安頓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戰建虜(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攻略安南(六)第六百七十三章 呂宋漢王(十四)第三百七十四章 拯救皇陵(四)第二十章 崇禎七年第四百五十四章 攻略安南(六)第三百八十五章 清兵入關第二百六十四章 浙江宗羲(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動身北上第六百四十章 另立新君(七)第一百七十九章 縣試張榜第六百零三章 督師中原(四)第五百三十九章 救疫河南(一)第四百九十一章 盧象升死(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高中頭名(六)第四百八十七章 坐觀其變第四百九十一章 盧象升死(二)第六百零六章 督師中原(七)第三百九十二章 劉家生變(三)第五百章 賑濟京城(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不斷博弈第四百六十六章 佔領呂宋(九)第四百二十一章 彈劾天官(一)第五百二十三章 爭奪海權(十五)第二十一章 正月拜年第五百四十五章 救疫河南(七)第二百四十五章 家中日常(一)第六百五十二章 恐嚇清軍(二)第三百四十八章 取道湖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