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龍驤升格

“噼啪”、“噼啪”

通濟號剛剛在劉家村碼頭上停靠好,早已在此等候的蘇謹等人立刻將鞭炮點了起來,配合上敲鑼打鼓的劉家村村民,氣氛頓時變得熱鬧非凡。

“恭賀二少爺考取縣試頭名!”

“恭賀大舅老爺、竇公子、許幫辦、陳公子考過縣試!”

好傢伙,村裡各房的主管這都基本都到齊了。

陳翊定站在劉錫命身後笑的嘴都合不攏了,一個勁兒地朝碼頭上的人羣揮手致意,頗有一種衣錦還鄉的感覺。

劉錫命對這些場面倒是見慣不怪,微笑着朝衆人揮揮手示意後,走到蘇謹等留守主管面前拱手笑道:“多謝大家的心意,我走這段日子風波不斷,幸好有諸位鎮守,我才得以安心考試,劉某在此多謝大家了。”

府城離劉家村不遠,所有村子裡有什麼緊要的消息都能夠及時通知到劉錫命。

張元龍聽到這話一臉心有餘悸,何止是風波不斷,簡直就像二哥說的那個什麼諜戰大片一樣。

這大半個月來,到村子裡探聽消息、盜取機密的賊人是一波接着一波,好在有之前陳家的事情作爲提醒,劉錫命迅速在村子重新組建了警房,並且將自己知道的一些後世警察管理知識教授了下去,這才能及時將這些賊人一一抓出來。

以往對於劉家村新加入的一萬多號人員,村子裡的管理人員並不能完全掌握每個家庭的最新情況,管理方式略顯粗放。

但是現在警房有150多人,並且每10到20人就進行了劃片管理,哪個區域住着哪些人家,這些人都是幹什麼的,警察們全都一清二楚。

這次潛伏進來的幾個探子就是因爲這樣的原因被不明不白的抓了起來,劉家村用生動的事例教育了他們,一個被充分組織和管理起來的集體是多麼的可怕。

再加上劉家村第二期防禦工事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南北兩處沿江地帶都在開始逐步填淤造地,同時修建木製城牆,這幫人就算想跑都跑不了,說起來真是可憐。

劉錫命看見張元龍這幅表情就知道他心中所想,他哈哈大笑着拍了拍張元龍肩膀,鼓勵他道:“這幾個月做的不錯,看來你這個副警司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轉正了。”

“哎呀,果然還是人民戰爭最有力量”,劉錫命做了個擴胸的姿勢,家中有備無患,現在他只覺得神清氣爽。

“這才只是開始,往後咱們還要摸索成立議事院,把村民們參與城市建設和防備外患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到了那個時候,纔是真正的上下一心、水潑不進。”

眼下世界都已經進入大航海時代了,封建統治雖然還能維護個幾百年,但是終將被掃入歷史的塵埃,轉而被更爲文明的公民社會所替代。

但是要想建設完善的公民社會,各種公民組織是必不可少的,有助於發揮全體人員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

“哈哈哈,二少爺說的是,不過這些都等以後再說吧,咱們先去祠堂祭拜如何?”,蘇謹知道劉錫命又要開始出新點子了,眼下站在碼頭上談事情也不是個事,索性建議先去祭祀。

“好”,劉錫命豪氣干雲的伸手一揮,“弟兄們,咱們先去祠堂。”

“喏”

“一拜天帝”

“二拜炎黃”

“三拜聖賢”

一羣人浩浩蕩蕩地來到劉家村大祠堂中,在劉錫命領頭唸了幾句表達感謝庇佑之類的祭詞之後,祠堂司儀洪亮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響起,衆人紛紛站立合十鞠躬。

“當”,司儀輕敲銅鐘,示意祭拜結束。

“既然來了,便在這裡開個會吧”,劉錫命轉身一看大殿中前來祭拜的村民也就一兩個人,示意劉錫禾上去請這兩人趕快祭拜關門。

“除了之前來報過的,各房還有什麼事情要通報的嗎?”,劉錫命一屁股斜坐在長椅上,示意其他人也都坐下回話。

蘇謹作爲牽頭的留守人員,當即端坐前傾道:“少爺,工房這邊的好消息好挺多,冶煉局和兵器局已經聯合改進了鑄炮之法,第一門四寸炮已經試製成功,少爺隨時可以檢閱。”

“什麼?”

劉錫命右手在扶手上狠狠一拍,滿臉驚喜地脫口而出。

劉家村原有的火炮只是一種大約相當於4磅炮的火鴉炮,現在新研製的四寸炮,已經接近24磅炮的口徑了。

“怎麼會突然就研製成功了,之前不是還說冶煉局做出來的炮管強度不夠嗎?”

蘇謹嘿嘿一笑,雖然已經學了劉錫命的物心學,對格物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一定論已經深信無疑,但是他畢竟是傳統文人,對這些匠人之事多少還是有點兒排斥。

當然,蘇謹也算是幹一行愛一行的典範,反正劉錫命重視的東西他就會主動去學習瞭解,這可比現今的多數讀書人好多了。

這會兒說起這其中的關鍵他也是毫不含糊,“少爺,這還是因爲咱們的水力鍛錘已經研製成功的原因,以往雖然也是用鐵範造炮,但是炮身中還是有不少氣孔,現如今有了水力鍛錘,待炮身未冷之時,用鍛錘不斷敲打 炮身,造出來的炮也就更加耐炸……可惜水力鑽牀的力道不夠,不然都可以直接進行鑽膛了。”

“哈哈哈,不想行之先生都快成了兵器專家了,不錯不錯”,劉錫命一陣開懷大笑,不光是爲了新研製的火炮,更是爲了蘇謹這個老儒生的轉變。

正如蘇謹所說,現在這種造炮工藝也還是有些落後,鐵炮在製作的過程中還要放入鋼芯來製作炮腔,不像後世造炮都是一體成型,再用鑽孔機進行鑽孔,這樣造出來的火炮內壁更加光滑,炮身質量也更好。

哎,什麼時候能點出蒸汽機啊,劉錫命心中一陣碎碎念。

“少爺”,顧南見蘇謹說完,接話道:“工房近日按照你的要求做出了幾臺那個什麼顯微鏡,咱們醫房也用這物件做了幾次細菌實驗,只是好像還沒有發現你說的那個什麼青黴菌,少爺有空還請到醫房指點指點。”

顧南一說起這個細菌實驗,周圍的人全都是一身惡寒,臉上寫滿了嫌棄的表情。

前幾天的時候,顧南剛剛得到這顯微鏡就開始到各種污穢之地找些樣品來觀察,蘇謹聽到醫房出了新成果,也沒多想就帶上全體主管前去巡視,結果大家都被那顯微鏡裡密密麻麻的細菌嚇得夠嗆。

“好,這可是個大好的消息”,劉錫命忍不住搓了搓手大喜道,這下子現代醫學就要從劉家村發源起來了。

見其他人都是一副不明所以的表情,劉錫命笑了笑解釋道:“有了顯微鏡,咱們對於微觀物質世界就能夠有更多的瞭解,許多以往難以解決的問題、病症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就比如顧大夫剛纔說的那個青黴菌,一旦能夠將其做成藥物,以後龍驤團的傷兵陣亡率起碼要下降一半。”

“什麼?”

“這麼厲害?”

有了這個直觀的介紹,衆人一下子對醫房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認識,尤其是穆敬難等龍驤團的人,看向顧南的眼神差點兒冒出精光來。

劉錫命見狀大笑道:“大家不要激動,醫學的發展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大家耐心等待就是了。”

“對了,龍驤團訓練的新兵怎麼樣了?”,劉錫命轉頭朝穆敬難問道。

穆敬難刷地挺直腰桿,“二哥放心,龍驤團所有人員隨時可以投入戰鬥,就算是新兵,只要陣列不散,一個打兩個也沒問題。”

“敬難、敬思,你們兩個回去理一理,這幾天咱們把提拔名單定下來,龍驤團馬上擴大爲龍驤營,下轄五個團,共計2000人左右。”

“喏”,穆敬難和李敬思一臉興奮地行禮回道,總算又可以升格了,這回不少弟兄也可以往上提一提了。

第六百一十一章 督師中原(十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救時司徒(一)第五百四十章 救疫河南(二)第四百零六章 大獲全勝(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再次寇關第五十章 明軒不明第五百四十章 救疫河南(二)第三百六十章 怒爲紅顏(三)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三百九十七章 村中諸事第五百一十三章 爭奪海權(五)第一百九十四章 怒髮衝冠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覆滅(五)第五百四十一章 救疫河南(三)第五十八章 連夜遁逃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中日常(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場外閒事第三百九十三章 劉家生變(四)第八十八章 製作火器 一第二百五十三章 再次相遇第一百八十九章 全村排查第七百三十章 南明離火(二)第二百八十五 府城角力(七)第五百零六章 治理呂宋(一)第三百七十二章 拯救皇陵(二)第四百八十五章 再次寇關第六百三十五章 另立新君(二)第六百一十八章 督師中原(十九)第六百零七章 督師中原(八)第二百一十六章 場外閒事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西商人第二十八章 製作火藥第六百三十五章 另立新君(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跟蹤迷影第五百一十八章 爭奪海權(十)第四百八十七章 坐觀其變第四十二章 老師良才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第五百一十五章 爭奪海權(七)第六百三十一章 大明覆滅(六)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氣象(九)第三百一十九章 漢中風雲(二)第六百五十六章 江南劫難第一百九十九章 守株待兔(五)第七十三章 定計未來第四百七十四章 固守呂宋第四百二十二章 彈劾天官(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京城盤桓(四)第八十三章 製作石漿第六百七十六章 呂宋漢王(十七)第六百六十九章 呂宋漢王(十)第二百五十三章 再次相遇第三百九十五章 劉家生變(六)第三十八章 張氏子弟第一百一十一章 村莊激戰第二百九十三章 結社!結社!第七百二十九章 南明離火(一)第六十四章 立功受賞 一第四百六十三章 佔領呂宋(六)第三百零四章 獻忠兵至(十)第五百四十六章 救疫河南(八)第九十三章 村中風貌第二百四十三章 小懲大誡第三百三十六章 德榮從軍(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訂親謝家第七十三章 定計未來第十八章 還清欠債第五十二章 家丁亂戰第一百九十章 出餿主意第六百五十一章 恐嚇清軍(一)第一百零二章 再鬥黑虎 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德榮從軍(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跟蹤迷影第一百零一章 再鬥黑虎 三第三十一章 貴客來訪第五百五十一章 救疫河南(十四)第四百六十八章 佔領呂宋(十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跟蹤迷影第六百零一章 督師中原(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建立船廠(二)第八十六章 煉製鋼鐵 一第七百零三章 驅逐靼虜(十五)第五百三十三章 日本開關(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再次擴張第七十四章 母族長輩第三百二十六章 漢中風雲(九)第六百二十四章 吏治改革(五)第一百八十一章 紛至沓來第五百零五章 賑濟京城(七)第一百九十一章 包藏禍心第一百八十八章 本色盡顯第一百三十一章 技術研究第五百二十二章 爭奪海權(十四)第六百一十二章 督師中原(十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家中日常(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購買軍械第一百四十五章 鬼話連篇第一百零四章 重整家務第五百八十八章 圖謀宗室(四)第五百五十五章 救疫河南(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