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

三月十九,穀雨。

今日乃是太子劉沐生辰,太上皇和太后自去歲返京後,之所以久久沒擺駕回冬暖夏涼的渭北甘泉宮,亦因要親眼見證嫡孫的束髮之禮。

漢代以虛年計歲,實則過得年首,就算長了一歲,生辰之日與束髮之禮沒有必然的關係,挑個吉日就可以了,否則若生辰恰巧爲正月初一,倒真是不好安排。

太子劉沐的生辰卻是合宜,就在和風細雨的陽春三月,天家長輩覺得“萬物始興”的寓意挺好,故也就無需另挑時日了。

後世有種謬誤,以爲漢人虛年十五,女子及笄和男子束髮,皆爲成人之禮,是不太準確的。

女子及笄之後,爲許婚待嫁之年,確實可視爲成人禮。

然男子束髮後,尚需年滿二十,再行過及冠之禮,方真正視爲成人,可參與各種宗族儀式,乃至繼承家業。

束髮禮寓意着男子從孩童成爲少年,已可視爲男丁,可就大學,蹍大節,業大道,爲成年後繼承家業做準備。

依照大漢律法,男子十五歲成丁後,方且具有完全行爲能力,尚未成丁者不得從軍,始役年齡則爲十七歲,大多數漢人男子皆會待到及冠後才服役。

當然,亦不乏早早應募從軍者,然想要通過徵募體系進入精銳軍伍,必須是身體條件極好的良家子。

年少入伍,除卻習練武藝騎射,且“日進酒二斤,肉二斤”的養着,待其真正成年,皆是虎背熊腰的彪悍將士,不是服兵役的尋常邊軍可比的,也不會早早退伍。

後世所謂的“一漢敵五胡”,說的就是這類千里挑一的精兵,甚至可視爲殺戮機器,畢竟在其確立三觀最爲關鍵的階段,是在軍營裡渡過的,每日學的就是在戰場上如何殺人和如何避免被殺。

饒是劉徹登基爲帝,大興官學,卻也沒打算提高應募入伍的年齡門檻,不是每個少年的適合唸書的,有的沒條件,有的自身就不喜歡,譬如太子劉沐,若非生在帝皇家,肩負着傳承社稷的重任,就憑他的性情,寧可早早入伍,也絕不繼續晉學。

入黃埔軍學就讀,已是他所能接受的底限了,若讓他晉入政經官學,估摸他得活活憋瘋了。

大漢鐵血尚武,尋常百姓家中如劉沐般脾性的少年爲數衆多,若冒然提高應募入伍的年齡門檻,譬如提高到十八乃至二十歲,非但會造成精銳軍伍的兵員素質下降,更會讓社會上出現大批精力過盛的少年郎,且大半是暴脾氣的,指不定如何鬧騰啊。

治大國者,不能想當然的作出決策,子非魚,焉知子所不欲亦非魚所不欲?

劉徹無論身爲帝皇,還是身爲人父,在多數時候都是頗爲開明的。

譬如劉沐的束髮禮,該如何舉辦,只要不違背禮數,劉徹還是順了自家兒子的想法。

無須大肆操辦,儘量從簡。

太子殿下向來爽直,覺得應付太多賓客着實累人,況且他現今不差錢,也沒太稀罕甚麼賀禮。

要曉得,漢人頗爲講究尊老敬賢,天子拜謁師長都行揖禮,儲君自是更要對元宿耄老恭恭敬敬,若是朝堂重臣都來觀禮,劉沐想想都覺着麻煩。

知子莫過父,劉徹知曉自家兒子的心思,他自身也嫌麻煩,索性只邀了些德高望重的劉氏宗親,還有自幼教導劉沐的六位師長,在未央長秋宮的偏殿爲他行束髮禮。

束髮禮上,太上皇劉啓也算“越俎代庖”,非要親手以緫帶爲劉沐束髮,身爲人父的劉徹也只能無奈嘆息,深表遺憾。

老宗正劉通已近百歲高齡,仍是讓兒孫攙着,非得親自入宮觀禮不可,現任宗正卿劉歂見得這架勢,不禁有些慶幸,若是老宗正仍有餘力,估摸連他這主禮的差事也得搶了去。

今日的情形頗爲明顯,宗室長輩們都覺着皇帝劉徹指望不上了,心心念念想讓太子劉沐早點爲天家開枝散葉,讓老劉家的江山社稷愈發穩當。

若天家絕嗣,尚有那麼些親王在,要繼承帝業也輪不到他們的子孫,一旦爆發帝位爭奪,反是他們又要絞盡腦汁的站隊,站對了沒太大好處,站錯了卻得倒大黴,絕對不是甚麼好事。

正因如此,對皇嗣多寡最爲上心的,就是這羣老宗親。

太上皇劉啓原本還想爲劉沐重新賜名的,蓋因劉沐的“沐”嚴格說來算是小名,依禮制,“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漢人多選在男童的百日禮上爲其賜名,又或者是在出生時便先取個小名,待得啓蒙,最晚到束髮時會取大名,及冠時則取字。

昔年劉沐誕於穀雨之日,聞雨聲落地而出世,太上皇劉啓因而爲他賜小名爲“沐”,既有因水生木之意,亦寓以沐仁浴義之期盼。

事實上,在劉沐得冊太子時,就該另取個更少用的字作爲大名,蓋因這“沐”字用得太廣,登基爲帝后,臣民避諱起來着實太難。

然劉沐覺着自家這名挺好,劉徹也覺着叫了那麼多年,早已順了口,沒必要急着改,故就一直沒去理會。

拖到劉沐束髮,太上皇劉啓自然不可避免的提及此事,奈何劉沐性子倔,況且深受劉徹的影響,覺着就算自己日後登基爲帝,也沒必要讓臣民避諱太多,“休沐”就“休沐”,“沐浴”就“沐浴”,也不是甚麼惡詞。

“此名乃皇祖父昔年所賜,孫兒得沐祖父恩澤,時刻感念在心,不敢但忘,覺着不必改了。”

劉沐雖是莽直,然也如阿嬌般,還挺會拍長輩馬屁的,沒直接逆了自家祖父的好意。

劉啓是何等角色,焉能瞧不出小屁孩的真正心思,然畢竟是隔代親,寵得緊,見他着實不願改名,也就罷了。

劉沐之所以不願改名,也因他確是重情重義,且頗爲念舊,莫說是用了多年的小名,就是幼年時得着的許多物件,至今都仍妥善珍藏,尋常不讓人碰的。

劉徹覺着自家兒子這種行爲是怪癖,非止是出自佔有慾,甚至有強迫症的跡象。

想想千百年後,後人若要搞個甚麼未央宮博物館,到時將歷代漢帝的珍藏都擺出來展覽,自家兒子怕是要在九泉之下後悔得捶胸頓足。

劉徹自身就不同了,目光長遠的很,偶爾寫寫日記,篇篇都體現出自身殫精竭慮,憂國憂民的偉岸做派,後人若是翻閱,必得贊句,果不愧是愛民如子的千古聖君。

行過束髮禮,便是饗飲賓客的宮宴。

太上皇與衆位老宗親許久未見,自不免多飲幾樽,聊些無涉軍政的家長裡短,追憶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皇帝和諸位親王都等在旁陪着。

太子劉沐也陪了半晌,卻再是坐不住了,又避席敬酒,想先行告退,衆位長輩知他少年心性,倒也沒多作計較,依舊陪着太上皇暢飲。

劉沐返歸太子府時,已是日暮西垂。

偏殿也是備了酒宴,賓客卻非達官顯貴,而是早就約好的諸多同輩好友。

明日爲廿十,恰逢休沐,這羣公子貴女今日剛下學,便是紛紛執着請柬,入了承乾宮,此時皆已在殿內等候多時了。

張篤來得最早,蓋因他去歲就已結束學業,得了實職,入內史府爲長史,輔佐京兆尹掌京畿政務,日子還是挺清閒的。

經過大半年的磨練,他已能頗爲熟練的打理所屬政務。

京畿本就是“首善之地”,三輔又各有長官僕射轄制,內史府的職守乃是統掌監核,尋常是不會涉入瑣碎的地方事務,況乎諸長史僅爲京兆尹的輔官,類似後世的秘書處,且張篤資歷淺,在諸長史中排最末,手頭也分不到太多政務。

華夏官場向來如此,管的事務多,雖難免勞累,卻也意味着你手頭有權,太急於表現,冒然插手旁人的職守職權,實是官場大忌。

這絕非甚麼官場陋習,而是行政倫理,誰掌權誰負責,若不權責分明,到時出了岔子,算不清的。

張篤不是尋常百姓家的子弟,自幼耳濡目染,入仕後規矩得緊,頗得上官和同儕的讚賞,這就是世家底蘊了,亦是官宦子弟相較寒門庶子的優勢所在,實是無須諱言的。

無論是做官還是做人,第一印象都頗爲重要,若是打從開始就觀感不好,日後想要扭轉旁人的看法,就得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

先不提你有無真才實學,首先就得懂規矩,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否則背景再硬實都難混得風生水起。

張篤無疑是頗爲適合混官場的,本月上旬與楊蘅正婚之日,也不忘給諸位上官和同儕發了請柬,在婚宴上更是給京兆尹王軒做足了面子,親自敬了好幾樽酒。

要曉得,張篤的官位尚低,遠沒到自立門戶的時候,故仍是居住在大長公主府,若非參加他的婚宴,內史府諸官平日多是沒機會登門拜會的,也就位列諸卿的王軒夠格罷了。

背景硬實,謙遜有禮,且會來事,看着就前途無量。

這是內史府諸官對張篤的一致看法,也不免暗暗扼腕惋惜,自家府中的適齡貴女沒入天家的眼,沒釣上這乘龍快婿。

今日聞得張篤要入宮赴宴,爲太子殿下的束髮禮道賀,京兆尹王軒還特意讓他捎了份賀禮,不厚不薄,一方戰國末年的魏國虎符。

換了旁人要託他給太子送禮道賀,張篤未必會應下,王軒卻是不同。

王軒的女婿,乃是太子詹事陳誠,饒是他再想避嫌,也沒甚麼用,在旁人眼裡,王軒乃至長安王氏就是歸入太子一系的。

若非今上膝下唯有獨子,長安王氏不管願不願意,都勢必要捲入皇子間的奪嫡之爭。

既是如此,那索性就隨意些,否則反顯出心裡真的有鬼了。

太子劉沐倒是頗爲喜歡這份賀禮,還特意囑咐張篤替他向京兆尹道謝,或許正是這種豪爽的脾性,讓旁人愈發覺着他心懷坦蕩,故滿朝文武皆不認爲太子殿下有心朋黨,諸御史也從未有過類似的劾舉。

皇帝劉徹欣慰之餘,卻也難免嘆息,兒子太傻,不懂得培植羽翼,也無心早早攬權,讓他這身爲人父的心情頗爲矛盾。

不想早點做皇帝的太子,想想也挺不成器的,皆因缺乏競爭,不夠上進啊!

自家傻兒子雖已束髮,卻仍是太過稚嫩了,不知何時才足以託付社稷啊!

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衛趕至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五章 金屋藏嬌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