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

八月初十,秋分。

秋祭大典上,已深居淺出多年的太上皇劉啓突是露面,祭典剛結束,便是命內衛將十餘名方士押上祭壇。

“爾等奉上可長生不死的仙丹,朕不欲獨享,故命大農少卿蘇媛依着爾等丹方,煉丹百爐,今日盡皆賜予爾等,且讓我大漢臣民共襄盛舉,賀爾等昇仙!”

劉啓當着萬千臣民的面,命諸多宦者高聲傳諭。

春祭和秋祭乃是漢廷每歲最爲盛大的祭典,春祭日,秋祭月,皇帝皆會率臣民出長安百餘里,於郊外設壇祭天。

隨着大漢愈發強盛,京畿郡縣的百姓更是尤爲富足,皆心懷感念,故每逢春祭和秋祭之日,都是自發匯聚而來,在官道兩側迎候聖駕。

在天子與羣臣的大隊車駕駛過後,百姓更是會緊緊跟隨,前往祭天之地。

所謂的“萬千臣民”,絕無半點誇張,立於祭臺之上,放眼望去,除卻拱衛四周的大批禁衛,更遠處就是烏央烏央的百姓。

漢廷大興官學已過十載,京畿郡縣更是最早普及官學之地,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雖遠遠比不得後世華夏,然“掃盲”終歸有所成效。

郎署早已拷問出那夥方士煉製“仙丹”的丹方,向太上皇和皇帝呈稟,大農府衛生部確是完全依照這些丹方煉製出了百爐丹藥。

太上皇劉啓吩咐宦者傳諭後,順帶讓人將近萬分印刷出的丹方散給臣民傳閱,饒是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聽旁人唸誦。

諸多亂七八遭的材料且不去提,單是聞得“水銀”二字,在場的多數臣民就曉得那些方士死定了,且是死有餘辜。

關中百姓對水銀並不陌生,傳聞秦皇陵墓的地宮內,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數量何其龐大。

在官學教授的理工課業中,更有詳述水銀的用途和危害,嗅之已是大忌,更況乎用來煉丹服食?

那些方士莫不是隱居太久,沒讀過書?

若是明知故犯,那就是蓄意謀害太上皇,莫說要了他們的命,就是夷三族,誅九族,都是理所應當的。

劉啓雖非心慈手軟之人,然年事已高,終歸不似昔年在位時那般狠辣暴戾,不想再多造殺孽,故此番沒打算搞甚麼連坐。

汞中毒的病徵多是慢性的,然若大劑量的吞服汞化合物,終歸會出現急性症狀,譬如腹痛、嘔吐、咳血。

自是不會讓方士們玷污祭臺,而是分別押往祭臺周圍早已壘好的數座土臺,綁在木架之上,命內衛掰開他們的嘴,往裡塞仙丹,爲避免他們活活噎死,還不忘灌仙水,皆是凝霜採露得來的無根之水,倒也算特別優待了。

衆目睽睽之下,公然行罰,毫無半分遮掩,就是如此簡單粗暴!

在場的萬千臣民,目睹此情此景,多是不覺有甚不妥,長安東市口處斬人犯的場景比這可血腥多了。

謀害太上皇,腰斬車裂都是輕的,當衆凌遲都不爲過。

不少臣民覺得此等刑罰過輕,然又聞得聖諭,會將方士們留在此地,任他們尸解昇仙。

曝屍,縛於木架,曝於荒野,對素來重視喪葬的漢人而言,無疑是極重的處罰。

百姓們正自議論紛紛,皇帝陛下亦是頒下聖諭,一道必將舉國震撼且垂爲定製的召諭。

“凡吾漢室後繼之君,永世不得行泰山封禪之舉!

泰山封禪,勞師動衆,徒耗民力!

上古堯舜,皆未大舉封禪,唯愛其民,得爲聖王,秦皇登泰山,築壇祭天,卻二世而亡,皆因苦其民爾!

漢自立朝,休養生息,強國富民,無愧天地,不負黎民,何須封禪泰山?

漢強若斯,非天獨厚,乃君臣齊心,萬民齊力,何須報天之功?

唯望吾大漢子民,勿忘先人,篳路藍縷,開啓山林,披堅執銳,保境安民。

自助者,天助之!

天行健,漢人以自強不息!”

(PS:爲免擡槓,特意申明,齊相管仲曾言,黃帝堯舜禹等七十二位古時帝王皆曾泰山封禪,半點佐證沒有,後世齊魯儒生雖不斷加料,但不管你們信不信,作者君是不信的。)

召諭傳遍四野,萬民皆山呼萬歲,卻有不少朝臣脊背直冒冷汗。

太上皇和皇帝擺出如此大的陣仗,自不是隻爲處罰那些上不得檯面的方士。

朝臣想拍皇帝馬匹,勸皇帝泰山封禪,這本沒甚麼大不了,但託以方士之辭,說甚麼“陛下文治武功皆曠古爍今,若往泰山封禪,報天之功,天必厚予,北臨碣石,或可冀望遇蓬萊仙山,得覓長生”,這就過分了!

劉徹雖是莫名其妙的魂穿大漢,卻仍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況且上輩子也到過蓬萊島,在人頭攢動的旅遊景點非但沒聞到半點仙氣,更是擠出滿身臭汗。

更關鍵的是,現今皇帝尚在而立之年,真正需要“覓長生”的,是年事已高的太上皇。

大漢以孝治天下,身爲皇帝的劉徹,之所以沒當殿甩出御案上的鎮山河,將那數位腦子進水的朝臣砸得頭破血流,亦是考慮到太上皇老爹的想法和臣民的觀感。

皇帝陛下不肯封禪泰山,莫非是不想爲太上皇“覓長生”?

劉徹不想莫名其妙的被扣帽子,壞了名聲,甚至影響到父子親情。

於是乎,劉徹索性跑了趟甘泉宮,將此事向自家老爹坦言相告。

太上皇劉啓聽罷,不禁啞然失笑。

覓長生?

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雖不知是否曾起心動念,卻皆是沒有實際動作,已故的太皇太后竇氏,也就是劉啓的親孃,甚至豁達到認爲“人必然要死,大漢也必然無法永存”,劉啓自也深以爲然。

或許,這種豁達也與漢初統治者崇尚黃老之學有關,道法自然,生而爲人,饒是身份再尊貴,又如何能違背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

秦皇昔年求仙問藥,不是因爲他老年癡呆,只因對權勢不捨和對死亡恐懼,影響到了理智思考,無非想賭一把而已。

劉啓已禪位多年,又因身患頑疾,實是抱着多活一日賺一日的心態,自然比秦皇晚年要看得開。

方士獻上的所謂“仙丹”,劉啓更是不吃的,頑疾纏身多年,若非昔年蘇媛奉旨研製出平喘藥物,緩解了病情,他能活到今時今日?

仙丹若是有效,他昔年還用得着早早禪位麼?

況且,劉啓現今服用的任何藥物,都會先經過太醫乃至衛生部諸官仔細斟酌,甚至會加大劑量在奴隸身上做大量的活體實驗。

幾爐仙丹灌下去,撐得最久的奴隸也沒能活過十日,半個得道成仙的都沒有,劉啓得了呈稟,自是不會服用的。

原本正想着怎麼處置這些招搖撞騙的方士,恰巧碰上自家兒子遇着此等難事,索性就在秋祭大典弄出這等大場面。

太上皇親自出面,不信方士,不信世間有長生不老的仙人,皇帝自然就能順水推舟。

非但劉徹自己不往泰山封禪,大漢後繼之君都永世不得爲之,否則就是有違“祖訓”,是忤逆,是大不孝!

泰山封禪?

別扯甚麼提振民心士氣,更別提甚麼“歷史象徵意義”,就是勞民傷財,彰顯帝皇自身的文治武功罷了。

少搞點形式主義,多注重民生,比甚麼都強。

民族的脊樑,泰山上的祭臺撐不起來,反是太廟之側,那座以萬千匈奴首級封土夯實的高高京觀,彰顯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鐵血漢魂和錚錚漢骨!

翌日早朝,皇帝劉徹下旨,貶謫了數位朝臣。

倒是沒一擼到底,終歸只是“無心之失”,拍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暫且降職外放,讓他們清醒清醒,若在地方郡縣任官能有所建樹,日後未必不能再度重用。

大漢朝堂已經過多次大換血,現今能入列朝堂者,絕大多數都是有真才實學的,雖說缺了誰都沒太大問題,但人才培養終歸不易,經過層層歷練,擁有豐富治政經驗的朝堂重臣更是如此。

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監國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贈嬌妻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電堆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