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

張騫瞧着倔強的兒子,心中既是讚許亦有無奈。

養兒方知父母恩,昔年的自己,也曾熱血輕狂,只覺父母長輩太過謹小慎微,顧忌太多,直到身爲人父,才醒得兒女無論長到多少年歲,有多大的出息,父母仍是會爲他們操心勞神,唯望他們能一世安好。

張騫搖頭道:“你阿母爲你傷神傷身,染了暑熱,若不好生休養,再落下甚麼病根,饒是你日後貴爲公卿,便能無愧於心?”

“啊?”

張篤聞言大驚,早先內宰前來喚他起身,只說阿母正欲小憩,卻未提及阿母染疾,此時猝然聽聞,他只覺腦中轟然炸響。

阿母自幼體弱,昔年誕下他後,雖是精心調養,終歸傷了元氣,每每染疾,饒是傷風受寒,都不可有半點疏忽。

念及至此,張篤豁然起身,雙腿卻因久跪而血脈不暢,既是疼痛難當,更是站不穩當,身子一歪便要摔倒。

張騫伸手扶住他,皺眉道:“如此急不自察的心境,爲父不免也有些顧忌允你赴滇,倒非憂心你的性命有虞,卻是怕你誤了朝廷的大事。”

張篤忙是強忍雙腿刺痛,緩緩站定,深深吸了口氣,躬身道:“孩兒知錯,然孩兒心意已決,先去向阿母請罪侍疾,待阿母身子好些了,孩兒必會再好生與阿母商議此事,懇請阿父莫要阻止孩兒。”

他深知,以阿父大行令的身份,但凡提一句他不適任赴滇,別說太子殿下,就是皇帝陛下都會深以爲然。

陛下常言,專業之事,就要交由專業之人決斷。

對各府署的職守,若非有甚麼悠關社稷的大事難決,陛下多半是不會干涉的。

誰掌權,出了岔子,誰就須負責,端是權責分明。

對滇事務,暫且交由太子殿下主持,日後若出了岔子,殿下必也要向皇帝陛下乃至朝廷百官給個交代,故他絕不敢忽視大行令的意見。

殿下脾氣雖暴,卻絕非剛愎自用之人,否則也不會特意藉此機會,培養和扶持自己的僚屬,以爲日後臂助。

“你且先去沐浴更衣,免得這副慘狀讓你阿母瞧見,徒惹她心疼。”

張騫微是頜首,適才雖訓斥自家兒子,卻也不會真的從中作梗,耽誤了他的前程。

實際上,饒是張篤不這般急躁的胡亂折騰,他也會想法子說服愛妻,放手任兒子這雛鷹展翅的。

張篤忙是應諾,踉踉蹌蹌的疾步往自己居住的院落行去。

張騫看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臉上不復怒色,卻是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欣慰,雖仍稍嫌稚嫩,但終歸有所堅持,有志向,有主見,男兒本當如是。

才能,閱歷,經驗……

這些不足都能慢慢彌補,跌跌撞撞亦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後,再無勇氣起身前行!

父母所要做的,不是扶着兒女走路,而是在他們跌倒後,攙一把,鼓勵他們繼續前行!

至少在當下,張騫對自家兒子的表現是頗爲滿意的。

是夜,張篤執意在阿母榻旁侍疾,陽信公主既是心疼又是欣慰,好在張騫在側談笑,倒是沒讓她太過感傷。

三日後,陽信公主病癒,張篤揉着屁股,一瘸一拐的前往承乾宮的太子府。

對阿母用苦肉計,使得阿母傷懷染疾,確屬忤逆不孝,現今阿母病癒,講規矩的阿父自是要對他用頓家法,當然……阿母卻是不知此事的。

好在,有阿父幫着從旁勸說開解,阿母終已允他赴滇,這頓家法倒是沒白吃。

只不過,此事尚不算完。

沒多久,太子車駕駛出承乾宮,匆匆出了長安城,趕往渭北甘泉宮。

張篤乃是太上皇和太后的嫡親外孫,要遠赴滇地,且是肩負重任,必是要隨太子殿下前去稟明緣由。

漢人尚武,君臣若非年老體衰、出門遠行或是典儀所需,多是騎馬而非乘坐車輦,後輩子侄更是如此,所謂鮮衣怒馬少年時,換後世的話,乘車坐輦很娘炮,僞娘小鮮肉在漢代並不吃香,多半是男寵般的存在。

奈何張篤的翹臀現下是皮開肉綻,若其騎馬前往,待得到了甘泉宮,怕是早已血染馬背。

太子劉沐倒是揚鞭打馬,驅策着他那匹雄俊非凡的照夜玉獅子,端是意氣風發。

現如今,諸事已近妥當,姑母已允張篤赴滇,皇祖父和皇祖母必也不會多說甚麼。

丹徒候府那邊更是早早應下,嗣子劉塍迎娶滇國王女,幾近有利無弊,若日後滇人舉國內附,滇王必得敕列候,兩家也算門當戶對;若是滇國不臣,大不了讓劉塍休妻另娶。

男兒有功業在身,還愁找不着好媳婦?

果不其然,太上皇聞知此事,非但沒出言制止,反是老懷大慰的誇讚了孫兒和外孫,太后雖不捨外孫犯險,然得知長女已是應諾,也就沒多說甚麼,反倒提起兩人的婚事,讓他們早點娶妻生子,開枝散葉。

劉沐年歲尚幼,太子妃的人選更悠關家國社稷,太后也不好過多置喙,然對已虛年十七的張篤,非但尚未娶妻,連婚約都沒定,這就令太后很不滿意了,直道長女和女婿沒心沒肺。

漢人早婚,窈窕淑女更是君子好逑,適齡的世家貴女,凡才貌雙全者,府上的門檻早被媒妁踏破。

長公主和大行令的獨子,虛年十七尚未定親,這像話麼?

張篤聽着外祖母唸叨,只覺腦子陣陣發脹,疼得厲害,卻又不敢顯露半點不耐之色,只能唯唯諾諾的垂首受教。

“赴滇前,你且安生待在府裡,多多陪伴陽信,待你離京,我自會召她前來,與她好生說說你的婚事。”

太后唸叨了半晌,直至口乾舌燥,終是暫且放過自家外孫兒。

隨着年歲漸高,太上皇與太后更樂意長居渭北甘泉宮,蓋因在長安城,只得困居長樂宮,每每出宮遊玩皆是興師動衆,反倒在渭北,甘泉山周邊的大片山林地澤皆是圈禁的皇苑,賞景遊玩皆少了諸多拘束。

太上皇偶爾心血來潮,還可帶着妃嬪微服出遊,反正在渭北郡縣,能認出太上皇的臣民幾近於無。

尋常百姓頗難想象,遊玩於市井,閒逛於街巷,對常年幽居深宮的天家人,是多麼奢侈和新奇的體驗,太上皇及其一衆妃嬪皆是樂此不疲。

太子劉沐亦是喜好此道,微服出宮的戲碼實在有趣極了,本打算多留兩日,陪着皇祖父到附近的大城逛逛,奈何突是接到近侍稟報,滇太子已接到滇王回函,意欲求見大行令。

劉沐忙是向皇祖父和皇祖母辭行,二老雖是不捨,然正事要緊,也沒出言強留,又是一番勉勵叮囑,便讓他們啓程返京。

翌日晌午,承乾宮。

滇太子莊臨在宦官的引路下,通過層層盤查,終是入得宮禁森嚴的太子府。

以暗色調爲主的漢宮,氣勢宏大磅礴,便如大漢雄踞天下的傲然姿態。

莫說整個承乾宮,單是太子府所屬的宮室,佔地就比滇國王宮要大得多,佈局與裝飾與其說是精緻,倒不如說是粗獷,瞧得初次入宮的莊臨喘不過氣來。

大漢何其強盛富庶,莊臨深深知曉,更已親眼見聞,單是他落腳的蠻夷邸,就已頗爲精緻奢華,北闕甲第的權貴府邸,重重樓閣廊榭更是美不勝收。

漢宮建物如此粗獷豪放,無疑是刻意爲之,以彰顯大漢天家的剽勇與霸道。

皇權至上的年月,君即天下,天家的氣魄就是社稷的精氣神。

現今的大漢,便如那大漢太子,強硬、果決、霸道、甚至隱隱蘊着兇狠暴戾。

莊臨暗自嘆息,此番出使漢都,真正讓他認清了滇國與大漢的差距,也不禁感佩自家父王的見識與魄力,敢於力排衆議,屢屢懇求向大漢舉國內附。

已故的祖父昔年實在太固執了,滇國的部分老臣亦如此,也無怪父王即位後,不惜血洗臣屬,便連莊氏王族的叔伯兄弟都殺了不少。

認不清大勢,必將被大勢埋葬。

父王尚爲太子時,也曾出使漢都,只不知,是否也如此時的他這般心悸?

莊臨本欲求見大行令,昨夜卻被告知,大漢太子召他今日入宮,這無疑是賞他臉面,卻也讓他更爲忐忑。

說實話,撇去對滇國的利弊考量,他反倒更願意得大行令接見,畢竟大行令張騫的溫潤謙和乃是人盡皆知的,太子劉沐卻以強悍剛硬聞名,曾親眼見識過的莊臨更覺着大漢太子堪稱暴戾。

那日吃火鍋,在莊臨面前囂張跋扈的兩位侯府公子,遇着大漢太子,簡直如坐鍼氈,夾菜時手抖得如篩糠般,可見心中是何等的畏懼。

席間,大漢太子的任何言語,都帶着不容置疑的語調,尤是對莊臨,論及滇國之事,全無半點商量的意思,不容閃避更不容拒絕。

莊臨無比確信,那日他的應對但凡不如大漢太子的意,不死也殘!

劉氏天家的兇狠是出了名的,漢帝劉啓何等仁德賢明,昔年尚爲太子,卻用棋盤活活砸死吳太子,現今的大漢太子,殺個番邦儲君,想來頂多也就遭頓訓斥,至於大漢臣民,誰會爲外族的性命聲討自家太子?

在現今大漢,凡同情外族者,管你甚麼仁心善念,皆要遭庶民口誅,士子筆伐。

正因深刻體認到這些,莊臨半月前得大漢太子命宦官傳話,暗示要讓丹徒候嗣子赴滇,迎娶自家幺妹後,雖是頗感屈辱,卻仍是不敢拖延,即可遣快馬給父王去函,在密函中更是力勸父王應諾此事。

前日,父王回函送到,非但已然應諾,更附有國書,在內裡以臣下自稱,懇求皇帝陛下降旨賜婚。

莊臨更是感佩自家父王的果決,既是決意臣附,就不再矯情的故作姿態,以最爲恭順謙卑的舉動,展現臣附的決心。

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團入城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衛趕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六百四十四章 宮邸女學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