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

(自本章起,大漢的發展將迎來新篇章,本書也漸漸走入尾聲,估摸再有三十餘萬字完本,不會爛尾的,大家放心。)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皇帝劉徹深諳此理,在謀劃諸多大政方針時,爲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收益,往往不會只依賴朝廷和官府的力量,更會創造出誘因,引導世家大族乃至商賈百姓自覺自願的爲國效力。

民間力量,或許沒有官方力量集中高效,然人民羣衆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只要讓他們嚐到足夠的甜頭,甚或只要爲他們構築出美好的願景,他們就會甩開膀子苦幹實幹了。

黃金,最硬實的流通貨幣。

銅錢尚須冶鑄,且要得朝廷許可和百姓接受,才具有其真實價值。

黃金卻是不需要,至少在華夏曆朝歷代,黃金驗過成色,只要不摻假,就是無可比擬的硬通貨幣。

饒是現今漢商因攜帶方便和安全考量,多已用紙質票據交割貨款,然若你拿着金錠去買貨,商家也必定是會收的。

隨着大漢商貿日益興盛,市面對貨幣流通量的需求也日漸增長,中央錢莊要在金銀本位架構下增發更多紙質票據,各大錢莊要保證紙質票據與實體金銀的通兌無虞,使得現今的大漢極度渴求金銀。

尤是大漢臣民對白銀流通的接受程度仍有遠遜於黃金,故市面最爲匱乏的就是實體黃金。

身毒雖是盛產黃金,然仍難以滿足大漢日漸暴增的需求。

漢軍覆滅百乘掠奪回的大批黃金,也僅僅是治標不治本,頂多撐個三五載。

後世華夏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暴增三十餘倍,雖說現今大漢剛要邁向初級工業化,然在過往的二十年間,單是朝廷國庫歲入就從五十萬金暴增至近愈六百萬金,且是在不斷的減免賦稅和徭役的前提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過去的二十年,國庫歲入增長將近十二倍。

劉徹無比確信,在已逐步提普及官學教育、夯實了基礎建設和累積了大量農工技術的條件下,未來的二十年,已踹開初級工業化大門的大漢朝,將迎來更爲迅猛的發展。

根據後世史料記載,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八十年間,英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二十倍,棉紡廠工人生產率高於手紡工人二百六十倍;英國的煤產量、棉花加工量都相當於世界的一半;英國工業產值佔整個世界的一半,進出口貿易佔四分之一,鐵路超過一萬公里。

現今大漢擁有八千餘萬人口,擁有比後世英國更爲廣袤富饒的疆土,擁有數以百萬計的外族奴隸,擁有更爲高效和完善的官僚體制,擁有最爲穩固的集權體制。

最爲關鍵的,大漢擁有站在無數科技巨人肩膀上的賢君聖主,煉油、化工、電能、炸藥、蒸汽輪機等無數跨時代的技術早已着手鑽研,並逐一付諸實現,且科技斷層正加速填補,甚至可說已進入厚積薄發的階段。

後世英國用八十年走完的道路,現今的大漢已走了小半,沒道理不能在未來二十年徹底走完,甚至會在大多數領域遠遠超越,徹底邁入電力工業化。

這意味着,大漢的國內生產總值在未來二十年勢必暴增數十倍,國庫歲入自然也會暴漲到數千萬金。

國庫的公帑,不是留着下崽的,是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是要花出去的。

既然要鼓勵臣民使用已逐步賦予貨幣性質的紙質票據,國庫的撥款和支出必是要儘可能以紙幣劃撥,就意味着中央錢莊在未來二十年間,每歲增發的紙幣數額會愈發龐大,不斷累積下,粗估向市面投放的流通紙幣總值會逼近四千萬金。

一金,即一斤黃金。

一漢斤,約合二百五十六克,四千萬金,剛好摺合一萬噸黃金。

後世最強大的美帝,其黃金儲備量常年維持在八千噸,華夏僅爲其四分之一。

一萬噸黃金?

大漢就算將現今的歐亞諸國都滅掉,也搶不回如此龐大的數量。

正因如此,皇帝劉徹在制定金融和貨幣相關律法時,雖沒有如後世美帝般搞甚麼紙幣脫鉤金本位的無良手段,卻也同時明定了“一金抵十銀”的兌換比率,才金銀本位並行,用白銀來填補黃金儲量的不足,避免紙幣的發行數額受到太大制約。

華夏之所以自古少銀,倒不是說儲量不豐富,關鍵還是白銀沒成爲硬通貨幣,多半用來製作器物和飾品,價值不高,比起開採成本不划算。

南陽郡的平氏和復陽兩縣就擁有豐富的銀礦儲量,後世歷朝歷代多所開採,從而爲白銀成爲流通貨幣提供了最大的支撐。

劉徹又從後世礦藏分佈圖中,得知了漠南特大銀礦的大體所在,日後的塞北烏桓不但能替漢人牧羊,更能爲大漢開採銀礦,加之倭奴列島就富含銀礦,數十萬朝鮮人正在夜以繼日的開採着,源源不斷的運回漢境,

況且歐洲諸國缺銅不缺銀,鑄造銀幣的歷史悠久,就如同缺銀身毒更習慣使用黃金般,如今大漢對外貿易處於絕對強勢,通過貿易順差就可吸納到大量金銀,若仍覺不足,漢軍遠征歐陸,用刀劍去薅一波羊毛也無不可。

未來二十年,大漢想獲取數萬噸白銀並非癡人說夢,多少能緩解些許黃金儲量短缺對紙幣發行的制約。

當然,能獲取更多的黃金自然最好,在金銀本位的體系中,金銀的儲量總值終歸不能出現太大的配置失衡,否則容易對維持金銀兌換比率造成壓力。

“一金抵十銀”的比率雖由朝以靠律法明定,然具體到市面流通換兌,支撐住臣民對白銀價值的信賴仍是重要的。

物以稀爲貴是種市場預期心態,臣民若是覺着黃金難兌,白銀易得,那對白銀的接受度無疑會有所下降,若是長久以往,甚至會形成金銀換兌體系中的惡性循環。

正因如此,光靠本土開採和身毒輸入的黃金,是不足支撐起大漢未來發展的,

數年前,皇帝劉徹有鑑於此,特意着廷尉府研擬並頒佈了《大漢航海律》。

海外凡漢廷未設府置衙之地,礦山、田地、林澤皆任由漢民自行開採,無須上報官府,獲利亦無須繳納賦稅,唯是將財貨運回漢境時須足額繳納相應關稅。

新華書局又刊印了數十萬冊民用版本的大漢海疆圖志,在各郡縣上架發售,現今大漢坊掌船出海的羅盤士和掌舵手近乎人手一冊。

大漢臣民捧着大漢海疆志,讀到呂宋島居於東南外海,盛產黃金,距建安郡治福榕城千五百里,紛紛組織船隊前去淘金。

事實證明,皇帝和朝廷果真說話算話,漢人在呂宋島只要不觸法漢律,不爲爭奪礦藏資源而傷及同胞,想擄土著爲奴,想挖掘金礦,朝廷都不管。

黃金運回漢境,老實繳納關稅就行,稅率並不高,甚至比尋常外族貨物要低廉得多,冒着抄家夷族的風險走私是不划算的。

呂宋島的黃金儲量確實豐富,前去採礦的漢人多有一夕暴富者,嚐到甜頭的臣民更是蜂擁而至,有些財力雄厚的世家大族和豪商巨賈,甚至組織了捕奴隊,直接在南洋羣島擄掠精壯土著,押到呂宋採礦。

圈地運動,沒有羊吃人,然開採出的金砂,粗熔的金錠,卻皆浸沁着土著人種的斑斑血淚。

饒是如此,皇帝劉徹和滿殿羣臣仍覺不足。

中央錢莊增發紙質票據的數額受限,大農府批覆各府署的預算時仍嫌吝嗇,且不說向來多多益善的太尉府,便連御史府都想申領更多的經費。

御史雖爲言官,然皇帝劉徹即位後,力圖構築完善層層監督體制。

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十餘年將,監察御史從最初的百餘人,員額暴增十倍,此時已逼近兩千大關,使得御史府真正成爲能與丞相府和太尉府比人頭的偌大公府。

各府署的官員秩俸,皆是大農府財部發放的,然監察御史出刺地方,到各郡縣明察暗訪時,多半不會明示身份到官驛吃住,甚至連往來交通都要自備馬匹車駕,此類花銷必定要走御史府的預算經費。

逢年過節,各府署執掌僕射依該歲政績和評鑑,給部屬發放些福利和賞金也已形成慣例,酷暑的冰敬,寒冬的炭供,多多少少也要貼補些。

尤是三伏休朝期,留在長安公府,堅守崗位者,不得發些賞金聊表慰問麼?

如此種種,少得了花銷?

御史大夫直不疑雖是廉潔奉公,然依着規制條陳,給麾下部屬爭取福利,這是他的責任,皇帝還不差餓兵呢!

不求如太尉府申領的軍費般,動輒以十萬金計,御史府上下數千官吏,每歲申領個萬餘金經費,不過分吧?

皇帝劉徹本也打算高薪養廉,免得在經濟飛速發展期,出現扭曲的社會態勢,“雖賤商賈重士人,然商賈富裕,士大夫卻是困頓”。

長此以往,是會出亂子的。

不欲過於節流,自然要想辦法開源。

黃金麼?

劉徹腦海中浮現出某個籌謀許久,卻遲遲未及付諸實現的念頭。

或許,能收穫的不止是黃金,更包括諸多比黃金更爲珍貴的新物種,促使大漢未來的發展愈發迅猛啊!

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衛趕至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軍鎮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衆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