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

(預先申明:本章爲過渡章節,寫得不是很滿意,所以字數較少,下一章會補回來,其實可看可不看,不騙訂閱的。)

歸心似箭的非止秦立等人,遠征百乘的大漢騎軍在七月初於巽加東部沿海登岸,借道從陸路返回仰光城,隨即橫貫中南半島抵達胥浦郡,復又一路北上,終是在十月初入得函谷關,抵達京畿之地。

將將三個月的光景,十餘萬騎軍跋涉七千餘里,速度不算太快,蓋因要順帶押運回百乘王朝世代積攢下的龐大財富,若非大漢境內道路通達,怕是要耗費更多的時日。

抵近京畿後,定南將軍衛青率細柳騎營返京覆命,義渠騎營、甌騎、閩騎及兩支烏桓騎營則轉往河西走廊,盡數與胡騎和羌騎混編重整,七支騎營皆會更其名,以主殺伐的西方七宿名之,是爲奎、婁、胃、昴、畢、觜、參。

待得重整完畢,七宿騎營將分駐遼東、雲中、朔方、敦煌、西寧、涪陵和胥浦七大邊郡。

若在今年歲末能盡皆歸建,七支騎營的將士將得以輪番休假,以便讓儘可能多的將士們能在年節得以返家探親,闔家團圓。

細柳騎營無須重新整編,又本就囤駐渭北大營,故待得返京覆命,得了皇帝陛下的封賞,絕大多數將士便可即刻離營返家,帶着大筆財富回去與家人渡過近愈兩個月的漫長假期,只消在明歲上元節前歸營即可。

衛青除了戰時因設的定南將軍銜,卻因戰功彪炳,得晉爵列候,爵號正是“定南”,大漢定南侯。

然他只來得及返家探望兩日,尚未遷居列候形制的官邸,卻已不得不重返軍營,蓋因皇帝陛下頒佈旨意,着他除細柳校尉,遷任虎賁校尉,細柳校尉之位則由左監欒延升任。

驃騎將軍程不識年事已高,前些日子已告老致仕,轉任光祿大夫,留用爲皇帝僚屬,原虎賁校尉馬嶼則得以繼任驃騎將軍,秩比三公,成爲大漢各路騎軍的實質軍事統帥。

羣臣對此早有預見,畢竟馬嶼堪稱皇帝陛下的心腹愛將,任虎賁校尉已近愈二十載,立下赫赫戰功,卻屢屢只晉爵不加官,無非就是等着接任驃騎將軍之位。

衛青出身卑微,沒有太大的世家背景,且是精通謀略的帥才,故皇帝陛下將最爲精銳的虎賁騎營交由他統御,也在預料之中。

真正令羣臣側目的,卻是太尉郅都的孫兒,年方二十的郅涿竟得以破格拔擢,直接躍過諸多軍候,出任細柳左監。

郅涿的年齡不是問題,隨軍征伐百乘也斬獲了足夠的戰功,然與之同齡的李陵卻僅是入建章騎營出任軍候,不免讓羣臣暗自揣測。

難不成,皇帝陛下又想在軍中扶持郅氏的勢力,進一步制衡公孫氏和李氏兩大軍系麼?

實際上,羣臣此番還真是想多了。

皇帝劉徹之所以“厚此薄彼”,皆因李陵雖是剽勇,卻失之魯莽,就與其祖父李廣和父親李當戶般,是猛將卻非帥才。

至於破格拔擢,也是劉徹對郅涿的考驗,若他有能力服衆,駕馭得住細柳騎營中的諸多老將,更能考究他是否能有足夠的智慧和統御力。

軍中將帥的接班梯隊無疑需要形成代差,欒延如今不過而立之年,若安排個老將出任細柳左監,到時比欒延還早告老,那還怎的接班?

老百姓對朝堂之事不甚在意,只曉得漢軍再度得勝歸來,且皇帝陛下非但大赦天下,更詔令天下萬民,自明年歲首始,朝廷非但徹底免除臣民的丁稅和口賦,更將以所謂的社福基金,向未年滿七歲的孩童和年過六十五歲的長者按月發放相應貲財。

一時間,舉國臣民皆是歡欣鼓舞,齊聲讚頌陛下聖德。

待聞得此等德政乃是太子殿下當殿進諫之策,百姓們更是對這位年歲尚幼的儲君充滿期待,皆覺天佑大漢,接連出了數代賢君聖主,開創如此盛世,實乃社稷之福。

外邦的使臣和胡商卻是徹底懵了,愈發體認到大漢是何等富強,朝廷不但減免百姓稅賦,更是對老百姓瘋狂“撒錢”。

這是在他們所屬的國度,壓根就不可能出現的情形。

在此等德政下,已超過八千萬屬民的大漢,必定會繼續人口暴增。

巽加王朝若算上達利特賤民,好歹也有三千餘萬人口,故還察覺不到太大的壓力,然安息帝國的屬民僅有六百餘萬,尚不足漢人的什一之數。

安息使臣卻覺毛骨悚然,待他日大漢虎目西顧,我安息尚能安否?

熙熙攘攘間,已是秋去冬來。

入得臘月,從安息歸國的大漢使團返抵長安,萬里歸途就耗去足足四個月。

離京年餘,趙王劉彭祖着實清減不少,然此番得競全功,他居功厥偉,得皇帝陛下大爲讚許,私下授意賢王劉非將皇室實業的對外商貿分由他來執掌。

諸位親王都心知肚明,隨着皇室實業的底子愈發厚實,不可能再如最初時那般由賢王劉非獨掌的,早些分權轄制,是頗爲必要的。

劉非倒也沒甚麼怨氣,沒有皇帝的信重和支持,他也不可能長期執掌皇室實業,畢竟最大的份子是在少府手裡,若他不識時務,引得皇帝猜忌,可就不是分權這般簡單了。

況且,皇帝陛下早已明裡暗裡的多次許諾,日後皇室實業仍會由賢王一脈主其事,由他的長子劉建和長女劉徵臣共同主導經營運作,旁人只會分掌相應產業,對賢王一脈進行相應的監督與制衡。

近年來,大漢境內的道路交通愈發便利,郵驛系統也愈發完善,除卻傳遞官府公文和臣民家書,甚至投入了不少載人車駕。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遠方遊子,若非隔着萬水千山,但凡手頭寬裕且有閒暇,多是會選在年節返鄉探家。

在這年月,除非外放任官,或遭貶謫流放,臣民多是不會離鄉背井到太偏遠的地方,四輪馬車在平坦寬闊的瀝青大道上奔馳,日行三百餘里是沒太大問題的,大大縮短在路途中耗費的時日,況且價格也不算昂貴,畢竟一道“拼車”的乘客可分攤相應的費用。

年節前夜,處處燈火通明,戶戶闔家團圓。

長陵邑的秦府門前,一道小小身影不顧漫天飛雪,久久矗立檐下。

篤篤篤~~

馬蹄聲由遠及近,但見一騎快馬踏雪而來,因着燈火的映照,馬背上的兩道身影重合在一起,

“阿父,阿母!”

秦繼雖已近三年未見爹孃,已然記不得他們的音容笑貌,然此時卻認定了縱馬而來的便是他的爹孃。

“我的兒啊!”

見得日夜思念的兒子,滿心的悲悽和愧疚,劉婧再是忍不住痛哭出聲。

秦立拉繮駐馬,摟緊懷中比昔年瘦弱得多的妻子,直接翻身下馬。

兩年多來,他在倭島浴血奮戰,她在玄菟苦痛懺悔,皆爲洗清身上的罪孽,求得此時此刻的團圓。

他們遭的罪,受的苦,都是自己造的孽,闔該如此,只是苦了他們的孩兒。

秦立雖已口不能言,卻是蹲下身子,將自家兒子也攬入懷中。

大氅裹着的一家三口,臉上留淚,身上卻暖,心中更是滾燙灼熱。

新書徵詢,免費章節,請大家務必看看,拜託!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一百零二章 東市巧遇 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二百四十章 朝鮮作妖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烏桓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四百二十四章 絲絲春愁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電堆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門探望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