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

西域,烏壘城。

大漢使團在兩月內跋涉五千裡,抵達了西域中部,趙王劉彭祖見得人疲馬乏,便決定在烏壘城暫做停留,一者能讓使團成員和隨行將士好生休整,二者也留下充裕時間讓安息特使塔澤斯得以先行歸國,親自向安息王請準漢騎護送使團入境之事。

щщщ ●Tтkд n ●c ○

之所以選在烏壘城,蓋因此地有漢廷設立的西域最高官署,西域都護府。

漢廷對西域諸國是採藩屬策略,並未將西域納入大漢疆土,各國處於半自治狀態,可向本國屬民徵收稅賦,可任官治政,卻須向漢廷納什一稅,其屬民服什一役,且不得組建軍隊,僅能徵募吏卒維持治安和清剿匪患。

爲方便徵稅徵役,漢廷在西域中部的烏壘築了座小城,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卻沒如後世唐朝般在西域廣設軍鎮,便連烏壘城內,也僅有千騎部曲護衛西域都護府。

用皇帝劉徹的話說,西域之地無論漢人還是胡人,皆不得有超過千騎的常備軍伍,他可不希望見得封疆大吏在西域做大,進而反噬大漢。

護衛西域都護府的漢騎部曲也是從五大精銳騎營每歲輪調的,都護府的官吏多爲外派文官,無論官員亦或將士,都不得在烏壘本地娶妻生子,更遑論安家落戶。

說難聽點,外派官兵想滿足某種需要,朝廷不管,然若敢搞出“人命”,且以權謀私爲非漢籍的妻兒安排出路,那就要依律嚴辦。

正因種種特殊性,西域都護府的執掌僕射看似統轄西域諸國,實則可將之視爲漢廷派駐在此的稅役官和監察史,不會涉入各國的王權更迭。

然西域諸國君臣對歷任西域都護還是極爲恭敬的,原因無他,西域都護會或明或暗的探查各國情勢,向漢廷上書呈報,若是見得有野心勃勃的西域君主對漢廷陽奉陰違,更是會請朝廷另遣細作徹查,確有此事者,則即刻出兵覆滅其國。

漢廷在敦煌囤駐的邊軍和騎營可不是白吃糧餉的,每歲皆會有大批漢騎不定時的巡視西域,在威懾西域諸國的同時,也順帶替各國剿匪,畢竟各國不得組建軍隊,對於某些勢力龐大的悍匪,還得仰仗漢軍出手。

漢軍將士自然不會做白工,各國向西域都護府呈請漢軍剿匪時,往往會繳納相應財貨,西域都護府權衡過後,方會將之轉呈敦煌邊軍。

這意味着,西域都護等若漢廷在西域的耳目喉舌,說句犯忌諱的,這官職就等若西域的“太上皇”,雖說沒有兵權在手,但各國君臣對其皆不敢輕慢。

對漢商而言,西域都護府則是可靠的保護傘,若是在西域遇着甚麼難事,多是會向西域都護府求援,四處行商時也覺着安心不少。

正因如此,烏壘城雖是小得可憐,形制不如大漢境內的尋常縣邑,卻是商旅不絕,加之地處西域中部,又轄白山(天山)南北,南依計戍水(塔里木河),傍水建城,水源充沛,植被茂盛,故成爲了行商歇腳停留及貨物轉運的絕佳地點。

以田氏商團爲首的諸多大商家都在此建有客棧和食肆,爲行腳在外的漢商們提供吃住。

因着漢廷嚴定,在烏壘城周邊百里及計戍水沿岸不得隨意砍伐樹木,不得破壞植被,更不得焚地墾荒,使得要在烏壘城修築建物耗貲甚巨,即便能使用黏漿土,然大量木材皆須從外地運來,光運費就不便宜了。

饒是如此,大商家們還是不斷在烏壘城購地置產,實在是太好賺了,投入的本錢再多幾倍都不會虧的!

遠離家國,能吃喝到熟悉的漢家美酒佳餚,家貲豐厚的行商們多是不會吝嗇錢財的。

放眼偌大西域,若要論及“漢味”,烏壘城無疑首屈一指的,便連不少西域國度的君臣都時常藉着拜會西域都護的由頭,來此地遊玩。

要曉得,西域諸國臣服大漢已有十餘載,現今大多的掌權者皆曾被送到長安爲質子或派任使臣,歸國後實在懷念過往在大漢帝都的美好日子。

況且漢廷嚴格管控着西域,不準各國組建軍伍,更不得攻伐鄰國,便連各國的王權更迭都須經過漢廷準允,想弒君某國的西域貴族,別管你勢力多大,在未獲得漢廷準允前,你敢造反,即便殺光本國王室也坐不上王位,反會遭來滅族之禍。

西域儼然成爲全天下最安穩的地域,各國間不動兵戈,內部的王權爭鬥也沒太大意義,只要君主和王室自個不作死,老老實實向漢廷納稅納役,保護漢商權益,保障商道暢通,也就能靠着本國境內不斷暴增的商稅,過着富足奢華的安逸日子。

國君,王子,大貴族,西域各國的掌權人皆是有錢有閒,又無須花重金維持軍隊,真真是有錢沒處花,又不可能跑到數千裡外的漢境花銷,自是時常就近到烏壘城吃喝玩樂了。

如是種種,使得烏壘城匯聚四方財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真真甚麼都不缺。

趙王劉彭祖四年前就曾出巡西域,是到過烏壘城的,此番率團出使,自也將烏壘城視爲休整歇腳的最佳選擇。

饒是見識過烏壘城的興盛景象,然此番再臨,劉彭祖見得現今的烏壘城,仍是驚詫不已。

“短短四載,竟已繁華若斯?”

劉彭祖從數裡外的高地遙望烏壘城,看着低矮城垣外的大片建築,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雙眼,此等發展速度,幾不亞於京畿郡縣,也就鄰近長安的泬西邑與塬南邑擴張得更爲迅猛。

要曉得,在冷兵器時代,城垣往往能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安全感,除卻四海昇平的大漢,現今世上的大多國度的老百姓是不願在城池外聚居的,即便是不擅築城的遊牧民族,也會建起營寨,築起圍籬,塞北烏桓人所處的烏桓山脈,在某種意義上,實也等同某種防禦屏障。

城垣,雖能保障軍民安全,卻也極大的限制了城池的擴張,歷朝歷代的城池多有內城,外城,郭城,有很大原因就是出於擴張需求。

烏壘城,西域都護府的設衙治政之所,漢廷嚴格限定了其城垣的形制和規模,城內除卻官署和兵營,餘下的地塊僅供建起正常的生活設施和武庫倉廩,是絕不允許擴城的,高築牆,深挖池,廣積糧更是朝廷大忌。

饒是如此,匯聚到此的漢商們卻不斷在城外購地,大肆興建坊市,作坊,鋪面,宅邸乃至鋪設坊間隧道,使得烏壘在短短數年內便已繁華若斯。

“無怪陛下常言,我炎黃子孫自古皆是所謂的建設狂魔!”

劉彭祖驚詫之餘,更是欣喜不已,只道自個真真有先見之明,選在此地休整,離京兩月有餘,自從酒泉城出了河西走廊,沿途雖也數度入城休整,卻實在沒甚麼好去處。

敦煌雖也商貿興盛,但作爲囤駐重兵的邊關,管束極爲嚴苛,民風不甚開放,行商們亦是急着出入關塞,來去匆匆,不太願意多作停留,更遑論在敦煌城內吃喝玩樂了。

進入西域後,諸多番邦城池更是沒甚麼好停留的,加之劉彭祖怕太過耽誤時日,且出於忌諱,也沒入住各國王宮,使得在長安舒適慣了的親王殿下很是遭罪,小腹的贅肉已然清減不少。

現今到得烏壘城,要多補些油水才行,若非如此,怕是失了大漢天家的“威儀”。

嗯……五官方正,口鼻寬闊,隆額大耳,身高體龐,這就是漢人的普遍審美觀,亦是所謂的漢官威儀,後世甚麼娘炮花美男在大漢是不吃香的,怕是刀筆吏都難選任。

說來也巧,今歲輪駐烏壘城的千騎部曲正是從建章騎營抽調的,得知自家袍澤隨行護衛使團前來,自是早早出城來迎。

建章校尉李敢可是他們的主掌僕射啊,加上左右兩監,且不提趙王殿下,單是建章騎營三巨頭齊至,就足以讓這千騎建章將士繃緊神經,若是教直屬上官瞧見甚麼怠惰疏失,待得返京覆命,重新歸建後,還不得被活活操練得褪去數層皮肉?

西域都護蔣沔更是謹慎恐懼,在西域諸國君臣面前,他或許能擺擺官威架勢,然對大漢親王,他豈敢有半分失禮慢待?

烏壘官兵出城十里迎候,陣仗不小,聚居城外的商賈百姓亦是驚聞趙王率使團親臨,忙是紛紛跟着前去,頂着炎炎烈日沿途迎候。

在大漢境內,老百姓聞得親王出巡,若非在路上遇着,多是會早早退避,不會沒來由的特意迎候,除卻宮裡那幾位巨頭,大漢臣民對甚麼親王公主的遠沒崇敬到此等地步,王侯權貴自身也不敢搞那麼大陣仗,免得引人非議,甚至遭到御史彈劾。

在西域諸國卻是不同,尤是在烏壘城,匯聚城外的不是漢商及掌事工匠,就是爲漢商做事的西域僕役和奴隸,亦有不少胡商,甚或到此遊玩的各國權貴。

大漢親王駕臨,且帶着大隊使團,遠離故土的漢人既是滿心驕傲,亦有他鄉遇同族的親切感,自是要來迎候的。

對胡人而言,敢不來迎?

沿途的各國君臣都是提早跪迎上國親王的,你們不來跪迎,是臉大還是怎的?

出迎的官兵軍民近愈兩萬,沿路排出足足十里地,看得趙王劉彭祖眉開眼笑,看得安息特使塔澤斯心驚肉跳。

西域之地,雖未劃入大漢疆域,然漢室在此地威勢若斯,可見漢廷對西域掌御之深,若非安息與西域間隔着個大夏國,只怕就要直面漢廷此等威勢了。

安息,實非大漢之敵,只望高傲的米特里達梯王莫要誤判情勢,莫要結盟不成反是觸怒了漢廷啊!

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壓輪機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三百零四章 雍涼乳業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五百一十七章 漢爲刀俎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