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

錫爾水上,輕舸漸遠。

錫爾水畔,垂柳依依。

劉越手持釣竿,背倚柳樹,悠然垂釣。

劉寄遠遠望見安息使臣乘舟渡水,前去北岸讓安息大軍安心等待撤兵之日,心下不禁有些懊惱,他用馬刷替戰馬清理好背鬃,便行至兄長近前,問道:“當真要放安息大軍安然撤兵?”

劉越擡眸看他,反問道:“那你待如何?”

劉寄頗爲不甘道:“此乃天賜良機,若能將這二十萬大軍全殲,安息必定元氣大傷,到時……”

劉越擺擺手,打斷了他的話頭,直言道:“若安息衰微,月氏做大,爲之奈何?”

劉寄端是無言以對,大月氏軍隊確是彪悍善戰,非但戰力不弱,將士更是悍不畏死,戰爭比拼的不止是兵力,將士的戰鬥意志亦十分重要。

譬如匈奴鐵騎雖是強悍無匹,然向來只擅長打順風仗,戰局若是大爲不利,就極易軍心不穩,從而引發大潰敗。

或許是與匈奴較爲鬆散的軍政體制有關,匈奴將領們統率的軍伍多是出其所屬部族,在戰時既想爭奪軍功,又想保存實力,避免本族兒郎出現太大傷亡,自然難以齊心迎敵。

除非匈奴大單于似昔年的欒提冒頓般,是能震懾匈奴各部的梟雄霸主,使得諸部莫敢從王令,匈奴大軍的彪悍戰力才得以徹底凝聚和釋放。

實話實說,月氏作爲曾欺壓匈奴多年的遊牧民族,無疑也是驍勇善戰的,否則後世史上的大月氏也無法演變成強盛的貴霜帝國,只能說昔年的冒頓單于太猛,這纔打得月氏分裂成兩支,被迫各自遷徙。

過往的數十載中,大月氏君臣臥薪嚐膽,默默積蓄實力,雖沒出甚麼賢君雄主,但舉族堪稱萬衆一心,尤是在此次出兵攻伐康居時,大月氏軍民悍不畏死的武勇,不免令漢軍將領們心生提防。

萬萬不可養虎遺患啊!

況且月氏人非是山中孤虎,而是草原羣狼,若是佔據了康居這片廣袤富饒的沃土,數十載後怕不是要成爲另一個匈奴。

或許會比匈奴更強大,蓋因大月氏雖在此戰採取了焦土政策,然康居王都卑闐城及其周邊地域的不少大城仍未被大月氏攻破。

意即是說,若大月氏徹底戰勝康居,進而佔據其南部農耕區,那大月氏就憑空獲得了大批農奴和匠奴,擅耕作,懂冶煉,加之中亞盛產良馬,無疑是爲狼傅翼。

漢廷是絕不會任由大月氏輕易做大,廣川王劉越一絲不苟的遵循着皇帝兄長及諸位重臣早先議定的謀略,助大月氏牽制安息,卻又不會幫着大月氏攻打康居,也絕不會放任大月氏徹底覆滅康居。

正是出於這般考量,安息和大漢兩大帝國的和談進行得頗爲迅速和順利,安息使臣本以爲漢軍會獅子大張嘴,畢竟安息君臣已然得知大漢和巽加簽定的和約條款是何等苛刻,也已做好了忍辱負重,生生被漢軍訛詐的心理準備。

二十萬將士的性命啊,若真是盡數覆滅,安息帝國可不僅僅是元氣大傷那般簡單,只怕是要爆發內亂,甚至會動搖到米特里達梯的主君之位。

安息帝國國土廣大,但是中央集權的程度尚遠不如大漢帝國,與其說是個大帝國,不如說這是一個由八個獨立小王國、許多自治城邦、貴族領地、行省所組合而成的政治集合體,這些小王國或領地不但擁有政經自主權,還擁有各自的軍隊,這些軍隊效忠的對象經常是領主而不是安息君王。

尤爲不幸的是,此番出征的二十萬大軍,正是安息君王米特里達梯的“嫡系”部隊,若是盡皆敗亡,帝國內的國王和領主們還會乖乖遵循王令麼?

槍桿子裡出政權,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正因如此,安息使臣早在和談前,就打定主意要跟漢軍將帥們討價還價的,豈料雖沒見着主帥劉寄,但劉越這位大漢親王卻是“爽快”得緊,甚麼賠償都不要,給些贖金就行。

安息使臣簡直不敢相信自個的耳朵,更怕劉越是隨意敷衍他,畢竟事關重大,他不信沒有大漢皇帝的準允,就憑一個親王就能隨意定奪。

劉越向來寡言少語,也懶得跟他多廢話,請出了皇帝兄長的密旨,攤開讓他細看。

安息使臣雖聽得懂漢話,也能用生硬的語調說幾句簡單的話,然卻不識得漢隸,只得讓隨行的安息譯者替他翻譯,這才曉得密旨裡有準允兩位親王“便宜行事”。

所謂便宜行事,簡單來說,就是無須事事奏報,耽誤時日,當下該如何做便如何做,日後向皇帝和羣臣能給出合理的交代即可。

安息使臣聽罷譯者的講解,雙目瞪得溜圓,他未曾想到眼前這位如此年輕的大漢親王,竟會擁有此等權勢,要曉得主君米特里達梯是絕不會授予他的兄弟們這般重的權柄。

劉越見得安息使臣弄清了現下的狀況,便是毫不拖沓的提出兩國休兵的條件。

二十萬安息將士需支付一千萬銀幣的贖金,外加贖買木鹿城的一千萬銀幣,安息帝國需支付給漢軍兩千萬枚銀幣,且必須是弗拉特斯銀幣。

弗拉特斯乃是前任的安息君主,安息帝國盛產白銀,故流通的主要貴金屬貨幣是銀幣,早先用的銀幣稱爲德克拉馬,樣式是歐洲和中西亞數百年來廣泛採用的希臘古幣,只是各國的德克拉馬銀幣大多都會鐫繪有當代君主的頭像和特殊花紋,以作區分。

所謂的弗拉特斯銀幣,就是指弗拉特斯在位時,安息帝國鑄造的銀幣,每枚銀幣重量約合後世的四克,每個安息士兵的軍餉每月爲四枚弗拉特斯銀幣。

米特里達梯領兵擊敗塞琉古帝國後,佔據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爲彰顯自身功績,特地鑄造新的銀幣,每枚重愈十六克,故稱爲“四德克拉馬”,倒也更便於發放士兵軍餉,每月一枚。

劉越之所以非要收取弗拉特斯銀幣,是爲免安息人交付些新鑄的銀幣,刻意降低銀幣的成色,弗拉特斯銀幣是用了許多年的,若是品相很新,絕對就是假幣劣幣了。

安息使臣也曉得大漢親王的心思,大家都是聰明人,心知肚明即可,沒必要挑明說破,面子上過不去的。

依秦漢的度量衡,一斤十六兩,約合二百五十克,兩千萬弗拉特斯銀幣重愈三十二萬斤,雖不是純銀,然大多成色還不錯,二十萬斤白銀含量是肯定有的,依照大漢的金銀比價,約莫就是兩萬金。

多乎哉?

不多,着實不多的。

要曉得,漢軍同樣是出動十餘萬騎兵,巽加王朝支付的戰爭賠款高達二百萬金,安息帝國卻只需支付兩萬金,相較之下無疑是“少得可憐”。

巽加使臣險些以爲自個聽岔了,漢軍真的只要兩千萬枚銀幣的的贖金,就肯放過那二十萬安息大軍,甚至會歸還木鹿城?

劉越見得他極力掩飾着驚愕和欣喜,心下不由冷笑連連,復又故作沉吟道:“兩千萬枚銀幣運送困難,我大漢臣民現下多是用金票和銀票到各處錢莊通兌金銀,大夏和西域諸國已建有不少錢莊,方便漢商通兌。不若這般,你安息準允漢商在你國設立錢莊,將贖金送入錢莊內,換了金票和銀票交付給我軍將士,也好方便攜帶,如何?”

巽加使臣更是愣怔,近年安息通過大夏與西域乃至大漢大舉通商,安息的國王和領主們也都頗爲追捧漢貨,故境內的大漢行商爲數不少,安息貴族們也聽聞了不少大漢的風土民情。

所謂的錢莊和金票銀票,身爲大貴族的巽加使臣還是懂的,好歹他會說漢話的,對強盛的大漢帝國又很好奇,自然探聽過不少消息,也接觸過不少漢人,否則主君也不會派他前來議和不是?

聽大漢親王這意思,那兩千萬銀幣是不打算運走,而是留在安息境內,且極有可能是建在安息王都的錢莊裡?

巽加使臣覺着這位親王是不是瘋了?

不過他倒是樂意瞧見漢軍會如此作爲,忙不迭的允諾連連,並表示會請允主君承諾保障境內的漢商安全,尤會多多關照大漢錢莊,絕不會容許他人侵犯。

劉越豈會不曉得他的心思,也不在意日後安息君臣會如何“關照”大漢錢莊,總之在出徵前,皇帝兄長特意囑咐過,若有機會與安息簽訂邦約,首要之務就是要安息人準允大漢錢莊進駐該國,且不得阻撓大漢錢莊向安息臣民放貸及吸納商賈存款。

邦約在手,安息君臣日後若敢翻臉不認賬,漢軍既能撤兵,就能再出兵,直至讓安息人曉得甚麼是誠信爲本,教他們學做人啊。

於是乎,安息使臣代表主君與大漢親王議定了和約,邊是遣人快馬向主君請準,邊是忙不迭的請求渡河去安撫那二十萬安息將士。

劉越自是大方準允,讓他領着護衛自行乘船渡河。

安息君臣萬萬沒料到漢軍會這般輕易的同意休戰撤兵,且只要安息不涉入康居和大月氏的戰爭,無論誰勝誰敗,大漢也絕不會再出兵干涉。

於是乎,康居境內的戰局重回正軌,康居玩命死守,盡全力調集北部遊牧區的軍隊南下增援王都,大月氏拚命猛攻,不求徹底覆滅康居,只要拿下其南部遊牧區,讓月氏部族能得以離開狹小的嬀水北岸,遷徙到馬蹄下這片廣袤沃土。

大多世人並不知曉,安息帝國簽下的這份和約,等同初步向大漢開放了本國金融,後果之嚴重,遠非現下的安息君臣所能想象的。

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