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

漢五十八年仲夏,大漢朝堂因爲漢帝劉啓一系列用意奇詭的詔令,愈發波瀾詭譎起來。

太尉竇嬰,被任命爲大將軍,前往隴西郡擴編邊軍十五萬,屯兵築城。

大將軍一職始於戰國,漢代沿置,作爲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多由貴戚擔任,統兵征戰並掌握政權,職位極高。然而,這不是一個常置的稱號,是隻有戰時纔會設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吳、楚七國之亂時,竇嬰就曾被劉啓短暫任命爲大將軍,守滎陽,防禦齊、趙兩國的叛軍。

析隴西郡地置天水郡,着上郡太守李廣調任新置天水郡太守。

秦始皇二十六年置三十六郡時,隴西是其中之一,漢承秦制,隴西郡乃是大漢西北屏障,與京畿毗鄰。

此次分出十六縣置天水郡,隴西僅餘十一縣,天水郡死死扼守住了從隴西郡到京畿的交通要道。最爲詭異的是,劉啓將霸上細柳營交由李廣,命他領細柳營駐守天水郡治,若西羌或匈奴兵犯隴西郡,以便隨時馳援。

中尉郅都,被任命爲雁門郡太守,整頓邊務,抵禦匈奴南下侵擾。

漢帝劉啓之所以任用沒有任何領軍經驗的郅都,很大的原因是由於太子劉徹的堅持。

作爲穿越衆,劉徹很明白郅都完全足以勝任這個職務。在史書上,漢帝劉啓兩年後也將任命郅都爲雁門太守。匈奴人一向敬佩郅都的節操威名,得知郅都就任雁門太守,驚恐萬分。郅都才抵達雁門郡,匈奴騎兵便全軍後撤,遠離雁門。至郅都死,都不敢靠近雁門郡。匈奴曾用木頭刻成郅都之形的木偶,立爲箭靶,令匈奴騎兵奔跑射擊,匈奴騎兵因畏懼郅都,竟無一人能夠射中。

賦閒在家的周亞夫,被任命爲沛郡太守,兼楚國國相。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介紹一下沛郡周圍的形勢。漢高帝六年,封劉交爲楚王,以東海郡、薛郡、彭城郡三十六縣置楚國。彭城郡爲漢代楚國的核心部分。

劉啓即位的第三年,楚王劉戊聯合吳、趙、濟南、菑川、膠東、膠西國諸王發動七國之亂。亂平後,楚國本應置郡,但因劉啓“尊寵元王”,不忍絕其祀,故立劉禮爲楚王,奉祀楚元王劉交。於是彭城郡北部數縣仍爲楚國,析彭城郡南部置沛郡,以楚國之薛郡置魯國。

最爲關鍵的是,楚國和沛郡毗鄰樑國,這個吳楚之亂後唯一保持實際意義上獨立運作的大漢諸侯國。

太尉府中,竇嬰拿着劉啓的詔令,臉上滿是哀慼之色。太尉領大將軍,看似榮寵之極,背後卻是暗含殺機。

身處甘泉宮的劉啓並沒有差人送來虎符,似乎更沒有登壇拜將的打算。沒有虎符的大將軍,根本不能調動一兵一卒。漢朝只認印不認人,沒有虎符印信,就是連皇帝本人都進不了軍營,更別提調兵了。

竇嬰很明白,劉啓的意思是讓他孤身赴任,而他唯一能掌控的,只有到隴西郡後擴編的十五萬新軍。

十五萬新軍,而且是用於屯兵築城的兵士,能有多少戰鬥力?到了隴西郡後,不但會被隴西太守吳蒯節制,背後更是有天水郡太守李廣率領的細柳營虎視眈眈。但凡竇嬰輕舉妄動,覆滅只在旦夕之間。

如若不去,抗旨不尊的罪名擔不起,便唯有謀反一途。

如今中尉郅都在南山的避暑山莊避暑,防衛京師的北軍暫時由中尉丞統領,看似有機可乘。但竇嬰作爲表哥,很瞭解漢帝劉啓,他絕非外表那樣溫良恭儉,晁錯是怎麼死的,他比誰都清楚。

竇嬰相信,劉啓絕對在長安城留下了無盡的後手等着他。

何況現在廢太子劉榮遠在臨江國,一旦起事,如何擁立新帝?

不能佔到大義,竇嬰一個外戚,想守住長安城,簡直是癡人說夢。呂后亂政,外戚專權的時代纔過去了多少年?現在長安城裡的大臣,哪怕多是竇嬰一系人馬,都不會支持他篡奪劉氏的江山,甚至有可能反過來將他誅殺當場。

竇嬰無力的耷拉下肩膀,喚來府上的幕僚,細細叮囑了一番。

接下來的幾日,竇嬰閉門謝客,沒有私下聯繫任何人,也拒絕了諸多好友和門客的送行,在一個大霧瀰漫的清晨,悄悄的帶着十數名貼身侍衛,馬不停蹄的趕往隴西郡赴任去了。

既然已經決定認輸,乾脆做得徹底些,也許皇帝還能念在當年的情分,留全家一條活路。

至於周亞夫,則早已啓程,帶着府上的衆多私兵,一路披星戴月,縱馬狂奔,如今已可以遙望到樑國的國都睢陽。

“阿父,你年事已高,年前又生了場大病,可經不起這番折騰。”

周亞夫的長子周匡遞上水囊,勸解道。

周亞夫吹鬍子瞪眼道:“臭小子懂個屁!老夫今年不過五十有六,想那廉頗花甲之年,尚能一飯鬥米,肉十斤,老夫豈能比他尚且不如?!”

“孩兒不是此意,只是心中有些話不知當不當說?”

周亞夫瞟了一眼欲言又止的兒子,很是惱怒,他生平最看不得扭捏作態的男子,喝道:“有屁快放!”

周匡苦着臉,湊到近前,低聲道:“孩兒覺得,陛下此番恐怕有不少算計……”

周亞夫雖是個莽漢,但是畢竟在朝堂上打滾數十年,當然明白周匡的意思,卻是毫不在意的擺手道:“無非是想借老夫的手收拾劉武那小子罷了,只要眼睛沒瞎,誰會看不出來?”

周匡很是無語,老爹就是這個性子,什麼話都敢大大咧咧的說出來,平時沒少吃虧,漢帝劉啓都常被他氣得七竅生煙。

在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時,劉啓非常高興,想封他們爲侯,以鼓勵其他人也歸順漢朝,但周亞夫反對道:“如果把這些背叛國家的人封侯,那以後我們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

劉啓聽了很不高興:“條候的話迂腐不可用!”

然後將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亞夫竟然氣得託病辭職,劉啓也批准了他的要求。

如今劉啓突然重新啓用周亞夫,而且還給了他一道“便宜行事”的密詔,擺明了就是想利用他這種蠻橫粗俗的性子,對付樑王嘛。

要知道,漢朝對軍隊的管控是很嚴的,領兵的將軍即使有虎符,想要進兵,也還必須得到皇帝的詔令,一旦先斬後奏,有極大的可能被秋後算賬。

“便宜行事”的密詔,就是給了周亞夫獨斷專行的極大權限,讓他任意施爲。

周匡很是擔心,忙勸道:“阿父,樑王畢竟是太后的親兒子,陛下明裡不敢忤逆太后,暗地裡卻讓阿父便宜行事,其中險惡不言而喻。阿父哪怕不吝自身,也要爲族人多加考慮啊。”

周亞夫點點頭,表示自己領會得到。

吳楚之亂時,樑國危在旦夕,皇帝就是明裡下旨讓周亞夫派兵救援,暗裡卻密詔按兵不動。叛亂平定後,皇帝迫於太后的壓力,只得象徵性的懲罰了周亞夫。

如今皇帝又要借刀殺人,只怕來日兔死狗烹,不得不防啊。

周亞夫遙望着遠方的睢陽城,微微嘆了口氣,繼續打馬前行。

旁人都以爲他是熱血上腦,卻不知他早就看出了劉啓的意思,但實在是不得已而爲之。照皇帝的意思做,將來結果如何尚不可知;如是抗旨不尊,或者陽奉陰違,眼前就只有抄家滅族之禍了。

甘泉宮內,劉啓拿起奏報,微微笑道:“竇嬰和周亞夫倒是識趣,也省得朕再施後手了。”

劉徹聞言,滿臉的戲謔:“不過是想撇清襲殺兒臣一事罷了,做得倒是隱秘,至今也查不出是誰下的手。”

劉啓擺擺手,幽幽道:“罷了,若是從此任勞任怨,事成之後,饒了他們族人性命吧。”

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六百一十一章 貴女出府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電堆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