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

大漢水師重新整編後,新設的北海水師囤駐遼東郡沓氏縣(大連沿海),大舉修築水師大營及海陸碼頭。

沓氏縣居勃海之濱,爲天然的不凍深水港,冬季從未出現冰期,船舶可正常出入該地的海陸碼頭,過往琅琊水師巡弋遼東沿海時,也多在此地停駐補給。

常年巡弋遼東海疆的千艘風帆戰列艦本是歸屬漢中水師,現因漢中水師已更名爲大河水師,且大河流域近年鮮少再有水匪爲患,故此戰列艦羣盡皆劃撥給了北海水師。

戈船將軍易言轉任北海水師主掌僕射,如過往諸水師般,是不受駐地郡守轄制的,只接受太尉府及皇帝陛下的調令。

戰艦羣雖是劃撥給了北海水師,然掌艦的樓船將士多是出身關中,不宜讓其常年離鄉背井,畢竟水師不同陸師,樓船將士們想歸鄉探家太難太難。

朝廷邊是提高水師將士的糧餉待遇,邊是着其主掌僕射徵詢麾下將士,若有欲回返關中,“回調”大河水師者,將之盡數記錄在案。

與此同時,太尉府着手在沿海各郡縣加緊徵募良家子,填補三大瀕海水師的將士缺額。

大江水師本就是豫章水師更名而成,連駐地都沒變,故不會有甚麼兵員出缺,然北海水師和南海水師必須增補大量將士。

現今的南海水師駐地在嶺南郡的郡治番禺城,艦船和將士多源自原本的琅琊水師,即現下的東海水師,他們終究也是要返歸琅琊郡囤駐的。

水師相較陸師更需手把手的傳承,故北海水師及南海水師的樓船將士除卻逐步更替,更需不斷出海遠訓,以便新兵能從老兵身上學到更多經驗。

風帆戰列艦實是不適合巡弋江河的,故大河水師和大江水師僅留下少量大艦,餘者皆調撥到了三大瀕海水師,計約二千五百艘,北海及南海水師各千艘,琅琊水師則配備五百艘。

蒙鐵蒙銅的“鐵甲”輪船已進入試製下水階段,先得造些中小型船艦積攢經驗,恰好將之先補充到大河水師和大江水師。

太尉李廣在皇帝陛下的指點下,硬是着太尉府集司和計司弄出份“大河水師購艦計劃”,遞入大農府請款。

漢軍現今每歲軍費皆是從去歲軍事預算中提拔的,由大農府審定,御史府監管,再呈交皇帝批允。

去歲的軍事預算高達二十萬金,眼見今歲年節將近,軍事預算僅是消化掉十二萬金左右,這還是因着給禁軍及五大騎營加增了歲末賞金的結果。

太尉府的“購艦計劃”用意頗爲明顯,留下三萬金足供年節前支用,餘五萬金盡數用來購置鐵甲輪船,向少府的圁陰船廠以每艘千金的價格預購五十艘輕型鐵甲艦。

貴麼?

看着倒是挺貴的,隨着大漢的造船工藝不斷提升,風帆戰列艦的成本已然降到八百金每艘,那所謂的輕型鐵甲艦僅爲中翼樓船般大小,比以大翼樓船爲藍本建造的風帆戰列艦小得多,千金每艘的價格確實高昂。

然若算上蒸汽輪機和主甲板安裝的兩門艦炮,那就另當別論了。

羣臣雖對蒸汽輪機不甚瞭解,但對那甚麼加農炮還是打聽到不少訊息,畢竟皇帝陛下也沒太過遮掩,那兩門艦炮雖比陸地加農炮小了不少,但造價只怕也高愈千金,羣臣皆能估算個差不離。

如此算來,那輕型鐵甲艦若真造出來,且以千金每艘的價格賣給大河水師,那少府真是血虧,五十艘可不得虧個十餘萬金麼?

大農令東郭咸陽雖是肉痛不已,卻也無法反對,皇帝陛下肯割肉,且軍事預算本就是供軍費支應,只要合理請款,他沒理由卡着不放款的,況且負責監管御史府也已批允了。

少府卿陳煌纔是真正肉痛之人,然想到輪船及艦炮試製下水所需的高額開銷,有了太尉府出貲購艦,好歹能貼補些,他也就咬牙忍下了。

皇帝劉徹也曉得少府賠大了,然他身爲穿越衆,深知軍工企業若無軍隊訂單,是無法持續性發展的,前期虧本很正常,將來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想辦法提高改進工藝,降低成本就好了。

工業生產有流水線作業,產品數量較大時,還可進行模式化生產,後世華夏“下餃子”般的造艦計劃,可不正是配件定型模式化後,如拼積木般不斷組裝出來的麼?

艦炮,蒸汽輪機,戰艦甲板皆如此,待得形成足夠大的生產規模,成本就會大幅下降,前期的高昂研發成本總能在將來獲取足夠收益的。

大漢首批“鐵甲戰艦”的艦身主體還是木製的,且排水量不大,蒸汽輪機和艦炮又已驗證合格,首艘戰艦可在年節前下水試航,若沒甚麼太大缺陷,應能在來年開春前完全定型。

依着圁陰船廠的船塢和船匠數量,來年建造五十艘輕型鐵甲艦不是甚麼難事,畢竟不是後世那種高科技戰艦,一造就要數年光景。

然光是五十艘訂單自是無法供少府持續投入新型戰艦開發,尤是劉徹的最終目的是要打造遠洋水師,或許在螺旋槳和渦輪機尚未問世前,大漢造不出真正的鋼鐵鉅艦,但大噸位的木質重型戰艦必不可少。

後世歐美列強憑着堅船利炮叩開華夏大門,劉徹這輩子若不去尋他們的先祖晦氣,那也算白穿越一回。

今歲的國庫歲入經大農府估算,應能過三百億錢,故劉徹宣召了太尉李廣,讓太尉府仍依國庫一成歲入編列來年軍事預算,即爲三十萬金。

李廣兩眼瞪大,心道陛下不愧是真龍天子,手筆真特麼大,竟將軍事預算又往上提了足足五成。

他頗是躊躇,向劉徹訕笑道:“陛下,去歲那軍事預算已讓微臣及部屬絞盡腦汁,生拼硬湊才編列滿二十萬金,然若非陛下支招,弄個購艦計劃,壓根就無法真正用完,如今又足足多了十萬金,微臣着實不知該如何編列啊。”

劉徹覺着這老傢伙還真是又莽又憨,有錢都不知道該怎麼花,若教後世各國的國防部長瞧見,只怕是又羨又惱,氣得吐血三升。

劉徹不得不教他些小手段,挑眉低聲道:“不妨先編列爲購置加農炮的開銷,到時若覺着那五十艘輕型鐵甲艦物超所值,再將這筆開銷轉爲添購戰艦便是了。”

“……”

李廣聞言啞然,心道陛下這不是讓他睜眼說瞎話麼,若教御史大夫直不疑聞得陛下此番言語,怕是連陛下都要被糾舉彈劾。

咳咳~~

劉徹瞧着他那神情,自能曉得他的心思,便即清咳兩聲,復又道:“朕也說了,若是那輕型鐵甲艦物超所值再將這筆預算用於購艦,若是覺着那戰艦不值,那便仍用來購置加農炮即可,總歸也是爲壯大我大漢軍力不是?”

李廣想想也是這道理,況且他這老兵痞也向來不喜跟文官扯皮,便是頜首應諾道:“陛下放心,臣醒得了。”

劉徹頗是滿意的點點頭,大漢軍工業想要真正發展起來,光靠少府是不行的,得不斷完善軍需採購體制,將更多商賈納入漢軍的供應體系中。

低端軍需品乃至兵械,完全可放給民間商家生產,只要物美價廉,不以次充好,還能借此活絡經濟,何樂不爲?

譬如經過整並的鐵業,南陽孔氏和巴蜀卓氏爲首的大漢鐵商都投入了大筆貲財從少府引進新工藝和合金配方,且增建了諸多冶煉作坊,蒸汽輪機和加農炮等高端技術不宜外流,但刀槍劍戟等尋常兵械卻完全可交由他們生產的。

如此少府諸冶監的專屬冶煉工坊就可全力投入高端鑄造了,此等逐級遞進的生產分工,纔是社會完整工業鏈真正的發展模式。

源源不斷的大筆訂單,是商賈興辦實業的驅動力,也是工業發展的絕佳催化劑。

光靠穿越者的一己之力,想要推進全社會邁向工業化,這特麼不是扯淡麼?

未來數年,少府諸冶監的大多冶煉工坊都將全力支應圁陰船廠的需求,爭取不斷改進和提升鋼鐵冶煉工藝,協助船匠們完成輕型鐵甲艦乃至重型鐵甲艦的試製驗證及規模化建造。

別說五萬金,十萬,便是五十萬金,該砸錢還得砸錢!

十年間,大漢國庫歲入從區區五十億錢暴漲至三百億錢,可預見的將來還會不斷增長,相應提高軍費支出是合情合理的,誰特麼敢說皇帝陛下窮兵黷武?

況且朝廷近年連番裁軍,六十萬邊軍硬是裁減到三十萬,省下的軍費不花難道留在國庫下崽麼?

嗯……不過水師貌似要增編不少,昔年郅都領軍奇襲番禺城時,雖從齊地帶去了十萬將士,然是爲陸戰攻城,實在算不上真正的樓船將士。

大漢水師整編後,南海水師和北海水師的兵員編制各爲五萬人,東海水師爲三萬人,大河水師及大江水師則爲一萬人。

五大水師共計十五萬兵員,且瀕海各郡縣已接到太尉府軍令,當地府兵需時常習練行船操舟,以爲瀕海水師的預備兵員。

大漢羣臣覺着水師的兵員編制未免太多了些,本想反對來着,皇帝劉徹卻是淡淡笑道:“三韓東去數百里有絕島,島民立國名爲對馬,對馬國東去數百里,又四大島,有百餘小國,國人皆矮小猥瑣,是爲倭奴,我大漢宜徵募壯士前往擄之,男子爲奴,女子爲婢,以爲教化,衆位愛卿以爲如何?”

“大善!陛下聖明!”

朝臣們目光熠熠,皆是起身避席,讚頌不已。

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監國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五百六十三章 衝撞體制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