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

漢七十年,正月。

漢廷吞併朝鮮北境設玄菟郡後,因駐軍多爲遼東將士,爲免軍令不暢,故大半年來皆由遼東太守及都尉兼管玄菟郡軍政要務。

如今局勢已穩定下來,朝廷自然要向玄菟郡派遣郡守和都尉。

故待得正朔大朝後,皇帝劉徹便是下旨,着中壘校尉秦立兼玄菟太守,着中壘左監蘇建出任玄菟都尉。

大漢以右爲尊,故各校營右監的位秩比左監略高。

數年前,皇帝劉徹着太尉府增設了軍律監察司,非但不斷派出軍律監察史巡查各地軍伍校營和郡縣府兵,向朝廷糾舉不守軍律的將領,更在各校營設置了軍律監,居右監之位。

軍律監雖可越過各營校尉向太尉府乃至皇帝劾舉軍中將領,卻無實際執法權,更不得涉入具體軍務。

故而各校營的左監纔是僅次校尉之下的軍事將領,也向來是各營校尉最信重的副將,中壘校尉秦立兼了玄菟太守,中壘左監蘇建出任玄菟都尉是順理成章的。

蘇建或許聲名不顯,但若提到他的次子蘇武,華夏後人大多應是有所聽聞的。

沒錯,就是“蘇武牧羊”的那個蘇武。

然現下蘇武還只是個虛年五歲的小屁孩,連開蒙的年歲還沒到,還在北闕甲第的蘇府內終日撒尿和泥。

劉徹本以爲改變歷史進程後,史上武帝朝的諸多名臣良將是不會出生了,豈料在暗中遣人查探後,竟仍有蘇武和霍去病等人,且出身及姓名大多都能對上號。

倒是李當戶早早得了長子,得劉徹賜名李陵,而非歷史上那個李當戶的遺腹子。

然劉徹也沒急着出手干預這些小屁孩的成長,畢竟歷史進程已大爲改變,都說時勢造英雄,誰曉得他們今世是英雄還是狗熊?

劉徹對自家兒子都採取粗放的教育模式,自然更不會去多管蘇武和霍去病等人,除非他們如衛青般,仍能體現出相應的智計才能,或展現出足以讓劉徹看好的天賦。

若真是如此,待他們再長大些,劉徹自有計較。

對於秦立和蘇建的此番任命,朝臣們倒沒出言反對,玄菟太守看着是封疆大吏,實則沒甚麼油水。

幅員遼闊的玄菟郡卻僅下轄五城,且城中除卻奴隸,就是每歲輪調去屯田戍邊的邊軍將士,朝廷壓根就沒打算往玄菟郡遷徙百姓,顯是隻將玄菟五城視爲塞外飛地而已。

況且秦立既是“兼任”玄菟太守,其麾下的中壘騎營必也要跟着調派到玄菟郡的,此等精銳騎營都調過去了,難不成只是去混吃混喝,打磨歲月的麼?

這玄菟太守只怕不是個輕省的差事,沒本事還是不要去爭去搶爲好。

大漢羣臣是很識趣的,曉得自家子弟論起領兵征戰,比秦立還是差得有些遠,玄菟郡明擺就是要以軍務爲主,手裡沒兵權的世家子弟,玩不轉的。

劉徹之所以將秦立和中壘騎營調往玄菟郡,除卻要給已遷都東暆城的朝鮮國繼續施加壓力,亦是要對不鹹山脈的沃沮和挹婁等蠻夷部族不斷出兵清洗。

鮮卑南遷之事給他敲響了警鐘,如今朝鮮南遷,扶餘國覆滅,那北面的沃沮和挹婁未必不會沿着不鹹山東麓南下,佔據扶余故土發展壯大。

劉徹的想法很簡單,沃沮和挹婁若是繼續在深山老林住山洞,就暫且罷了,但若是敢出山,跑外頭放牧或農耕,那必得見一個殺一個。

中壘騎營只需輪番派部曲北巡,兩萬精銳騎兵足以牢牢掌控不鹹山以東的狹長地帶,長期維持住無人區的狀態不難的。

劉徹無法預料後世子孫會如何做,然但凡他還在位,大鮮卑山和不鹹山就只准有山間野人,不允許出現任何農耕放牧的外族部落。

秦立接下皇帝聖旨和郡守印綬,沒有多作拖延,便是領着中壘將士離京赴任。

因其成婚未久,膝下未有子嗣,皇帝劉徹特許其夫人劉婧隨任玄菟。

劉徹身爲皇帝,還是頗爲體恤臣屬的,秦立又是軍武秦氏的繼承人,若不早些得有子嗣,日後免不得生出些麻煩。

秦立自是欣喜,劉婧倒是一如既往的清淡自持,瞧不出內裡心思來。

小夫妻倆離京之日,兩家長輩皆沒出城送別。

秦氏的老規矩,只迎得勝還朝或馬革裹屍的子弟,卻從不爲族人送行。秦劉兩家是世交,劉婧的孃家長輩自也曉得秦氏這家規,故也沒打算壞了親家規矩。

於是乎,小夫妻倆輕車簡從,在中壘騎營兩萬將士及衆多諸曹輔兵的護擁下,浩浩蕩蕩的離了長安,遠赴數千裡外的玄菟郡。

旁的郡守們可沒秦立這般輕省,他們去歲按月呈回的策論,真是被皇帝陛下盡數翻出來,逐篇問策評鑑,答不上話的必免不得一通訓斥。

去歲此時,皇帝陛下罵過就算了,今年卻將不滿意或無法應詢的策論盡皆打回,讓郡守們每日在中央官署重新撰寫。

陛下已然言明,寫不好就不準回返治地,即便他們寫上數月,中央官署內的庖廚竈間也是飯菜管夠。

大漢官僚體制嚴密高效,即便郡守數月不歸,對該郡府衙的政務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太守出缺或更替頻繁在漢初都是常見之事。

“無論缺了誰,大漢都不會垮!你等就老老實實呆着,將過往呈回的策論盡數修改好前,誰也別想離京!”

大漢皇帝態度極爲強硬,將數十位郡守齊齊召入宣室殿,如是道。

雲中太守吳蒯倒是老神在在,心裡還不免對身邊的諸多臣僚幸災樂禍。

他去歲共呈回十篇策論,皆是論及如何整葺邊塞,囤兵戍邊,抑或派騎兵出塞例行巡視的,往往通篇盡是軍務,鮮少言及民政。

他是個不通文墨的武夫,本以爲返京述職必會被皇帝陛下罵得狗血淋頭,卻不料卻得了陛下讚賞,說他懂得揚長避短,策論雖詞句粗陋,內容卻是實在,很是不錯。

十篇策論中,陛下唯有兩篇不甚滿意,分別是關於邊軍輪調和郡兵徵募的章程,與他細細商議討論後,方纔打回讓他重新修改。

吳蒯依着皇帝陛下的意思,稍作改動後便是過關了,故他不日就可離京,回返雲中。

有數位內郡太守卻很慘,十篇策論盡皆被打回重寫,蓋因他們的策論涉及國政,簡直堪稱治國方略。

皇帝劉徹也沒罵他們好高騖遠,既是喜歡寫,那就要將之寫好,寫得完善細緻,寫好爲止。

他們皆是臉色煞白,那些策論本就是高談闊論,涵蓋諸多軍政事務,就算讓中央官署各府司屬官共同研擬,怕也得花個大半年才能盡數擬得條理分明。

劉徹壓根不管這些,既是硬要清談務虛,就特麼別回地方治政,留在中央官署寫策論好了。

劉徹倒也沒將他們免職罷官,畢竟能成爲封疆大吏,還是有其長才的,只是官場老油條總喜歡打官腔,唱高調,有些陋習罷了。

知錯能改,還是好同志,瑕不掩瑜嘛。

將他們折騰個小半年,讓他們長長教訓,改掉這清談務虛的壞習氣就行了,故而劉徹頒下聖諭,讓這數個內郡的郡丞暫代郡守治理民政,都尉仍掌軍政。

邊郡太守多少武將出身,策論寫得直來直去,反倒是顯得很務實,故而打回重寫的不多。

待得正月下旬,仍滯留長安的封疆大吏尚有十餘人,且皆爲內郡太守,可見大漢的文官階層確已隱現清談務虛的苗頭,這股歪風邪氣必得儘早剎住才行。

張騫追隨劉徹多年,對他的心思瞭解頗深,呈回的策論深得聖心,自是不愁會被髮回重寫。

然因着宮裡長輩們想留讓陽信公主和小張篤多留些時日,故一家三口待得過了上元佳節方纔啓程,回返嶺南番禺城。

小劉沐與小張篤血緣相近,年歲又差得不遠,經過月餘相處,已生出較爲深厚的“革命情感”。

小劉沐尚未能理解離別的意味,小張篤卻是曉得的,便向小劉沐說日後再不能來陪他玩車車了。

皇子殿下先是生氣,隨後就是打滾耍賴,死死拽着小張篤的袍袖不教他離開,直到父皇老爹冷哼兩聲,他才收了那拙劣演技,抽着小鼻子滿臉不甘的從地上爬起來。

臨別時,兩個小屁孩執手相望淚眼,竟無語凝噎。

劉徹不禁失笑,心道自家兒子隨了阿嬌的脾性,看着沒心沒肺,實是重情重義的,且很是長情。

譬如他如今雖有了心愛的小車車,但對那柄大寶劍仍是甚爲珍視,睡覺時都還放在榻上。

只怕待小張篤離京後,自家的傻兒子且得鬧騰上好些日子。

然生老病死,相逢離別,皆爲世間常態,唯有經歷過如此種種,孩子們纔會不斷得以成長,日後也就更懂得惜福。

成長,向來是伴隨着諸多苦惱,乃至悲痛的。

離愁,已算是世間萬般苦難中較爲容易排解的了,畢竟還能期待來日重逢,不是麼?

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一百七十章 齊王獻國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臨城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五章 金屋藏嬌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贈嬌妻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