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

漢七十年,四月。

少府諸冶監的冶鐵作坊用一體成型的新式鑄造工藝,鑄出了足夠結實的細長無縫鋼管。

劉徹穿越已滿二十載,卻沒推出槍炮設計,等的無非就是此時此刻。

軍事工業若不能精益求精,那就寧缺毋濫,不要在必定會被迅速淘汰的研究課題上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免得勞民傷財,不符性價比。

對槍炮亦是如此,實則以大漢原先的冶煉工藝,要鑄炮不難,且不說鑄鐵炮,便是青銅炮都是可以用的。

然而那是“臼炮”,是炮管較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因其炮身短粗,外形類似舂米用的石臼,故謂之“臼炮”。

臼炮射程短,在早期主要用以破壞堅固的建築工事,直到發展出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迫擊炮,才更具實用價值。

據史籍記載,早在十三世紀就已出現臼炮,用黑火藥來發射石彈,華夏明清時的諸多將軍炮亦爲臼炮,只不過由石彈改爲鑄鐵彈罷了。

現下大漢要對付的主要是遊牧民族,周邊小國也鮮少有堅城深池,笨重臼炮在實戰中的效用着實不大,尤是劉徹已設計出複合弓,研製出高爆炸藥,又用雷管弄出掌心雷(手榴彈)。

若可大幅加長炮管,又以鑄鐵製的炮彈取代石彈,稍稍減小口徑,從而減少炮的遊隙(即炮膛內徑與彈體之間的空隙),就可提高了炮彈的初速,增強炮彈的衝擊力。

此類火炮謂之“加農炮”,是指炮管較長,發射仰角較小,彈道低平,可直瞄射擊,炮彈膛口速度高的火炮。

從臼炮到加農炮的轉變,是火炮發展歷程的大飛躍,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對大漢更是如此,劉徹本就不想用黑火藥作爲火炮的發射藥,而是打算用跨時代的三基發射藥,即爲如含火棉、硝化甘油和硝基胍的火藥。

那問題就來了,別說青銅炮和鑄鐵跑,就算是有縫鋼炮都耐受不住三基發射藥的爆炸力。

發射藥加少了,口徑小的加農炮威力太低;發射藥加多了,加農炮極易炸膛。

畢竟加農炮的炮管細長,炮身不如臼炮敦實,對金屬剛性要求極高。

正因加農炮管又細又長,故想鑄造出符合標準的無縫鋼管難度很高,除非鍛鑄時能一體成型。

軍工業向來就能反映出所處社會的整體科技水準,愈是高端的軍事科技,科技樹上就不愈不能偏科。

譬如航空母艦上,大到船殼甲板,小到螺絲螺栓,差一點都不成的。

無縫鋼管的鑄造成功,意味着少府向製作加農炮邁出關鍵一步,劉徹自是欣喜不已。

大漢騎兵對匈奴連戰連捷,至少在面對到羅馬帝國的重裝兵團前,漢騎應是再沒甚麼強勁對手了。

劉徹不想搞甚麼落後的火繩槍乃至燧發槍,射程短,威力小,射速慢,對現今主要負責遠征任務的漢軍而言,燧發槍很是雞肋。

總不能讓騎兵跑到數萬裡外,下了馬排成火槍陣,學着後世拿破崙麾下槍兵,一排排的輪番射擊。

待得大漢加農炮製作成功,就可着少府諸冶監繼續嘗試將無縫鋼管小型化,最終得以用來製作槍管。

再弄出些鋼製配件,且設計出擊發藥裝在槍彈底部的金屬定裝彈,那擊發槍就可以現世了。

擊發槍所使用的是定裝彈,無煙火藥的發明則促成定裝彈的發展,扣動扳機施放擊錘撞擊擊針,擊針擊發底火,底火再引燃發射藥射出彈丸。

大漢現下已可製取大量火棉,即硝化纖維,故大批量製取無煙火藥不是問題。

只要少府冶金工藝再度大幅提升,鑄造出符合標準的無縫槍管及銅鉛定裝彈,別說擊發槍,就是後世威名赫赫的馬克沁機槍,劉徹都能設計出來。

突突突~~

劉徹想到漢軍將士用馬克沁機槍突突掉羅馬重裝兵團的場景,只覺着實美得慌。

只是且還有得等,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工業發展更要腳踏實地,急不來的。

劉徹親身駕臨少府諸冶監,仔細驗看陸續鑄造出的五根無縫鋼管。

之所以耗費巨貲連鑄五根,乃因劉徹近年爲少府乃至帝國科學院定下的章程,新工藝和新科技實現的表徵,必是可重複驗證的,僥倖弄出來雖可視爲關鍵性突破,卻不能真的視爲成功。

劉徹細細瞧那鋼管,長愈丈許,漢代一丈十尺,每尺約二十四釐米,故此鋼管約有兩米五,長度爲後世清代威遠將軍等輕型臼炮的三倍有餘。

然此鋼管口徑較小,僅爲半尺,不及威遠將軍炮的一半。

炮管長度對口徑比例對加農炮的射程有很大影響,簡單來講,比例愈高,射程會愈大。

在十八世紀,加農炮的炮身長度多爲口徑的二十餘倍,射程僅有數公里。

到得二戰,隨着發射藥改進和冶金工藝的發展,加農炮身最長可達到口徑的五十倍,最高射程可達三十公里。

待得被榴彈炮逐漸取代,加農炮的最長炮身爲口徑七十倍,最高射程超過三十五公里。

少府諸冶監鑄造出的首批無縫鋼管的長度將將爲口徑的二十倍,且口徑不大,就算鑄造成炮,也只能算輕型加農炮。

不過因大漢版加農炮可採用三基發射藥,最大射程應能接近五公里,換算成大漢度量,約莫能有個十里地,至於能打得多準,那就難說了。

這也不錯啦!

劉徹伸手摩挲着尚有些粗糙的鋼管表面,心內雀躍不已。

好歹是無縫鋼管,不似清代威遠將軍炮爲銅鑄,故炮身的管壁厚度僅爲五寸,卻已足以保證炮身剛度,即所謂的“樑強度”,極大降低了炸膛的風險。

且因管壁厚度遠比威遠將軍炮平均壁厚小,故雖炮管長得多,但可預估這大漢加農炮完全成型後,重量不會比威遠將軍炮重多少。

依照史籍推估,威遠將軍炮全重應不到三千公斤,依大漢度量,約爲二百鈞。

此等重量,若大漢要往萬里外派遠征軍,從陸路要拖過去還是有些麻煩的,畢竟這年月沒甚麼鐵路,劉徹也不會在境外造橋修路,鋪設瀝青大道。

然若將之安裝到風帆戰列艦上,日後海戰將不再需要用高爆弩箭,到了地方還能卸下來供陸軍使用,攻城拔寨自是無往不利。

堅船利炮的時代,就要正式拉開序幕了!

想到此節,劉徹反倒緩下心境。

蒸汽機,汽輪機,輪船,鐵殼輪船,大漢的船艦發展還任重道遠,得步步往前推進。

至於螺旋槳和渦輪機,那特麼就扯太遠了,劉徹又不是小白穿越文的主角,壓根沒奢望天上咵嚓掉下個大褲衩,裡頭裝着根又大又粗的金手指。

現下少府諸冶監已能鑄造出合乎炮管標準的無縫鋼管,那蒸汽機的氣缸就有了着落。

過往最犯愁的就是氣缸鋼壁的堅固程度和密閉性,有了無縫鋼管,兩者都足以保障,活塞處的氣密性雖尚難以完全解決,但倒不算太重要。

後世影劇常見老式輪船或火車的蒸汽機室,咵嚓咵嚓冒得滿室白霧,就是活塞部分在漏氣了,這是很正常的事。

只是汽修工在氣缸附近壓根沒法呆,每逢蒸汽機出現故障,往往只能先停機,待氣缸完全停止運作,且溫度下降後,再對其進行維修。

這等缺陷在某些時候是要命的,尤其是在兩國海軍彼此交戰時,停船可就成了活靶子。

不過大漢倒也不在乎這事,若真能有安裝了蒸汽機的鐵殼鉅艦,放眼現今世界,在海上還有甚麼敵手,就算船艦真在海戰時趴窩,只怕也沒人能將之擊沉的。

念及至此,劉徹邊是費心勞神從腦海書庫翻找火炮資料,不斷完善大漢加農炮的設計圖紙,邊是讓清河王劉乘去與少府卿陳煌商議,先鑄造個小型氣缸試試。

劉乘對蒸汽機雖早有了解,卻也只是些粗淺皮毛。

因劉徹早年對他說過,依着大漢的冶練工藝,這蒸汽機短期內是搞不出來的,就算不惜工本的純手工研磨部件,因體積小,效率低,也壓根不實用。

嗯……就跟那熱氣球似的,除了劉乘閒來沒事時,會乘着個微型的在滄池上晃盪,還真是沒甚麼旁的用處。

無縫鋼管的出現,意味着大漢冶煉工藝的大幅提升,使蒸汽機最關鍵的氣缸部件得以真正實現,且可將之大型化,進而真正具有實用價值。

劉徹再三囑咐劉乘,必得循序漸進,從小型蒸汽機做起,慢慢試驗,別到時氣缸沒爆裂,反倒是鍋爐先給炸了。

擺弄蒸汽機雖比搞雷管安全不少,但依照劉徹上輩子的見聞,被鍋爐炸死的倒黴蛋還是不少的。

蒸汽機造得愈大,就愈是危險,便連氣缸漏汽都會將人燙死燙傷。

帝國科學院的匠奴們出現傷亡倒還罷了,若劉乘這院監出甚麼意外,劉徹可就真真賠大發了。

故而劉徹給劉乘下了嚴令,設計圖紙可以,製造過程也可參與其中,但生火驗證時得躲得遠遠的,別特麼得意忘形,拿小命開玩笑。

先前帝國科學院在製取疊氮化鈉時,就曾將實驗室給炸了,好在劉乘沒事,劉徹也慶幸自個總不厭其煩的叮囑他小心小心再小心。

諾貝爾,居里夫人,鄧稼先……

前世多少科學先輩就因些許不慎,對身體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着實令人扼腕嘆息,更當引以爲鑑。

實驗室向來不是甚麼安全之地,劉徹作爲化工碩士,對此深有體會。

加農炮的試製更是如此,劉徹特意讓羽林衛協助少府匠師負責鑄炮製炮,更調撥了不少漢人官奴到羽林衛在城外的演練場,以作爲試炮時的操作手,儘量避免匠師和羽林衛出現傷亡。

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團入城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壓輪機第一百五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