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

漢六十七年,三月中旬。

右北平郡遣快馬晝夜兼程呈遞軍情急報,匈奴左右賢王糾集近二十萬匈奴鐵騎,從狼居胥山揮師南下,短短數日奔襲兩千餘里,將猝不及防的烏桓諸部打得潰不成軍。

“短短四五年光陰,匈奴人便已緩過勁來,果真如北地草原上的遍地牧草,若不連根拔起,待春風再起時,便又會破土而出啊。”

劉徹微是感嘆,卻也並未太過意外。

匈奴左賢王前度兵發漠南草原東部是在漢六十二年夏,十五萬匈奴鐵騎非但沒能滅掉烏桓諸部,反是被拖得人疲馬乏,撤兵北返時更是遭到二十萬烏桓騎射的追擊,導致匈奴左部的諸多附屬部族慘遭血洗。

雖說匈奴左賢王最終在凜冬時節偷襲反殺,將貪功戀戰的八萬餘烏桓騎射近乎全殲在狼居胥山口,但匈奴左部的損失卻是無法彌補,端是元氣大傷。

漢軍更是早已踏破匈奴右部王庭,並將匈奴右賢王斬殺與河西走廊,近乎是徹底覆滅了匈奴右部。

新任的右賢王倒是老熟人,正是昔年被烏桓人端了漠南老巢的左谷蠹王伊稚斜,因其爲軍臣單于的王弟,故而得以接任右賢王,重整匈奴右部。

匈奴左賢王與軍臣單于向來不睦,此番卻能聯合右賢王伊稚斜出兵奇襲烏桓諸部,顯已決意暫且停止族中內訌,合力對外了。

足足二十萬匈奴鐵騎!

烏桓諸部先前的二十萬騎射本就被匈奴左賢王襲殺了近八萬,經過四年多都尚未恢復元氣,現下約莫也就在十六萬左右。

尤是因赤勃部大人巴魯被大漢冊封爲烏桓王,烏桓諸部已徹底分裂成勢均力敵的兩大陣營,彼此勢均力敵,對峙僵持至今。

若彼此數量相當,烏桓騎射本就稍遜匈奴鐵騎數籌,現下非但數量不如人,各部首領又無法齊心,自是一擊即潰。

據右北平郡北部邊塞傳回的呈報,烏桓諸部已盡皆退回烏桓山脈,匈奴鐵騎則堵在山口外,匈奴左賢王顯是吸取了先前的教訓,不會再讓烏桓大軍出山,仗着漢國各處邊塞的物資支援,四處遊擊騷擾。

烏桓諸部見大難臨頭,也再顧不得內訌,兩大陣營暫時攜手,以薄奚部大人忽都和赤勃部大人巴魯同爲大首領,舉全族之力死守烏桓山脈,抵禦匈奴大軍。

烏桓貴族們自也不忘向大漢求援,使者已向常駐右北平郡治平剛城的行人令宋遠呈遞了求援書信,只是被宋遠以要轉呈皇帝陛下聖裁爲由,暫作拖延安撫。

劉徹獲知烏桓求援之事,心下自是冷笑不已。

發兵援救?

他想滅掉烏桓不是一天兩天了,據史籍記載,東漢時烏桓做大,對漢境的危害可不比西漢時的匈奴小多少。

北方的遊牧民族,一個都不能留,必須盡數斬草除根!

現下匈奴左右賢王要向烏桓諸部復仇,大漢正好坐山觀虎鬥,且看誰先嚥氣。

此等重大軍情,劉徹沒打算隱瞞羣臣,就算想瞞也未必瞞得住,世家大族在大漢各地的眼線不少,尤是右北平郡邊市衆多,免不得會有世家大族組建的商隊入駐。

匈奴大軍南下,大漢北邊的各處邊塞自是城門緊閉,大舉調集兵員,哪還會讓漢商出塞大擺邊市?

世家大族的商隊得到這等消息,自然會速速向主家回報,即便不如朝廷的軍情呈報那般迅速,但也絕慢不了多少。

翌日早朝,大漢朝堂便就此事開了朝議。

羣臣們聽聞此事,雖有些意外,卻是沒太過焦慮。

匈奴連烏桓都未必收拾得了,大漢急個甚?

近年大漢對外族連戰連捷,連匈奴右賢王都宰了,也沒見軍臣單于敢興兵復仇,漠南草原更已有數年沒見着匈奴遊牧部落了。

現如今大漢已奪回燕北及雲中,倚數千裡陰山,據守雄關堅城,匈奴的戰馬又沒長翅膀,焉能越過山勢險峻的陰山山脈,侵入漢境?

倒是太尉李廣與匈奴對戰多年,出言進諫道:“陛下,匈奴馬快,又擅長途奔襲,若是不惜馬力的晝夜兼程,在地勢平坦的漠南草原幾可日行千里。現下匈奴大軍雖聚集在烏桓山的西麓,但我大漢不得不防備其分兵,暗中奇襲上谷或雲中兩郡的北部邊塞。”

(見得有兄弟提出疑問,特意解釋:秦漢一里約爲四百二十米。我問過內蒙古的同學,換馬備騎,全天三百多公里跑得到。)

“不錯,太尉所慮確有道理,我大漢近年數度裁撤邊軍,如今北方各郡的邊軍不過二十萬,要守備數千裡關牆確是不易。”

劉徹微是頜首,沉吟道:“不若讓各大邊郡調集郡兵,到各處邊塞協助邊軍守備,太尉以爲如何?”

李廣躬身答道:“回陛下,臣以爲此法可行,匈奴此番奇襲烏桓,來者皆爲騎兵,未帶奴隸充當攻城步卒,各處邊塞只需補足人手,匈奴鐵騎必是攻不下的。”

劉徹復又問:“依太尉之見,該調集多少郡兵援邊,若是徵調過多,未免太過勞民傷財了。”

論起抵禦匈奴,李廣自是經驗豐富,壓根無需多想,便是答道:“回陛下,臣以爲徵調二十萬郡兵北上邊塞,則可保萬無一失。”

“二十萬郡兵,再加原本的二十萬邊軍,若朕未記錯,過往未曾裁軍時,北地邊軍也就三十餘萬吧?”

劉徹不禁皺眉,郡兵不同於邊軍和京畿諸營這類正規軍,平日除了用來維持地方治安,還會從事部分勞作。

北方因天候較冷,不少郡縣的農田至三月方始耕作,在農忙時節調集二十萬郡兵,不但要耗費國庫的大筆糧餉,還必定會影響到農耕,就爲防備匈奴偷襲,未免也太不划算了。

李廣也聽出陛下的意思,顯是覺着過往三十餘萬邊軍就能守備好北方邊塞,現下卻要徵發到攏共四十萬兵員,確實有些說不過去。

他微是思索,復又道:“臣啓陛下,若是加派一支精銳騎營屯駐在上谷郡,以作馳援之用,則調集十萬郡兵即可。”

劉徹眼神一亮:“哦?太尉且細細說來。”

李廣出言解釋道:“匈奴鐵騎雖是騎**湛,但馬速也未必能比我大漢精銳騎營快多少,且他們若想攻城,必要保持馬力。我大漢只需在漠南草原廣撒遊騎斥候,密切掌握匈奴行軍動向,呈報給屯駐在上谷郡的精銳騎營,以便及時馳援即可。”

“嗯,言之有理,若我大漢邊塞內有大隊騎軍,匈奴騎兵必有所顧忌,不敢全力攻城。”

劉徹頜首認同道,騎兵部隊在大漢對匈奴的守城戰中是重要的戰鬥力,不是下馬上城頭,而是憑藉極強的機動性和爆發力,騷擾乃至衝擊攻城的敵軍部隊。

北方邊塞多是建在陰山各處隘口或山谷,正面戰場不寬,就算二十萬匈奴鐵騎盡數來攻,真正能投入攻勢的頂多就最前方的萬餘騎。

騎兵對戰最重要的是保持機動性,尤是匈奴騎兵最拿手的戰術是且退且射,在不斷的遊弋中不斷射殺敵軍,就如鈍刀子割肉。

大漢騎兵的優勢則在於裝備精良,鎖甲戰戟皆遠非匈奴可比。

匈奴和大漢兩方精銳騎兵的對比,較爲類似輕騎兵和重騎兵的區別,大漢騎兵雖不似後世歐洲傳統意義的全甲重騎,但就與匈奴騎兵的裝備差距而言,確實是有極大優勢的。

因而匈奴騎兵若因攻城而喪失機動性,沒辦法提起馬速,被數量足夠的大漢騎營出城衝擊,必將潰不成軍。

劉徹復又問道:“依太尉之見,該派哪支騎營北援?”

李廣不假思索道:“回陛下,臣以爲兩萬虎賁騎足以擔此重任!”

劉徹微是揚眉,心道李廣最近倒是有些開竅,非但不似過往般只想着求戰立功,更會揣摩帝皇的心思了。

三萬細柳騎跟着李廣徵戰多年,屢立大功,難免被打上了名爲李廣的烙印;兩萬中壘騎現下又是由秦立出任校尉,秦氏也不宜再冒頭;倒是虎賁衛還要多立些戰功,方能借此將虎賁將官們提拔起來。

大漢的數個精銳騎營唯有保持平衡,才能讓劉徹這做皇帝的睡得踏實啊,否則宣曲騎營怎能撈着去南越揀軍功的機會?

劉徹沉吟片刻,便是定下此事:“既是如此,便着虎賁騎營前往上谷郡屯駐,以便馳援各處邊塞,另着右北平,上谷,雲中三郡都尉,依各郡北方邊塞屯駐的邊軍數量,以其半數徵調郡兵,領往各處邊塞協從守備。”

朝臣們也沒甚麼意義,論起領兵作戰,他們全加起來也未必幹得過太尉李廣及其麾下的諸多武官,還是不要摻和的好。

若是現下多嘴出甚麼餿主意,還被陛下采納了,日後漢軍若是獲勝倒還好,若是不幸落敗,那豈非憑白惹火燒身?

大農令東郭咸陽卻是暗暗叫苦,他纔剛上任兩個月,大農府的各路牛鬼神蛇尚未收拾服帖,那些殺千刀的匈奴蠻子偏卻整出這破事,鬧得朝廷要調兵防備,這不是添亂麼?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這道理東郭咸陽自是懂的,但他過往任大農丞雖有數年之久,但向來皆分掌鹽鐵及工商百業,便連農政都鮮少涉足,更遑論涉及軍政之事,軍需調配,糧餉調撥甚麼的,沒經驗可處理不來。

下得早朝,回到中央官署,東郭咸陽立馬前往御史府,向已升任御史大夫的曹欒虛心求教。

曹欒倒是毫無保留的細細指點他,心下卻頗有些惡趣味的幸災樂禍,原來旁觀大農令忙得焦頭爛額是這般愜意之事,好在自個算是熬出頭了。

嘔心瀝血十餘載,真真往事不堪回首啊!

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