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

數日後,廣川王劉越和膠東王劉寄的正妃人選終是落定。

劉寄選了高陵候趙周府上的嫡長女,顯是經過仔細權衡的結果。

趙周之父趙夷吾曾任楚國太傅,楚王劉戊造反時因寧死不從而遭處死,吳楚之亂平定後,漢帝劉啓則因其父忠君有功,封趙周爲列候,食邑高陵縣就在長安的北邊。

因高陵縣位處京畿,趙周可收部分租賦,卻未在封地設府,而是居住在長安城的北闕甲第。

趙氏底蘊不厚,又舉族住在長安,劉寄與之聯姻,皇帝劉徹自可安心。

劉越更是再次表現出遠較其年歲更爲成熟的政治智慧,欲迎娶丞相袁盎的嫡長孫女爲妻。

依照常理,丞相爲百官之首,親王與之聯姻,難免會惹得皇帝猜忌。

然劉越此番選擇卻讓皇帝劉徹乃至太上皇劉啓再度對他高看一眼,只覺過往不顯山露水的他實是衆多兄弟中目光最長遠,心思最通透的。

丞相袁盎雖是位高權重,但已年過花甲,數年內必將告老致仕。

袁盎之父曾是楚地盜匪,發家後洗白,以楚地富戶的身份遷徙到京畿安陵邑,即漢惠帝陵邑,兩個兒子也得以改冊士籍,進而出仕爲官。

(特別提醒:皇帝在世時就要提前爲自個修陵,袁氏遷入關中和袁盎兄弟出仕皆是在惠帝朝。)

侍奉帝陵的家族若無聖旨,不得外遷,袁氏實則算是替惠帝守陵的家族。

袁盎的兄長袁噲雖曾在文帝朝位列諸卿,但因其早逝,沒甚麼大功,故後人未得太大廕庇,是以袁氏的本支屬袁盎這房,袁盎的嗣子居於安陵打理族業,未出仕爲官。

袁盎爲歷經四朝的元老重臣,告老致仕後必可因功封侯,廕庇子孫,又因其嗣子無官身,其嫡長孫女若將嫁入天家,必會提前繼蔭封君。

(筆者再注:劉盈後的劉恭和劉弘兩位少帝爲傀儡,無帝號,且惠帝和文帝爲兄弟,而非父子,故漢人慣常視文帝朝接續惠帝朝,四朝元老由此而來。)

劉越若娶得袁氏女,日後嗣子承襲王位和封地,嫡女則可承襲母爵和湯沐邑,又因袁氏無實權,陛下可安心,且袁氏積富多年,袁盎又被接連賜下大筆皇室實業的份子,有此財力雄厚的母族,劉越不必太過擔憂子孫庸碌無能,會活活餓死。

更重要的是,袁盎向來是最堅定的保皇派領袖,劉越與之聯姻,便會徹底被歸入這個大派系,順理成章的站上與其他世家派系彼此制衡的位置。

在世家政治盛行的大漢,袁盎在派系內的影響力絕不會因告老致仕而消失,他一日不死,劉越就甩不掉保皇派的標籤,不可能與其他派系過從太密。

劉越欲迎娶袁盎的嫡長孫爲正妃,是經過精細盤算的,自然能讓皇帝乃至太上皇滿意。

當然,那袁氏女的才貌品性也是上上之選,入得了劉越的眼,配的上這正妃之位。

家有賢妻,夫無橫禍,這是亙古不變的正理。

天家子納妃除卻要考量妻族家世背景,更要考究那女子是否才德兼備。

太上皇劉啓和皇帝劉徹覺着兩女身份合宜,太皇太后,太后,乃至兩位親王的生母王皃姁又皆認同後,此事才真正落定。

臘月中旬,太上皇下旨賜婚,命宗正府和太常府可着手籌備兩位親王的大婚事宜,正婚之期可緩定,先辦好各式儀程即可。

老宗正劉通已沒精力主持此事,便全交由太常卿劉歂操辦,又命諸位宗正丞輔之。

劉歂雖是忙得腳不沾地,心下卻是樂意至極,他曉得這兩樁婚事若辦得妥帖,宗正之位就將落定他手。

宗正卿和太常卿雖是並秩,然宗正掌劉氏宗親,太常掌朝儀,何者更重要是顯而易見的,宗正是能懲治親王和皇子的,地位何其超然。

皇帝劉徹則下旨爲兩位未來的弟妹封君,主要是爲敕封袁氏女,趙氏女算是沾了些光。

敕封丞相袁盎嫡長孫女袁姝爲縣君,並劃袁氏祖居的楚地杼秋縣爲其湯沐邑;敕封高陵候趙周嫡長女趙荑爲鄉君,在涇陽縣鄰近高陵縣的地界劃出千戶屬民,收租賦以供湯沐。

旨意頒下,自是皆大歡喜。

袁姝得了高爵和湯沐邑,趙荑封的鄉君雖不比縣君,但涇陽縣地處京畿,千戶屬民收上來的租賦比杼秋縣也少不到哪裡去,算是白白撈着的,哪還有甚麼不知足?

世家權貴們雖豔羨不已,但也沒甚麼可說的,且不提袁盎勞苦功高,光憑兩位親王此番西征立下的赫赫軍功,得以蔭妻封君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倒是各家貴女們懊惱得緊,兩個夢寐以求的如意郎君就這般讓狐狸精搶跑了,真是不甘心啊!

非但如此,她們現下還得隨長輩登門賀喜,提前與兩位未來的親王妃打好關係。尤是年歲尚淺的貴女們,指不定日後自家的婚事還得看這袁姝和趙荑的意思。

倒不是說兩女成爲親王妃後就能指摘別家貴女的婚事,只是她們成婚後就是最頂尖的劉氏宗婦。若有貴女想嫁劉氏王侯,她們或許幫不上甚麼忙,但若真想壞事,只需在劉氏長輩前故作不經意的流露出對該貴女的幾分不喜,便足以攪黃那樁婚事。

旁的劉氏王侯不提,尚未納妃的清河王劉乘和常山王劉舜與她們的夫君可是一母同胞,日後若要迎娶弟媳,可不得兩位嫂嫂掌眼把關麼?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可得罪女子,說的都是這道理。

袁姝和趙荑兩女此時卻沒甚麼心情與旁的貴女交際,只因她們皆已知曉,膠東王劉寄已被任命爲宣曲校尉,廣川王劉越則出任監軍,待到開春,便將揮師南下,趕赴南越征討不臣。

未來的夫婿即將領軍遠征,兩女在驕傲敬仰之餘,亦不免有些擔憂,倒不是怕耽誤婚期,只是憂心兩位親王的安危。

若是有個甚麼閃失,日後上何處再找這般合意的夫婿?

然此等軍國大事,豈是她們兩個閨中待嫁的小女子能出言置喙的,只得懷着愁緒抓緊時日做些女工,好歹趕在大軍出征前親手製些袍服秀帕甚麼的,託人給兩位親王送去。

這可不是甚麼私相授受,而是漢人習俗,她們爲待嫁之身,雖不宜露面替兩位親王送行,但必得送去些物件留作念想,以示妾居深閨盼君歸之意。

大漢向來鐵血尚武,尤是近年漢軍對外夷連戰連捷,盡誅四海之不臣幾已成爲全民共識。

大軍南征在即,長安週報更是以全版刊載出師檄文,斗大的標題醒目不已。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夷狄血!

檄文刊出,大漢百姓得知南越大亂,屬地內的華夏後裔正被西甌和駱越等蠻夷部族欺壓奴役,自是羣情激憤。

夷滅西甌,屠絕駱越!

民意即公理,想要師出有名,自然得先引導民意,劉徹在這方面無疑做得極爲成功。

入京朝貢的西域諸多使臣皆是嚇懵了,只覺漢人近年愈發兇戾好戰,剛誅絕烏孫全族沒多久,現下又要羣起高呼要朝廷出兵夷滅西甌和駱越。

大漢果真得罪不起啊!

東甌王和閩越王驚悸不安之餘,更是堅定了讓兩國臣民早些認祖歸宗,重入華夏的決心。

若得大漢皇帝正名,使漢人將東甌和閩越亦視爲華夏之國,即便日後被大漢吞併,至少不會如外邦蠻夷般落得全族誅絕的下場。

即便是在羣雄並起的春秋戰國,肆意屠戮他國百姓的暴行也會引發天下共憤,秦將白起雖是軍功卓著,但因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還是遭了秦王的重斥和懲戒,生生替秦王背了暴虐不仁的罪名。

當然,前提是屠戮的是炎黃後裔,華夏子民,而非化外蠻夷。

兩位藩王皆是深知這道理,也瞧出這是大漢皇帝對他們的警醒,若是他們再多作拖延,待得大漢平定南越後,怕是就沒耐心再等下去。

正朔大朝,兩大藩王登殿朝賀時,跪請皇帝陛下爲兩國正名,兩國願以越國遺民的身份重入華夏,歸爲大漢諸侯國,而非外邦藩屬。

羣臣聞言,自是滿殿譁然。

兩大藩王莫不是嚇瘋了吧?

東甌和閩越兩國好歹是他們祖輩留下的基業,就這般拱手送人,百年之後在九泉之下如何面對列祖列宗啊?

不過仔細想想,兩位藩王此般作爲也確是出於無奈,依皇帝陛下的脾性,自是不容他人安睡於臥榻之側。

東甌和閩越皆與漢境接壤,又無天塹阻隔,若兩國做大,對大漢的威脅比南越大得多,更遑論被關隘隔絕在外的朝鮮和匈奴。

莫說皇帝陛下對兩國懷有戒心,便連朝臣們也早覺着該尋個由頭出兵收拾兩國。

只是他們萬萬沒料到,陛下能逼得兩位藩王主動獻國歸附,而非出兵將之攻佔乃至誅滅。

越國遺民麼?

羣臣多是熟讀經史,自然曉得越國和于越部族間的關聯,如今見得東甌和閩越想將祖輩追溯至於越部族,倒也覺着不無不可。

“此乃大事,不可輕言而決,待你等此番返國,與治下臣民細細商討,若真是萬民歸心,下次入京朝貢時,再議不遲。”

劉徹的態度卻是大出羣臣意料之外,並未欣然準允,只是淡然出言道。

兩大藩王忙是應諾,亦未再提及此事。

朝臣們若還瞧不出陛下和兩位藩王早已私下議定此事,那就真是傻到家了。

甚麼萬民歸心?

無非是要兩國臣民呈上萬民書,使大漢能得以名正言順的接納東甌和閩越爲諸侯國。

註記:高祖曾與羣臣約誓,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者,則天下共擊之!東甌和閩越的事沒這麼簡單,大家別急着吐槽,慢慢往下看,本書的邏輯很嚴謹的。

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五章 金屋藏嬌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軍鎮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