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

漢人的虛歲是按着年首和生辰計算的,每歲年首過後,虛歲則比周歲多二,待過得當歲生辰,虛歲則比周歲多一。

廣川王劉越與膠東王劉寄週歲雖差着將近一年,待因二人生辰分別在正月和臘月,故而過得年節,兩者虛年皆爲十五。

因兩人爲同母所生,太上皇劉啓索性就在三月爲他們同時辦了束髮禮,省得麻煩。

依過往慣例,諸侯王束髮後既可之國,前往封國居住,然現下朝廷削藩都來不及,自然不會再準允諸侯王之國了。

皇親苑早已建好兩座王府,劉越和劉寄只需帶着近侍和宮婢入住,就算出宮建府了,其實跟陽信和南宮公主沒甚麼差別,日後其封國也就僅相當於公主的湯沐邑,享受租賦即可,不可能再設官治民了。

清河王劉乘雖比劉寄還小一歲,但因早已出任帝國科學院的院監,早早便出宮建府,亦入住了皇親苑。現下尚住在太壽宮,承歡太上皇膝下的就唯剩常山王劉舜和泰安公主這對幼子幼女。

朝臣們皆瞧得明白,皇帝劉徹的削藩手法雖沒有太上皇劉啓昔年躁進,但也是堅定不移的緩步推進,打算徹底將大漢的分封制改回秦朝的郡縣制了。

中原各地的劉氏諸王自有些惴惴不安,如今朝廷勢大,皇帝在民間威望甚重,正是如日中天之時。

自古挾大勢者,凡事皆可一言而決,無人可阻。

豈料皇帝尚未出手,多年不問國事的太上皇卻是頒下旨意,命老宗正劉通以劉氏宗族耄老的身份,反布族令,劉氏王侯日後可將封國食邑分封給膝下所有嫡子,而非如過往般僅有嗣子繼承家業,避免其餘嫡子衣食無着,無力供奉孝敬宗親長輩,有違仁孝之道。

太上皇這道推恩令一經頒佈,自是朝野譁然。

羣臣和劉氏王侯又不是傻子,豈會瞧不出太上皇的盤算?

劉氏王侯若將封地分由所有嫡子繼承,封國勢必會被層層削減。

依着漢律,諸侯王所轄的郡國可設官治民,雖在吳楚之亂後已被朝廷大幅削減封國屬官,但還是有不少自治之權。

然列候的封國是爲縣國,則歸郡守乃至縣令轄制,是不可設官治民的,譬如前面章節提到的平皋候國,其所在的平皋縣是由朝廷設的縣令轄制。

按着這推恩令,劉氏王侯將不斷將封國土地分封給家中所有嫡子,不出三代,所有郡國都會自然而然被削減成縣國,若再往下推恩,怕是後世子孫的食邑就只剩屬民百餘戶的鄉里了。

太上皇也忒陰險了!

劉氏王侯們皆是暗暗腹誹太上皇的險惡用心,卻又不敢上奏反對,畢竟太上皇在旨意中言明,劉氏王侯“可”分封,而非“須”分封,意即是不含半分強迫,不想將食邑分封給自家子弟的,不分便是,又沒逼着你分封。

這纔是最陰損的,原本能全部繼承封國的諸侯王嗣子雖會反對這推恩令,但本應分不到任何封地的其餘諸侯子弟卻會對太上皇心懷感念,畢竟這推恩令對他們大有益處。

劉氏王侯若執意不分封,其膝下的嫡子們自然要鬧騰,日後兄弟鬩牆都非不可能。

何況太上皇旨意中還提及,頒佈推恩令是爲避免劉氏子弟日後衣食無着,無力奉養宗親長輩,有違仁孝之道。

大漢以孝治天下,出言冒犯長輩者依律當重懲,甚至當家中父母犯罪時,其子女出於孝道對其包庇,是不會受律法懲處連坐的。因而漢人若不奉養或遺棄宗親長輩乃是大罪,輕者抄家,重者梟首。

(ps:此爲史實,有興趣的朋友可度娘,我華夏今多有不肖子孫,筆者多有見識,甚感不恥。)

太上皇將孝道這杆大旗打出來,劉氏王侯多少也是有顧慮的,他們也不想在百年後被自家子孫記恨,不願爲他們供奉香火。再說那些嫡子也都是自個的親生骨肉,即便他們較爲偏心嗣子,也不代表不疼愛旁的子嗣啊。

不少年事已高的劉氏王侯紛紛上奏,向皇帝劉徹請旨,在他們百年之前先將食邑預先分封好,免得日後自個猝然離世,膝下子嗣們爲此鬧個兄弟反目,彼此視若寇仇。

劉徹自是欣然準允,短短月餘,大漢便是又多出三十餘位列候,朝廷卻沒多封出半分食邑,不少郡國已被徹底裂解。

劉氏諸王見事已至此,不少索性領着嬪妃們入朝,懇請陛下在皇親苑賜下宅邸,作爲他們的新王府,安心住下。至於所轄的郡國,就留給嫡子們瓜分,來個眼不見爲淨,畢竟他們身爲人父,見得兒子們爲食邑彼此爭鬧不休,難免看着心塞。

劉徹見得形勢大好,自是滿意至極,對爲他出面背鍋的太上皇老爹更是感激不盡。

依着原本的歷史進程,這推恩令本應在十餘年後,由主父偃向漢武帝進諫,繼而得以推行的法令,推行後亦遭到了不小的阻礙。

如今劉徹請出太上皇這尊大神,提前頒佈推恩令,沒想到竟推行得如此順利,可見比起蠻橫強硬的漢武帝,大漢的王侯權貴反是更畏懼陰戾內斂的漢景帝。

對帝皇而言,用凶神惡煞的強硬手段治國理政,反是落了下乘,劉徹自當引以爲戒。

劉徹提前採取主父偃的政見,獲得這般成效,便想好好獎賞這位未來的大功臣,但他也不能直接尋來主父偃,說甚麼這推恩令是你十餘年後會提出的妙計,朕先採納了。

如今的主父偃只是弱冠之年,且是個出身貧寒的學子。前些年,劉徹特意遣人到齊都臨淄尋到他,錄入太學,先以太學生的身份研習縱橫之術,現下正跟着博士僕射胡毋生學公羊春秋。

劉徹曉得史上的主父偃對百家之言多有涉獵,是可兼容幷蓄的大才,此番又想獎賞他,便是拔擢他入御史府,做了蘭臺令史,與司馬談一同修撰陰陽、儒、墨、名、法各家的典籍,併爲先秦諸子作傳。

御史中丞張騫掌殿內蘭臺,深知劉徹的盤算,對司馬談向來善待,對主父偃亦然,特意頒了符令,讓其可隨意閱看蘭臺內珍藏的各式典籍,更是在蘭臺爲他闢了專屬書舍,讓其專心編書修史。

主父偃自是受寵若驚,心下甚是惶恐,好在有司馬談爲其解惑,終是安下心來,竭心盡力的汲取百家學養,唯恐有負陛下重望。

對於司馬談和主父偃這些弱冠之年的文臣,劉徹短時間內並不打算委以重任,揠苗助長不是甚麼好事,還是先學好理論知識,大好基礎再說吧。

治國理政不是打打殺殺,馬上得天下,卻不可馬上治天下。

即便是劉徹最爲倚重的張騫,看似屢屢破格拔擢,其實也是經過完整歷練的。

太子庶子,太子中庶子,隨宋遠出使烏桓,隨東郭咸陽打擊南陽鹽商,出使東甌和閩越,出任丞相長史,遷任御史中丞。

建立起嚴謹的官員拔擢體系,纔可選拔出優秀的治國人才。

其實後世華夏的官僚體系經過不斷演化,已是頗爲嚴密可靠的,要成爲國家的幾大巨頭,其歷練也是極爲完整的。尤是最上頭那位,起碼要在兩個不同的省份做過封疆大吏。

常言說的好,華夏巨頭有好蛋有壞蛋,但絕沒有笨蛋。

蠢貨在華夏官場是爬不上去的,至少難以掌握實權。

(這是誇獎,不會被屏蔽吧?不要來查水錶哦。)

膠東王劉寄出宮建府後,有些悶悶不樂,待得休沐日出了黃埔軍學,也沒與廣川王劉越打招呼,便獨自入宮求見皇帝兄長。

劉徹正在未央宣室批閱奏章,暫時沒閒暇見他。

因着劉寄的母妃王皃姁是劉徹姨母,比其他親王更爲親近劉徹幾分,又未滿十三週歲,還是個小屁孩,劉徹也就沒太過避諱,所幸讓他先到滄池獵苑,陪閒得發慌的皇后阿嬌射獵。

劉徹批閱完奏章,到得滄池獵苑,瞧見眼前的情形,不由麪皮抽搐,端是哭笑不得。

阿嬌,南宮公主和楋跋子皆身着獵裝,三大悍婦凝眉叉腰,圍着劉寄拳打腳踢,將那小屁孩揍得鼻青臉腫,再瞧不出原本容貌。

咳咳~~

劉徹只得清咳兩聲,爲自家那可憐的皇弟解了圍。

三大悍婦這才驚覺陛下駕到,忙是停了手,面色訕訕的趨步近前,欠身行禮。

“你等這是……”

劉徹倒是沒當即出言呵斥,他曉得劉寄這小屁孩向來是欠揍的,三天不打就皮癢,在黃埔軍學時沒少被教官暴揍,好在不記仇,且愈揍愈皮實,真有幾分受虐狂的味道。

“陛下,十二弟先前說他學不少功夫,遠非臣妾的花拳繡腿可比,故而要以一敵三,與我等過過招式。”

阿嬌柳眉微揚,滿臉自得道:“我等推拒不過,只好幫他鬆鬆筋骨。”

“……”

劉徹不由爲自個的蠢弟弟默哀,真以爲在黃埔軍學呆了三年就能與三大悍婦動手,也不想想,阿嬌的夫婿是他劉徹,南宮公主的駙馬是公孫賀,都特麼是羽林衛的祖宗啊。

雖沒教自家婆娘甚麼殺人手法,可徒手搏擊的防狼術還是會稍加指點的,尤是撩陰腿用得出神入化。

何況阿嬌和南宮公主自幼騎馬射獵,再加上馬背長大的楋跋子,劉寄這半大孩子,要跟三個體魄強健的成年少婦徒手搏鬥,又不敢真下死手,這特麼還不是自尋死路?

“你怎的還是這般蠢啊?”

劉徹無奈的走上前去,將劉寄拉了起來,看着這涕淚橫流的傻弟弟,萬般無力的嘆息道。

劉寄也曉得自個今日是丟盡顏面,也沒臉再嘴硬,只是用袍袖拭去鼻涕和眼淚,頹自道:“皇兄,臣弟待到六月就已在黃埔軍學呆滿三年了,皇兄昔日說過的話可還作數?”

劉徹劍眉微揚:“你真不想做閒散親王,想領兵爲大漢開疆拓土?”

劉寄翁聲道:“這是自然,若非如此,臣弟當初何必入黃埔軍學?”

劉徹頜首沉吟片刻,突是扭頭望向楋跋子,輕笑道:“既是如此,朕的這位皇弟日後或許要煩勞卑禾候代爲照應了。”

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二百四十四章 綠林好漢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