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震主之威

秦宓前來遊說是勳,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他先以樂毅舉例,奉命帥師伐齊,一路勢如破竹的時候,啥事兒都沒有,等到剩下莒和即墨二城,一年不克,又正趕上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於是齊人用反間之計,使惠王罷樂毅兵權……

樂毅知道自己一旦還朝,必遭殺身之禍,因此匆匆逃往趙國去了。秦宓就設問啦,樂毅尚可逃趙,倘若都督您也罹此險境,又有何處可逃呢?

是勳聞言,不禁冷笑道:“是所謂‘夫大將在外,讒言在內,微過輒記,大功不計’,是以‘章邯畏口而奔楚,燕將據聊而不下’,卿其此意耶?”

他說的這兩句話,本出《後漢書.馬援傳》——當然啦,這年月還並沒有《後漢書》,但此非後世史家語,而是漢雲陽令朱勃奏疏裡的話,故此是勳能夠背誦。想當年馬援遠征病卒,因耿舒、樑鬆等人進了讒言,光武帝收援印綬,並欲禍其妻子,朱勃乃上奏爲之辯誣。

朱勃舉了兩個例子,以說明大將遠征在外,極易受到毀謗,比方說章邯因趙高之忌而被迫投降西楚,燕將某害怕爲功績所累,攻取聊城後不敢還朝。是勳問了,說您想要說的話,就是朱勃這幾句吧?兜什麼大圈子啊。

秦宓搖一搖頭,說:“非也,宓非效朱叔陽,而欲爲蒯生耳。都督自非馬伏波可比,然恐終爲淮陰也。”

“蒯生”是指蒯徹,曾經勸說韓信背漢自立。他話說得很明白:“故臣以爲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你以爲漢王一定不會危害到你。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句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已盡而獵狗烹……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爲足下危之。”

是勳心說你倒省事兒,想要直接抄蒯徹說韓信的話。蒯徹當時也舉了幾個例子,一是張耳、陳餘,本爲契交好友,終因爭權奪勢而反目——證明感情這玩意兒是靠不住的;二是文種、范蠡,功高震主,於是兔死狗烹。

“今大都督荷天下之望。統十萬之衆,位同宰相。進而無賞,兵柄在握,退而難全,其與淮陰(韓信)何其相似也。魏主本因武功而覆漢基,遂有天下,安肯使都督繼其前轍耶?即以爲君臣相得,必不疑都督,然彼天壽將盡,嫡孫尚幼,其勢又與彼昔日同,乃慮繼主難御都督,思早夷除,此亦人之常情也。”

老兄你已經功高震主啦,如今曹魏天下,皇帝之下就是你啦,那曹操怎麼可能不擔心?就算曹操跟你感情甚篤,顧念前功,他也得考慮自己百年之後,繼嗣者幼弱,很難駕馭得住你啊——

“其蜀不滅,則都督如樂毅在齊,燕將在聊;其蜀若滅,則恐都督將蹈淮陰之後塵矣。”

你要是沒法快速滅亡我蜀漢,那麼很可能被讒言陷害,被瞬間剝奪兵權,而倘若快速滅亡我蜀漢呢?說不定就變成韓信第二了。

是勳心說這人倒確實好一張厲口啊,只可惜……你也就撿撿前人比方說蒯徹的餘唾而已,玩不出什麼新花樣來。因爲就目前而論,功高震主,或者因此而被讒身死,或者被迫走上黃袍加身之路,這兩種例子都太少啦。其實我知道的前例比你多得多了,不光光文種、韓信,還有檀道濟、桓溫、劉裕、趙匡胤、岳飛、脫脫、年羹堯……一抓一大把。所以你以爲我會如此天真,毫無防備嗎?

忍不住就斜眼一瞥——是峻並未離開,仍在座中,正好也將目光投向是勳,兄弟二人相視而笑。

因爲是峻才從洛陽過來,給是勳帶來了一則重要的消息。

且說李嚴早有謀劃,遣人在中原各處散佈謠言,說是勳手握重兵,或有不臣之心,想以此來促使曹操臨陣易帥,或者由此以說服是勳放緩攻勢,甚至真的背主自立——他這回派秦宓前來,就是估摸自己的謀略應該已經起到一定效果了,而以是勳之智、之勢,不可能蒙着雙眼只管朝前猛衝,而必已通過某些途徑,察覺到了朝中的暗流涌動。

要說暗流,當然是有的,蜀漢在中原地區間諜無數,又有伊籍這個無間道總體謀劃和策動,於是是勳才入漢中,謠言便即甚囂塵上。然而是勳對此早有預料,他一直就怕功高震主,所以不打算去對蜀漢做最後一擊,這回還是曹操執意點將,纔不得不率軍前往。臨行前,他就跟是復、桓範商議,說:“吾此行若不能滅蜀,恐受無能之譏,爲主上所疑;若能滅蜀,則功至高而不可賞,主上亦恐難容也——奈何?”

桓範說了:“逆勢而行,雖暫可免,終受其禍;順勢而行,天必祐之。主公何憂耶?若受讒人之譖,或爲謠言所繫,我與公子在都中,必設謀以攘之,使主公無後顧之憂也。若即滅蜀,恐功高不賞,乃可自稱得病,即將兵柄移之曹子丹,孤身返洛,主上必無疑也。”

是勳用人不疑,既然將桓元則寄託腹心,那就乾脆不費腦筋了,把殿後之事一以委之,還告誡是復:“諸事皆可與元則商議後行也。”果然等到謠言一起,是復來跟桓範商量,桓範就問啦:“公子欲如何做也?”

是復說我有一計,可使此謠言消弭於無形——估計就是蜀人散佈的謠言,可是要耍謠言、動人心嘛,嘿嘿,老子可玩兒得比你們熟啊——“謠言一如奔流,可疏而不可堙也。若強辯之,反固其事……”

對付謠言。是不能靠堵的。強要揪出謠言的源頭。或者分辯說我爹絕無異心,反倒可能越描越黑。對付謠言,只能靠疏導,讓傳謠者的思路混亂,或者把他們的興趣點加以轉移。所以我打算放出另外一則謠言,就說我爹實不通軍事,所以把軍權都交給了曹真,他自己整日在營中置酒高會。召集文學之士吟詩作歌——這也符合大衆對老爹的認知啊。這則謠言一傳出去,必然壓倒那不靠譜的“異心”之說,天子或許會遣人赴軍中查驗,甚至申斥我老爹,但以老爹的品位、權勢,還怕小小的申斥嗎?

桓範聽了是復之語,先是點頭,卻又搖頭,他說了:“此自污之策也,非爲無效。然必傷主公之德矣。且天子聖明,未必能眩之以僞也。”你這主意雖好。卻未必能夠瞞得過曹操。

是復一皺雙眉:“然而元則何以教我?”桓範說我把你的策謀略加修改,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即可將大禍消弭於無形矣。

是復聞言大喜,於是依計而行。翌日即使其妻山陽公主入宮,跑到皇后卞氏面前去抹眼淚。卞氏驚問何事——“其是家郎虧待吾兒耶?”公主說倒不是老公對我不好,而是近日鄉野間謠傳,說公爹是勳率師入蜀,或有不臣之心,我老公被謠言給嚇壞啦,打算自閉府門,席藁待罪……我琢磨着,還是來求求孃親,跟父皇面前進言,把公爹召還朝中爲好。

卞皇后一板面孔:“此國事也,汝何得置喙?雖然,是宏輔我家姻戚,向以忠耿著稱,必無二心也。人言紛雜,何必理會?”公主說我也是這麼勸老公的,但老公卻舉出樂毅、章邯等例子,說大將在外,必受人忌,再有謠言煽動,恐怕是氏亡無日矣。是氏若亡,那女兒我怎麼辦哪?孃親你可得給女兒做主啊!

於是通過卞皇后的協助,曹操精神頭一好,便即召見是復,好言撫慰。是復趁機就說了:“三人成虎,孟母投杼。此謠言必蜀人所造,然亦不可輕忽也。陛下聖明,必不爲惑,然恐朝臣紛紜,御史聞風而奏,即陛下亦不得不責懲家父也。何如即召家父還,易以他將?”

曹操斥責道:“臨陣易帥,取敗之由,豈可因謠言、讒譖而更變耶?卿以爲朕燕惠耶?抑胡亥耶?!”

是復趕緊跪下磕頭,說我絕不敢把陛下您比作亡國的昏君哪。可是爲了堵住悠悠衆口,使我爹在前線沒有後顧之憂,希望陛下您可以遣人散佈另外一則謠言,如此這般,或許能夠保全我是氏。

曹操聽了是復所言,沉吟良久,說如此一來,就恐怕壞了你爹的名聲。是復趕緊說了:“不忠爲其大污也,即置酒高會,小污耳。”曹操又問:“此計亦佳,其卿所自籌者耶?”

是復心說我可不能說是自己琢磨出來的,我一貫裝傻,突然間變聰明瞭,曹操必然起疑啊,只好暴露桓範:“臣安有此智?此門客桓元則所獻策也。”曹操說不錯啊,你是家還真是藏龍臥虎——“何不薦之使仕?”是復忙道:“元則不欲別道進,正待科舉而仕矣。”

曹操點點頭,說好吧,我會處理此事的,你且下去。

於是說是勳不懂打仗的謠言就這麼着傳開了,果然順利轉移了焦點,然而曹操並未因此而下詔責問是勳——他還打算等是勳滅蜀以後,再找藉口收拾他哪,現在還不到發動的時候。

正巧是峻迴歸洛陽獻俘,是復即將此事前後因果,備悉相告,請是峻帶話給老爹,後方我已經幫您給穩住啦。此番秦宓跑來遊說,正好前一刻,是勳、是峻兄弟密談,是峻已經通報給了是勳知道——所以二人才會相視一笑,笑中的含義:此等拙計,安能動我哉?

隨即是勳隨口敷衍秦宓,說你少來離間我君臣,要降便降,若不肯降,那就好好守備成都,待我擊破劉封之後,即往相攻也。秦宓一瞧自己白費了半天口舌,倒是也不沮喪,也不就此落荒而逃,反而對是勳說:“宓有密言,請都督摒退左右。”

是勳心說你還有什麼花樣啊,我倒是有點兒好奇呢,於是即命是峻等出帳,獨自與秦宓相對。二人密談良久,等到送走秦宓,是勳當即召集衆將,下令說:“今糧草不繼,雒城難克,且暫退兵。”(未完待續。)

第17章 外禦其侮第17章 州郡罷兵第20章 叔孫制禮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1章 六氣之毒第9章 見性成佛第2章 據蜀自立第12章 白地將軍第30章 有害令名第20章 作死節奏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6章 君權相權第25章 嘴炮無雙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7章 初試金手第2章 水力磨坊第4章 無米之炊第8章 志不可奪第28章 江南俊才第26章 我天子使第12章 城外相見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1章 長驅直入第34章 丞相司直第22章 拓拔歸附第19章 請徵句麗第38章 矜功失節第33章 先登者誰第19章 祖道之金第30章 凌雲雕龍第8章 謀策定亂第1章 內科聖手第26章 是郎才盡第7章 比干直諫第2章 朋友無隱第6章 平春豪強第23章 豈可無馬第22章 國中無將第15章 就食玄菟第19章 梟雄入蜀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7章 初試金手第17章 僭越王章第18章 無心插柳第2章 沛國曹氏第14章 黑心煤窯第21章 火中取栗第19章 請徵句麗第24章 壯士斷腕第36章 誰人祖道第23章 荊州星佔第21章 異獸逞兇第6章 有如神鬼第1章 先帝遺詔第35章 魯難未已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1章 采采榮木第19章 請徵句麗第1章 官渡鏖兵第34章 疏不間親第4章 不肖之子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0章 不忠不義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4章 風傳虛證第32章 殺俘不祥第17章 披髮叫天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4章 兗州叛將第22章 天下太平第8章 佛國之願第19章 若奸若忠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8章 毋失我望第1章 帝后對泣第8章 酬功謝德第14章 封藩涼州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7章 舊相新相第5章 府中密議第16章 天下爲弈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章 不務正業第2章 是儀北上第3章 天命天姓第8章 謀爭爲上第8章 驃姚之業第1章 東郡英豪第22章 雷震行刺第27章 東吳驍將第33章 城下遇難第27章 白晝荒夢第10章 翻供之謎第1章 苴鉏去之第7章 請殺孔融第13章 大人將歸第4章 彼采葛兮第14章 再作馮婦第7章 宛城宣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