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未盡善也

諸葛亮指出自己新研製的連弩尚有四處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是質量太大,只能以車載送,倘若人力搬運,恐難持久,所以對於嶺南地區道路狹窄、崎嶇,難以行車的地方,運送起來就很困難了。他考慮按照是宏輔當年製造礮車的故技,將來嘗試把連弩分解爲方便臨時組裝的多個部分,那麼由二三小卒扛着,就能跟上行軍速度。而且使用時若以一人操作,一人換匣,發射速度也會更快一些。

第二是準頭不足。一則爲了便於連續發射,鐵矢無羽,很難保證平穩飛行;二則常用的弩上多設“望山”,方便瞄準,但連弩上的矢匣佔據了“望山”的位置,導致瞄準不便,準確度又大打折扣。

第三是成本比較高,弩具上運用了整套六枚齒輪,暫時以銅鑄造,這年月銅可鑄錢,或名爲“金”,所以僅僅這些齒輪的花費就很昂貴了。即便將來更爲鐵製,要求齒輪可以精確咬合,亦非普通匠人所可辦也。基本上造這一臺連弩的費用,可制強弓五張、勁弩四具。

四就是射程還不能令人滿意。諸葛亮採納了是宏輔的建議,以麻雜絲,絞繩做弦,經過試驗,對於潮溼氣候的適應性很好,但其彈力終究比不上獸筋之弦。而且鐵矢沉重,也制約了有效射程。倘若是普通的四石六鬥踏張弩,配以羽矢,怎麼着也能射到一百二十步開外才對呀。

諸葛亮說了,這四個問題,某些我已經有了思路,只要給夠研製的時間和經費,並不難解決,某些卻還沒有合適的改進之法。所以我才先來演示給老師您看哪:“先生曾損益礮車,別有巧思,或能啓亮之智也。”

是宏輔皺皺眉頭,心說我哪有那麼多的巧思?況且槓桿還則罷了,對於齒輪。那是一丁點兒研究也沒有哪。轉過頭去注目馬鈞:“德衡以爲若何?”

馬鈞正瞧着諸葛連弩,心癢難搔——他自從入都爲官以來,事務煩冗,已經很久都沒有摸過自己最感興趣的機械啦——突然聽問。不禁愣住了。唉,怎麼這裡面還有我插話的份兒啊?不是要等你們忙完了纔來跟我說事兒嗎?

難道說是太尉和諸葛侍郎召我前來,就是爲的這具新連弩?不會吧……

一時間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是宏輔揶揄道:“德衡曾雲擅機括,因此而重算學。得非誆吾耶?”隨即又怕嚇着了這小孩子,趕緊溫言撫慰:“可直言無妨,吾不罪卿也。”

馬鈞猶猶豫豫地站起身來,跑到連弩前面,繞着連轉了三圈,仔細觀察,隨即把手一攤:“吾、吾……鈞不識其中機、機……”雖然話沒能說完,是宏輔與諸葛孔明皆玲瓏七竅之人,哪有不明白他所言何意的?孔明當即便從袖中抽出一卷紙來,遞給馬鈞:“此構圖也。德衡可觀,然切切不可外泄!”

馬鈞接過紙,展開來一瞧,果然是諸葛連弩的結構圖。他翻了一翻,光盯着齒輪傳動部分仔細瞧了半晌,這才囁嚅着說:“以鈞意、意、意……”紅着臉擡起頭來,但見無論是宏輔還是諸葛孔明,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自己,而毫無蔑視、嘲諷之色,於是一咬牙關。乾脆明說:“巧、巧則巧矣,然未盡善也。”

哎呀,這句話倒說得還算順暢。

是宏輔和諸葛孔明聽聞此語,表現各不相同。諸葛亮一開始期待地望着馬鈞。是抱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希望馬鈞在某些細節上可以言及自己所未及思處,給自己以足夠的啓發。他可沒料到,馬德衡竟然直接就說“然未盡善也”——我當然知道這東西不夠完美,但你又有什麼本事了。竟敢如此輕視於我,衝冒上官?!

諸葛亮涵養甚好,倘若換了一個人,或許當場就把馬鈞亂棍給打將出去啦。他卻只是微微哂笑,捻鬚不語——我不能貿然反駁,我老師還在旁邊兒哪,且聽老師如何斥責這個狂生。

可是誰想是宏輔聞言,卻不禁撫掌大笑:“吾得之矣!”

馬鈞說的這句話,是宏輔其實很熟悉。他爲什麼要巴巴地把馬鈞叫來同看連弩演示呢?並不僅僅因爲馬鈞是名傳千古的發明家。在原本的歷史上,諸葛亮所制連弩,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快便外泄到了曹魏,馬鈞見着了,當場就是這句話:“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誇稱經過自己的改良,可以提高五倍效率。

然而可惜得很,他並沒有足夠經費來修改連弩。不僅如此,據說馬鈞還嘗試改良礮車,自己做了個可連發的小模型,可以把一些瓶子、瓦塊兒拋出數十步遠去。傅玄因爲此事去找曹羲,說:“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朝廷應該試上一試啊。曹羲以爲然,跑去稟報老哥、執政重臣曹爽。可是曹爽這路廢柴又懂個屁啊,“忽之,不果試也”,於是改良諸葛連弩和礮車就永遠只是個設想罷了。

對於諸葛連弩,馬鈞“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是吹牛嗎?其中有多大水分?根本就沒人知道……

是宏輔前一世讀到相關記載,便深以爲憾,此番既然得了機會,又豈有不讓馬德衡摻和連弩研發的道理呢?馬鈞想要改良連弩的具體時間不詳,但應該是在他中年以後,在此之前他已經改良過織機,製造出效率很高的翻車,發明了指南車和水力“百戲”,其機巧天下知聞。如今他卻還只是個弱冠青年,就是宏輔所知,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發明,那你無法“令加五倍”,哪怕能夠提高五成的連弩威力,我和諸葛亮就都得笑得合不攏嘴啊。

怎麼樣,既出大言,你來試試?

馬鈞實在技癢,於是肅容拱手,長長地吸了一口氣,竭力捋順舌頭,打算侃侃而談:“勳以爲。可、可、可、可、可……”越是噎住便越着急,越着急便越說不出話來。其實最近他在小吏面前雖然輕易不言,即便有話要說也儘量儉省,免得爲屬吏所恥笑。但基本上已可順言無礙啦,只是面對自家上官和權勢熏天的是太尉,卻實在難以保持平和的心態——緊張之下,口吃的毛病加倍。

好在是宏輔知道他的弱點,當即吩咐:“取紙筆來。”你要麼寫。要麼畫,相比之下還不那麼浪費時間呢。

馬鈞再揖告罪,便即坐下,把紙鋪在地上,先寫了一行字,呈遞給諸葛亮。諸葛亮一瞧,其文曰:“或減其重以便卒持,或強其力以盛其威,今似手弩而不便用,似車弩而難及遠。故謂非至善也。”

馬鈞的意思,諸葛孔明你造的這就是一雞肋。要麼做得再小巧一點兒,方便單兵使用,要麼乾脆加大形質,造成弩車,如今不上不下的,價值必然大打折扣啊。

諸葛亮說了:“今欲用之交、廣,自沅、湘而入,道路崎狹,車乃難行。若其更小。射止二十步爾,奈何?”你說得倒輕巧,咱們先不考慮弩車問題,就說小型化的問題。有什麼辦法減其重量卻保持甚至提升其威力呢?

馬鈞乾脆在紙上畫了一幅草圖:“或、或可易行也。”諸葛亮接過來一瞧,只見用非常簡潔卻又規整的筆觸,勾勒了一具弩車,車下僅一輪,車後有扶把,就跟民間常用的獨輪車似的。是宏輔說好啊。如此一來,或許可以在崎嶇的道路上推行而前吧。

然而諸葛亮卻搖頭:“其下用輪,礎必不穩,恐難射也。”先生您編纂《物理初言》,提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問題啊,射具若想及遠,並且取準,基礎必須穩固,輪子,還是獨輪,怎麼可能穩定呢?

馬鈞指着圖畫比劃了一下,諸葛亮這才明白他的用意——獨輪車往往前有一輪,後有雙架,可以隨時呈三角支撐,以穩定車身,弩車的設計可以照搬嘛,不就順利解決問題了?

隨即馬鈞又畫了一張圖,並且標註字樣,建議放棄鐵矢,而以竹、木爲杆,前後各包鐵頭作矢,如此則可減輕矢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射程。

諸葛亮皺眉想了一想:“或可行也,然仍須試之。”我不是一拍腦袋就想到用鐵矢的,無論鐵矢的粗細、長短、重量,都是經過了反覆的計算和實驗,才最終定型,你這一句話就給我否了——我暫且還不能服。

隨即便問馬鈞,說你這兩點想法都挺不錯,但也僅僅拾遺補闕罷了,說不上對我的連弩加以多大改動,即便試製之後,計都敷用,所提升的射程和機動性也極其有限。你還有別的想法嗎?都說出來聽聽吧。

然而馬鈞卻開始猶豫,提筆寫下一行字來:“侍郎連弩之要,在齒輪也,鈞試損益,然此非須臾可辦者也。”

你這套連弩的核心技術在齒輪驅動,要想大幅度提升效力,還必須在齒輪上下手——但這不是一兩天就能研製出來的啊,我就算心裡有些想法,沒有經過實踐也不敢貿然宣之於口。

是宏輔微微一笑,於是指着馬鈞問諸葛亮:“此子可用否?”這回你覺得,馬德衡可以做你的副手,幫忙研製連弩了嗎?諸葛孔明略一沉吟:“亮請試之。”

目前剿殺和收服武陵蠻、山越的軍事行動頗爲順利,且待平定,檢其青壯爲兵,便可配合水師,多道並進,以復交、廣——計劃在本年的下半年,於秋收前後發動攻勢。只是地處遙遠,兵員的調派,物資的運送,就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必須在此之前完成連弩的研製,並且大規模製造,時間可實在不多了呀。不管這馬鈞是真有本事,有想法,還是虛言誇口,言過其實,諸葛亮都願意嘗試一把。

再說了,好歹馬鈞在數算上的能力是經過趙爽肯定的,而在機械方面,起碼不是見了自己的齒輪佈列圖就一頭霧水,諸葛亮正愁沒有合適的助手搞研發呢,再怎麼說,馬德衡助手之力還是有的。他又是自己的屬吏,不用白不用啊!

是宏輔淡淡一笑,拍拍馬鈞的肩膀:“德衡,好生做,但得成功,必青史留名也!”

馬鈞拱手爲禮,囁嚅着道:“尚、尚有一請……”是宏輔說成,有什麼需求你儘管提出來。於是馬鈞提筆又寫下一行字——“是公所著《物理初言》,求借一觀。”未完待續。

第28章 超願棄父第19章 東出盧龍第29章 伏地氣絕第13章 曹魏五京第15章 亂世能臣第2章 謀士之責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章 佈防關中第5章 遠之則怨第22章 客座教授第14章 無奈竊國第23章 陣前詭言第16章 **好淫第17章 大戰序幕第15章 新野之宴第5章 大國小鮮第11章 捕風捉影第12章 天命在魏第7章 逆天出師第16章 討袁紹檄第2章 雷霆手段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章 兄弟鬩牆第21章 異獸逞兇第19章 祖道之金第14章 非當世人第19章 鮮卑大人第9章 大山在前第22章 軍泛馬訾第23章 此新聲也第3章 益州可入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4章 壯士斷腕第20章 冢子監國第2章 重振幽州第7章 婦人之言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0章 大科學院第17章 千鈞一髮第9章 請救無辜第5章 賣官鬻爵第17章 外禦其侮第15章 今古之爭第7章 受人構陷第29章 國亂先兆第27章 來何遲也第23章 霸王鎩羽第23章 春心乍動第4章 使徐三事第17章 初試金手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9章 流血五步第22章 甥其無恙第12章 讒慝小人第2章 夏侯仲父第11章 三道伐蜀第3章 假途滅虢第35章 世豪之富第5章 漢語拼音第15章 知交零落第14章 再作馮婦第37章 心大志廣第6章 皆不可用第12章 讒慝小人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3章 步趨周公第28章 假子拒敵第4章 五經注我第2章 水力磨坊第15章 亂世能臣第18章 捷足先登第8章 破局關鍵第14章 再會梟雄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7章 正是此賊第2章 朋友無隱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6章 混世魔王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7章 養寇自重第8章 跨境追捕第13章 大勢已去第29章 鎮撫關中第18章 東海傲來第1章 下車立威第4章 詩歌免談第2章 飛龜舞蛇第20章 作死節奏第11章 天生猛將第21章 藏富於山第34章 丞相司直第7章 取撞木來第25章 汝國何在第11章 財政危機第28章 誅心之論第13章 東海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