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諸葛連弩

馬鈞未免想得太多了,諸葛亮這回把他召到是氏莊院,壓根兒跟陳紵就沒有一毛錢的關係——陳茲免當日在樑柱上刻字,那早就被僕役發現啦,然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僕役怕遭責罰,於是悄悄地削了去,是宏輔根本就不可能知道。

且說此日一早,諸葛孔明親往是氏莊院來拜是宏輔,稟報說:“連弩已粗成矣,先請恩師品鑑。”是宏輔大喜,便命僕役在庭院中樹起標靶來,好讓諸葛亮演示。他隨口問道:“馬鈞可得用否?”

諸葛亮回覆說這連弩是我一個人造的,還真沒有找馬鈞幫忙——一來尚未試驗,不知其人本領究竟如何,不敢妄用;二則最近幾個月都在忙着造連弩呢,我連部中都去得少了,跟馬鈞也沒有見過幾面。*是宏輔似乎有些失望,隨即一捻鬍鬚,建議說:“馬鈞見在都中否?可召來同鑑也。”

諸葛亮也不清楚老師爲什麼那麼瞧得起這個馬鈞馬德衡……他所以最近對馬鈞不聞不問,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未便宣之於口,那就是:等把馬鈞弄到兵部來,才恍然察覺那只是個孩子而已,還沒有自己初拜是宏輔爲師的時候歲數大呢。這般弱冠少年,真能有多大本事嗎?真能夠幫得上自己的忙嗎?算了,還是先自己單獨研製連弩吧,等忙過這事兒,再找機會考察馬鈞的能力不遲。

可是既然師尊有命,諸葛亮必然凜遵,於是便遣人駕車。前往兵部衙署去召馬鈞過來。是宏輔說了。你先把連弩將出來我瞧瞧。等馬鈞到了,再一併演示便可。

是宏輔相當之好奇,所謂的諸葛連弩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武器呢?雖說歷史已被改變,這連弩未必與原本歷史上的“元戎”完全相同,但理論上應該不會差得太遠吧。

後世對於諸葛連弩的猜測很多,可究竟是連弩還是連發弩,是單兵弩還是弩車,全都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爲史書上記載得太過簡略了,光說諸葛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爲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也有人號稱復原出了諸葛連弩,單兵持用,弩上有匣,內容十矢,利用槓桿原理。合一下機括即發一矢……

然而是宏輔覺得這東西並不怎麼靠譜。首先,復原模型是木製的。必然難以反覆使用,弩矢鋼質,也與“以鐵爲矢”的描述不盡相同——真要是按照實戰需要,加以金屬弩機,以鐵爲十矢,這分量可不輕啊,一般人未必能夠長久端持、瞄準。再說了,既名“元戎”,意爲將也,僅僅從字面意義上來揣測,也還是弩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再則漢魏用弩,力多較步弓爲大,僅靠雙臂根本無法拉滿,而必須要藉助腰力甚至是腿力——乃有腰張、膝張、踏張、蹶張等名。復原模型單手即可上弦,即便利用了槓桿原理,張力也是很弱的,加上矢僅八寸,有效射程還不到二十步,根本不適應實戰需要嘛。而且固然能夠連續發射,但上弦速度並不算快,就算二十步內能破重甲,也僅一發耳,接着人就衝到你面前了,如何以弩來格擋敵械?

第三,就是相關槓桿原理了,這年月的的科技水平雖然落後,稱杆(槓桿)的運用還是非常廣泛的,就連民間亦知以桔槔取水,諸葛亮照此簡單原理來“損益”連弩,就真能被人讚頌爲“物應機,大器無方,通人靡滯,大德不常……何思之深,何德之清……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嗎?

再說既然槓桿原理並不深奧,相關的機括也不復雜,那如此軍國重器,又爲什麼會失傳呢?

算了,不胡亂猜測了,還是睜大眼睛來仔細瞧瞧這新制成的諸葛連弩究竟是什麼式樣吧。

諸葛亮把是宏輔請到庭院當中,終於亮出了他新研發出來的連弩。此弩原本置於一乘馬車上,此刻揭開遮蓋的麻布,是宏輔終於得睹真容。他的第一反應——果然是單兵弩啊,竟然這麼小……

其實也不能算很小,比後世的所謂復原模型終究要大上一圈,弩長近四尺,臂開四尺餘,是宏輔估計以自己的小身板兒是扛他不動的。於是便問孔明:“其重幾何?”孔明躬身答道:“重一百一十斤,力四石六鬥。”

我的天爺啊,是宏輔心說這都超過關王刀的分量了……漢代的度量衡單位普遍比後世爲小,一百一十斤大概得近三十公斤呢吧,自己勉強能夠扛之上肩,可還真平端不起來。這真是單兵用弩嗎?未免太沉重了一些吧。

諸葛亮指着連弩介紹:“弩上安匣,內儲十矢,以鐵爲之,其長八寸,扳動機括,乃可連發也。發盡而易匣,頃刻之間,亦可再發。”

看起來,跟後世的所謂復原模型很象啊,雖然略微大了一點兒,也更沉重了……“可中多少步?”

“三十步內可破重甲,四十步內可破輕甲,五十步外則無力矣。”

有效射程還不如比較強勁些的騎弓嘛,雖說比復原模型的二十步要強了許多——廢話,個頭兒還大了哪——而且四十步內可破輕甲,也算勉強有點兒實戰價值……但就這些參數,完全不符合你諸葛孔明之盛名哪。弩之比弓,長處有三:一是可以腰腿之力拉弦,張力既強,射程乃遠;二是上弦後可以較長時間瞄準;第三點最重要,就是非經訓練者不能用弓,但就連普通百姓亦可使弩,訓練成本大大下降。

所以除非你把這玩意兒的重量減少一半兒,就連我這種武力值在及格線上徘徊的傢伙也能夠輕鬆使用,否則真沒有什麼意義。有那尋找和訓練能持此弩的大力士的時間、精力、成本,我還不如訓練個弓箭手出來哪。

當下微皺雙眉,捻鬚不語。

諸葛亮說這東西確實還有值得改進的餘地,但就目前的形制而論,真不難使,一試便知。是宏輔搖搖頭:“且候馬鈞來。”

好不容易等到馬鈞到來,進了庭院,大禮拜見是宏輔和諸葛亮。是宏輔也不跟他廢話,只要他坐定了觀瞧,隨即便朝孔明頷首示意。諸葛亮會意,當即命令屬下:“試弩。”

給諸葛亮駕車的是一條大漢,身高在八尺開外,肩寬背厚,當下應喏一聲,就把連弩從車上抱下來了。是宏輔瞧他舉重若輕,動作並無滯殆,心說:“真好漢子,可惜這般大漢,未知軍中能得幾人?”

就見大漢端着連弩,站到距離木靶三十步遠的位置,突然把腰一彎,從連弩下方張開來一個支架,撐放在了地上。是宏輔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不需要一直手持啊,倒是我想岔了……嗯,支架雖然簡單,移動也未必方便,卻可省卻抱持之力。孔明啊,原本我心裡給你這玩意兒只打五十分的,因此支架,可以加上十分——及格了。

就見那大漢安置好了連弩,單膝跪倒,下頜乃與弩齊。他瞄了瞄靶子,伸手在弩側扳動,只聽“嚓”的一聲,弩弦繃上,隨即又是“嗒”的一聲,鐵矢破空。頃刻之間,十矢連續發出,每發之間的間隔僅僅一秒而已。

是宏輔這回是真驚了,這必然不是運用槓桿原理上的弦啊。忍不住便站起身來,踱近去細看——只見在連弩右側有一握把,大漢的手正捏在握把之上。他不禁詢問諸葛亮:“以何驅動?”諸葛亮回答道:“齒輪。”

“原來如此。”是宏輔連連點頭。話說齒輪早已有之,但大多用以制動,傳動的應用卻相當之少,理論上到此東漢、魏晉之際,齒輪在機械上纔得到廣泛運用,指南車、記裡鼓車等等,就都是用齒輪驅動的偉大發明。是宏輔因此而不禁想到,若是運用一整套合適的齒輪……

“吾亦可發否?”

“先生請試。”

於是是宏輔替下了那條大漢,在大漢的指點下安裝上一個新的矢匣,然後瞄準木靶,嘗試轉動手柄。出乎他原本料想之外,但又在此刻的憧憬之中,幾乎不費什麼力氣,便即絞上了弩弦,然後再轉半圈,弦馳矢發,正中標靶。

竟然如此省力,好吧,八十分,我基本上算是滿意了!

要知道是宏輔本人不過勉強能張四鈞(一石三鬥)之弓而已,且無法持久,當世力士最多可張十二鈞(四石)弓——既有超強膂力,又能百步穿楊的,就是宏輔的記憶中只有一個太史子義。弩力則從一石到十石不等,超過這個數量就是弩車了,無法單兵持用,而是宏輔即便蹶張,也不過開三、四石弩罷了,估計亦僅三發,便會渾身脫力。如今這四石六鬥之弩,普通小卒亦可輕鬆連發,一口氣打出十餘個矢匣,射出一百多矢去,手不酸,腰不軟,那可真是太難得啦。

再看標靶,那大漢先發十矢,其中者九,是宏輔單發一矢,亦中,木靶皆被洞穿,弩矢沒入其後的草垛之內——三十步可破重甲,倒確實並非虛言。

然而退至四十步外,再由那大漢打完新的弩匣,命中率卻跌落到了百分之五十,而且皆不能洞穿木靶;退至五十步外,十矢中只有二矢上靶,六矢射飛,還有二矢力盡而墮。

命中率和射程還是不盡如人意啊,但考慮到這只是初製品,據孔明所言尚可改進,倒亦勉強可用。是宏輔直接詢問諸葛亮:“所缺者何?”你覺得哪些地方還不夠滿意,需要改進呢?諸葛亮躬身答道:“其缺有四……”(未完待續……)

第25章 嘴炮無雙第5章 漢語拼音第3章 吳中之禍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7章 延年按劍第2章 重振幽州第19章 天子之威第23章 兩重要隘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章 隆中之對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8章 天命何在第19章 東出盧龍第9章 積毀銷骨第11章 借胡殺人第31章 曾母投杼第7章 取撞木來第26章 梳理屯田第4章 孤屯義士第5章 霹靂高車第15章 初攻鄴城第24章 中山之狼第18章 背主求榮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6章 心喪三年第22章 收服荊南第16章 後史先見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1章 社會進步第13章 兵出子午第7章 投刺自薦第3章 姻不如族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4章 鳳雛之謀第29章 白兔遇犬第13章 深肖乃父第8章 徐方名士第13章 深肖乃父第18章 文章魁首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1章 放下屠刀第29章 自天而降第31章 烈風襲寨第32章 曳尾泥塗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3章 深肖乃父第24章 軍功酬爵第7章 謀身謀國第11章 須臾頃刻第27章 盡屠公孫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3章 大勢已去第8章 我等自取第22章 養虎貽患第37章 心大志廣第9章 平州智士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2章 軍泛馬訾第9章 隔壁老王第18章 光祿新丞第35章 咄咄逼人第6章 仿如濮陽第28章 真書僞書第16章 臨陣三射第30章 凌雲雕龍第10章 身陷囹圄第12章 安漢之志第8章 跨境追捕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0章 通權達變第31章 以竹爲炮第13章 曹魏五京第21章 慮勝慮敗第19章 若奸若忠第23章 春心乍動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2章 汝之不慧第8章 不共戴天第6章 紙上發明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章 是儀北上第8章 志不可奪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2章 甥其無恙第25章 戲中有戲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1章 朔州互市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0章 兒女親事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5章 知交零落第26章 城頭箭書第8章 跨境追捕第22章 吾亦慮及第11章 官場狡詭第2章 疏於職貢第21章 儒者之心第21章 意外重逢第21章 長驅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