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勢已去

魯肅肅清江上的同時,魏延、留贊等將亦統率幽州的海船隊,浩浩蕩蕩南下廣陵,仍以如皋島爲基地,隨即便直取吳郡。

吳郡沿海並無良港——上海還沉在海平面以下呢——近海只有婁和海鹽二縣,魏延的主要目標便是婁縣南方的松江口,此地距離吳縣很近,他從廣陵蒐集到了十餘條平底小舟,尋機乃可駛入松江,直抵震澤(太湖)。不必太多,只要運入千名左右的步卒,就等於在孫權軟肋上直接插上了一把尖刀。

然而孫氏亦早有防備也,魏文昇率領舟船纔剛駛近松江口,便見前方檣櫓密佈,旌幟飄揚,無數海船順風而來——那自然便是孫權新組建的海軍了,其督乃會稽驍將董襲董元代。

幽州此番南下的艦隊,比昔日是勳騷擾吳會之際又要龐大得多了,士卒在魏延的訓練之下,也頗精銳。尤其他們還曾經特意行駛到朝鮮半島南部,試驗過幾次登陸戰,殺戮土著、搶掠物資——這也是爲了幫助柳毅向三韓施壓。所以魏延本人雖然仍不是很嫺熟於海戰,但對自家船隊仍然信心滿滿,再加上還有會稽人留贊輔佐,自認縱橫吳會洋麪,無人可敵啊。

可是經過仔細觀察,對面的船隊數量只有比本軍更多,雖然隊列不夠嚴整,但順風而來,想要戰而勝之的難度就相當之大。魏延不禁有些躊躇——可是這時候也不能退,退必潰敗——轉過頭去問留贊:“子明,我當固守。或者對攻?”

留贊微微一笑:“無傷。對攻可也。是令君前使人來通消息。將軍又何憂耶?”

魏延一梗脖子,說好,那咱們就衝將過去,拼這一把吧。於是搖動手中小旗,船隊呈鋒矢陣形,劈波斬浪,直取敵陣。

雙方先以弓矢互射,距離稍近後。北船即以新裝的小礟投射火藥球,水手亦陸續解下腰間綁縛的拋索,欲待投擲焙烙。

可是誰想到敵船來勢洶洶,但前鋒甫一遇敵,有三船起火燃燒,餘衆竟然一鬨而散,爭相朝陸地方向逃去。魏延大喜,繼續揮軍猛攻,敵衆大潰,被擊沉海船五艘。海督董襲中箭落水,生死不明……

要知道新組建一支海軍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是勳前在幽州。最初是用州府的公款,再加上部分自家積蓄,投資與幾家海商合營,這纔得到了戰時調用部分海船的資格;其後攻滅平州公孫氏,即趁機沒收了一些平州海船,勉強搭出一個完整的架子出來。待其騷擾吳會,孫權痛定思痛,也要組建海軍,但可惜府庫空虛,壓根兒就拿不出那麼多錢來買船——現造當然更不現實,即便有錢,光造船的板料陰乾就需耗費大量時間,根本緩不濟急啊。

故此孫家只好硬性徵調吳、會兩郡的私家海船,在其貿易間隙匯聚訓練,遇有警事,即使董襲統率迎敵。這樣臨時拼湊的船隊,本來戰鬥力就比較低下,再加上吳會大族多與北人暗有苟且,根本不肯真心爲孫氏所用。此前是勳奪佔鄞、鄮二縣港口,搶得數十條會稽海船,但退兵時全都還了回去,雖然吞沒了貨物,卻寫下憑書,允其北上貿易,在徐、登、幽、平四州內減免五年的商稅。會稽的海商們就此上了是勳的圈套,對孫氏政權更爲離心離德。

——我今被迫爲孫氏所用,想是令君必能理解其中苦衷吧。但若真敢與王師相抗,一旦廢除減免商稅之策,甚至不許我等北上貿易,難道今後要喝西北風去嗎?孫仲謀又豈肯作出補償?既然如此,何妨裝裝樣子,若王師小弱,尚可一戰,若王師力強,乃可藉機退陣也……

於是一船逃躥,餘皆效仿,看似龐大的江東海軍,頃刻間便即四分五裂,魏延、留贊沒費大多力氣,即獲全勝。隨即魏延便揮師直抵松江口,以小舟載運了八百多兵進入震澤,佔據湖中島嶼——若從震澤東南方向登陸,前往吳縣城,最近處尚不足三十里。孫權聞報大驚,急使盛暹率部往徵,但北軍並不上陸,只是嚴守島嶼,盛暹與之對戰十數日,竟不能下。

同時魏延亦將船隊沿海巡弋,不時遣兵登陸,攻奪堠堡、殺掠吏民,吳中民心大搖,僅每日逃入吳縣城避難的就不下百家,欲不安撫,恐其造亂,若加安撫,則糧秣消耗甚劇……

孫仲謀正是四面楚歌啊,張昭等人趁機再次提出投降之議。孫權無奈之下,只得遣張昭、顧雍渡江前往歷陽,求見曹操。曹操老實不客氣地提出:“使權自縛而降,或可饒其一族性命。”張昭說您這話太過份啦,孫將軍無罪受伐,何言“自縛”?

張昭知道孫權的底線,說我們可以把丹陽、豫章甚至吳郡全都交給朝廷,但求會稽一郡而已,但您不能把孫家人全都綁到江北去。先破虜(孫堅)本爲南人,先討逆(孫策)根基亦在江東,倘若離開江東,則孫氏雖存,亦等同於殄滅也——孫將軍是斷然不肯答應的。

“今魏公之敵,不在江東,而在蜀中,孫將軍既願降順,盍安撫之,使爲朝廷牧守東南一隅?魏公若逼之甚,南人當瀝血而誓,嚴守故土,有死而已,則公雖得江東,傷損必劇。使中原男兒伏屍天南,不得返於故土,豈當國者之仁政耶?設遷延日久,恐益州將發兵以向關中,誠公心腹之患也。望魏公熟思之,毋迫之甚也。”

曹操聞言,不禁瞟了一眼顧雍——顧元嘆自從跟隨入帳以來,便即一言不發,光聽張昭跟那兒白扯了。就表面上看,他這是尊重張昭,身爲副使,非必要不應該搶主使的風頭,而事實上……張公您這話真能唬得住曹操嗎?“南人當瀝血而誓,嚴守故土,有死而已”,你在說誰啊?你說的應該是那些淮泗舊臣,正經說起來不算“南人”吧,而吾等南人,有幾個真肯給孫家殉葬的?

曹操早就暗中向“吳四姓”許諾過了:揚州若下,元嘆可爲刺史,吳郡或別命守,會稽則陸伯言而可——你顧雍本州人做本州刺史,問題不大,我許了你了;至於吳人而爲吳守,這個不大合規矩,我會另外派人,但把會稽郡給你們,陸議居中聯絡,功勞甚大,就讓他當會稽郡守吧。

所以顧雍不說話,曹操把眼神瞟過來,他卻故意把頭一扭,不去瞧對方——張昭聰慧,怕被他瞧破,所以我不能跟您使眼色啊,但我可以故意不使眼色,您應當明白其中的含義。

張子布費盡脣舌,曹操只是不肯讓步。此時太史慈、陳矯等已然順利渡過了長江,在蕪湖、丹陽、秣陵、湖熟等地與孫軍展開激鬥,雖無大勝,亦穩佔了上風。消息傳至安邑,是勳手捧文書,不禁久久地沉吟——

看起來,孫家大勢已去,除非出現什麼驚天大逆轉——比方說曹操突然遇刺而死——否則恐怕難以迴天。即便劉備、呂布在西線攻破了南山和隴關防線,逼近長安,曹操也可以獨自返回相救,卻將滅吳之權授予麾下將領,比方說太史子義……本來嘛,要早知道水軍打得如此順手,他都不必要親自遠征的。

是勳本來應當很欣慰的,自己憑藉小蝴蝶翅膀的煽動,引發連鎖效應,終於要把三分鼎足的未來扼殺在搖籃裡啦。即便最終滅不掉呂布和劉備,那也不能算三分,曹家可將主力全都調用到西線,東方得安,新的魏朝就算沒能統一天下,也不必要象原本歷史上那樣,消耗大量資源在戰事上。中原的生產力將能很快恢復,則北虜亦不足爲患也。

可是他卻高興不起來——孫吳基業,就此覆沒,孫策之奮戰,已成明日黃花,歷史被扭曲成這樣,究竟是好是壞?對未來會產生如何的影響?他根本就無法預測。而且孫權最終將會是怎樣的結局?

滅袁紹、滅公孫,他從來都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前者本來就無可成事,後者對天下大勢也沒多大影響。但滅孫氏卻不同,孫權一代梟雄,既然無法成功,總該得着個轟轟烈烈的死法吧,比方說來一場流芳千古的大戰,讓他可以拼到最後一刻……

然而大勢所趨,大戰估計不會再有啦,吳會等地將悄無聲息地歸從於王化。孫權若不戰死沙場,不管是俯首而降,還是吳縣城破後先手刃妻兒再自剄甚至自焚啥的,都難免使人心生悲愴。真正的悲劇,不是使觀衆涕淚滂沱,而是使觀衆長久地黯然神傷——英雄不待遲暮即敗,便是這類悲劇。

倘若並非穿越而來,不知道原本歷史的走向,估計不會這般傷春悲秋吧?是勳過後想想,也覺得自家的感嘆太過無稽。事難兩全者也,又想曹操統一天下,又想孫權、劉備得好死,世間安得如此“雙全法”?

不過……他思路一展開,突然間想到了一條妙計,於是寫下一封書信,派人快馬傳給曹操。信中重點,其實只有學自後世奸佞的八個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書信纔剛傳遞出去,突然門上來報,說世子相召。是勳一開始也沒多想,整頓衣冠便前往曹昂府上,可是隨即曹昂遞過來一封信,他展開一瞧,卻不禁大驚失色!(未完待續……)

第7章 比干直諫第23章 鑄戈爲犁第14章 再作馮婦第5章 渭水鯉膾第30章 師恩如海第15章 請爲紀信第15章 請爲紀信第1章 先得一驢第24章 汝爲中行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2章 何必當初第16章 我主不見第20章 天象示警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6章 城下轒轀第20章 天象示警第17章 以身爲餌第29章 伏地氣絕第29章 鎮撫關中第4章 無米之炊第9章 天子所賜第16章 屯敵必取第12章 阿承醜女第27章 舊相新相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章 載舟覆舟第3章 姻不如族第28章 天命何在第30章 乃見君臀第17章 外禦其侮第19章 請徵句麗第3章 秘計有三第7章 比干直諫第16章 天下爲弈第14章 龍旗九旒第32章 唯纔是舉第19章 難從死志第6章 嫌隙已生第7章 道出無終第15章 解衣衣之第20章 城守秘策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1章 諸葛連弩第7章 名士該殺第32章 羌胡雜虜第29章 難爲田橫第23章 擒賊擒王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0章 勾心鬥角第30章 合圍長安第6章 平春豪強第16章 後史先見第28章 天命何在第12章 阿承醜女第11章 借胡殺人第7章 雷澤詩會第21章 藏富於山第11章 魔鬼之聲第6章 紙上發明第14章 帳下壯士第7章 魏亦有亡第13章 孟門之山第13章 誤交損友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2章 禍其始此第18章 長生丹藥第3章 禍不旋踵第13章 行海索第13章 舍卿其誰第5章 霹靂高車第18章 我能興鄭第31章 烈風襲寨第15章 知交零落第7章 爲曹造勢第7章 宛城宣詔第10章 明修棧道第9章 見性成佛第23章 陣前詭言第31章 日暮途窮第18章 姻戚之重第12章 尚書空臺第9章 亂軍之計第5章 天賦上限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8章 文章魁首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7章 柱節立門第9章 見性成佛第16章 屯敵必取第22章 飛將奄至第19章 祖道之金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8章 無心插柳第17章 養寇自重第15章 新野之宴第4章 閉門課徒第14章 犬父虎子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1章 先見神亭第24章 偃師御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