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嚴其考法

毛玠舉出自己以前在典選舉時候遇到過的問題,目的是爲了說明:道德這玩意兒,真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就連自己都經常受矇蔽,誰能保證新任的各郡中正都比自己眼力更強?

“況皆鄉里,往往婚姻相結,若非至惡,必隱其過——乃知德之體察,爲至難也。當於都中設大中正,逐一按察,以除其奸宄。”

各郡縣說是啥就是啥?那不成,中央還得統合一下才成啊。

是勳心說你這完全就說不到點兒上嘛,忍不住插嘴:“國中自有選部,可掌按察之權。”毛玠當即反駁:“地方亦有選司、文選科,再造中正,是冗官也!”完全不必要脫褲子放屁,就按照陳羣的想法,選任本籍人士當各郡、縣的選司、文選科官員就是了,另造什麼中正?

其實是改造選部,還是另設中正新官,這都是枝節問題啦,曹操也不願意在這種事兒上多作糾纏,於是直接問毛玠:“其二失何在?”

毛玠說了:“吾初在鄉中,有薄田百畝,典籍不可多得,經義不及深研,亦無遠志,乃讀科律,欲爲一吏足矣,孝廉、茂才,於吾如浮雲也。鄉中目吾等爲濁,而目世家經士爲清,設無主公引拔,玠安有今日?而使本籍之人爲中正,必從鄉黨評議,而不願深究其人,所舉必皆飽讀之士。然引經據典,口舌不焦,使任實事,其實無用。今新法,即郡縣吏亦皆朝廷選用,皆從察舉。則吾等恐無出頭之日矣!”

這話終於說到點子上了。在這個時代,庶族、寒門並非沒有仕官之途,但一般情況下察舉是察舉不到他們頭上的,必須由地方官自主徵辟,從小吏做起。一方面不算正式公務員編制,另方面玻璃天花板就高懸在上方。毛玠說了,自己就是這麼起家的,可是如今國家把手伸得太長,就連郡縣小吏都必須經過選部任命,若按陳羣的建議。得由各郡中正向選部推薦。中正官既然爲本籍人士,品評人物的時候,肯定會受到地方輿論的影響,地方上習慣把世家出身、精研經學的稱爲清流,認爲高貴。把庶族出身,被迫只想靠法律、實務起家的人稱爲濁流,認爲低賤,如此一來,中正官必然推薦的全是清流,濁流就連小吏都做不上啦。

問題是滿朝都爲經學或者文學之士,就沒幾個具備實務能力的,這國家怎麼可能搞得好?

毛玠指出了九品官人法的重大弊病。當然跟是勳對曹操所言還有差距——因爲大庭廣衆之下,他不能明着說:這方案對世家太過有利,老子是庶族。老子不幹!

但這已經足夠了,曹操微微頷首,轉過臉去問陳羣:“孝先所言,長文以爲當否?”

陳羣胸有成竹,侃侃而談:“或羣之爲文粗疏,孝先乃未明其真意也。中正所品評者。一郡人士,不論世家、單家。世家因其門第、品行、經義之才。或可列位上品,單家則或列下品。然今職繁。下品亦可充郡縣之吏也,不得爲遺。”

你們單家人士也是有做官的可能的,我沒有把路都堵死啊,就算給評成了下品,也能從郡縣小吏做起——我本來就是想彌合世家和庶族的矛盾,使之皆爲國家所用,不是想把你們全都給撇了呀。我要真想那麼幹,曹操肯定第一個不會答應。

毛玠反駁道:“起於小吏,與起於孝廉、茂才,豈相若乎?下吏皆能任事,主官卻乏實才,上下顛倒,致亂之由也!”這話就有點兒賭氣了,好象在原本的察舉制度下並無類似弊端一般。陳羣也老實不客氣地給頂回去:“孰謂通經義者必不通律法?孰謂累仕之家必無實務之才?宏輔、公達即其人也!”

是勳不是既通經義,又懂律法嗎?你瞧他上回拿法律問題駁趙達,可有多高明!荀攸不是世家出身嗎?你說他不通實務?

是勳心說唉,幹嘛突然拿我說事兒啊……其實我法律真不熟,那回是臨時抱佛腳,預先做足了功課的,真要是毫無準備之下拿我跟趙達比對律令的嫺熟程度,一百個我也不是那貨的個兒啊!

二人爭吵不休,旁邊衆人也偶爾插幾句話,大多附和陳羣,而幾乎無人贊同毛玠。曹操故意放任他們討論了一段時間,然後及時一擺手,把聲浪全都壓下去:“長文所謀深遠,孝先所言有理……”先各給顆甜棗兒吃,然後——“孝先所言,孤亦有所慮及也,乃就宏輔深研,今宏輔有二策可增補之,或可除弊也。”

是勳心說終於該我上場啦,當下痰咳一聲,首先誇獎陳羣:“長文論品評人物,先才次德而後家世,此至當也。”然後再捧捧毛玠:“孝先恐中正受鄉間月旦所欺,有所失也,亦不爲過慮。”

щщщ ●ttκǎ n ●C〇

陳羣修養甚深,當下撇下毛玠,平心靜氣地朝是勳深深一揖:“令君必有妙策可解孝先之慮,請明教羣等。”

是勳說簡單啊,中正只管先做粗評,向國家舉薦人才,然後如同毛玠所說,國家再來最後定評好了——“然選部何以評之?勳以爲當嚴其考法。”通過嚴格考試來作最後的評定。

毛玠一撇嘴:“此亦舊制耳!”

考試製度其實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不要以爲通過察舉制推薦上來的孝廉也好、茂才也罷,或者什麼賢良方正、勇猛知兵法,就都由推薦人說了算了,朝廷不需要考試。只是過去的考試製度非常粗疏,並且除了孝廉、茂才兩科常設外,也大多都是臨時性的舉措。

所以是勳告訴毛玠,我要怎麼“嚴其考法”:“孝廉方正,德也,如孝先所云,無從查考;茂才異等。才也,乃可考試。吾意設明經、明法、明算、治劇、知兵五科,地方薦舉,一歲或三歲一考。縣舉,乃由郡試。合式者吏部可使爲縣吏;不願爲吏者,可郡舉,乃由選部試,合式者吏部可使爲郡及各府之吏。三歲一評,卓異者乃可爲主官也。”

衆人聞言,都不禁瞠目結舌。尤其陳羣,就覺得——你是宏輔說得是有道理啊,可是……這跟我的九品官人法完全走兩條道路呀,那我再設中正官典地方選舉,還有什麼意義?

是勳及時給解釋:“要在孝廉方正。以德爲先,則無可試,可直舉爲郎,侍君主左右,由君主自評。”

你們世家選出來的人,估計要麼號稱品德高尚,那就走傳統孝廉的道路,跟任子、蒙蔭一樣。直接爲郎唄;要麼走明經,照樣可以通過考試入仕啊。你想和稀泥,我也和稀泥。只是更偏向一點兒寒門,給他們打開更大的通道,你有什麼不滿意的?

終究有任子、蒙蔭制度擺在這兒,誰也攔不住官員子弟的上升通道比別人都廣——兩千年後仍然如此——所以我不可能出臺絕對的公務員考試製度,也算是向現實低一低頭吧。

荀攸提出異議:“我朝從儒治天下,明經自當與別科不同……”不成。我得給世家再多爭取點兒利益!

是勳微微而笑:“吏部以德化、選部以經取、禮部知禮儀、文部通文藝,此皆明經可任者也。”我把最關鍵的吏部、選部。還有禮部、文部都給你們,成不成?

論起經學和文藝。世家是絕對有自信的,因爲他們資源豐富——東漢的世家都是經學世家,累世爲官,藏書無數,寒門根本就比不了。雖然是勳利用印刷術和重開各地郡校,使得很多寒門庶族也能接觸到更多的資源了,終究時日尚短,還不足以徹底打破世家對高端知識的壟斷地位。所以世家真心不怕經義考試,怕的是跟庶族擺同一起跑線上去考評實務能力。

終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來年跟書齋裡研究大而無當的經義了,還有多少時間去考究實務?你當家家都跟荀氏似的出荀彧、荀諶、荀攸等兄弟叔侄啊?或者象司馬家似的出“八達”啊?就光說荀氏上一代的“八龍”吧,有幾個真是治世能臣?

要打破門閥世家對官場的壟斷,科舉制這是一個大殺器,可是是勳一開始就愣沒想起來。一則是害怕受到太大的阻力,另方面,他也覺得以現而今世家的資源佔有程度,即便真讓他們跟庶族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參加考試,他們也仍然能夠佔據優勢。

所以他纔對陳羣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那麼頭大。要是延續兩漢的察舉制,必然造成世家繼續坐大,可是若按陳羣所說的辦,估計這一趨勢也延緩不了多少。問題陳羣提出制度來了,是勳根本就攔不住,一旦通過,短期內就不可能再更改啦。他必須拿出自己的合適的方案來,才能把陳羣給壓下去。

那麼直接出臺科舉制嗎?一方面有拔苗助長之憂,另方面……考四書五經啥的,以這年月的知識普及程度來看,肯定還是世家佔據上風啊!

直到管巳跟他討論選拔軍吏的問題,是勳纔始恍然大悟,我的擔心根本就沒必要嘛。世家既然不怕考試,考試製度出臺就未必會引發太大的阻力,大不了我再多讓點兒利出去好了。因爲“唯纔是舉”乃是曹操的既定政策,我循着這個政策走,要求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別人也不敢真往死裡頂啊。再者說了,我可以多設點兒科目,多考考實務,誰說科舉制就一定要考四書五經的?以進士科爲其上品,那也是科舉制成熟到開始走下坡路的表徵啊!

所以他今天才大着膽子,先說服了曹操,繼而以彌補缺失爲名,提出了一條跟陳羣所想全然不同的人才選拔方案出來。陳羣果然無話可說,就連荀攸之流也不好徹底反對,只能跟是勳討價還價。

可是才把世家糊弄過去,代表寒門利益的毛玠又不幹了:“若無此試,或中正所舉,亦有下品濁流也,有此試,彼等不舉,奈何?”若被世家掌握住了選舉大權,他們真能幹得出來這種事兒!

是勳“嘿嘿”一笑:“此亦易爲爾,可使投刺自薦也。”未完待續

第29章 城下大戰第13章 誤交損友第4章 漁陽豪強第23章 霸王鎩羽第9章 積毀銷骨第24章 勇救都昌第6章 紙上發明第12章 劈章宮門第10章 離間江陵第5章 遠之則怨第5章 白波谷前第21章 神龜永壽第19章 朕懼是卿第21章 諸葛連弩第2章 初晤諸葛第24章 所以餌敵第11章 熟悉劇情第17章 千鈞一髮第13章 木秀於林第27章 遂鄉認親第9章 隔壁老王第4章 無米之炊第25章 所忠者天第15章 生而異象第10章 天下英雄第14章 再會梟雄第10章 月黑殺人第30章 俊傑相對第34章 震主之威第34章 以兵做賊第30章 攻心爲上第24章 風傳虛證第1章 輔政安民第25章 汝國何在第4章 不利曹氏第8章 政治革命第2章 夏侯仲父第23章 一身是膽第4章 法不可廢第26章 梳理屯田第17章 以身爲餌第12章 壯當封侯第17章 養寇自重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章 益州內患第27章 魚復三險第2章 工商興利第3章 吳中之禍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0章 是郎才盡第8章 頭風復發第25章 爲公宣揚第8章 破局關鍵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0章 有害令名第3章 姻不如族第34章 丞相司直第27章 都督軍事第20章 不可得乎第36章 蜮蚓豈龍第6章 尊者一諾第2章 初晤諸葛第11章 暗度陳倉第21章 老馬戀棧第31章 爾虞我詐第4章 人言可畏第28章 無禮冒犯第27章 平原搬兵第23章 鑄戈爲犁第33章 而魏其死第32章 使王蜀中第6章 嫌隙已生第33章 長矛如林第8章 謀爭爲上第16章 天下爲弈第23章 荊州星佔第35章 魯難未已第25章 千里之間第18章 我能興鄭第13章 族內之爭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8章 二事不朽第1章 先得一驢第6章 督郵行縣第12章 何必當初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8章 誅心之論第15章 英雄時勢第7章 包辦婚姻第35章 定遠之功第31章 以竹爲炮第23章 百口莫辯第21章 意外重逢第23章 荊州星佔第10章 分而制之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章 託孤之重第19章 編定魏律第21章 海上仙山第11章 須臾頃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