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壯當封侯

王粲也算是曹操的心腹愛吏了,但問題他沒正經領過兵,就算跟着曹操出征了幾回,也沒怎麼跟大頭兵們打過交道,士兵們喜歡唱什麼歌兒,聽什麼曲兒,就完全沒有概念啊。加上時間又倉促,做出來的《從軍行》就難免欠缺鬥志,使曹操很不滿意。曹操心說這事兒既然是是勳提出來的,或許他能一定程度上把握住軍心士氣吧,不如讓他也來做一首聽聽。

劉協准奏,於是是勳就排開衆人,邁步上了臺階,撩起裙裾就待下拜。劉協說:“免。是卿可爲朕作軍中之歌。”是勳膝蓋纔剛一彎,聽了這話就又重新直了起來,這才探着腦袋朝東方望望,果然那些參加檢閱的士兵還排列得整整齊齊,跟臺下等着呢。

他自從詩名遠揚以後,自重身份,輕易也不再吟詠……抄襲,平日的酬唱之作,能躲就躲。一方面這年月理論上還並沒有專業脫產的詩人,包括孔融、王粲之流,作品數量並不太多——其實第一位脫產詩人大概要算曹植,當他被圈禁在自己的封地上以後,閒來無事也就只能靠作詩來抒發情感、排遣憂愁了;另方面,是勳深知好貨不須多,多了必掉價的道理,象後來清高宗乾隆皇帝一輩子做了好幾萬的詩,那有個屁用啊?除了專業研究者誰會自虐得去讀他的詩?

但是他兜裡隨時都準備好了幾篇,以備不時之需,真要是躲不過去的情勢下,一時拼不出佳作來,難免“詩人”的真面目要被拆穿,或者被人嘲笑“是郎才盡”。尤其他前日跟曹操提起過軍歌的事兒,那當然預先就有了準備啦,要不然曹操開口:“此計甚好,卿可當場作來。”那該怎麼辦?

所以雖然沒料到曹操今天會把自己叫上臺來作詩,但他本身的準備已經相當充分了。當下裝模作樣地捻鬚沉吟了少頃,然後朝劉協作揖道:“臣略有所得,芹獻於至尊之前。”隨即吟道:

“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陬。閭里送我行,親戚擁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千金買馬鞭,百金裝刀頭。誓以一腔血,贏得萬古謳!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飄搖。平沙列萬幕,部伍如豹彪。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茄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問我大將誰?必是霍嫖姚!

“守邊復開疆。由冬乃至春。今得英雄主,出師亙長雲。六合當一家,四夷必孤軍。我有貔虎士,奮身勇所聞。拔劍擊大荒,日牧胡馬羣。誓爲中國戰。豪氣竟長存!”

三段吟罷,曹操不禁撫掌道:“壯哉茲詩也!”當即轉向劉協:“臣請即以此三篇配樂作歌,以教軍士。”

是勳這回抄襲的藍本,乃是“詩史”杜甫的《後出塞》。杜甫曾作《前出塞》九首、《後出塞》五首,是勳截選其三,但在具體文辭和韻腳上,按這時代的習慣做了一定修改。尤其杜甫整組詩的原意是譴責唐玄宗的窮兵黷武。同情從役士卒之辛勞、哀傷,這方面內容當然不適合作爲軍歌,所以才選了其中相對靠譜的三首。

第一篇裡刪掉了“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兩句,因爲遠征北部邊境、討伐胡虜的含義太過明顯,缺乏普適性——曹操目前還打着內戰呢——然後把“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結句給改成了“誓以一腔血,贏得萬古謳”,爲戰爭譜寫頌歌。第二篇裡“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雖然也含有地域名稱,但比較空泛。可以不改;只可惜著名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因爲漢、唐語音的不同,被迫要改成“風飄搖”了,感覺上差了一點兒。第三篇提到“英雄主”,表面上是說天子,其實是在捧曹操,相信老曹能夠聽得出來;結句本爲“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既有開疆拓土之意,又頌揚皇帝,是勳給改成了“誓爲中國戰,豪氣竟長存”,虛化了戰爭的目的,並且把士兵們所要效忠的對象,從“君”變成了“國”。

這年月當然還不可能產生國防軍的概念,但不管怎麼說,過於頌揚天子,他本人不樂意,曹操也未必高興,換成國的概念,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誰都說不出啥話來啦。

於是是勳的“作品”就此得以一致通過,杜蘷隨即給譜上了樂曲。十日之後,曹家大軍就高唱着“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雄糾糾、氣昂昂地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其實這個時候雖然已經過了立秋,但田間的稻、麥還沒有割盡,賦稅也剛收上來兩成,理論上並不能支撐起數萬大軍一次中長期規模的作戰。但一方面曹家這幾年農業搞得比較好,庫裡還有點兒餘糧,另方面有荀彧、鍾繇等人坐鎮後方,將會把才收上來的糧食源源不斷地往前線運。尤其是荀文若,他的調度、運補能力,在這年月是絕對的超一流,無人可望其項背,是勳相信就袁家在河北那些謀士,全都籠一塊兒搞後勤,即便不互相拖後腿,也未必就能達到荀彧的高水平。

這也是曹操急於北伐的原因之一——我後勤搞得好,糧秣無虞,你們那邊兒可未必能在我渡過黃河之前就整補完全啊,以有準備打無準備,勝算更要大幅度地提升。

曹家還是三路出兵。曹操親率七萬大軍,首先進抵白馬,等了不到兩天,鍾繇就從黃河上游放過來早就預備好的數百艘渡船,曹軍幾乎毫無阻礙地就渡過河去,佔領了袁紹上次南侵的橋頭堡——黎陽。曹操暫且坐鎮黎陽,使降將張郃率軍北上,攻打內黃,一旦取下了內黃,保障了側翼,大軍即可洶涌而向鄴城。

東線仍然由臧霸統領,並東中郎將程昱所部,從東、南兩個方向殺向濟南國。此時袁譚的主力已經全都龜縮到了濟水以北,濟水南面只有王修還固守着濟南國都東平陵——曹操曾經數次遣使去招降王修,都遭拒絕。臧霸、程昱的主要戰略目標是牽制袁譚。使其不能全力回援鄴城——要麼你就乾脆把整個青州全都放棄吧。

李典在林慮、蔡陽在蕩陰,配合曹操,謹慎地向北方挺進,目標還是滏口陘。但他們並沒有打算直接封堵滏口陘。不僅如此,就連入據上黨的曹仁、樂進所部,也根本就沒有堵住滏口陘西端的意思。

曹操這時候又在太原、河東、西河設置了一個新的戰區,調原本守備兗州南部的夏侯惇爲都督——因爲這時候他徹底佔據了攻勢,兗州之地,已經不怕遭受到袁家侵擾了——以王柔爲太原郡守、鄭渾爲西河郡守、司馬懿爲河東郡守並參夏侯惇軍事。夏侯惇已經基本上佔據了太原全郡,但袁將祝奧尚未授首,還盤踞在郡西,隔斷了公孫瓚、張燕的西退之路。西河郡僅得其半,北方爲南匈奴王庭所在。原本高幹統治的時候就是半獨立的。

夏侯惇新的目標有二,一是擊敗祝奧,徹底平定太原,爭取經井陘突入常山國,與公孫瓚、張燕會師。二是使郭縕北上收取雁門。南面只要防堵高幹、郭援即罷,並沒打算跟泫氏的曹仁南北夾擊。

曹操是希望袁紹把高幹、郭援經滏口陘調回河北。他不怕袁軍越聚越多,因爲兵一多,後勤的壓力也會增大,再說了,袁譚的青州兵丟了青州,高幹的幷州兵丟了幷州。都成爲無根之草,那還能剩下多少戰鬥力?一軍之內良莠不齊,結果必然是士氣低的拖了士氣高的後腿,而不可能反過來——水桶的貯水量,永遠由最短的一根桶材來決定,跟最長的那根桶材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是勳作爲參謀祭酒。自然也跟隨從徵,他帶着四百部曲和千餘步卒,押運相關的武器、物資,幾乎是最後一批渡過黃河的,隨即便進入黎陽城。與曹操會合。荀攸、郭嘉、劉曄、董昭等謀士會聚在一起商議,並且此次曹操還特意稍帶上了賈詡,陳羣亦解決了青州之事——李條已入濟南投奔王修,王營降而復叛,旋爲尹禮所殺——趕來複命。

衆人見是勳進來,盡皆起身行禮——就朝廷名爵而論,是勳僅次於賈詡,而在餘人之上——是勳開門見山地問道:“諸君以爲袁紹可肯出城應戰否?”

鄴城南面是大片平原,袁軍士氣未復、糧秣不足,以是勳的估計,他大概是不敢出來的。然而賈詡卻說:“袁本初若枯守鄴城,乃自置於死地也,何異昔日公孫伯珪在易京?吾等料彼必以名將守之,以牽制我師,而自將大軍出城以爲犄角之勢。”手指在地圖上一劃,指向了鄴城的西面。

鄴城背倚漳水而建,在其西面四十里外,有漳水的支流污水,污水與漳水包夾之處,有一小城,名爲污城。根據荀、郭等人的判斷,袁紹很可能將主力屯駐在污城,利用污水和漳水修建防禦工事,力爭與曹操長期抗爭。

是勳撓撓下巴,暗自贊同他們的見解。他不禁想到,污城附近的地形易守難攻,袁紹尚有數萬雄兵,若據之而守,高幹、郭援再從幷州來援,士氣低了不怕,本身防禦工事就能起到一定的安心作用啊,那曹軍想要在短期內將之擊潰,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啦。只有想辦法儘快攻克鄴城,則袁紹失其根本,軍心必亂,乃可趁機攻之。

只是,袁紹會留下誰守鄴城呢?是審配,還是沮授?此二將皆善守者也,而且據自己前日赴鄴時候的觀察,鄴城高峻雄闊,即便擁有十倍的兵力,也不是那麼容易拿下來的……別說自己這回帶的新式投石機數量並不多,準頭更不保險,就算換成等量的火炮,那也很難轟塌城牆啊?若曹軍長久頓兵于堅城之下,戰事恐怕又有反覆,那可如何是好?

第29章 伏地氣絕第26章 酒泉烈女第19章 魏之必敗第12章 城外相見第17章 禍福所依第30章 合圍長安第18章 光祿新丞第19章 黃巾渠帥第2章 疏於職貢第29章 降漢降曹第17章 州郡罷兵第6章 樂浪故人第18章 投鼠忌器第31章 爾虞我詐第28章 真書僞書第2章 安貧守賤第25章 一國將相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8章 光祿新丞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2章 趙達彈狀第28章 人與禽獸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3章 是兵是賊第26章 軍國利器第4章 真正小人第28章 誅心之論第4章 低調才傑第22章 禍其始此第9章 漢家法寶第6章 一時俱反第20章 大科學院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1章 魔鬼之聲第34章 疏不間親第3章 假途滅虢第16章 誰是蕭何第7章 寄身豪門第22章 故人重逢第4章 閉門課徒第10章 併案討夷第9章 周平王事第26章 軍國利器第7章 吾無此癖第28章 皇族貴人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8章 陣前殺將第21章 死生之間第12章 阿承醜女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6章 陽平之戰第4章 法不可廢第26章 爲政之權第24章 偃師御胡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9章 戰爭迷霧第24章 所以餌敵第35章 定遠之功第1章 河北愚忠第22章 醫者仁心第19章 婦誦夫錄第7章 道出無終第17章 子桓發礮第2章 載舟覆舟第33章 青囊何在第13章 族內之爭第5章 谷口設伏第25章 鄠縣落鳳第3章 蒼天不仁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3章 元龍之謀第27章 都督軍事第5章 雪中偶遇第14章 未之聞也第10章 併案討夷第26章 甄氏佳婦第3章 軍中校事第14章 倭使入覲第3章 自恃其智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7章 盡屠公孫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6章 何必三策第3章 九品官人第17章 火燒長安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0章 臨陣手談第3章 禍不旋踵第21章 齊大非偶第3章 天不可言第7章 雷澤詩會第25章 後世之評第27章 遂鄉認親第30章 繫鈴解鈴第19章 二虎媾合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5章 人生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