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平原搬兵

太史慈、是勳、翟煜,三人順利衝出重圍,一口氣疾奔出十多裡地去。太史慈胯下良駒還能堅持,那兩人的坐騎速度卻不自覺地逐漸放緩了下來,於是太史慈乾脆略略勒馬,說:“且緩行罷,暫歇一陣。”

然後他突然轉頭,瞪着是勳:“適才那賊將,宏輔莫非識得的麼?爲何阻我殺他?”

那會兒管巳突然出現,箭射太史慈不中,太史慈轉身射回,以他的膂力和箭術,是勳估計就算管亥親臨也未必躲得過去,更別說小羅莉管巳了,於是本能地給太史慈的坐騎屁股上來了一鞭。就這麼一鞭,太史慈出箭就失了準頭,正中管巳胯下戰馬的脖頸,那馬長嘶一聲側翻倒地,管巳一個飛躍跳下地來,堪堪避過死劫。

是勳本以爲自己在後面這一鞭子,太史慈正在奔跑和酣戰當中,未必就能夠察覺呢,沒料到身爲大將之人,果然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時候太史慈問起來,他只好撒謊敷衍:“這個,恐是一時驚慌,鞭錯了馬……”

太史慈心說你坐騎的屁股在背後,我坐騎在屁股在你面前,這前後還能搞錯嗎?拜託扯謊也扯得有點兒技術含量好不好?當下仍然緊緊地盯着是勳的眼睛,低聲喝道:“休要戲言,且如實說。”

是勳沒有辦法,只好半真半假地老實回答:“那是個女人,大丈夫戰陣上殺個女人,也不見得如何光彩。”太史慈聞言倒是一愣:“是個女人麼?身量如此之小,我還當是個孩童,故此宏輔不想我殺他……”

“是女人,也是孩子,唉~~”是勳不禁長嘆一聲,只好把當日出遊踏青遭遇管氏父女之事,前因後果都簡略敘述一番,完了說:“管亥昔日放我一命,故不忍害其女也。況且此女又在沖齡,實不忍見其橫死……”

太史慈微微點頭:“原來如此,那也罷了。只是此女既然跟隨乃父謀反,又親執弓矢,即便此番我不殺她,料她終究不得好死。”

雖然這話確實有理,是勳聽了卻不禁心裡一抽……

一路無話,三人晝夜兼程,一直跑得戰馬渾身是汗,人也兩腿哆嗦,大腿內側的褲子都快磨爛了的程度,才終於在兩天兩夜以後,來到了平原國的國都平原縣,見到了新任國相劉備劉玄德。

是勳自從來到這個時代,前幾年想的都是怎麼才能活下去,不至於跟這一世的爹媽那樣忍飢挨餓一輩子,最終還餐了外族(其實說不定倒是本族)的屠刀。等他終於順利地混進了樂浪氏府,生活環境改變了,生活質量有所提升,那麼對人生的期望自然也就水漲船高,琢磨着要怎樣才能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尊嚴——要是當時還整天只想着苟活是福,估計他不會奮起冒名頂替、李代桃僵的邪心。

尤其是,對於歷史的下一步走向,他比這時代任何一個人,哪怕是當世雄傑都要更清楚。天下行將大亂,亂世的百姓不如雞犬,自己要想提高生存機率,也得儘量從底層朝上層掙,只有爬得高了,性命和命運才能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從樂浪跑來北海,繼成功地混進氏家爲奴之後又成功地混進是家爲主,他開始琢磨着要找個靠山了。終究以自己目前的身份地位,還有才能秉性,都不可能扯旗造反,然後王八之氣一放,金手指一開,立刻豪傑景從,打下片大大的江山出來。話說全靠着個人的努力就能雄霸一方的傢伙,即便在這個亂世當中也幾乎沒有。袁紹要是沒有四世三公的血統,沒有家裡幾個長輩在雒陽當高官,你看董卓會不會鳥他,會不會還給個勃海太守來安撫他?剛逃出雒陽那會兒,要是董卓以朝廷的名義發佈文告通緝,你琢磨着袁本初還能蹦躂幾天?還可能召集關東州郡討伐董卓嗎?

再說曹操,他剛起家的時候也得拿袁紹當靠山,劉備則是以公孫瓚爲靠山。只有孫堅勉強可以說是自己殺出來的江山,然而他發家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大亂,頂多就砍幾個水匪、山賊而已,等到滿地都是黃巾的時候,你孤家寡人的得砍到哪輩子去才能出頭啊?!再說了,孫堅最終不也可恥地掛掉了麼?

所以要想繼續往上爬,非得找靠山不可。目前是勳的經歷已經證明了,無論是儀還是孔融,在亂世之中連自己的性命都未必能夠保全,更別說當別人靠山了。是勳的目標還是鎖定在曹、劉兩人頭上,至於孫家嘛,他基本上就不考慮。雖說是儀最後是投了東吳了,但就孫權在歷史上的那副小人嘴臉,尤其是老年後大搞特務政治,跟這種老闆手底下幹活實在太危險啦,也太憋屈啦,若非走投無路,還是別往槍口上亂撞的爲好。

那麼,跟曹還是跟劉呢?跟曹操有好處,一是發家快,二是曹操的基本統治區域是在黃河以北,無論上一世還是這一世,是勳的老家也都在北方,跟着曹操,就不必要背井離鄉跑西南邊兒或者東南邊兒呆着去。但是曹操最看重部下的能力,能力要是不夠,就連名滿天下的孔融也只好被閒掛着,並且最終還掉了腦袋,是勳實在不能對自己現有的能力做任何過高的評價……

跟劉備也有好處,一是劉備這傢伙仁義啊,雖說年老了以後有點兒倒行逆施,可他對打徐州時代就跟着自己的老夥計一直都挺照顧。孫乾在歷史上就基本上沒幹過啥正事兒,照樣被養得白白胖胖,麋竺更是除了忠厚外別無長處,並且兄弟還叛變降了吳了,劉備也不忍心處罰他。二是劉備得到過唯一能夠統一天下的機會——曹操都不行,赤壁戰敗雖然半出偶然,但北方初定,妄伐江南本來就沒啥勝算——劉備討伐東吳那陣子,要是見好就收,準了孫權的請降,然後扯着吳兵一起北伐,正因爲曹操過世而亂成一鍋粥的北方就幾乎無人能夠阻擋他的兵鋒。要是自己跟了劉備,辛辛苦苦咬住了不放,然後等那時候阻止劉備東征……

不過想想也難,連趙雲、諸葛亮都沒能攔住劉備,自己又算老幾了?

當然不管怎麼說,劉備也算是一支潛力股,可以先套套交情,是不是投在他的麾下,且等一段時間再說——終究這時候連孫乾、麋竺、簡雍都還沒參加革命隊伍呢,着的什麼急啊。

所以這回是勳一定要冒險跟着太史慈到平原來搬救兵,內中也有這一份考慮,想先見着劉備一面。他實在很好奇,一個傢伙雙手過膝,兩耳垂肩,雙目能自視其耳(關於劉備的相貌,他把演義和歷史混一塊兒了,史書上沒有兩耳垂肩一說),這長相究竟得奇葩成啥樣啊?

結果見了面一瞧,耶,這就是劉備?劉備竟然長這樣!簡單來說,劉備就一革命樣板戲裡高大全的男主角的外形,就有三分象朱時茂。他中等偏高身材,寬肩膀、粗胳膊——是不是能雙手過膝,卻沒能目測出來——長着一張方方正正的國字臉,濃眉大眼、鼻直口方,光下巴,光在脣上留了兩道翹須,又彷彿四條眉毛的陸小鳳。

這說明“潞涿君”的故事確實是真的。

《三國志·蜀書》上說,當劉備進入西川去假模假式增援劉璋的時候,曾經跟劉璋的從事張裕在酒席宴間碰過面。這張裕是個大鬍子,劉備就逗他說:“當年我居住在涿縣,縣裡有好多姓毛的,東西南北到處都是,所以涿縣縣令就說:‘諸毛繞涿居乎。’”

“涿”在這兒是指代同音字“啄”,也就是嘴巴,劉備嘲笑張裕的嘴巴四周全是毛,所以“諸毛繞涿居”。可是張裕也不含糊,當場反脣相譏,說:“曾經有個人做過上黨郡的潞縣縣長,後來調任涿縣縣令,辭職後回到家鄉,跟人寫信,想要署名潞縣長吧,又丟了涿縣,想要寫涿縣令吧,又丟了潞縣,最後只好署名‘潞涿君’。”

“潞涿君”就是諧音“露啄君”,諷刺劉備沒鬍子,嘴巴全都露在外面——史書上說是“先主無須,故裕以此及之”。劉備爲此就記恨上了張裕,後來竟然找個藉口把他給弄死了。

所以雖然戲臺上的老生劉備是長鬚飄飄,但是就有人根據這個故事,說劉備其實嘴上沒毛,跟太監似的。但劉備要真是嘴上沒毛,這相貌特徵在當時的士人羣裡太過明顯,史書上肯定要記上一筆,不會光說他“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云云了。所以又有人說,古人對鬍子是分類很明確的,脣上爲髭、頷下爲須,耳旁爲髯,所以劉備只是沒須而已,不是完全沒鬍子。

今天是勳當面一瞧,證明這一判斷是準確的,劉備不是嘴上嘴下全都光光,他還是有髭的嘛——雖然也很稀疏。那時代士人以須長爲美,所以張裕才嘲笑劉備,也所以劉備才心裡忌恨,可他終究並不是長得象太監,否則恐怕自卑心理會更嚴重。

劉備聽說北海有使者過來,急忙召見。三人上得大堂的時候,就見他正襟危坐在几案後面,面沉似水,就好象要特意表現沉穩但演技還不夠純熟,有點兒過火。是勳記得史書上說過,關羽、張飛在早年間經常侍立在劉備身後,彷彿保鏢一般,所以還刻意朝他身後瞄了幾眼,果然見到一條大漢侍立,只可惜既非紅臉,也非黑臉,膚色非常普通——難道是趙雲?趙子龍這時候投了劉備了嗎?

劉備一見面就問:“聽聞黃巾賊東躥去了北海,未知如何?”

太史慈朝他抱拳行禮,報名說:“下走東萊太史慈,奉北海孔府君之命,特來求救。”說着話,就把孔融的信給遞了上去。

劉備打開木牘,先就一皺眉頭。是勳知道他在想些啥,孔融這傢伙不脫文人惡習,肯定這一封求救書信是駢四儷六,文辭艱澀,想那劉備從來不喜歡讀書,雖然曾經在盧植門下當過旁聽生,但這類文章能瞧懂幾分,那還真不好說。打個比方,拿篇沒註解的漢賦給個非古文獻研究專業的文科大學生看,估計就這效果,字兒瞧着都認識,連起來是啥意思?不翻翻字典,再動動腦筋,還真他喵的搞你不懂唉。

好在還有太史慈幫忙解釋。太史慈先把北海的形勢大致解說了一遍,完了說:“慈乃東萊鄉鄙之人,與孔北海非親非故,亦非同鄉,只因受其恩惠,爲了報答,故而相助。如今孔北海被黃巾賊管亥所圍,孤城無援,危在旦夕,特以府君素有仁義之名,能救人急難,故而北海派慈衝冒白刃,突破重圍,前來求救,期盼府君能夠應允。”

是勳心說,太史子義還挺能說話的嘛。劉備這會兒剛起家,連徐州都還沒救過哪,這個在涿郡織蓆販屨的傢伙,只是因爲跟公孫瓚是同學才得以專守一國,連名聲值都幾乎是零,還提什麼“仁義之名”呢?

果然,劉備就最好名,太史慈這話正中馬屁,他當場就微笑了起來。“想不到啊,竟然連孔北海也知道這世間還有我劉備哪!放心,鄰郡……”想一想平原和北海並不挨着,於是趕緊改口,“同爲青州所屬,豈有不救之理?只是備之所部,分散各縣,倉促難集,不知須多少兵馬可救北海?”

原來這時候,公孫瓚跟袁紹鬧崩了正打算見仗呢,所以劉備的大部分兵馬全都調到西線去防堵袁紹跟他的小弟曹操了。

太史慈回答說:“黃巾雖衆,卻皆散漫,兵不須多,三五千足矣。”

“好,”劉備當即拍板,“那便發兵三千往救。”說着一回頭,注目身後那條大漢:“雲長,便勞煩賢弟跑這一趟了。”

是勳聞言大驚,耶,原來那個竟然真的、就是、關二爺?!

————————————我是無奈的分割線————————————

說明一下,前面幾章中,營陵是家的老大“是著”,名字莫名其妙地變成了“是着”(說不定這兒也會變,希望大家能看得懂我的意思),這不是我寫錯了,我硬盤上的DOC文檔裡明明好好的,從前上傳也沒問題,最近就老出錯,修了也沒用。估計這是屬於漢字轉換啥的系統問題了,我是搞不定的,編輯也不清楚。只好對讀者朋友們說聲抱歉,你們先這麼湊合看吧。

第37章 項莊舞劍第19章 祖道之金第34章 錦衣馬超第36章 遣使赴倭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3章 涼州之戰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章 遼東軼聞第15章 野有遺賢第12章 讒慝小人第29章 殆天授也第24章 河內司馬第26章 公仁僞書第2章 被翻紅浪第29章 堂堂正正第35章 命盡園桑第24章 壯士斷腕第2章 據蜀自立第24章 兗州叛將第8章 驃姚之業第34章 疏不間親第7章 婦人之言第2章 工商興利第12章 呂布來矣第4章 漁陽豪強第13章 初爲人父第30章 釜底抽薪第8章 不共戴天第21章 六氣之毒第13章 河北棱堡第2章 或爲智囊第6章 竊玉老賊第2章 水力磨坊第25章 毀於一旦第22章 國中無將第29章 何者爲君第6章 雙親罹難第24章 禪讓風波第26章 五雷辟邪第8章 囊中羞澀第19章 梟雄入蜀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章 隆中之對第13章 兵出子午第30章 攻心爲上第17章 正是此賊第4章 原力之理第13章 郊祀天地第7章 逆天出師第24章 脣槍舌劍第24章 風傳虛證第9章 德不可見第9章 大山在前第11章 料事如神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2章 鄉野土產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1章 舅傳婿也第13章 堅壁清野第9章 察考諸子第6章 樂浪故人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1章 老馬戀棧第17章 願爲孫程第15章 英雄時勢第28章 人與禽獸第18章 無心插柳第24章 要當磔也第20章 入漢摘桃第17章 州郡罷兵第24章 兗州叛將第9章 西域貢使第30章 標名青史第4章 不利曹氏第12章 汝之不慧第10章 翻供之謎第21章 齊大非偶第2章 朋友無隱第19章 請徵句麗第8章 徐方名士第31章 曹氏麟兒第27章 遂鄉認親第5章 再見梟雄第25章 萬人敵也第4章 真正小人第20章 射戟小支第11章 不聞惡聲第25章 誰堪伯仲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3章 深入虎穴第9章 請救無辜第35章 謠言之力第34章 階級鬥爭第7章 逆天出師第10章 併案討夷第35章 定遠之功第24章 英雄少年第4章 不肖之子第33章 青囊何在第34章 階級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