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婦誦夫錄

曹操返回許都,率部屬朝覲天子,上奏說袁術已然服罪,願從此尊奉王化,不廢職貢。李傕控制朝廷的時候,曾經封袁術爲左將軍,進陽翟侯,此外袁術還自稱揚州牧、徐州伯,曹操說有罪自當貶謫,朝議除陽翟侯不動外,他職盡皆褫奪,降爲雜號的橫江將軍。

此外,因典韋奮戰之功,賜爵關內侯。其他從徵者,也各皆有賞賜。

朝覲已畢,是勳趕緊跑回家去,瞧自己纔剛降生的小閨女。他初見長子是復的時候,小傢伙已經三個多月了,養得極其肥壯,而這個女兒還不滿月,就瘦瘦小小、皺皺巴巴的,瞧着這麼的可憐。是勳抱着女兒,真是愛不釋手啊,曹淼就問啦:“夫君可爲女兒想好了名字麼?”是勳笑道:“你我初於雪中相見,便叫‘雪’吧。”

“是雪”,這名字聽着就那麼冰清玉潔,無塵無垢啊,可有多好,比你們什麼淼啊巳啊,還有曹家幾個什麼憲啊節啊,那真是漂亮一萬倍去。這年月好象沒聽說過誰家閨女叫“雪”的,如此好字眼不知使用,可見世間本多俗物!

轉過天來,他先去拜訪了魏延的母親,把魏延說明自己要留在壽春幫忙師父太史慈的信件遞上,安慰老人家,說有子義教導保護,文……文昇定然無虞的。他還吩咐魚他,平素要多派人問候魏母的起居,許下物貴,居大不易,日常用度必須照應。前陣子他忙中犯懶,就把魏氏母子連鍋全託付給太史慈了,如今想來——那小傢伙是我撿到的,總不能往別人夾袋裡塞。還得多多恩結纔是。

離開魏家,又去探望典韋,可是進得門來,還沒見着正主兒,就先見一條大漢跪在地上。朝自己連連磕頭,定睛一瞧,原來不是旁人,正是僥倖從校事手中逃得一命的孫汶。

孫汶一邊磕頭一邊說:“汶這條性命,全仗是公救下,日後結草銜環。必報是公的大恩!”是勳心說我又不老,官位也不甚高,怎麼就敢稱“公”?話說貌似還是頭回聽人這麼叫自己哪,乍聽有點兒彆扭,多聽兩聲倒是挺順氣活血的……趕緊雙手攙扶:“救卿命者,典都尉也。非……非某一人之力。”孫汶愣頭愣腦地回答說,我知道啊,所以曹公也讓我來服侍典都尉,要一直照顧到他傷好。

典韋是用擔架擡回許都來的,但吃了小半個月樊阿開的藥,此刻精神大爲旺健,也勉強可以下地走動幾步了。是勳就跟典韋說:“樊阿傳授某與曹安民一套‘五禽之戲’。爲其師華佗所創,常練能舒筋活血、健體強身,卿今不宜習武,亦可練習此戲。”當下把基本動作給典韋演練了一遍。

因爲不知道典韋的傷勢多久才能痊癒,而就算痊癒,能不能再提着雙戟上陣去打仗,所以是勳生怕這位老兄精神頹唐,沒敢更多說什麼話。可是沒想到典韋倒是挺瞧得開,笑着說:“能於萬軍陣中,搏殺至死。死而又活,韋此生亦不虛矣。”說完這句話,突然又輕輕嘆了口氣:“某爲主公顯拔於卒伍之間,大恩難以答報,倘終究難上戰場時。還要向宏輔就學,轉爲文事,能爲主公抄寫些公文,也是好的。”

是勳心道你這是真心話嗎?你這忠誠度已經超過100了吧!這話跟曹操說去,跟我這兒說不着……話說典韋要是轉爲文吏,穿一身長袍,耳朵上夾着管筆,手裡不是提長刀、大戟,而是提着刪削竹簡的小刻刀,那會是一副怎樣的畫面啊!想到這兒,不禁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

辭別典韋之後,是勳又去拜訪王粲和蔡琰。王粲就命人抱出兩大摞竹簡來,說:“此皆內子默出的蔡公文章,宏輔乃可先睹,再進獻給曹公。”是勳瞧着那一大堆竹子就苦臉,心說早知道我就乘車而不是騎馬來啦——這要是抄在紙上,也就三十二開、三四百頁的一本書,胳肢窩裡一夾就走……這回奉使江東,一定要去找找傳說中的剡溪紙。

隨手拆開一卷來瞧瞧,咦——“此爲仲宣之筆跡。”王粲笑着說是啊,老婆跟旁邊背誦,我提筆給記下來,就算是第一個讀到啦:“正如宏輔文中曾寫道:‘樓臺近水,乃先得月。’”是勳暗中撇嘴,小樣兒,其實你是在炫耀自己婚姻生活有多幸福,夫唱……婦誦夫錄吧。

返許的第一天,他是在都中宅邸內睡的,陪着曹氏。曹氏與管巳不同,專門請了乳孃,夜間哺乳全都交給乳孃了,方便自己睡安穩覺。不過即便如此,產後不足一月,那也不是不方便行房的,所以是勳挺盼望第二天出城去莊中睡——算算是復已經快要足歲了,應該不用整夜都纏着娘了吧。

是家新置的莊院在許都城南七八里外,面積並不大——當初是勳就關照魚他要買離城近的地產,哪怕價錢貴一點兒也認了,這年月又沒有汽車也沒有輕軌,自己是要把小老婆和兒子安置在莊中居住的,哪兒受得了見天兒地長途奔波啊。鄄城郊外的莊院那就無所謂了,按照這時代普遍的規則,這般遠方莊院都是半年、一年的纔給主人家送一回各類物產,所以,只要別遠在千里之外就成。

他先跟王粲告罪,說我今天是騎馬來的,拿不了這麼多東西,勞駕你派個人給我送家裡去吧,然後告辭出來,打馬揚鞭就出了城。秋收在即,郊外阡陌縱橫,層層麥浪,暖風送來陣陣清香,不禁使人心曠神怡。曹操自從挾持天子遷都許昌以後,就把任峻、棗祗也全都調到了豫州,在潁川、陳國間大興屯田——兗州的屯田事務,則都交給了是家老四是紆——看起來這頭一年的收成就挺不錯的嘛。

將將跑近自家的莊院,莊外一百多畝地都是是勳的產業——沒辦法,近城處地價昂貴,實在買不起太多了,就這還沒敢買近溪的水田——遠遠望去,有十多名奴僕和佃戶正在田中忙碌。是家田地的耕種,理論上都是由白老五牽頭部署的,所以是勳緩緩放慢馬速,想要瞧瞧白老五在不在,好先打個招呼。

卻不料一眼就見到一條大漢,寬肩長身,手持一把木鋤,正彎了腰在修壟。是勳不禁“啊呀”一聲,急忙跳下馬來,撩起衣襟跑過去:“你身體大好了?”

原來那不是旁人,正是他第二號丈人老子、原黃巾大帥管亥。管亥見到是勳也頗爲歡喜:“昨日大軍進城,估計你今日便要回來了——我的身子麼,說大好也大好,說不好也不好。”

旁邊白老五湊上來解釋,原來雖說曹、管兩個媳婦兒不對付,但終究還是一家人,僕傭之間也經常互通聲氣,這邊兒聽說曹氏得醫者樊阿所救,產下一女,一方面以管亥父女的名義派人去祝賀,另方面就也把樊阿請了來,給管亥診治。樊阿給管亥號過脈以後,不禁皺眉搖頭,說:“若早得我醫時,此傷不難痊癒,但可惜耽擱了。我能使君行動如常,氣力則恐再也無法恢復。”當下施了兩回針,管亥果然手腳都變得輕快起來,但只是恢復到了普通人的水平而已,真要是動起手來,如今連白老五都打不過。

管亥倒也跟典韋一樣看得開,說我本來就打算在家種種莊稼,了此殘生的,這樣不是正好嗎?完了就問:“那日正設宴酬謝樊先生,卻不料魏延那小子突然闖將進來,擄了樊先生便走,也不知道哪裡去了?”

是勳聽了這話,不禁莞爾,心說原來樊阿是在我家被魏延劫走的啊,當下把壽春之戰簡單敘述了一番,還說我新召了一名門客秦誼秦宜祿,此番未曾帶來,下回讓他來拜見二主母。管亥聽了一皺眉頭,大手“啪”的就搭在是勳肩膀上,沉聲道:“便汝那兩下弓馬,如何也敢上陣?自家丟了性命事小,我女兒難免守寡,復兒也要變成孤兒——切不可再如此莽撞了!”

是勳心說啥叫“自家丟了性命事小”?有你這麼說話的麼……

當晚在莊中與管巳纏綿繾綣,一解多日……大半年來的渴懷,不必細表。翌日返回城中,回官廨視事,就見擠壓下來的公文堆滿了小半個廳堂,不禁連後腦帶屁股,在壽春城裡受過的傷又重新劇痛起來。召了屬吏過來詢問,果然即便自己不在都中,正職的孔融照樣大撒把,經常三天兩頭的不出現,就算出現也只呆半天,揀最重要的幾件公文處理了就得。是勳心說這可不成,再這麼搞下去,估計皇家就得破產!

不過轉念一想,皇家破產就破產吧,又關我啥事兒了?沒道理孔融這一屁股屎老得我來給他擦。反正隔不了幾天我就要手捧罷兵詔,持節去撫安江東,這纔是正事兒,與其跟這兒忙活一整天也未必能處理好多少公文,不如也鬆開手,先琢磨琢磨江東之行爲好。

當下把屬吏全都轟了出去,然後把桌案上的公文,老實不客氣全都胡擼到地上,光撿出一卷空白竹簡來,提起筆,蘸飽了墨,先寫上一個名字——“郭嘉”……

PS:不是吧,我雖然說不在乎月票,可你們也不用那麼現實,真的就不給了……

第17章 搖脣鼓舌第21章 朔州互市第34章 以兵做賊第6章 字典價貴第29章 律有明文第31章 曹氏麟兒第16章 我主不見第16章 歷史慣性第16章 奮死報國第17章 亡羊補牢第18章 文章魁首第20章 注經化俗第33章 先登者誰第27章 直面刺奸第31章 玩弄人心第11章 天生猛將第18章 爲國犧牲第22章 爭戰渭北第12章 坊中石墨第12章 兔死狗烹第16章 爲人難哉第13章 殺夫獻妻第1章 苴鉏去之第13章 族內之爭第22章 故人重逢第19章 卿之無學第9章 天子所賜第26章 老成謀國第1章 行獵上林第29章 自天而降第19章 覆蓋攻擊第4章 五經注我第15章 毋受其蠱第20章 郭氏假子第34章 以兵做賊第3章 鴻鵠之志第3章 納頭便拜第15章 初攻鄴城第13章 郊祀天地第20章 郭氏假子第14章 敗得甚好第34章 陣前車懸第9章 先實關中第8章 紅臉白臉第4章 不肖之子第10章 離間江陵第5章 不識大體第20章 勾心鬥角第23章 荊州星佔第3章 岐東渭北第21章 六氣之毒第11章 空手奪刃第9章 溳水之戰第11章 不聞惡聲第4章 攻心之計第8章 木蘭何人第23章 幼平奮威第17章 吾何有私第21章 家國國家第8章 破局關鍵第21章 神龜永壽第32章 出入此門第26章 是郎才盡第22章 都外胡騎第30章 奉駕幸許第13章 兵出子午第8章 囊中羞澀第24章 城上易幟第27章 助守鄄城第27章 平原搬兵第15章 酒池肉林第38章 謀國謀身第29章 國亂先兆第37章 千年展布第23章 荊州星佔第5章 壽春城下第8章 名馬金槊第35章 定遠之功第14章 龍旗九旒第6章 嚴其考法第10章 分而制之第25章 萬人敵也第11章 苦肉之計第17章 禍福所依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7章 來何遲也第16章 廢立之思第22章 收服荊南第12章 黃鬚大奇第18章 公臺不懌第2章 載舟覆舟第22章 都外胡騎第2章 或爲智囊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7章 強固是氏第1章 遼東軼聞第20章 厚固吾勢第24章 偃師御胡第36章 遣使赴倭第8章 佛國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