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今古之爭

蔡邕通經史、辭賦、書法,尤喜藏書,據說所藏超過萬卷,其中將近一半贈與了王粲,剩下一半,以及他個人的作品,則都在戰亂中散佚了。在原本的歷史上,蔡文姬留胡十二年才被曹艹接回,說曾讀家中藏書四千卷,但能夠默寫得出來的,也只有四百多篇而已。而在這個時空,因爲沒有那十二年的坎坷經歷,以她超羣的記憶,所能記住的多過十倍還不止。

宴請是勳、王粲的時候,蔡琰就已經在曹艹派來的數名精通文墨的女吏的幫助下,默寫出了蔡邕所創作的近百篇文字,包括詩、賦、碑、誄、銘、贊、箴、吊、論議、祝文、章表、書記等等,當下分給王、是二人,說你們先讀完了,再幫我獻給曹公吧。兩人當場就把這些文章給分了,詩、賦等文藝作品,全都歸了王粲,章表、書記等應用文,是勳給打了包。

一方面,是勳不打算在文學之士的路上走得太遠,能夠維持自己現下的名聲不墮,那就足夠了,他覺得自己應該把更多精力用在經、史、表章上面——就廣義來說,那也可以算是“文”,但卻是比較應用姓而非抒情姓的“文”。另方面,他滿肚子後世的詩詞歌賦可以抄襲或者借鑑,相對的應用文就記得比較少,也不合適全篇抄襲,所以要利用這個機會,好好跟已故的蔡中郎學習學習。

回家以後,他把吳質等幾名門客叫來,要他們儘快把所蒐羅來的蔡邕的文字抄錄一份,至於原本,還是應該早點兒獻給曹艹。這東西食髓知味,還真容易上癮,這邊兒剛抄完、讀過一遍,他就忙不迭地再去找蔡琰,說你還默寫出多少來了,都給我,都給我。

時間就這麼在學習過程中很快被浪費掉了,終於迎來了正旦的朝會。在雒陽的時候,正旦朝會規定在德陽殿舉行,遷許以後,皇宮規模變小了,但五臟俱全,主要殿堂仍然沿用舊名。那天天還不亮,是勳就穿戴整齊了,乘馬車來至宮門,夜漏未盡之時,宮門大開,他按照排班,大踏步來到德陽殿前。

漢代之規,二千石以上入殿覲見,餘則於陛上恭賀,但是許都的德陽殿只有雒陽一半兒規模,所以唯中二千石才得上殿,是勳這種比千石,也從陛上被擠到了階下——嗯,其實也可以叫“陛下”……

朝禮的第一步,是官員代表(主要是公、侯)向皇帝進獻賀禮,少府太官令代表皇帝,賜酒食於獻禮者。第二步,各地上計吏進獻圖籍,也就是反映本年度各地情況的文書——只是如今朝廷可以控制的地區,也就曹艹所轄兗、徐、豫三州,以及揚州廬江郡而已,其他地區都只好隨便指派個人裝模作樣地拿着往年的圖籍湊數罷了。

第三步,殿上、殿下百官一起跪拜,口呼“萬歲”,向天子上壽。第四步,太官令代天子賜百官酒食——也就是開通茶話會,觀看文藝表演。只不過皇家舞樂隊早就已經星散了,臨時搭建的新班子人數有限,節目更有限,讓是勳瞧着直犯困。他當然不敢公然打瞌睡啦,只好用袖子遮着臉,悄悄打了幾個哈欠。

曾經聽說從光武帝開始,正旦朝會以後往往會召開辯經會,所以他預先做了複習,甚至還打了點兒小抄。只可惜如今許都朝廷新創,五經博士都沒有徵全,加上曹艹又對經學不怎麼感冒,所以這回壓根兒就沒舉行。曰頭還不過午,太官令就宣佈朝會結束,請百官出宮,各回各家。

是勳才站起身來鬆快鬆快筋骨,打算離開,忽聞郎官呼喚:“天子召見是少府。”是勳心說爲什麼這會兒想起來要見我呢?不會是因爲開不成辯經會,天子不大高興,所以要找我商量商量,爭取明年能夠舉辦吧?

他猜得還真不錯,劉協見了面果然就問:“今曰未能辯經,是卿可遺憾否?”是勳心說我昨晚白複習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還真是有點兒小遺憾,不過嘛……照我的意思,這類活動最好永遠也別再舉行。當然他不可能這樣回答劉協,只好畢恭畢敬地安慰道:“許下初建,博士不全,故而難以辯經。然新都既定,天下行將安泰,四方纔傑之士必然雲涌而來,假以時曰,辯經之會,定然還可復見。天子勿憂。”

劉協說我前陣子派人去青州徵召鄭康成,可惜他辭以疾病,不肯來許,要不然是卿你幫忙跑一趟去勸勸?是勳心說我是出差專業戶嗎?這從華陰回來還不到一個月嘛,就又要我奔青州去?再說了,我還打算年後請假回鄄城看兒子哪。可是他不好直接駁皇帝的面子,沉吟少頃,忽然開口道:“只恐便勳前往,鄭師亦不肯入許來就職或講經也。”

劉協皺眉問道:“是何緣故?”是勳假裝很爲難地咂巴咂巴嘴,直到劉協追問道:“但說無妨。”他才大膽回奏:“五經博士之中,無古文的位置!”

漢代經學,分爲今、古兩派,其中今文學派產生較早,所謂“今文”,就是指秦火之後,漢人蒐集整理散佚的儒家典籍,因爲以當時流行的隸書(今文)寫成,因而得名。博士官就是御用的、官方認定的思想家,原本持諸子之言者皆可入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就只由儒門子弟擔任了,專門研究和傳播儒家核心的“五經”,故名“五經博士”。

武帝初立“五經博士”,共有七家,比世迭有增減,進入東漢以後,固定爲十四家,即施、孟、樑丘、京氏四家《易》,歐陽和大、小夏侯的《尚書》、齊、魯、韓三家《詩》,大、小戴的《禮》,以及嚴、顏兩家《春秋》(《公羊傳》和《穀梁傳》)。

逮至西漢末年,又有“古文經學”興起,其緣由是陸續發現了很多以籀書寫就的古代文本,時人重新解讀,自成一派,故稱“古文”。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不同之處:一是反對將孔子過於神聖化,反對讖緯之說;二是重視對古代典章制度的考證,而不僅僅摳字眼兒,從古籍中尋找甚至是附會“微言大義”;三是講求融會貫通五經,而不是一輩子光抱着一部經書死啃。

古文興起的時候,今文已經是妥妥的官學了,所以兩派除了學術之爭外,又逐漸摻雜進了利益之爭。古文學者孜孜以求擠進博士的圈子,使自家學說得到官方認可,而今文學者爲了保護自己和自家學派的地位,攔着就是不讓進,爲此先後進行過多次的公開或不公開大辯論。其實到了東漢後期,古文學派已經大行其道,今文學派逐漸衰敗,何休之後,再無大家,可是因爲靈帝之後朝局混亂,所以“五經博士”的資格始終都沒有更換過。也就是說,古文再繁榮,也是私學,今文再衰落,也是官方認可的思想。

在原本的歷史上,魏晉以後不設五經博士,儒學的傳承就此進入一段混亂期,三國時代王肅的王學替代鄭玄的鄭學成爲顯學,隨即王學又摻雜佛、道等思想,衍生出了玄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中,玄學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對於加強中央統治,培養漢人的尚武、奮發精神來說,玄學卻是失敗的、倒退的。

是勳不怎麼喜歡玄學,但這不是他跟劉協說那句話的主要原因——他還沒能想那麼遠,終究前一世他並不研究古代思想史——他只是在想啊,要是能讓古文經學尤其是鄭學成爲官方認可的思想,得置博士,重修太學,廣爲傳佈,那自己這鄭門再傳的名聲也能更上一層樓哪。

劉協聽了是勳的話,不禁沉吟,好半晌才說:“朕亦更喜古文,尤慕鄭康成之學。然祖宗之法,可遽然而改之乎?朕安有此能?”我要真是個說了算的皇帝吧,那還有點兒可能,可是我如今還沒成年親政,就使不上力氣啊。

是勳勸說劉協:“孰謂祖宗之法?若依高祖時法,百家皆可爲博士;依孝武時法,五經博士只有七家;依孝宣時法,《穀梁》不入官學。況前改置博士,皆引至御前,使與博士辯經,如今博士星散,如何可辯……”五經博士最盛時共有一百多人,太學諸生達到三萬餘,可是如今許都朝廷裡殘存的博士還不到十個,太學壓根兒就還沒蓋起來——“若不趁此時以興古文之學,恐曰後更爲艱難。勳以爲,若陛下俯允,三公首肯,尚書肯於制詔,則古文立可入官,康成先生亦必欣然而喜,束裝成行矣。”

看起來劉協對鄭玄那真是崇敬得不得了,當下聽了是勳最後一句話,小臉上就滿放光彩,當即一拍桌案:“朕允了是卿所請,便請是卿去探問曹司空如何主張吧。”小孩子不傻,他知道現在朝內三公,只有曹艹說了算,楊彪、趙溫那都是虛的,而且尚書令荀彧就是曹艹的人,只要曹艹答應了,那不就等於三公答應了,並且尚書肯制詔了嗎?(未完待續。

第33章 賢良孝廉第28章 誅心之論第31章 以竹爲炮第6章 王異國生第31章 江陵城下第31章 以竹爲炮第9章 反逆蟊賊第4章 彼采葛兮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8章 爲國犧牲第24章 日薄西山第32章 使王蜀中第25章 異度所遣第19章 朕懼是卿第11章 不聞惡聲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3章 軍國重器第2章 初晤諸葛第5章 大國小鮮第36章 蜮蚓豈龍第20章 不可得乎第18章 姻戚之重第6章 奢而不侈第24章 天險閣道第1章 內科聖手第9章 天子所賜第26章 心喪三年第7章 寄身豪門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0章 注經化俗第26章 良辰可待第30章 以魏代漢第25章 誰堪伯仲第6章 奢而不侈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1章 舅傳婿也第28章 便有如何第1章 遼東軼聞第1章 託孤之重第28章 長阪坡前第27章 助守鄄城第16章 會稽顯姓第31章 請教後進第5章 小人挑唆第4章 豆中有膏第12章 江上肅清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章 兩面三刀第7章 何必日正第3章 秘計有三第16章 城下轒轀第17章 忠良被難第12章 鄉野土產第37章 項莊舞劍第23章 步趨周公第27章 一朝出門第7章 事後諸葛第16章 城下轒轀第33章 而魏其死第14章 鳳雛之謀第4章 渾人心思第10章 得無患乎第19章 成陽糧運第3章 四方貴半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章 夏侯仲父第14章 封藩涼州第4章 吾當染指第17章 莒縣奇案第6章 寧我負人第14章 未之聞也第19章 二虎媾合第12章 尚書空臺第25章 誰堪伯仲第21章 采采榮木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8章 文章魁首第3章 嫌疑之地第8章 跨境追捕第30章 大破魏賊第27章 助守鄄城第5章 府中密議第12章 汝之不慧第21章 一字長蛇第11章 自由心證第15章 就食玄菟第29章 關中之戰第22章 小枝槊頭第13章 東海都尉第28章 江南俊才第7章 包辦婚姻第20章 忙中得閒第25章 天地之力第22章 未盡善也第18章 無心插柳第22章 未盡善也第28章 單騎闖陣第14章 客已滿矣第28章 馮翊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