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欲謀大功

“不知陳公,尋我何事?”引陳思讓入帳,趙匡胤問道。

聞問,陳思讓答道:“趙使君東援,力挫敗淮賊,姚鳳暫退,山陽不失,緩我軍危蹙之勢。不知接下來,趙使君有何打算?”

“陳公乃宿將,戎馬倥傯,見識履歷,遠邁於晚輩。不知陳公,有何指教?”趙匡胤姿態依舊放得很低,反問道。

同趙匡胤對視一眼,陳思讓想法偏保守:“郭經略使以我守山陽,扼淮水關口,以免爲唐軍水師所趁。今方經大戰,士卒傷亡甚重,糧械亦需補充。以我之見,莫若穩守山陽,看陛下與郭經略使那邊戰況,待機而變,尋圖後計!”

“陳公之策,老成持重,謀國之言!”趙匡胤說。

陳思讓則意態輕鬆,灑然道:“年紀大了,銳氣已喪,不似你們這些年輕人,鋒芒畢露。趙使君一日夜間連戰兩場,來回奔襲近百里,敢以兩千卒,夜襲十倍之敵,只怕另有想法吧!”

“不瞞陳公。”趙匡胤起身拿出一張地圖,在上邊指划着:“姚鳳經此敗,要麼屯於寶應整軍,要麼直接退到高郵。我有意同陳公合軍,挑揀精銳南下,主動進攻!”

陳思讓還是有些驚訝,道:“姚鳳雖經其敗,但隨其撤退之軍,加上水軍,再收攏些敗卒,粗略估計猶有近三萬。縱使你我兩軍合兵,可動用者,至多四千,如欲主動敵之,只怕不甚容易吧!”

“敵軍雖衆,然志氣已奪,喪膽之師,不足爲懼!”趙匡胤一擺手,豪情道:“我大軍入淮以來,連戰連捷,唐師畏我如虎!我軍雖寡,但攜大勝之勢,可破之。再者,從昨日之戰可知,那姚鳳,非善戰良將。”

說着,趙匡胤的語氣中帶着一絲輕蔑:“依照昨夜的形勢,我若統唐軍,必選擇力戰。旱寨被破,即便將水軍當步卒使,也可力挽狂瀾。但那姚鳳,竟然選擇收攏士卒撤退,如此雖減其損失,卻失大局。由此可知,姚鳳必非我軍之敵手!”

“趙使君,志氣可嘉啊!”陳思讓捋須讚道。

但是,並不表態,他聽出來了,趙匡胤是想用他手下的沂州兵。趙匡胤年輕,有衝勁,他年長,但於他而言,實在沒必要去冒險。唐軍畢竟不是紙糊的,一捅就破,若是成也就罷了,若是稍有差池,使得山陽有失,影響大局,那他一世英名可就毀了,甚至可能被問罪。

趙匡胤是心思敏捷,能夠察覺到陳思讓的態度,或多或少能猜出他的心態與顧慮。面色如常,手指順着地圖上的運河南下,嘴裡說道:“爲應付我漢軍進攻,粗略估計,僞唐前後已動軍民近三十萬,前後損兵不下十萬。如今其院援應主力在西線,有陛下率大軍應對。皇甫暉那邊,也有郭使君對抗。在運河一線,除姚鳳軍外,已然十分空虛,而姚鳳新敗。只要能再尋機再敗之,順流南下......”

順着趙匡胤食指所向,陳思讓訝異道:“你想進攻揚州!”

“陳公以爲如何?”趙匡胤眼中散發着神采,望着陳思讓:“揚州乃僞唐東都,也是淮南丁口、財貨聚集之地,只要拿下了,不只可重創僞唐,此番南征,軍功簿上,我等必可居前列!”

這回,陳思讓表情斂了起來,甚至起身,認真考慮了會兒,說道:“你有多大把握?”

趙匡胤卻搖了搖頭:“這個我無法保證,我早已遣人南下,探察情況,兩日之內必有消息。但以此前,陛下通報淮南諸軍僞唐軍軍情,揚、泰之地,必然空虛。我只能說,一旦再敗姚鳳,奪取揚州的勝算很高!”

“背後猶有泗州的郭廷渭軍,盱眙這顆釘子如不拔除,何以放心南下!否則,即便能夠攻下揚州,後方有失,面對僞唐反攻,也難守!”想了想,陳思讓擡指道:“這兩日,先行於山陽整軍,等待郭使君那邊的戰況!我知你有勇略,但是身負其責,不得不審慎而行!”

雖然仍舊沒有同意,但從陳思讓的話,可以聽出一絲意動。不過在趙匡胤這邊,難免失望,畢竟良機難得,兵貴神速,他也沒再多說什麼,並且表示理解。

只是這心裡有些感慨,若是他手裡可用之兵再多謝,只需多一千,他就敢銳意南下。

“先向郭使君那邊,彙報此間戰況,以安其心吧......”趙匡胤說道。

在二者“共謀大事”之時,有士卒來報,運河上有唐軍水軍來襲。陳、趙二人俱感訝異,都當是姚鳳領軍殺了個回馬槍,但得知敵軍自北面淮水而來,更驚訝了。

趕忙回城,聯袂登上西城頭,朝西北望去,清楚可見,在運河之上,有一支掛着唐軍旗幟的水師,順流南來,規模不算大,只有戰艦五六十艘。

“是泗州唐軍!”

“必是郭廷渭軍!”

趙匡胤與陳思讓異口同聲。

“泗州唐軍怎會來此!”陳思讓的語氣中訝異大於驚懼,看着趙匡胤。

趙匡胤深皺着眉頭,深吸一口氣,道:“郭使君與我兩面進軍,盱眙城外有徐州節度武行德及都梁山一萬多軍防控守軍。但猶令唐軍水師至,顯然盱眙城那邊出問題了!”

“所幸趙使君援應及時,姚鳳畏戰而退,否則自上游再來這麼一支唐軍助戰,山陽必失!”陳思讓則舒了一口氣,一副後怕的樣子。

偏頭瞧向神情鄭重的趙匡胤,說道:“趙使君,南下的計劃,可以暫時擱置了!”

趙匡胤很快調整好心態,苦笑道:“泗州有事,我又豈會罔顧大局而行險!還是上報郭使君,看看泗州那邊的情況吧!”

運河上的唐軍,自然來自泗州,並且由守將郭廷渭親率三千卒而來。卻是郭廷渭趁郭榮、趙匡胤率軍行動後,面對南下破城的徐州軍,採取了果斷出擊的策略,突襲漢軍。

在盱眙城北,漢軍主將爲徐州節度武行德,加上隨其奉詔令所帥之軍,足有七千人在盱眙城下,盯防牽制郭廷渭,另有都梁山以兩千龍棲軍爲主的數千守卒。衝此安排,就可知,郭榮對於郭廷渭的重視,更甚於來援的皇甫暉以及姚鳳。

即便如此,還是出了問題。漢軍主將武行德,在幾年前還只是晉軍中一普通軍校,將兵不過五百,得以發跡,躍升至大州節鎮,就是抓住了機遇,迎奉北漢。

然而其統軍作戰、臨機決斷的能力,還是值得商榷的,甚至不如副使成德欽。而漢軍北來,基本未嘗敗績,漢軍之中難免生出驕心,徐州兵馬又不似宿州那般精悍,是故在面對郭廷渭親自領軍突襲之時,完全措手不及,一戰大敗,損兵過半,甚至連武行德都差點歿於陣中。

在擊敗徐州軍後,郭廷渭以裨將守城,監視都梁山的漢軍,其後親自率舟師,順淮水東下入運河,意欲支援姚鳳,助其破山陽。看得出來,郭廷渭是個有眼光的戰將,打通淮水,就是其目的。

但是,乘興而來,山陽已無殺聲......

撫舷而立,遙望遠處,戰爭的痕跡隨處可見,但山陽城仍舊屹立於運河邊上,漢旗飄揚,周遭已無唐軍一兵一卒......

“使君,援軍似乎已經撤了,難道被漢軍擊敗了?”水軍指揮下意識地看向帶領他們對漢取得一場大勝的將軍。

重重地籲出一口氣,情緒不由有些低沉,語氣中透着一絲蕭索,郭廷渭道:“山陽難下,傳我命令,回軍盱眙吧!”

舟師調轉,逆流而返,郭廷渭知道,自己的努力,又作白費了。盱眙那邊,還將有一場惡戰,不管援軍出了什麼問題,至少在泗州這邊,可供他活動的餘地更小了。

在唐軍水師北撤後,山陽這邊,陳思讓與郭廷渭也都暫時放下心。而就在當天夜裡,趙匡胤收到了郭榮的戰情通報,以及一份軍令。

大家好,我們公衆.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衆號[書友大本營]

第177章 耶律妃第167章 請辭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78章 南北併發第10章 契丹亂政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1708章 格局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6章 激戰三江口第195章 楊邠案(3)第36章 虒亭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61章 北使南歸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21章 西巡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39章 濮州案(2)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720章 靜默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48章 接納迴歸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38章 湖南無戰事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286章 宗室第6章 遺奏十條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141章 納降第408章 蠢兒子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87章 兄弟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461章 癲狂?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59章 病榻陳情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84章 反響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39章 濮州案(2)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52章 聯姻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3章 老臣凋零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74章 帝崩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12章 整風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11章 舊識第105章 善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