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

沿松江延展開來的河港區,毫無疑問是上海最繁榮的地方,是整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心臟地帶,海浪的激盪,舟船的號角,市井的喧鬧,都是城市跳動的脈搏。

隨着城鎮化的發展,帝國在城市管理上,早已有了翻天覆般的變化,商品經濟的發展,以不可阻擋之勢,將傳統的的限制裡坊制徹底擊潰。

各地道州縣城(包括獨立市鎮),也都順勢應時,推陳出新,效仿兩都,解除坊禁,形成以街道爲幹、裡坊爲體的公所管理制。

如果從開寶中期算起,這個進程已經持續近百年了,到如今,依舊難談臣地。許多帝國城市,尤其交通不便的內陸山地,依舊堅持着傳統,既沒有改變的意願,也沒有改變的條件,至多在管理模式上增添了一些“新意”。

至於廣闊的邊疆地區,以其特殊性,更加註重軍事職能,更多考慮安全、民族、宗教因素,則又朝着另外一套管理模式。在邊貿發展繁榮的背景下,邊城的管理卻是日益嚴密,尤其在近十幾年來,南北邊疆又不安寧了。

而在城市的發展與管理上,作爲帝國第一的商業城市,上海顯然也走在全國的前列。早已實現分區分片的管理,那些縱橫貫穿城市的幹道與河流,便是天然分區劃片的界線。

同時,上海也是帝國第一座徹底突破城垣限制的城市,沒有城牆阻隔,門道皆開,賓客自來。曾經倒是有官員提出,要在松江南北建一座新城,以固疆防,這引發了朝中一大批保守官僚、權貴及清流的支持。

然而,雷聲雖大,雨點卻屬實落不下來,不管當權者是誰,都不大可能同樣這樣的建議,只需算一筆賬就行爲。在遙遠東海之濱,建造一座全新的容納幾十萬人的雄城,成本實在太大了。

因此上海一直被保守派們批爲“不設防城市”,橫挑鼻子豎挑眼,總是免不了一些對其安全的擔憂。當然,上海在事實上可不是什麼不設防城市,且不提長年以爲母港駐守的東海水師,馬步軍陸營,上百座炮臺,就那數以萬計紅幫會衆,戰鬥力都是不俗的。

朝廷一直以來,都只是將上海視作提款的小金庫,權貴們也是一般,當作自由食利的場所,投入不是沒有,但比起撈取的利益,實則微不足道。

而上海,實則是一座依靠千千萬萬士民工商辛苦創造出來的城市,大量的民間社會財富集中,方纔孵化出的一座魔幻都市。

正因如此,上海從一開始,便充斥着自由與變革的氣息,近百年下來,上海也是帝國新興勢力階層(城市商賈、手工業者)最爲壯大的地方。

但是,百年過去了,那些新興的勢力代表們,也就沒辦法翻身做自己的主人。只因爲,上海的天是大漢帝國的天,而在帝國,權在財前,官在民上,這是鐵律,再開明興化的權貴,也不容許所謂的新興勢力脫離掌控。

而對那些商賈士民來說,當財富與名望積累到一定程度,都將面臨一個抉擇,是委身權貴,甘爲附翼,還是獨立自主,堅持自由。

這實際上是個單選題,選擇前者,成爲權貴的附庸,那麼少不了大出血。若選擇後者,那麼事業不用想繼續壯大了,相反很可能遭到打壓,乃至身家性命都面臨威脅,即便撤出上海,難道帝國上下還有比上海更寬鬆的商業氛圍嗎?

這樣的背景下,出挑的新興商民階級們最終的選擇,也就可以想象了。這就是規則,是整個帝國社會運轉的規則,破壞規則的人,會遭到反噬,而反對規則的人,則將自己毀滅。

當然,漫長的歲月裡,總少不了冒險者與挑戰者,但最終的結果,別說興業昌家了,連上海都出不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歸宿,都在松江水底.

由於人口的大量涌入,自然催生了上海市的房地產業發展,這裡需要提的,是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數次大規模圈地運動。

每一次,都伴隨着人口的階梯式躍增,以及朝廷中樞新舊交替之際(新君繼位、首相更易)。而每一次圈地運動,都伴隨着血雨腥風,但城市的規模也在這種風雨中不斷膨脹壯大,直到如今的規模。

在港區西南,約三十里的地方,是華亭縣,曾爲秀州縣城,但早已成爲上海市屬地。比起幾十年前,華亭城也換了新顏。

港區雖然繁榮,但任何一個在上海待過幾日的人,都能發現,華亭,纔是上海真正權貴聚居、財富雲集的地方。

大概是從建隆時期開始,便有一些權貴,選擇將府邸從松江之畔搬到華亭城。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因爲居住環境。

喧鬧,污穢遍地,臭氣熏天,是上海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對一些來過上海的清流來說,這就是一座堆積着糞土的城市,只有小人才會往這裡扎堆。

大量人口的涌入,過度的開發利用,也給松江下游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甚至影響到士民飲水。早年的時候,還有人直接從松江裡取水飲用,但如今,已經很少了。

畢竟,松江裡面什麼都有,垃圾、屎尿,以及屍體,這些東西,想想都令人反胃。同時,由於糟糕的衛生環境,上海市民常年籠罩在疾疫的陰影之下,每年因爲疫症死亡的人,數以千計。

至於治安情況,都不需多提,各種大大小小的犯罪事件層出不窮,犯罪率毫無疑問居全國之最。

這些現實因素,都導致權貴們,逐漸從松江港區撤離,細屬周邊,唯有華亭了,這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畢竟,陽春白雪的上層階級,怎能長久與那些骯髒卑賤的下里巴人混居。

同時,這也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本能調節,大量權貴的南遷,在分流江港區人口、減輕其壓力的同時,也帶動了華亭一帶的發展。

爲方便往來,連通華亭與港區“城港大道”,兩年的時間便修好了,港區的繁榮一步步向南邊擴散。一大堆爲服務權貴而設立的“三產”,也更加興旺。比如,就有這麼些人,專門從西邊幾十裡外的澱山湖取水,供應華亭貴人。

舊的華亭狹小城基早就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規模擴張了十倍,可容數萬人的大城。城內,是乾淨整潔的街道,沿街鋪開的,是一排排空間足夠、樣式新穎、景觀漂亮的漢樓,青磚白牆,灰瓦朱欄,極具氣象。

歷史是一個輪迴,當上海市區日益開放自由的同時,華亭城內的秩序,卻逐步向嚴格肅穆轉變。進城是有門檻的,商業是有針對性的,沒有宵禁,但市禁制度重新被拿出來了,治安巡邏自早及晚、由夜到日,從不停歇,一切都以不影響貴人們舒適安逸的生活爲優先前提。

而隨着上海市各大衙署的遷入,帶來的城市虹吸效應則更加顯著,如果把華亭比作一座酒店,那麼這裡的牀位千金難求。

河港區吸引着海內外的目光,華亭城則是這艘大船的駕駛艙。幾十年風雲變化,上海灘誕生了無數財富神話,崛起了一代又一代梟雄式人物,但能否在華亭城內置辦下一處房產,纔是對其成色的真正檢驗。

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44章 太后相召第370章 劉鋹第37章 新政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442章 矛頭直指第1765章 三郡公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380章 投漢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85章 浮雕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96章 言官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8章 權謀手段第6章 進士樓第3章 臺懷之事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62章 緊鑼密鼓第91章 王峻驕狂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90章 拼圖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404章 冬夜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98章 封禪之議第309章 衡釀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2章 稱帝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773章 質問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95章 掘地求生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348章 老皇帝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87章 兄弟第88章 童謠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1790章 憂勞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88章 童謠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772章 處置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01章 大整軍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75章 在滑州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81章 廝殺漢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5章 王樸走了第196章 橐駝兒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68章 撤了第134章 東路軍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461章 癲狂?第413章 分食第279章 當年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