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

范仲淹秉政時期,也是大漢帝國迎來的一個真正的“庶族時代”,從中樞層面,帝國“庶族”官僚第一次真正地蓋過了貴族集團。

在范仲淹的吏政改革中,黜落了一批屍位素餐之人,其中固然不乏庶族權貴,但更多的還是靠門第恩蔭而居高位要職者。

同時,也提拔了一大批人才,這就不可避免地提高庶族官僚的實力與影響,畢竟,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與積累,思想理念、社會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遷,庶族集團的人才儲備與覆蓋面都要遠遠超過那些功臣老貴。

當然,到了正統十一年,大漢帝國所謂的貴族與庶族之間,並非完全對立的兩派,早在太宗時期,雙方之間,就已經開始合流。

庶族之中,並不乏投身權貴,以謀晉身者,甚至有不少人得以躋身高位;而以家族世襲爲傳承的功臣勳貴,尤其是那些軍功老貴,隨着降等世襲的壓力與日俱增,爲保證家族的權力與影響力,也同樣在招攬門人,支持培養庶族人才。

因此,在大漢帝國的上層統治階級中,早就不單純以門第、出身區分立場派別,各勢力集團的劃分實則很複雜。

宗室、外戚、門閥、學派、同年、改革派、保守派、皇黨、相黨、集權派、地方派,乃至單純各衙司在漫長歲月中誕生的利益集團,都極大地豐富了帝國的政治派別。

相比之下,反倒是那些職權低下、目光淺狹的中下級官吏、士人,更加看重出身,計較門第,多少自命清高者,對那些“臭不可聞”的權貴、權勢,暗地裡羨慕極度,上趕着追逐。

而諸派系中的領袖人物,不論貴庶,實則都有一個共同身份——權貴,都屬於同一階級——統治階級,他們之間的羣體劃分,只是基於不同政治立場與利益的內部矛盾分化。

在帝國上層階級日益固化、保守、遲緩、墮變的同時,政治的穩定性,實則也是在不斷提升的,就在於一個平衡牽制。

或許有人、有派系能夠強勢一時,大權在握,但絕對擺不平所有人與勢力。這也是范仲淹秉政時期大漢帝國的政治生態,這也是他以一屆“寒門”、南臣的身份,在明顯缺乏皇權支持的情況下,卻能躋身百官之首,位居尚書令,將最大的一部分相權攬在手中的真正原因。

這種政治生態的的形成,不只反映出新權貴的崛起,老勳貴的讓權,對皇權而言,也未必就是一件壞事。畢竟,列祖列宗們,需要費盡心機、使盡手段才能維持的一種平衡,經過百年滄桑,已然真正在帝國上層建立了。

既是約定俗成,也習以爲常,可謂深入人心。看看皇帝劉維箴都做了什麼吧,仔細地列舉,他似乎什麼也沒做,就連一直想修的道觀,都被范仲淹阻止了。

但大漢帝國的狀態,卻是風吹雨打,而不動如山!這就是帝國耗費百年時光,方纔形成的政治體制與生態,帶來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穩定。

只不過,在上層建築越發趨於保守頑固的時候,難免產生一些問題與弊病,如范仲淹者,想要改變,扭轉那種有如逝者下流的自然趨勢、客觀規律,顯然是很困難的。

從正統六年回京之初的萬衆期待,滿堂歡呼,到十二年的“聲名狼藉”,非議不斷。這六年間,范仲淹的諸多改良措施、政策方針,在苦苦支撐,艱難維持建隆盛世餘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篩選同道與同志。

經濟上的整頓就不需多說了,清酒紅人面,黃金動道心,動了人家的奶酪,人家自然視其爲仇讎。但是,帝國的經濟場,水深且混,可供渾水摸魚,妥協、交易的空間也大。

關鍵在於政治上的措施,尤其是范仲淹的選材、用人思想,唯纔是舉固然是政治正確,放諸天下都顛撲不破的道理,但也不能罔顧現實的政治環境。

因此,當范仲淹開始對恩蔭制度動心思,哪怕只是一種改良,再加上一些限制,依舊引得羣起而攻,並且註定了其失敗走人的結局,因爲他觸及的是朝廷老貴、新貴所有人的利益,遠重於錢財的根本政治利益。

反噬在正統十二年,在河北之亂徹底平復之後才真正到來,都是發動者們深明大義,或者說抓的好時機了

當然,即便改變不了深層次的、根本上的問題,范仲淹還是實現了一些對既有制度的重大撬動。比如,正是在范仲淹時期,文臣掌軍,第一次堂而皇之出現在帝國的軍政壇上。軍功貴族們對兵部的壟斷,已被打破幾十年了,到了正統年間,在范仲淹的主導下,在一干庶族力量的支持下,趁着“石李之爭”,將軍功貴族對樞密院軍政大權的壟斷也給擊破了。

“石”指的是石元孫,“李”指的是李光輔,這二人一個是石守信子孫,一個是李筠曾孫,都是帝國根紅苗正的老牌勳貴之後。

在樞密使折惟昌病逝之後,爲了爭奪樞密使的位置,各引援手,鬥得不可開交,引發了帝國軍令系統內的一次大洗牌。

最後,范仲淹聯合蕭氏,將世宗時期的名將蕭惠,推上了樞密使之職,但與此同時,時任西北巡檢使的富弼,被任命爲樞密副使,這文臣第一次真正位居帝國武堂,即便是排名最末的樞密副使。

如富弼、韓琦等學院派士人,雖在世宗時期就有名聲,並得到充分的鍛鍊,但也正是在范仲淹掌權後,才真正得到重用。

范仲淹稱富弼爲王佐之才,若非其大力提拔,富弼得多走十年的仕途,方纔能達到今時的地位。當然,富弼的出挑,與他的岳父老相公晏殊,顯然也脫不了關係。

而平定王則起義,雖然以樞密副使石元孫作爲主帥,但作爲安撫使的敬彥博也是文人出身,並且具備軍事指揮之權。在河北戰場,韓琦也作爲河北轉運使、行營糧料使,負責大軍輜需供應,手下同樣有兵.

雖然早有徵兆與趨勢,但經由范仲淹徹底發動,針對帝國軍令系統進行的改革,也顯然引發了大量功臣老貴的不滿。因此,這讓他們直接地感受到,自己對於帝國軍政影響力的動搖。

而關於范仲淹對軍隊“精兵簡政”的整頓提議,也同樣引發了大量不滿,即便他是出於嚴紀強兵的考慮,依舊讓人反感,直覺其手伸得太長。

包括自郭良平之後,勢力有所回落的海軍系統,都對范仲淹不滿,因爲他試圖裁減由老樞密郭良平制定的“二十年造艦造炮計劃”。

范仲淹的倒臺,讓後人產生了無數的遺憾,讓無數眷戀建隆盛世的人其意難平,但是,在正統十二年,他的倒臺是註定的,這是由帝國統治階級集體發動的一次反撲,是一股時代濁流,其勢難擋。

而範公留下的諸多時代印記,真正爲人所接受,並引發衆多統治階層效仿的,便是“義莊”。

早在建隆時期,范仲淹便首倡義莊,在其兄範仲溫的支持下,兄弟倆在蘇州建立了一座“範莊”,置辦土地,發展生產,用以安置、接濟那些窮困的範氏族人、親戚。

爭相效仿者很多,得名又得利,等到正統年間,全國各地,由權貴們建立的義莊已然在帝國諸道遍地開花。

大漢帝國的莊園經濟,迎來了一波蓬勃發展,而世祖、太宗皇帝曾經努力尋求限制與打破的人身依附關係,又再度在地主與佃民之間建立起來了,並且更加強勢與頑固。

歷史是個圈,兜兜轉轉,最終還是難免回到讓人熟悉的軌道上。也正是從范仲淹之後,歷代王朝興衰變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病與問題,也以一種顯著的、不可遏制的姿態,出現在大漢帝國身上,並且再難通過努力,恢復到曾經的清明。

只不過,比起歷代王朝,大漢帝國的各種資本要更爲豐厚一些,家產也能夠敗得更久一些。但具體能敗多久,除了要看帝國統治階級的墮變速度,也跟皇帝的素質與作爲息息相關,畢竟,帝國還是一個君主制的國家,君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依舊重大。

同時,隨着商品經濟的大規模發展,海外貿易的蓬勃興起,內外交流的日益緊密,資本主義的萌芽也以一種可做期待的姿態,出現在大漢帝國。

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297章 心虛第121章 登乾元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33章 西征!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372章 封王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9章 王峻歸來第216章 馬政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374章 善待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344章 打個賭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15章 瀛州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357章 國滅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30章 湖湘之治第95章 玩陰謀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204章 解決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87章 瑣屑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92章 大調整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96章 反響第185章 賜宴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28章 皇子戍邊第450章 落幕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6章 異見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75章 按*不動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368章 榮寵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750章 《桃蘭賦》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08章 井陘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60章 狠狠敲打第82章 四件大事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40章 郭黨俊傑第67章 宿州一線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