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

已是天暮,洛陽城那浮華喧囂的夜生活纔剛剛開始,廣政殿內,爲君王天下、社稷康平而嘔心瀝血的范仲淹,依舊在政事堂間,辛苦操勞。

正統十一年,已然進入范仲淹秉政的第六個年頭了,五載春秋一晃而逝,帝國又經過一輪風雨洗禮,廟堂上下再換新顏,而進入花甲之年的範公,滿頭鬢髮,亦已成霜。

暗夜下,相堂間,燈火幢幢,十數名郎官、舍人、學士,也陪着範首相,當值加班,整理公文條事。這些人,約在三十上下,出身或有高低,但來歷不俗,大多經過一定的職事歷練。

雖然並非都由范仲淹提拔,但皆有受其認可的長處,而這些人,都是當前大漢帝國的精英,前途無量,是帝國未來的高官儲備。

然而,處在這樣的位置,每日接觸的都是宰相公卿,經手的都是國家大事,受到矚目的同時,所承受的壓力與競爭,也遠非常人想象。

尤其,當坐在尚書令位置上的乃是范仲淹這樣的掌權者時,便非黨從,也不得不受其輻射影響,拼命表現,比如這“加班”的習慣

便是涵養、覺悟、氣度如這些帝國精英,長期堅持下來,也都不由身心俱疲,即使,范仲淹從沒有要求他們做本職之外更多的工作。

這些人,一邊渴慕宰相的看重與提拔,一方面又對宰相的作風感到難耐,甚至於,一些深受范仲淹知遇之恩的官佐才俊們,都期盼着范仲淹早點退下。

何必呢?你不累,大夥可都累了!只要退下,你範公就又是譽滿天下的賢臣名相,而非飽受攻訐與議論的“權相”。

而在這些宰堂屬官之中,有一人氣質頗有些鶴立雞羣的意思,作爲一名官僚來說,年紀不算大,也就三十歲上下的樣子,但總給人一種鋒芒畢露的感覺。

他叫王安石,正統二年的狀元,也是帝國自開寶時代以來,最年輕的一名狀元。

百多年下來,大漢帝國形成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派別,發源於江南西道的“贛系”,雖只是南臣一分支,且影響力較弱,卻也源遠流長,出過不少名人,乃至宰相。

最有名的,便是鍾謨與王欽若了。鍾謨雖非江西本地人,但由於其在開寶時期江南西道的多年履職,於政制文教上多有開闢鞏固,被後輩認爲是贛派的開山人。

至於王欽若,歷仕四朝,二十載宰臣生涯,位及人臣,一度勢傾天下,甚至染指尚書令,最關鍵的是在“康宗—世宗”更替期間縱橫捭闔,爲世宗繼位立下汗馬功勞。

雖然後來王欽若因勾結內宦而淪落,但他在贛派南臣中的聲名與地位,卻無可動搖,他的門人學生,依舊在帝國各處發揮着作用,傳承着他的影響力。

他的仕途經歷,則激勵着無數後輩,要知道,王欽若可不是科舉入仕,雖少不了貴人提攜,但他身上的“寒門”色彩極其濃厚,是帝國政壇“以吏入官”的典型與標杆,這幾乎爲天下墨吏打心底所推崇。

而王安石也是江西人,打小便被冠以神童與天才之名,天資聰穎,他也沒有辜負自己這份資質,酷愛讀書,學習啓智。

稍長,隨其父宦遊各地,這段經歷對他的成長尤爲關鍵,不僅接觸了各地風俗與民情,還盡習各家學派之長,給贛湘閩蘇,如今大漢帝國南方最主流的四大學派,他都曾入學修習過,其進境思考,甚至要超過一些授學教授。

在進京以前,不到二十歲的王安石,便已經在南方士林、學派中擁有偌大名氣了。進京之後,順理成章地考入大學堂,期間,也爲歐陽修看中,修習古文。

在政法大學堂,是王安石停留學習最久的一次,因爲這是他真正接觸到帝國最高學府以及上層權貴的面貌,大學堂也遠不止治學這麼簡單了,更加側重於爲官之道與治政之能的培養。

而在這方面,即便以王安石之天資,也沒辦法再做到遊刃有餘、如飲甘釀了。所謂才學固然重要,但人際關係與實務經驗,卻不是那麼容易累積的。

不過,這似乎也徹底激發了王安石對政治的熱情與興趣,在那期間,適逢世宗晚年,奪嫡之爭,朝局糜頓,人心不穩。

地處皇家園苑的大學堂,作爲帝國培養精英力量的最高學府,議政之風本就濃烈,年輕氣盛的王安石自不能免俗,因而寫出了不少鍼砭時政的快意文章。

雖然在老政治家眼中,略顯稚嫩,但其人才智慧之光芒,卻已經閃到了不少人,當然,也招致許多人的厭惡,尤其是權貴子弟。

比如蕭阜,這是兩朝宰相、世宗股肱之臣蕭恭之孫,同樣資質過人、好學多才,曾拜湘學大家廖昌浩爲師。蕭阜是最喜歡與王安石辯論的,但敗多勝少,到最後,往往詞窮理屈,拂袖負氣而走。

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年輕時候的王安石,就是這樣自負奇智、鋒芒畢露、銳氣逼人。也正因如此,正統二年大考後,殿試評比之時,包括時任禮部尚書的晏殊在內,不少大臣都建議,當壓壓其鋒芒,正因璞玉,才需打磨。

若是正常情況,王安石別說狀元了,就是進士一甲都進不了。不過,彼時劉維箴繼位已滿一年,雖然年輕放權,卻也非全無自己想法。

面對“打磨之論”,劉維箴並不苟同,他認爲,朝廷取士,素以才學智用論高低,豈因年齡而計較長短,橫加打壓,有失公允。

當皇帝明確表達這種態度時,王安石這個23歲的大漢狀元,也就新鮮出爐了。皇帝未必對王安石有怎樣的好感,甚至都沒有仔細瞭解,但須知道,當初時的劉維箴也是個青年,面對的也是滿朝老臣

到如今,王安石已入仕十年了,他的仕途很穩,穩到按部就班,基本依照朝廷固有的官僚培養制度、節奏來。真正進入官場之後,他才真正意識到,政法大學堂距離朝廷很近,但其中差別之大,難以量計。

一頭扎進朝廷這個大染缸後,他的才智博學,根本無法掙脫政治旋渦,他的鋒芒也不得不收起,吃幾次虧就知道了。

還是得感謝范仲淹,若非範公拜相之後,大力提拔培養才士,或許王安石仍在三館修書屬文,抑或是在翰林院待詔,待在正統時代幾乎不可能被召見的“詔”。

因而,對於范仲淹,王安石是心存感激的,其思想、政風、品行,都深深地感染着王安石,全方位地影響着他。

夜更深了,陸陸續續地,僚屬們將整理、標註、擬議的各部司及地方道州上奏本章,呈與相堂。側對着范仲淹的書案上,又擺得滿滿的,那是一種讓人望而生畏的感覺。

“時辰已晚,本章放下,回府歇息去吧!”

王安石是最後進來的,手中同樣捧着一疊奏章,聞言,輕輕地將之置於案上,再看着始終埋頭於案牘、白眉凝愁的范仲淹,不由躬身抱拳,拜道:“相公,時辰已晚,還請保重身體,早些歇息吧!”

聞聲,范仲淹擡起頭,見到是王安石,佈滿皺紋的老臉上露出點笑容:“是介甫啊!你先回吧,老夫還需再看完這道審計!”

說完,就又埋頭下去,見狀,王安石面色動容,兩眼竟有些發熱。深吸一口氣,穩住心緒,王安石向范仲淹拜道:“相公!”

察覺其異,范仲淹又擡起頭來,看着他,問到:“有何事?”

王安石沉聲道:“下官受相公提拔,常處中樞,所見所聞,皆爲國家大事,然以鄙陋之目觀之,終如坐望雲山,不見真容。

自進京以來十數年,早不見畿外風光,不聞小民之聲,不識黎庶疾苦,下官懇請,外放一方.”

聽其所請,范仲淹先是訝然,然後露出滿意的表情,想了想道:“這是應該的,介甫能有此心,足見經世報國之志!”

稍作琢磨,范仲淹道:“國家治安,一在吏治選材,二在章程法度,三在財計民生,這樣,江海關正有一個稅務副司空缺,就留給你吧!”

江海關可是帝國五大海關之首,半個世紀的發展下來,每年關稅及各項管理歲入,就已突破性地達到千萬貫。一個江海關,抵得上五座蘇州府。

王安石身處中樞的這些年,對於帝國政治經濟體制也有了相當深入的瞭解,自然清楚江海關之重。得到這樣的安排,既驚且喜,同時還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也絕對是其仕途的一個關鍵轉折。

“多謝相公!”對於此時的王安石來說,唯有長長一拜表示感謝。

旋即,范仲淹便給王安石批了張條子,待手頭事務交接好之後,便去找王相公落實。王相公,指的是宰臣、吏部尚書王士廩,這可是正統時代真正的帝黨核心,也是正統皇帝垂拱之餘,制衡朝局的一張王牌。

而望着王安石告退離開的背影,范仲淹眉目之間,卻露出了深沉的憂慮,眼神很複雜,良久,方纔悵然嘆息一聲。

江海關這樣一塊肥得流油的大肉,那裡自然是羣狼環伺,自秉政以來,范仲淹對帝國財稅亦有諸多改革,尤其是海關這種“新事物”,更是大力整飭,打擊貪腐非法,這也是江海關歲入能達到歷史之最的原因之一。

但是,范仲淹心裡清楚,他打擊的,只是一些皮肉,骨子裡的一些問題,卻不是依靠朝制能夠解決的。將王安石安排到江海關,無異於推他進狼窩,能否堅持下來,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然以其個性與才幹,范仲淹又暗懷期待,希望他能給江海關乃至整個帝國海關係統,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變化。當年,世宗皇帝用他範希文時,不也是這般嗎?

順風順水,終難成氣候.

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12章 河東之患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314章 還京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113章 軍改伊始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92章 定州事第165章 舊邸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30章 “寬刑簡政”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65章 君臣相宜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74章 補漏匠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38章 賞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34章 史卿,朕還有重任相托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66章 兄弟之國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108章 井陘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18章 洗禮第139章 韓常案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9章 請纓第340章 杭州登陸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176章 雍王第111章 動心第433章 聖訓第378章 遼國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