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

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

進入年尾,新年將至,整個帝都,自皇城而外,都陷入一片忙碌之中。宮人們在諸監使的帶領下,用心地裝扮着皇宮,清道保潔,張燈結綵。

只是隨着宮廷人員規模的進一步削減,包括一些領班、女官在內的大小宮侍都能親自動手幹活了。

值得稱讚與佩服的是,到雍熙六年末,整個紫微城內,除了宿衛宮廷的大內諸班侍衛之外,直接爲皇室貴人們提供伺候服務的宦官與宮女,已經不足五千人了。

比起世祖晚年,直接砍掉了八成以上,並且六年過去,宮內沒有再添任何一新人。皇帝這樣的做法,直接讓人無話可說,要說也只能恭維讚賞,畢竟這是符合一個明君人設的行爲。

即便,對很多人來說,實則並不是太希望皇帝這樣剋制自己。在近兩三年中,西京的文壇間就誕生了不少描述、歌頌這件事的詩詞文章。而在朝中,一些大臣提及此,更是“感動”地表示,陛下如此太過“委屈”自己了。

不管人心如何,至少在劉暘這個皇帝如此表率之下,大漢帝國自上而下地,也越發具備一個盛世的氣象了。

喜氣洋洋的氛圍中,皇帝劉暘也難得放下國務,走出寢殿,在宮中散步散心,漫無目的,信步而遊,這等閒適的體驗,對如今的劉暘來說,實在是難得。

不知覺間,劉暘的背也像世祖皇帝當初那般,有些佝僂了,雖然程度還不深,但終究是佝着了。

前方兩名宮娥挑燈引路,後邊遠遠跟着三名宦官以及一班侍衛,劉暘則居其中,更爲重要的是,手上牽着的一個稚童。

如今,劉暘也是當祖父的人了,膝下握着他一隻手指的童子,就是他的長孫,由劉文渙之妻常氏生於雍熙三年冬,如今業已三歲,賜名繼元。

同時,二子、臨淄公劉文濟,也在雍熙五年時成婚,所納對象也不是什麼“高門大戶”,當然仍在勳貴之列,開國元勳、已故九原侯李萬超的曾孫女。

原本,蕭莊妃的意思,給劉文濟納一個普通出身的賢惠妻子,也就是了,但這樁婚事是劉暘點了,他在北巡(雍熙五年第二次出巡)途中,曾住到李家,相中了李家小娘子,招之爲媳。

而就在前不久,李氏也給劉暘生了一個小孫子,都是帶把兒的,這種親眼目睹的血脈的延續,帶給劉暘的體驗是十分特殊的。因此,近來劉暘的心情很好。

隔代親也確實存在,就像身邊的劉繼元,作爲長房長孫,不管對劉文渙的看法如何,但對這個孫兒,劉暘是歡喜得不得了.

當然,好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大漢帝國也很難讓劉暘真正靜下心來含飴弄孫、縱享天倫。

“坐!”殿內,劉暘看着來覲的魯王劉曖。

“謝陛下!”

數年下來,劉曖這個中書令當得也越發得心應手了,早期的侷促已很難在他臉上看到,剩下的只是從容。同時,在朝中劉曖還兼管着禮部與理藩院,這可是實權。

與之相對的,當然是趙王劉昉了,在參知政事之外,劉暘又給他加了一個“顧問兵部、樞密院事”的頭銜,然而,不管參知還是顧問,結合朝中局勢,顧名思義就能明白其權力如何了。

“何事?”劉暘也不與劉曖寒暄了,直接詢問。

“是于闐國之事!”劉曖眉頭微微鎖起,答道:“今日臣與于闐使者尉遲寶相會面,他向臣提出,希望朝廷能夠調和康居與于闐國之間的矛盾.”

聽這話風,劉暘立刻便意識到了不對勁之處,詢問起細節。劉曖這才緩緩將這幾年康居與于闐國之間的爭端道出。

以疏勒地區爲核心統治區的康居國,與于闐國是接壤的,這也就涉及到一個地緣政治的問題。產生矛盾是必然的,只是雙方願不願意剋制的問題。

從於闐國而言,當然希望與康居國這個鄰居和睦相處,但康居王劉曄卻不是個安分的人,實事求是地講,率先挑起爭鬥的,就是劉曄。

當初,在大漢西征黑汗國的過程中,于闐國出軍派糧,跟着西征大軍,還是從黑汗國的屍體上汲取了不少養分,尤其在領土上,向北擴張了不少面積。

這些領土爭端,從黑汗與于闐二國“宗教戰爭”開始,延續到康居國建立,劉曄也將徹底繼承了下來。

當然,一切的爭端,都是發乎於利益,而劉曄看重的,則是一個安全利益。畢竟,從地圖上看,于闐國境距離他的王城疏勒太近了,這種臥榻之策的威脅,換誰都難以忍受,何況還是劉曄。

即便,于闐主動北上攻擊疏勒的可能並不大,但劉曄依舊不能忍受。於是,從雍熙三年起,在完成康居封國的基本建制工作之後,劉曄便開始把主意打到南邊的于闐國身上了,屢屢派人挑釁,兩國邊境線上的衝突,日益增多。

于闐國這些年,固然在走下坡路,但終究是一個有歷史、有底蘊、有信仰的國度,連一度強勁的黑汗國都被熬走了,一個狐假虎威的康居國,又豈能嚇到他們。

面對劉曄的挑釁,于闐國這邊自然是大爲光火,也做了一些針對性佈置,但整體上一直剋制着,忌憚的當然不是康居國與劉曄,而是背後的大漢帝國。

小矛盾,漸漸地釀成了大爭端,到雍熙六年,在“康國”越發咄咄逼人之下,于闐國也有些忍無可忍了,尤其是一支康國騎兵悍然明犯于闐北方重鎮鴉兒看(莎車),抄掠而去,這可是真正的戰爭行爲。

不過,劉曄與他的康居國可以肆無忌憚、有恃無恐,但于闐國還是心存顧忌,於是派出了宗室、將軍尉遲寶相前來洛陽,溝通此事,爲在這個冬春消弭爭端做出最後的努力。

同時,于闐國內已經在調派軍隊,充實邊防,一場大漢西陲的藩國戰爭,也可能就發生在旦夕之間I。

而尉遲寶相此來,說是尋求調解,實則更像是訴苦、告狀,宣明態度的同時,也帶有一絲質問。

用他的話講,康居與于闐兩國的爭端,若是康國一方擅自挑動,那請中樞發揮宗主國的職責與作用,爲兩國彌合,以免事態進一步擴大;

若大漢也有責于闐臣國之意,那請講明罪責,臣國必定改正賠罪;

若康國繼續無理取鬧,刀兵相加,逼人太甚,那臣國採取反擊反制措施,也希望中樞能秉持一個公平公理,公正對待

一番說辭,有理有節,甚至把劉曖都說得啞口無言,只能善加安撫,說要調查、上報一番云云。

而關於兩國之間的紛爭,這麼幾年了,即便遠在洛陽,朝廷自然也不可能一無所聞。至少大致情況,是清楚的,作爲挑事的一方,康國這邊當然站不住理,但那是大漢的封國啊,朝廷這邊即便心中不滿,也不好貿然表明態度。拖到如今,于闐國都上告洛陽了,中樞也必須得有個說法了.

“南邊還未消停,這西邊又鬧起來了!”劉暘傷神地捶了捶腦袋,語氣間帶有明顯不滿,問劉曙道:“此事,你以爲如何?”

對此,劉曖也顯得有些牙疼,但顯然早有考慮,徑直道來:“平心而論,十三弟做得過了,衝突是他主動挑起的。于闐國作爲大漢藩屬,幾十年來,始終謹慎事大,朝貢不絕,是爲友邦,十三弟的做法,確有不妥!

于闐對疏勒侵逼,已是剋制,若非慮及洛陽態度,只怕戰端已起。尉遲寶相此來,雖曰請朝廷調解,實則是要朝廷一個說法。

也是在堵朝廷的嘴,若是兩國刀兵相見,十三弟是興無名之師,于闐則佔據道義相抗。屆時,於情於理,朝廷都不便偏幫一方.”

“你這番分析,有些道理!”聽完劉曖的回答,劉暘頷首道,但蹙起的眉頭並無舒緩,思忖片刻,道:“但事已至此,爲之奈何?”

聞問,劉曖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看着劉暘指出一點:“若是朝廷不加干預,以兩國如今的形勢,最終避免不了走向戰爭!”

“劉曄有沒有就此事上表解釋?”劉暘問了句廢話。

劉曖搖頭道:“十三弟,想來也是清楚,朝廷絕不會同意其請,因而同於闐國的紛爭,從沒請示過。此前,向朝廷請求的火炮、火藥工廠的售賣援助,或許就準備用在對於闐的作戰上.”

“若兩國戰起,誰能取勝?”在考慮良久之後,劉暘冷幽幽地問出這麼個問題。

劉曖微訝,整個人也醒了些神,斟酌片刻,也謹慎地答道:“臣不同兵事,軍爭之事,不敢妄下決斷。

只是依臣之見,康國兵敗,還能退守疏勒,于闐必不敢北上滅其國,若於闐兵敗,則有覆滅之憂。

因此,一旦衝突無法彌合,那于闐必是舉國死鬥,而十三弟”

“這就是劉曄有恃無恐、肆無忌憚的原因了!”劉暘臉色難看,嚴厲地斥道:“把大漢當作其賭博擴張的依靠,還是針對同爲藩屬的于闐,他拼什麼認定兵敗之後,朝廷就會爲其善後?”

雖然嘴上這麼說,但劉暘心裡卻很清楚,倘若真出現那種情況,即便是一攤屎,朝廷還是得出手收拾,疏勒地區終究不比其他地方。 念及此,劉暘都不禁埋怨起先帝來,把疏勒封給劉曄做什麼?倘若還在高昌道治下,把兩國隔開,哪兒來如今的麻煩?

當然了,或許世祖當年的考慮並不包括于闐方向的衝突,只想着給劉曄一份家底,又或者,世祖正想着讓劉曄把于闐這個“異姓國”給滅了?

此時的皇帝劉暘,難免糟心,實在是大漢這些封國王,他的這些兄弟子侄們,太不安分,太不讓人省心了。

面對“康於之爭”,劉暘甚至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讓他們打去,不管輸贏,等他們消停了,朝廷再出面收拾爛攤子。

然而,只是一個念頭罷了,以他雍熙治政理念,在可以控制的範疇之內,是要儘量避免戰爭的。一旦兩國交戰,遠的地方不說,安西、高昌必然受到影響。

藩屬國之間的衝突,到需要用戰爭手段解決的地步,朝廷權威何在?說嚴重點,劉曄挑起兩國紛爭,就是在挑戰時下還不成熟的大漢帝國新藩屬國體系,絕不能容忍。否則,一旦開了這個頭,後面就不要想輕易控制了

因此,經過嚴肅而慎重的考慮,劉暘做下了決定:“遣使去西北一趟,將劉曄與于闐王召集到一起,消弭爭端!朕不想,也不允許二國交戰!”

“誰去?”對劉暘的決定,劉曖並不意外,請示道。

“讓楊延朗作爲使節,代朝廷調解此事,另外,通知碎葉,讓劉旻也與會作陪!”劉暘嚴肅道。

“是!”

“調撥與疏勒的火炮、彈藥還在路上吧!”劉暘又交待道:“傳令下去,叫停交易,暫且扣下!沒談出個讓朝廷滿意的結果之前,不予交付!”

聽皇帝提及此事,劉曖應承的同時,又不禁提出一個疑問:“依十三弟的性情,若先虛與委蛇,在拿到軍援之後,再對於闐發動進攻呢?”

劉曖話音剛落,劉暘便擡眼直勾勾地注視着劉曖,複雜的目光中帶有一絲意味深長,瞧得劉曖極不自在。

良久,劉暘收回目光,隨手拿起一道奏章,一邊翻閱,一邊說道:“公然對抗君命,違背朝廷詔制,再加欺君罔上,是何罪名,當受何懲處?”

“臣明白了!”劉曖恭敬地應道,至於明白了什麼,卻不敢再多提了。

劉曖退下後,劉暘沉吟於御案,表情嚴肅,依舊有些耿耿於懷。擰着眉思考良久,對侍候在側的內侍行首鄭元吩咐道:“傳詔下去,來年季春,起駕西行,南邊去過了,北邊去過了,西邊也該去看看了”

“是!”鄭元趕忙應道。

————

雍熙七年,春三月,高昌道西部,龜茲州,倭赤縣。

這座濱託什幹河而建的邊陲小縣,成爲了“康於”兩國爭端的調解場。事實證明,當洛陽堅決而明確的皇命傳達時,沒有人敢炸刺,即便桀驁如康王劉曄。

託什幹河畔,一座營壘拔地而起,一營之數的西北邊軍嚴密地守衛着,周遭還有“四王”的車駕、儀仗及隨從。

河西都指揮使楊延朗作爲朝廷特使,專門趕到倭赤縣主持這次“彌兵之會”。而到場的,除了康居王劉曄以及於闐的老國王尉遲僧伽羅摩這兩位正主之外,安西王劉旻奉詔“押政”,還有北廷世子劉文共也不知何故到場與會。

不知是否因皇命的威懾力太強,這場彌兵之會比楊延朗想象中的要容易得多,沒有過於激烈的爭執,雙方把各自的要求提出,擺開了提出。

最後發現,雙方角力的點只在一地,劉曄提出,要將鴉兒看城雙方共管,而這一點,是于闐國這邊不能妥協的。

鴉兒看城,乃是于闐國北方最重要的一個軍事堡壘,堪稱北門鎖鑰,同時還是東西商道上的一個重要據點,商業繁榮,貿易發達,當年圍繞着這片地區,與于闐與黑汗國之間都反覆拉鋸,打了好些年,死了好些人,怎麼可能輕易分享給康居國。

而劉曄最主要的考慮則在於,鴉兒看這個地方,距離疏勒實在太近,臥榻之側的威脅,實在讓他如鯁在喉,難以釋懷。

見於闐這邊態度堅決,退而求其次,要求將鴉兒看“去軍事化”,平日裡只保留行政、治安人員進行管理,于闐國的軍隊要後撤,不得入住。

對於這一點,似乎有可談的空間,但是一兵一卒都不駐,也不是于闐國能接受的。在反覆拉扯之後,于闐王同意,只在鴉兒看駐軍一千,對此,劉曄也接受了。

最難談的鴉兒看談下來了,其餘事務,就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了。於是,在雍熙七年三月十二日,在朝廷、安西、北廷三方的見證下,“康於”兩國於倭赤縣達成了共識,簽訂“倭赤條約”。

這算得上是一個公平的條約,雙方約定,各自約束軍隊,停止互相襲擊,控制邊境衝突,恢復邊市貿易,保護雙方商人合法權益等。再加上雅兒看地區的駐軍條約

從內容上來看,于闐國這邊,還是採取了一定妥協的態度,畢竟事端是康國這邊主動挑起來的,最終後退一步的也是他們。沒辦法,強權即公理,事大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誰教他們姓尉遲而不姓劉呢?

事實上,比起正史上,于闐國是比較幸運的,畢竟沒有經歷與黑汗王朝長達四十年的宗教戰爭,國家的元氣保留了很多,託庇於大漢帝國的羽翼下,也得了不少實惠。

然而,當同出於大漢帝國體系下的康居國,開始對它產生覬覦之心時,它能採取的應對手段,仍舊顯得缺乏,大一統的帝國,對於周遭小國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偏偏於闐國又不具備什麼縱深與天險防禦。

這一次,通過不惜戰爭的強硬態度,借來中樞的力,算是阻止了康王劉曄的謀取,但下一次呢?這一份“和約”,又能持續多久呢,誰也不知道。

不知是旅途勞頓,還是心情抑鬱,在簽訂“倭赤和約”,回到于闐國後不久,于闐王便死了。由此引發了一場于闐王室的內亂,最終出使洛陽的尉遲寶相成爲了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奪取王位。

而得知此事的劉曄,只覺可惜,錯過了一個兼併于闐國的機會。不過,那個時候,劉曄已顧不得於闐之事了.

因爲,安西王劉旻,正帶領康居、北廷二王幹一件大事:西征!

就在“康於”二國議和後不久,同樣在倭赤縣,劉旻與劉曄、劉文共這叔侄三人,趁機進行了一場會盟,三方約定征伐薩曼王朝。

過去不到十年時間,劉旻對安西國進行了一番徹頭徹尾的改造,他所構建的營所制,徹底在安西治下鋪開,政治、階級待遇得到滿足的安西軍民也安定,一個強有力的充滿攻擊性的封國政權也在他手下誕生,同時,又用了六七年時間來完善制度,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就連劉曄的康國,都有精力與實力去圖謀于闐,何況作爲大漢西征成果最主要繼承者的安西國呢?

而原本可能出現的第二次ysl聯軍,也沒能組建成功,因爲這個時期的阿拉伯世界正亂得不成樣子。

一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布韋希王朝正在內亂,家族內鬥,突厥人與德萊木人之間矛盾,導致這個曾經強盛的王朝急劇衰落,已至分裂邊緣。

佔據伊朗東部的薩法爾王朝,也開始進入王朝末期,北部的齊亞爾王朝,更是個牆頭草,只有遭人凌辱的命。

唯一一個像樣點的伽色尼王朝,國勢雖然還在向上發展,但正一心一意地對ysl兄弟下手,西攻薩法爾,北侵薩曼,至於阿拉伯世界的尊嚴,ysl的榮光,暫時還顧不上。

而作爲鄰居的薩曼王朝,也已經到崩潰的邊緣,都城蒲花羅(布哈拉)對地方基本喪失了約束力,那些總督、將軍尚且難制,更別提東面的漢人。

這樣的形勢下,劉旻如何能坐得住,而經他打造的安西體系,也更需要擴張來汲取養分,增強生命力。大漢作爲母國,當然不能成爲征討對象,那兵鋒所指,也就只有薩曼王朝了。

於是,在雍熙七年夏四月,當大漢皇帝劉暘還在西巡途中時,便收到了安西的消息,仗還是打起來了,只不過,不是“康於”二國之間的小打小鬧,而是安西三國的大舉西征。

由劉旻作爲統帥,三國共出兵四萬餘步騎,集結於洪河南畔的俱戰提,目標所指,便是前次大戰漢軍反擊止步於的河中重鎮:薩末鞬(撒馬爾罕)。這一次,三國顯然是奔着滅了薩曼王朝去的。

對此,劉暘一時無語,有那麼瞬間,他都不知道該不該支持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作爲三國的後盾,當然,無償供饋是不可能的了,只讓河西、高昌二道,籌集輜需牲畜,準備售賣與三國。

也不怕三國買不起,薩曼王朝畢竟是老牌的河中王朝,家底總歸是有些的,河西、高昌二道或許也能跟着三國的屁股後邊,蹭點肉湯喝。

同時,劉暘還下令,將原本“軍援”三國的火炮與彈藥,加緊送去,戰場上顯然是用得上的。

與“康於衝突”帶來的焦慮不同,三國西征,雖然同樣讓劉暘心中有小小的疑慮,但心態卻能放得更平。根本原因,大抵在於這一回不用大漢親自下場,不用消耗軍民錢糧,損耗國力.

(本章完)

第268章 機遇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80章 進攻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59章 睡王上位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117章 機會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45章 靖江軍第78章 南北併發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22章 “鄭州站”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351章 林邑國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14章 腹黑之謀第30章 “寬刑簡政”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474章 補漏匠第14章 大論第118章 棉第53章 兵臨刪丹第1803章 運動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276章 君心難測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1803章 運動第429章 向南!第1765章 三郡公第59章 明貶實升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408章 蠢兒子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41章 “戲言”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89章 破財贖罪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351章 南粵,危!第95章 效果已顯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41章 劉信遭貶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173章 日常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323章 鬥法第25章 李史合謀第73章 紙上談兵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94章 減稅難第46章 糧與錢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80章 過鄴都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361章 安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