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

進入冬季,朔風裹挾着北方的寒意持續南下,皇帝劉暘又披上了那件縫縫補補穿了二十多年的貂皮襖子。

垂拱殿內,樞密使曹彬與兵部尚書向德明奉詔覲見,君臣三人就海外封國事宜,進行一番商討。

討論的事情離不開援助事宜,且顯然與軍事相關,具體來講,就是林邑王劉曙向朝廷打了一份報告,希望朝廷能夠調撥一批軍械、馬匹,以禦敵寇。

這也可以算是半島戰爭的後續了,真臘雖然與朝廷媾和,但與林邑國、臨海兩國之間的爭端,卻沒有停下,相反,在真臘國稍微緩過勁兒來後,愈加激烈。

相比於北面的兵馬土地損失,佔領了河洲地區的林邑國,纔是臥榻之側的威脅,如鯁在喉。

因此在取得與大漢中央的罷戰,在確認漢軍大規模撤軍之後,大量的真臘士兵開始南下,除了從都城“吳哥”派遣的中央軍隊,還包括一大批在漢軍襲擾中損失慘重的貴族、部族私軍以及真臘平民。

不得不說,經過那麼一場與大漢帝國的戰爭之後,真臘國被打痛的同時,作爲統治主體的高棉人也覺醒了一定的民族意識(姑且稱之爲民族意識)。

事實上,從真臘與林邑相爭,並演變到主動進攻大漢安南,這都是半島土著國家面臨危機下,幾乎本能的一種反應。

而今日這一幕,或許早在三十多年前,在大漢商民揚帆南下,海軍艦隊橫海出擊之時,就已然註定。當與真臘聯繫緊密的南洋諸國逐一爲大漢消滅之後,亡國的危機與陰影,就徹底降臨到真臘國的頭上了。

雖然被中央帝國視外蠻夷之流,但世居半島的高棉人,也是一個成熟的文明,有自己的信仰,也有一套國家管理體制,是不可能束手就縛的。

不知覺間,真臘不再視中央帝國爲天朝上國,相反,那是貪婪殘暴的洪水猛獸,需要嚴防死守。

於是,與林邑國的衝突多了,驅逐殺害漢人商民的情況增加了,乃至於發生了這麼一場直接挑戰大漢帝國體系的戰爭。多少有那麼一絲悲情,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高棉人失敗了,但至少掙扎過。

當發現中央帝國大不好欺之後,真臘國這邊也不得不認慫服軟,考慮起一些實際的問題來。而在雍熙六年下半年,對真臘國最大的實際,就是如何抵禦乃至反擊林邑、臨海這兩個“虎狼之國”的入侵。

當真臘國組織反擊,大批軍民南下之時,林邑國這邊的壓力自是陡增。打仗,漢軍漢民都是不怕的,而正面對決,憑藉着出色的裝備、組織與指揮,不說以一當十,以一當五總歸是有自信的。

但真臘人長期的拉扯之中,也長了經驗與教訓,不再莽撞地與漢軍硬碰硬,而是充分發揮其優勢,本土作戰與人口優勢。

而這兩點,恰恰是時下林邑國之短,作爲統軍主帥,劉珙率軍三次出擊,都擊退、擊潰來犯之敵,並且取得破敵兩萬餘人的戰果,但從戰局上來看,真臘人卻在不斷南下,奪回了不少城鎮、據點、土地,甚至將漢人趕出了洞裡薩河流域。

歸根究底,還是在半島戰爭中林邑國步子邁得太開,吃得太飽,撐到了。以其人物力,實在不足以在保衛國土、彈壓不臣的基礎上,再生頂硬抗高棉人的反擊。

但是,不能抗,也要抗,但需要講究方法策略。後經大將劉珙一番琢磨之後,提出了一套御備措施,核心就八個字:立足於守,出動出擊。

劉珙認爲,若拼人力,即便再從國內移民二十萬,也未必拼得過真臘國,並且那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

而真臘軍民不斷襲擾駐軍,殺害漢人移民,挑動國內部族叛亂,也恰恰打在林邑國的七寸上,畢竟他們對國內的掌控力,很難談有多高。

於是,綜合幾個月對真臘國反擊作戰暴露出的問題,劉珙提出了他的防守策略。那就是立足於巴山、巴南、茶嶺、新市幾座湄公河下游的堡壘防禦真臘軍之騷擾進攻,保護移民,彈壓部族,在此基礎上,組建騎兵,提升機動能力,派遣精幹力量,不斷北上反襲擾真臘國。

如此,不僅可以通過搶掠奪取一定人口與物資,還能打亂真臘人的節奏,總而言之,就是要拿下防禦的主動權,被動防守,只能左支右絀,立足於戰,將戰火燒到敵國,方可保境安民,恢復生產

而要短時間做到這兩點,就離不開朝廷的支持了,首先保證一套堅實的防禦體系,林邑國這邊首先想到了火炮,其次組建高機動的出擊力量,半島缺少的馬匹,自然也想着從母國引進。

於是,一道委屈而動情的求援書,最終上呈到洛陽殿堂,擺在皇帝劉暘的案頭。

對於此事,劉暘暫時沒有表態,而是想聽聽曹彬與向德明的意見。結果,向德明有限支持,曹彬謹慎反對。

向德明是在安西待了十年的,深知開拓之艱辛,而林邑國的請求也並不過分,火炮作爲國之利器,不管是在進攻,還是防禦上,都能提供不俗的助力。

曹彬的反對,則是基於中央帝國在安全上的謹慎,火炮終究是國之利器,若是對封國武裝太過,雖同出一源,未來若是爲患,恐難制之.

向德明以爲,前前後後,朝廷給安西三國提供的火炮,已有兩百多門,安東也有十多門,南洋封國有求而拒之,未免厚此薄彼。

曹彬覺得,此一時彼一時,安西的火炮,有試驗性質,大起西征之時,先帝也未封國。當初的安排調度,不適用於今朝,且不管火炮還是戰馬,價值都不菲,大舉提供,必傷國力,耗費民財,這又與省減負擔的封國初衷相違背,也不符雍熙之政云云。

對曹彬的說法,向德明顯然不敢苟同,直接指出,大漢封國,並不是與諸國徹底斷絕了聯繫,血脈相連的感情,也需維護,有些投入,也是必要的,並非單純的付出。

至少,在大漢商貿日益繁榮,尤其在海外貿易日益壯大,朝廷稅入逐年提升的情況下,若沒有封國堅定堅持地拱衛大漢、保護漢家商民經營開拓,朝廷又如何從中獲取那諸般好處。

顯然,作爲一個開寶時代中後期的典型“開拓人才”,向德明的見識與視野是徹底打開了的,他未必能像世祖皇帝那般預見未來,也沒有去過南洋,但吃過開拓之苦的他,在封國以及對外事宜上,思維與認識至少沒有被侷限,建議決策上也更實際、靈活。

針對曹彬的疑慮,向德明又提出了一種見解,那便是大漢更爲成熟威力更大的第二代火炮,已然在各大軍中及關卡、要塞中列裝,封國若要,可將既有的第一代火炮劃給封國,即便有些缺陷,但同樣能使用。

封國也沒有嫌棄的餘地,同時,可向封國收取一定的費用,由此促進大漢火炮的更新換代。甚至於,向德明還提出,若是朝廷不給,諸國也會想辦法自行研發。火炮的技術,說難也難,但花費心思鑽研,總能有所得,何況,封國也有的是辦法從國內取得一些支持,除非大漢對他們閉關鎖國,也只能延緩那個速度。因此,在火炮、火藥這種先進武器上,沒有太大必要對封國設置障礙。

向德明的建議,顯然給劉暘打開了一個新思路,並且越想越覺妙哉,於是,在認真的思慮之後,劉暘拍板了。

從武庫及軍中,抽調“I式”火炮一百門,配上彈藥,援應林邑國,彈藥附贈,但每門炮收取500貫的錢,運輸則由樞密院安排,在海軍訓練計劃中制定一個遠航,順帶着把炮帶去。

至於劉曙索要的戰馬,就更好解決了,大漢國內都不禁止馬匹買賣交易,林邑國同樣花錢購買就是,只不過,由官府組織,收馬賣馬,數量能夠保證,價格還會優惠些。這件差事,劉暘又準備交待給寇準了,讓他在安南道就近籌集馬匹,轉賣林邑國,那邊的氣候,想來也更加適合南馬

相比之下,還是劉曙提出的關於火藥技術援助值得猶疑一二,不過,考慮之後,劉暘還是決定,由兵部派遣工匠及技術人才,遠赴林邑,幫劉曙建立起一個火藥工廠來。

而林邑國的軍事技術求援之事,也算給諸國打了個樣。在後續,其他諸國聽聞此事,都有樣學樣,求到朝廷,對此,朝廷態度是,南洋封國,照林邑之事安排,沒有任何問題,就是安西三國,稍有波折,最終還是同意。

唯有安東國,朝廷只提供有限支持,調撥了幾門炮,至於更多,沒有。原因也很簡單,安東國一少外患,二無大敵,要那麼強大的軍事力量做什麼,以其當下的實力,足以守國護民。

當然,根本原因,還在於,在許多軍政大臣的眼裡,安東國若是太強大,威脅的不是北方那些胡族,而是遼東道,是大漢朝廷。

而朝廷又一次的區別對待,讓安東王受傷的同時,那股不滿不甘的怨氣,也持續積攢着

“陛下,臣乞骸骨,離朝告老,歸養田園,懇請恩准!”在雍熙六年最後一個月,當所有人都期盼着冬去春來,等待萬物復甦之際,樞密使曹彬覲見皇帝劉暘,提出這麼一個請求。

聞此請,劉暘直接愣了下,手中硃筆放下,擡眼凝視着曹彬,一臉的不快,道:“曹公若以林邑之事未從諫納言而辭官,朕斷然不許!”

“陛下誤會了!”聽其言,曹彬立刻拜倒,語氣誠懇地解釋道:“臣年事已高,又疾病纏身,實難堪樞相之職。昏昏老臣,實在不敢再僭居廟堂,尸位素餐。

而況,如今朝中人才濟濟,年富力強、可當其任者,更數不勝數。臣這冬烘老朽,再待下去,只會汗顏”

說這話時,曹彬甚至忍不住咳嗽了幾聲,似乎想要證明自己身體是真不支了。

聽其陳情,劉暘的臉色緩和了幾分,這才仔細地打量着曹彬。眼前的老臣,已是68歲高齡了,年近古稀,一頭的華髮,滿面的滄桑

於是,在對曹彬陳情默默地進行了一番判斷之後,劉暘又是不捨,又是釋然,拖拖沓沓地同意其告老致仕。爲表重視,劉暘還封其爲太尉。

曹彬告老歸養,對大漢朝局的影響是重大,除了世祖老臣又退一人之外,更重要的,是樞密使這個重職空了出來。

在大漢權力的上層建築中,任何一個位置的空缺,都會引來無數禿鷲的覬覦與爭搶,何況是樞密使呢,這可是掌握全國軍機事務的重職。

當然,和以往一樣,此次爭奪樞密使位置的,還是以一干武臣勳貴爲主,幾十年了,大漢樞密使,從來都發跡於行伍,且基本出自勳貴羣體。

這一次的結果,也不例外,而唯一讓人意外的,或許是劉暘在綜合多方人選之後,選擇讓年已63歲的老臣高瓊接替樞密使,要知道,高瓊可是個實實在在的庶族。

當年,高瓊升任兵部尚書時,就已經引發了不少議論,不過那時是世祖皇帝定的,沒人敢反駁,而高瓊的資歷也夠,但在很多人看來,兵部尚書就是其極限。

但誰也想不到,十來年後,高瓊竟以如此高齡,擔任樞密使,這可就跌破人眼球了,也讓一干積極爭取的勳貴十分不滿。

只不過,如今已不是雍熙元年了,即便再不滿,除了抱怨兩聲,敢於炸刺的人也實在不多了。今上,可同樣是對他們具備生殺大權的皇帝。

而在高瓊接任樞密使的背後,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在過去的這些年中,大漢的軍隊,當家做主的依舊功臣老將爲主的勳貴羣體,但與此同時,一大批“平民將領”,也在不斷被提拔,尤其在劉暘開始對軍風、軍紀大力整頓之後,更加大了提拔力度。

高瓊,恰恰就是“平民將領”所能達到的巔峰了,意義極大。

在高瓊就任樞密使的同時,樞密院還發生了一項重要人事變動,那便是致遠侯郭良平,奉調入京,擔任樞密副使,僅次於高瓊的“第一樞密副使”。

這已經是郭良平第二次擔任樞密副使了,但與前次不同的是,這一次的郭良平,底氣更足,氣勢更兇,是載譽而歸,是帶着滅國之功、完成世祖分封大計的凱旋。

同時,這一次,海軍的地位也不一樣了。因而,郭良平的二度還朝,朝中再無人敢拿資歷、功勳等等去攻擊他了,郭良平也是實至名歸。

當然,在郭良平調任的背後,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經過前前後後近三十年的打拼,郭良平乃至郭氏家族,在南洋海軍、南洋地區的實力與影響力,都有些膨脹了,尤其是率軍攻滅三佛齊國之後,已經到破壞地區平衡的地步了。

因此,他必須得挪一挪位置,今後,郭氏家族在海軍以及南洋的影響力還會持續發揮,但郭良平本人卻是不可能再有回南洋的機會了。

而對郭良平升任,最高興的,莫過於海軍將領以及那些海軍功臣勳貴了。

從高瓊到郭良平的職位調動,也揭示着至少在雍熙時代,發生在大漢軍隊內部的一些微妙變化,當然這種變化也是自上而下的.

第40章 濮州案(3)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383章 敞開談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26章 名將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47章 戰略所向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47章 陶谷自薦第1690章 拼圖第401章 老郭威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32章 進宮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98章 溫柔鄉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88章 童謠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398章 虞美人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2章 荊南既定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324章 交代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811章 歸來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78章 會獵第353章 信使第106章 敲打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56章 是非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33章 真正目的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34章 驚陶谷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98章 山道第159章 亂情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58章 善後第104章 在真定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262章 趙普議蜀第296章 缺人了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397章 指點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94章 善後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