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擬一份名單

心中有那麼一股衝動,下詔將洛陽這些魑魅魍魎、牛鬼蛇神都給處理了,但也僅衝動了那麼一下。惱怒歸惱怒,但於劉承祐而言,還不至於被惱怒衝昏了頭腦。

洛陽的佔地情況雖然嚴重,甚至可以用惡劣來形容,但是,以當今天下的局勢,要說這些官員們真犯了多大的過錯,那倒也不至於。

在遍地荒蕪廢弛的大環境下,官員們“身體力行”,積極招撫丁口,開墾務農,恢復生產,爲國家創造稅收,這應當是值得“鼓勵”的。真正讓劉承祐感到震怒心驚的是,這些官吏們佔田的手段與吃相太難看看,並且,涉及到的佔民問題,那基本就是在挖朝廷的牆角,以及最重要的,稅賦問題。

按照舊制,這些官員所佔土地,除根據職官等級得以免稅的一部分額定田畝之外,餘者都應照常按制進行夏秋兩稅的繳納。但是,這其中的操作空間可就太大了,讓官僚自己給自己的土地爲國家收稅,可想而知這其中會發生些什麼。

並且佔地官僚中,不乏似蘇逢吉這樣位高權重的人物。並且,而今天下,地方財政尚且未歸中央,地方財稅,也只有一小部分輸送向東京,數目多少,還得看地方上的實權官僚、將吏們的覺悟。

仍以西京爲例,倘正常稅收入庫,洛陽周遭能收上多少稅收,絕對要打上一個大問號,逃稅避稅甚至抗稅,恐怕是這羣官僚的基本手段。基本可以肯定,財賦大部分會來源於那僅佔着兩成地的自耕農或半自耕農。

同時,收上來的這部分稅,大部分又要用於西京衙署正常的運轉支出、駐軍的供給以及養的那些勳臣貴族。能輸送到東京,供朝廷調用的,可想而知會是怎樣一個渺小的數目。

事實上,去歲秋稅,就是這般的情況。

直接便能聯想到大宋的情況,趙匡胤的贖買政策,雖然收了兵權,抑了武臣,卻也催生了大量的貴族地主,勳臣、官僚乃至地方豪強,都能合法地兼併土地,廣置豪宅莊園。而於國家而言,稅定然收不齊,每年還得拿出大量的米糧布帛來養他們,勳臣、官僚可是都要拿俸祿的。這對國家的財政,當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趙匡胤靠土地、俸祿、名爵、賞賜來收買軍心,達到“杯酒釋兵權”,解決自唐末以來兵亂“根源”的目的,卻也極大地加速了封建王朝下土地矛盾的積累爆發。

有一說一,換作周世宗郭榮,絕對不會選擇這樣的手段,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性格問題。郭榮剛毅性急,爲了增加國家財賦,可是連“滅佛”都做得出來,又怎會給國家背上這麼個重負。

思緒稍微飄遠,劉承祐也能稍微透徹點地理解,宋代於諸路州府設置轉運使,專掌握地方財賦的目的。除了強化中央財稅,削奪地方節度財權之外,恐怕也是囿於那危險緊張的土地國情形勢。若不將財稅獨立出來,任由地方官僚們操作,看他們會不會廢私愛國,又或者不懼強權,盡責履職。

遠的暫且不談,現在問題擺在劉承祐面前,怎麼處置?

下詔奪其奪其田宅,這是最簡單粗暴,也是最容易引起變亂的做法。且起到的效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況且,這些人的土地,倒也不是全是非法侵佔。一刀切的做法,恐失人心。

加其稅,手段稍微溫和一些,但結果恐怕也不會盡如人意。更有可能的,是這些“富產者”將壓力轉嫁到爲他們耕種的佃戶身上。

但是,這樣的情況必須得遏制,適宜的制度與政策,能夠想到不少,但是,再好的政策,也得有人去實施,而劉承祐缺人,更缺權威。縱使此刻,他下一道詔,嚴禁天下官員私自圈地佔民,誰了他?動了階級利益,必然引得羣情反抗。

“或許,朕還需要一干酷吏?”劉承祐心中默默嘀咕了一句。

不過,稍微幸運的是,“船小好調頭”,幾十年的戰亂下來,縱使大漢接手了不少累朝沉痾,但是,那股子官僚力量實則還不算強大。只要中央夠強大,皇權與朝廷的威嚴樹立起來了,遲早能推動解決。

中央如何強大,皇權的威嚴如何樹立,最終又得扯到軍隊上。沒辦法,這個時代,萬事萬務必然指向軍權,軍隊是基礎,強權即真理。

從大的方面,土地政策與制度,還需根據國情需要,重新制定。

整個天下的形勢,絕對不像洛陽這邊嚴重,畢竟佔再多的地,也得有足夠的人去耕種。以亂歸治的階段,地不值錢,人更重要。並且,僅以地方而言,那些節鎮方鎮們,如欲斂財聚賦,又豈會放任屬下官員將吏太過放肆,影響地方的財稅。當然,最大的地主,還得數那些節度、觀察、防禦、團練使......

洛陽這邊,以其西京的特殊政治地位,情況顯然是有些畸形的,針對於此,劉承祐也得想法子壓制一番。

“軍隊。”劉承祐小聲呢喃了一句。

李少遊站在殿下,幾乎是眼瞧着劉承祐由怒轉陰,而後徹底恢復平淡,坐在那兒沉思。突聞劉承祐出聲,來了精神,但是對劉承祐提到“軍隊”,卻有些摸不着頭腦。他自認頭腦靈活,反應快,此時卻也覺跟不上劉承祐的思路,聖心難測吶。

回過神,劉承祐瞥着李少遊,突然好奇問道:“既然東京羣臣,多有於洛陽置宅佔地者,你們家呢?”

劉承祐的問話,讓李少遊悚然,這火是燒到自己身上了?小心地注意了下劉承祐的神色,平靜如常,李少遊稍微頓了下,老實地答道:“臣父子,共有莊園三處,田畝十頃,僱農約以百戶。”

聞言,劉承祐點了點頭:“朕登基以來,卻未對你與舅舅有什麼賞賜,這些莊園與土地,就當朕的賞勵吧。”

“謝陛下恩典!”李少遊當即謝恩,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

略作沉吟,劉承祐食指輕敲在桌案上,嚴肅地對李少遊吩咐道:“西京佔農官員,給朕嚴查細查,將那些情節嚴重,手段酷烈,不法猖獗者,理出一份名單來!”

李少遊先是詫異,很快恍然,迅速地拱手應道:“遵命!”

他心裡清楚,依劉承祐的性子與手段,恐怕是又欲殺雞儆猴了,這東京要起波瀾了。同時,也對那些貪婪無度朝臣、官員生出些鄙視,尤其是那些前朝舊臣。於國家沒什麼功勞,謀起私利來卻如此不知收斂。兩京乃中原腹地,歸治之後,可是朝廷直轄的財稅重地。

國家缺錢缺糧,換個角度,這也算是朝廷手裡搶錢、搶人。尤其是搶人這一點,國家需要人口耕種,這些官員卻有不少強役百姓爲佃民。思索間,李少遊腦子裡也漸漸想清楚了,該給劉承祐提供一份怎樣的名單。

佔地過多是一個條件,誰手下人多,纔是最爲關鍵的因素。至於“欺壓良善、橫行鄉里、魚肉百姓”之類的,只是非充分條件。

當然,劉承祐這邊,大抵也是類似的想法,直接奪你地,釋你農,顯得朝廷手段嚴刻,吃相難看,但整治貪污,維護法紀,懲戒不法分子,這總是正當理由。順帶着,或還可抄個家?

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3章 舉城同歡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3章 新皇詔制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141章 納降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18章 棉第68章 撤了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59章 不知死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1740章 農民苦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364章 過韓府第314章 還京第338章 爭執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62章 兵事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93章 噩耗連連第391章 大漢第一將帥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82章 四件大事第368章 榮寵第285章 家務事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240章 家宴第178章 會獵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7章 父子座談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740章 農民苦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99章 又窮了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32章 進宮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33章 東京城內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98章 溫柔鄉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413章 分食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7章 鼓譟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2章 王、鄭二公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55章 乾脆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