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

劉皇帝召勳貴於功臣閣的事,並沒有多少隱瞞,如此大的動靜,想瞞也瞞不住,因此功臣閣外早已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來自各方面的眼線,試探打聽,意圖窺測大漢最核心的權貴們在會商些什麼,爲可能發生的朝局變動做準備。

很是自然而然的,劉皇帝的在功臣閣內的講話,零零總總,陸陸續續地傳揚開來,從勳貴到官僚,從宮廷到朝廷,自上而下。

當然,在傳播的過程中,少不了誇大其詞、添油加醋,甚至以訛傳訛的情況,於是,在短暫的時間內,形成了朝野轟動的效果。

而震動最大的,毫無疑問是諸勳貴之家,更具體得講,是那些非核心、嫡出的勳貴子弟。嫡系子孫,那是要用來傳家的,他們的未來在仕途、在軍政,拓邊墾殖可是苦活累活,是不可能讓嫡系子弟去做這些既危險又辛苦的事務上。

如若成行,那些長久以來依附在各勳貴家族的親戚、故舊子弟們,今後的日子可就很難好過了。對於朝廷過去諸多在對外墾殖上的宣傳,能騙得了底層的屁民,也能蠱惑一部分不得志的庶出者,但終究難以瞞過那些更習慣吸血敲髓的權貴子弟們。

比起國內,域外的情況確實要自由些,也有數之不盡的財富資源供其發掘,但是,國內國外的條件那是天差地別,對大部分人而言,就是在海外天天睡黃金牀,泡瑪瑙河,也不如國內。

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對於他們而言,舒適纔是第一位的。雖然這些年,有不少勳貴家族子弟,都參與到在海外拓殖中去,但這部分羣體時至如今仍是少數,而其中絕大多數,都只是從事基礎的貨物貿易,真正放得下身段,狠得下心,深入拓殖事業中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了。

真正爲之犧牲奉獻的,還得是海軍將士,以及那數以十萬計的窮苦百姓,那同樣是用命去填的。不排除特例,但這種苦,還真不是錦衣玉食的勳貴子弟們能夠吃得下的。

劉皇帝那番“苦心”,他們也是不能理解的,何況,說得冠冕堂皇,根本原因,還不是想讓他們這些勳貴子弟到海外給封國皇子們打天下......

當然,劉皇帝也不在乎能否理解,不在意他們的想法。把勳貴們趕出國,西進南下,到海外去發展,去禍害,這個想法,固然有些理想化,但是,劉皇帝也不奢望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只不過,對外既然放開了口子,那對內自可再加限制,嚴加約束,今後但凡敢爲非作歹者,以國法嚴懲,也就不能怪他劉皇帝無情了。

就是逼,也要逼那些管不住手腳,按捺不住剝削殘虐之心的權貴們往外發展。另外一方面,大漢勳貴子弟成千上萬,出去闖蕩的人,哪怕能出百分之一的人傑,能有所成就,那也是在爲劉皇帝的開拓藍圖添磚加瓦。

若能發展壯大,最終形成一個新的食利階層,一股新的軍政力量,給國家帶來新的可能,纔是更爲重要的。

同時,闖出去,還要走回來,掊斂國外資源財富,以反哺國內,這纔是最終目的,如此方能形成循環。否則,還能真是爲了發展海外,傳播技術,帶領域外土着走向文明嗎?

勳貴們喜歡享受,這本身並沒錯,都能理解,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劉皇帝也從不奢求他們能有多高的覺悟、多大的理想,他在乎的,永遠只是爲他們提供享樂的物質來源,至於享受方式,他並不在意,也很難干預。

卷戀故土,貪圖國內安逸,這很好,也是應該,完全可以在外邊賺足了錢,斂足了財,再回來嘛,若是那樣,沒人會反對,劉皇帝甚至會大加歡迎。

過去的十幾二十年,宣慰司那般賣力宣傳,還不是爲了在權貴官民之間培養這種意識與習慣,也是薄有成效,前前後後,足有幾十個“出海前一窮二白賤民、回國後腰纏萬貫富豪”的例子,衣錦還鄉,親眼目的,從來比任何天花爛墜的宣傳要更具說服力與鼓動性。

在這每個典型的背後,也意味着成百上千的犧牲,對外開拓從來不是溫情脈脈的,同樣是那些敢於出海闖蕩漢家百姓的血淚史,海外每一座據點、每一畝耕地、每一座礦山,都凝聚着大漢商民的辛酸汗水。當然,當地土着受到的苦難,則還要倍之,只不過這從來不是朝廷與大漢商民需要考慮,顧己尚且來不及,何來的閒心顧一干蠻夷。

作爲大漢的上層統治階級,獲取信息的來源更多,對於海外拓殖的真相多少有些瞭解,也正因爲了解其中的辛苦,哪怕知道有暴利可圖,願意放下身段去踐行的,仍舊不多。憑藉着手中的資源,不勞而獲地吃點肉,喝點湯,就足夠了。他們畢竟不像那些底層的黔首,需要靠搏命,去拼出一條人生坦途,實現財富的獲得,階層的躍升。

事實上,那些海外拓殖過程中的“成功人士”,已經走在劉皇帝期望的道路上,海外的金銀、糧食、香料、木材、珍珠瑪瑙,乃至奴隸,都是通過他們反哺國內,爲大漢的繁榮做着貢獻。

至於今後,或許會發生些變化,畢竟,劉皇帝已經允諾分封,允許勳貴們在諸封國下擁有自己的領地與封邑,自己的地盤,總歸要多費些心思的。

但可以想見的是,絕大部分的資源,還是會向國內轉移,這也是由他們的地位決定的,畢竟,對勳貴而言,國內纔是根基,若無國內的支持,在海外佔領再大的地盤,也不過是無根浮萍。

或許在長時間的經營後,形勢會逐漸發生變化,勳貴們的發展重心會有所偏移,對海外領地的重視程度會提高,投入的資源會增多,甚至脫離中土大宗的掌控。

但是,在此之前,大漢已經攫取了足夠多財富與資源,這本就是劉皇帝所期待的,發揮其作爲大漢內部矛盾宣泄的蓄水池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即便較前漢、李唐國運延長一百年,那也是一種進步。而同宗同源的關係存在,海外領地想要完全擺脫中國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

哪怕以最悲觀眼光去看待,有朝一日,大漢亡國了,劉家子孫坐不穩江山了,那些海外的封國,也能承擔起延續他劉氏香火的責任,亡國也罷,不至滅種即可。

多分封幾個皇子,多建幾個海外邦國,即便不能全部守住,哪怕只存留下一個,劉皇帝這最基本的目標也就實現。而相比於讓中國的劉家天下千秋萬代,此事實現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379章 蕭思溫第98章 山道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82章 矛盾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21章 矛盾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298章 事泄了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38章 殿議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章 父母兄弟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73章 日常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396章 天花板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33章 西巡結束無題第134章 東路軍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99章 北使南歸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118章 考慮結束戰爭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410章 槍打出頭鳥淺談兩點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73章 道府之爭第90章 交趾收復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74章 帝崩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78章 祭拜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90章 交趾收復第416章 面試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125章 冬至宴第365章 看衰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31章 邊公在任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00章 禦敵第31章 送行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67章 遺表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109章 在長安第2章 王、鄭二公第480章 “新對策”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141章 雌威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59章 病榻陳情第187章 紛紛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