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

或許連劉皇帝自己都不清自己是抱有怎樣的心態與目的,問劉晞這個問題,不過於劉晞而言,心中卻是壓力感拉滿,微低着頭,頓了頓,答道:“臣在等候陛下意旨!”

這個回答,多少有些出乎劉皇帝的意料,默默地注視了劉晞一會兒,見其始終波瀾不驚的模樣,方纔說回了目光,嘴裡發出一道無聲的嘆息。

過去,劉皇帝是恨不能皇子們人人如龍,個個是英才,但那更多是從父親的身份出發。然而,作爲一個皇帝,到如今,劉皇帝卻真正開始爲兒子們太優秀而煩惱。

皇室之中,英才輩出,這於天家是好事,於國家卻未必,如何安置,總是讓人頭疼的。而在家人子嗣的問題上,劉皇帝又向來求全,哪怕心裡知道只是奢望。

把皇子們趕去封國,這是劉皇帝糾結了半生,最終想出的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早年的四大皇子,劉煦、劉昉都有安排了,不可能單單剩下一個劉晞。

而事實上,近段時間以來,劉皇帝一系列的動作,已經從他自身開始,確立了帝國未來的繼承人,畢竟,至少從表面來看,已經不留“備胎”了。

這也是劉皇帝的分封之議,搞得上下非議,但始終有一些人在鼎力支持,其中就包括太子及其臣屬們,他們是最能體會到其中好處的。

不是當了三十年太子,這地位就穩固了的,說到底,還得看老皇帝的心思。而至對太子那一系人而言,目前的形勢是真正明朗了,聖意已定。有些事情,劉皇帝是真的折騰不動了,尤其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甚至有些不敢。

然而,有的時候,劉皇帝又不禁想,如果太子換個人,如果是劉煦、劉晞乃至劉昉將來繼承大漢帝國,又會是怎樣的結果,會不會比劉暘更適合,做得更好?

其他人且不論,經過這麼多年的悉心觀察,至少在劉皇帝眼裡,劉煦以及劉晞,都是具備足夠能力的,或者說二人都在某一方面表現出了極類劉皇帝的特質,而這一點是格外吸引人,也容易影響劉皇帝對其評價的。

相較而言,太子劉暘就顯得過於中庸了,乃至被人認爲是平庸。當然,這樣的對比,於太子劉暘而言,是不大公平的,倘若是劉煦、劉晞爲太子,劉皇帝或許又是另外一番感觸了。追根究底,這還是皇帝看太子造成的,而非單純的父親看兒子。

此時,面對着這個自己從未看清楚的兒子,劉皇帝心中再度升起一股複雜難言的情緒。稍作醞釀,劉皇帝悠悠道:“既然如此,那朕就再給你安排一個任務!”

聞言,劉晞再拜:“請陛下示訓!”

注視着劉晞平靜的模樣,劉皇帝道:“吐蕃大會已經開了兩次了,今年是第三次,朕有意讓你代表朝廷,前往邏些城,主持召開大會!”

吐蕃大會,是自吐蕃諸部向大漢臣服之後,在劉皇帝的授意下,由朝廷派遣大員前往邏些,組織召開一場朝廷與吐蕃諸部之間的盟會,招撫諸部,同時協調諸部利益糾紛與矛盾。

自從當年幾個吐蕃部族“代表”聯合進京,表示對朝廷的臣服後,朝廷便名正言順地將雪域高原納入大漢治下。當然,想要施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還是有些難度的,即便驕狂如當年的劉皇帝,也沒有強求,而是在獲得了對吐蕃諸部名義上的統治權後,選擇招撫,繼續維持部落頭人們的利益,保證他們的治權及各項利益。

這些年朝廷對高原政策,基本圍繞着三點展開,政治上拉攏,經濟上收買,軍事上威懾,簡單地講,就是又打又拉,大棒與棗子結合。

吐蕃部族並不是那麼容易就馴服的,早年之時,也不是所有部落都願意臣服朝廷。沉浸在過去的榮光之中,意圖繼續保持“獨立自主”的狀態,甚至還有野心勃勃之徒,妄圖結束吐蕃一百多年分裂,重新統一高原。

當然,那些不臣的,反對的,終是在長時間的對抗中,一一被消滅,成爲歷史。對於高原,朝廷或者說劉皇帝,出人意料地表現出了足夠的耐心。

針對不臣,也很少主動派兵,而是通過政治經濟利益收買那些親向朝廷的部落,通過扶持這些勢力,去打擊那些頑固分子。

朝廷需要付出的,只是一些錢糧、布匹、鹽茶等物資罷了,這些東西,在高原屬於稀缺資源,但於大漢,只是九牛一毛罷了。

在這種糖衣炮彈的攻勢之下,沒有多少吐蕃部族能夠抵抗得住,不服的,要麼趕到不毛之地,逃到神明都厭棄的絕域,要麼身死族滅,領地、部民、牲畜盡數被瓜分。

因此當初只不到十年的時間,不管是否信心服,雪域高原上大部分的吐蕃部落都接受了朝廷的賜封,成爲大漢的土司。

那之後,朝廷便開始以中央的名義組織起“吐蕃大會”,這是這麼多年,朝廷直接干預高原事務的一項舉措,並且是一項很重要的舉措。

吐蕃大會的召開,是大漢以仲裁者的身份,具體干涉吐蕃諸部關係與事務,是不斷強化統治關係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朝廷與吐蕃直接交流對話的機會。

五年一屆,到開寶二十六年,正好是第三屆,而這一屆,劉皇帝顯然要玩些新花樣。要知道,前兩屆代表中樞赴會的雖然都是朝廷大員,規格雖高,卻怎麼也不可能比晉王劉晞這個親王更高。

由此可見,劉皇帝對此次大會的重視,以及在高原事務及對諸部吐蕃態度的轉變。如果從乾右時期的逐步滲透開始算起,大漢對吐蕃諸部的滲透影響已經有足足三十年了,這劉皇帝下得最耐心的一盤棋,如今,也該到收尾的時候了。

過去,那些吐蕃部落酋長們,之所以投靠朝廷,接受朝廷的封賞,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保證了他們的利益,保證他們的統治權。

在此基礎上,還能得到不菲的利益,充分享受到茶馬經濟交流的好處,而作爲朝廷的“在編人員”,既受朝廷保護,還能在對那些“亂臣賊子”的征討中獲取掠奪式紅利。總而言之,除了名分上成爲大漢臣民,不能再以吐蕃國自稱之外,他們享受一切自治權力。

過去,朝廷在吐蕃的事務上,除吐蕃大會之外,能夠直接參與進去的,只有設立的幾處榷場,通過邊市貿易影響,以及鄰近的州縣,會涉及到吐蕃部民的管理。

邏些城內,倒是有理藩院的派遣官吏,但也僅僅是佔個名義,常駐職吏,更多是作爲聯絡員而存在,並不能起到應有的調解、仲裁、管理的作用。

說起高原,大臣們的印象,便是遠且阻,環境惡劣,統治不便。但即便如此,以劉皇帝那旺盛的掌控欲,終究還是不容許大漢在高原之上統治,永遠停留在這種初級的、散漫的自治狀態。

直轄或許難度依舊大,但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影響,還是可以做到的,這件差事,劉皇帝打算交給劉晞來做。

在劉晞沉凝的目光中,劉皇帝緩緩道:“今次大會之後,你留駐邏些城,爲駐吐蕃大臣、同平章事,全權處置吐蕃事務!”

第112章 整風第77章 間策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55章 燕王病故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159章 還朝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5章 春闈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64章 邊事不寧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51章 耿淑妃薨第375章 少林寺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336章 橐相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41章 小風波第137章 整編事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327章 派系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313章 晉王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480章 “新對策”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761章 新問題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90章 交趾收復第35章 坐不住了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32章 郭氏之慮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92章 兩京並重第412章 二王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482章 李氏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380章 投漢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38章 殿議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383章 敞開談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淺談兩點第450章 落幕第44章 太后相召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27章 延州事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82章 不手軟第4章 中原易主第380章 投漢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02章 攻心疲敵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46章 流光園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52章 巫宦之國第29章 勸諫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