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武夫

開運四年,二月丙寅(十日)這一日,北平王府前的“千人請願”大戲,日後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這場大戲主要的幕後工作者,基本可以確定的有,總導演劉知遠,執行導演劉承祐、楊邠、史弘肇、郭威等。

而表演者:主演劉知遠、張彥威等,輔以河東文武並上千晉陽官兵吏民......

也許經過史家的春秋筆法加工,這個故事,會演變成一段流傳百世的傳奇,就如“黃袍加身”的戲碼一般,經久不衰。

不過,這場大戲,沒有以給一個“完美”結局告終。北平王劉知遠,仍舊保守着最後的幾分矜持。

而請願的軍民官吏,還真沒幾個抱有“死諫”的決心,在劉知遠給出一個不算答覆的答覆之後,也就漸漸散去了。再不走,城中巡檢軍隊,就要來彈壓了。

請願的活動雖然暫告一段落,但影響卻在持續發酵,且這一次擴散得更快更廣,不止是晉陽城內,整個太原府中都快速地流傳開來。

而這一次,哪怕是晉陽城中最普通的黔首,都心有所感。這晉陽城,恐怕又要走出一位天子了!

晚點的時候,劉承祐將張彥威叫到晉陽東市內的一間酒坊內,擺了一桌簡宴,算是犒賞他的賣力表演。

“請願的軍士們都離城了?”吃了幾口酒菜,也不說什麼沒營養的話,劉承祐直接發問。

“聽您的安排,已全數安排出城回營,沒有逗留。”張彥威答道。

“賞錢都發下去吧!”

張彥威有些言不由衷地說:“兄弟進城勸進,皆是發自真心,並非爲了賞賜。”

“該有的賞賜,必不短軍士們,我——”話說到一半,劉承祐停下來,忽地轉首凝視着他。

被劉承祐這突然的眼神看得有些發毛,緊張的心裡,卻是有些不明所以。待注意到劉承祐眼神中的那點懷疑,方纔意識過來,趕忙解釋道:“賞賜都是讓馬全義親自下發的,請您放心!”

聞言,劉承祐的眼神這才斂起了凜光,表情恢復了平靜,擡指指着張彥威結着血痂的額頭:“此次你費心了,所有苦勞,我都記在心裡了!”

心中微喜,張彥威謙虛一笑,鬍鬚都抖了三分:“都是末將該做的!”

今日的一些細況,張彥威都與劉承祐講過了,恍過神,劉承祐卻是對城門口那點小風波有了點興趣:“那個隊長?”

聽劉承祐提前此事,張彥威頓時滿腹的怨氣,嘴裡罵罵咧咧道:“提起那廝,末將就來氣。一個小小的城門隊長,如此不開眼,膽敢拒末將等於門外。劉信也是,這點小事都安排不好!”

抱怨話剛說完,張彥威卻是突然意識到,劉信可是劉承祐的從叔,又很是機靈地改口:“末將不是背後非議劉都指揮使......”

劉承祐卻擺了擺手,事實上,他對那個從叔,也是不怎麼看得上,無德無才也就罷了,爲人還貪殘。更重要的,劉信是支持大哥劉承訓的。

“小小隊長,卻能如此忠於職守,面對你也能不卑不亢。這在河東諸軍中,卻是不多見。”劉承祐的關注點,還在那個小隊長身上,悠悠而嘆,語氣中帶着些讚許。

“細細思來,確是如此!”聞劉承祐之言,張彥威又很識趣地改口附和,看着劉承祐平靜的面龐,陪笑道:“您,是不是又起了愛才之心?要不要末將去調查一番,今日事後,想來那小隊長處境不會太好!”

“瞭解一下,卻也無妨!”劉承祐淡淡地說道。

劉承祐表現得淡然,略無所謂,張彥威卻默默上了心。暗暗想着,一個小隊長罷了,先尋機調至麾下便是。

飲了幾口老酒,吃了幾口菜餚,張彥威寬臉上露出少許的遲疑,四下瞄了瞄,還是忍不住壓低聲音問:“軍主,此次我們糾集了這麼多人,泣淚擁戴,大王爲何還不應允,還欲遷延?”

“父親自有他的想法,自有他的道理,爾等做好自己的事便是了!”劉承祐答道,想了想,輕聲補了句:“古之君王受命,有三辭三讓之說。”

張彥威這下彷彿明白過來了,輕輕晃悠着腦袋,感慨說:“這其中竟還有這等曲折,大王坐擁強兵猛將,直接登基稱帝便是,何必要搞文人那一套無用腐禮,平添麻煩?”

聽其言,劉承祐卻是蹙起了眉,斜眼凝視着他:“你讀書嗎?”

劉承祐那淡漠的眼神,從來駭人,張彥威聞問一愣,爾後忐忑地答道:“末將粗人一個,不讀書。”

“有時間,多讀讀書!”劉承祐收回目光,說。

“啊?”張彥威更顯莫名,瞧着劉承祐,有些老實地問:“讀什麼書?”

“《論語》吧!”看這憨憨的軍漢,劉承祐卻是有些生不起氣來:“我找那些文人進軍營‘講故事’,不只是講給軍士聽的,你們這些將領,也要聽,還要聽得認真!”

“是。”張彥威只能點頭應承。

“不提這些了,來,吃飽喝足,不要浪費了!”見狀,劉承祐主動揭過話題,招呼着張彥威,欲將桌案上的些許酒食一掃而空。儉樸節約的形象,不管是否裝出來的,至少眼下,劉承祐表現得很到位。

“對了,晚點父親對你可能還有所申飭!”又提點了張彥威一句,劉承祐方纔放他離去。

待其退去,劉承祐喟然一嘆。回想方纔張彥威的應對,純粹的武夫心態,劉承祐相信那都是其人最真實的反應,但正是如此,對軍隊的改變,任重而道遠啊......

擦了擦嘴邊的油膩,丟下手帕,劉承祐起身回王府。回去,還要同劉知遠商量商量接下來的事。此時他那老父,不知是喜,抑或憂?

......

翌日,北平王府佈告晉陽軍民,對昨日所請,給出了答覆。不過其回覆,仍舊不免讓人失望。沒有提稱帝的事情,反而通報一個決定,欲帥精兵,東出井陘,救回被契丹人北擄的晉少帝石重貴一家。

這個決定,似乎表明了劉知遠的決心,大晉朝雖亡,他還是要做個“忠臣”!

ωwш☢тt kǎn☢CΟ

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70章 大禮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95章 遼帝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67章 宿州一線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750章 《桃蘭賦》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104章 在真定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31章 進軍令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48章 處處矛盾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365章 看衰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63章 朝廷應對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74章 萬歲呼聲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65章 制舉進展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298章 事泄了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第33章 真正目的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179章 長教訓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167章彈冠相慶第14章 外戚第465章 “教匪”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689章 高規格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327章 派系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347章 割韭菜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80章 進攻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311章 李沆第178章 祭拜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160章 軍政分離的嘗試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803章 運動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99章 又窮了第49章 醫政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78章 滄州府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