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

已是盛夏,天氣炎熱異常,即便夜深了,空氣中也瀰漫着一股炎燥之意,令人難耐,倒與近來京中躁動的氛圍相襯。

在幾名僕人、侍衛的隨護下,趙匡義騎着馬,輕馳於街道上。趙匡義不提爲人如何,但爲政做事,分外勤懇,喜歡親力親爲,從來不辭勞累,這是劉皇帝都認可的。

一副寬和的外表,通情達理,和協臣僚,但骨子裡自傲自矜,作風也比較強勢。當然,趙匡義本身,還是以身作則,比較能服人。

又格外重視效率,從進入官場開始,就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公務處理上,一心撲在權力經營,不肯浪費絲毫時間在一些無謂的事情上。

上朝下班,從來都是騎馬,就是嫌車輛太慢,奉調入京後,表現得就更極端了。近些年,大漢朝廷多事,趙匡義也更勤懇賣力。

不過近來,尤其是劉皇帝決議要推動財稅改革之後,趙匡義的心情卻不怎麼好了。倒不是迫於勳貴的身份,要反對這項決策,政治覺悟一向很高的趙匡義在感受到劉皇帝決心之後,就迅速調整好了心態,想好了改制大潮下如何自處,又如何表現。

同時,以趙匡義的見識,心裡也清楚,稅制改革只要做成了,確實對國家、對百姓是有利的,有助於夯實帝國根基,是戰略性的改革舉措。

而作爲稅制改革下利益必然遭到侵害的利益集團代言人,或許會想辦法保全止損,不過也只打算順勢而爲,至於代表勳貴集團,直接對抗,這種愚蠢的做法,聰明的趙匡義是不會做的。

甚至於,趙匡義還有意把改制的差事接下來,在李昉那等“愚人”眼中,這是一件麻煩、困難的差事,吃力不討好。

但在趙匡義看來,這確實一個難得的機會,比起退避,徒惹劉皇帝猜忌敵視,倘若能掌握改革的主導權,那可操作的空間可就大了,這幾乎是十年難遇的擴大影響、培植勢力的機會。

按照劉皇帝的心意推動改革,首先就能得到劉皇帝認可,能體現出他趙相公一心爲公、不懼阻力、敢於任事的高貴品質。

而在主持的過程中,固然會得罪一些人,但官僚集團與他們勳貴本不是一路人,對於越發膨脹的庶族官僚本就該有所壓制,這是作爲勳貴的本分。

同時,勳貴集團之間也不是一團和氣的,派系有別,山頭林立,利益之爭尤其激烈,這一點在開寶初年大規模授爵策勳之時,格外明顯,爲了爵祿高低、位次先後,一干驕兵悍將明裡暗裡鬥得是你死我活。

就他們趙家而言,至少與慕容氏是不怎麼對付的,當涉及到東宮,影響到隔代嗣君時,陣營對抗就更加激烈了。

因此,藉着改革之機,打擊一下政敵,不也是順帶的事嗎?趙匡義可太清楚了,那些勳貴之家,背地裡蠅營狗苟、作奸犯科的情況太尋常了,吏治整飭,不過只處置了一些雜魚罷了。

而毫無疑問,能夠主持稅改,必然大權在握,否則何以推動,那樣,他趙匡義將真正走上權力巔峰,這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標。

一旦事成,正式成爲大漢的首相,不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

如此有利、有名又有權的差事,趙匡義豈能放過。而相比這真正的大利,稅改可能給趙家帶來錢糧上的損失,實在是微不足道。

對於稅改的利弊,趙匡義自己做了充分的衡量,不斷揣摩着劉皇帝的心思,觀察着朝中局勢發展變化。尤其是眼瞧着李昉在稅改籌備過程中的糟糕表現,始終無法壓制各種爭論,做出有效推進,劉皇帝重點交代的清丈田畝,更是進展遲緩,以趙匡義的城府,都難免竊喜,直覺只待一次主動請纓,便可擔負重任。

然而,一切的構思與遐想,終究只是一廂情願。眼看時機差不多,趙匡義主動地旁敲側擊,向劉皇帝表達願意爲君分憂的想法,結果只是被劉皇帝褒獎一番,然後,然後就沒有下文了。

趙匡義做足了姿態,拋足了媚眼,結果似乎都是給瞎子看的,劉皇帝始終沒有鬆口,寧肯讓李昉繼續站在臺上出醜,也不肯用他。趙匡義也找太子劉暘試探過,結果劉暘也只是安撫一番,同樣不做任何表態。

因此,這段時間,趙匡義雖然積極參與稅改之中,爲新稅制建言獻策,但只有參議權,渴求不已的主導權,始終沒有拿到手。

而當得知劉皇帝已經派人傳詔,把趙普召回京時,趙匡義是難得地破防了。此時此刻,趙匡義哪裡還看不出來,劉皇帝要用的竟是趙普!那是趙普啊!

理解,是很難理解的!劉皇帝怎能如此?對李昉,趙匡義可以小視,對朝中任何人,趙匡義都有競爭乃至壓制的信心,但唯獨趙普,趙匡義沒有任何底氣,格外忌憚。

趙匡義更不理解的,是趙普爲相二十載,勢力龐大,影響力十足,當初劉皇帝是何等忌憚!如今,怎麼就能按捺住猜忌之心,再度啓用趙普,付以大權,託以重任。

趙匡義不解,但更多的是憤慨,是不甘。他趙匡義,入仕二十餘載,從來都是兢兢業業,克己爲公,打拼了這麼久,終於在大漢的權力中樞紮下根來。

如今,只差最後一步了,但恰恰是這最後一步,始終跨不出,與那首相之位間就像隔着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一般,近在遲尺,卻又遠在天涯。

過去,趙匡義一直按捺着,忍耐着,等待着,美好的希望在未來,甚至給自己做好了最終的計劃,那就是等太子劉暘上位。

然而,心理安慰並非每時每刻都有用的。時至如今,趙匡義的耐心也有些不足了,他趙匡義也不算年輕了,即將步入知天命之年,而劉皇帝又老而不死,等得讓人心急。

而最讓趙匡義感到心憂的是,他逐漸意識到了,真正壓制着他的,恰恰是劉皇帝,雖然比較隱晦,但那種來自劉皇帝隱隱約約的忌憚,趙匡義還是感受到了。

這也是趙匡義最爲疑惑的,他自忖,沒有什麼值得劉皇帝猜忌的,他畢竟不是他那個戰功赫赫、軍中威望崇高的哥哥。

若說是受趙匡胤的牽連,那也說不通,畢竟趙匡胤退居幕後已經十多年了,近些年身體也不好。更何況,他趙家雖是頂級權貴,但並非獨樹一幟,同級別的家族可以數滿兩隻手。更何況,若真猜忌他們兄弟,又何必步步提拔,把他趙匡義捧到宰相的位置上?

懷着沉重而壓抑的心情,趙匡義沒有回自己的府邸,信馬由繮的,來到了榮國公府。

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336章 橐相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92章 兩京並重第185章 趙礪案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44章 箇中弊端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51章 以鎰稱銖第3章 田畔問對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134章 回府第96章 言官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408章 蠢兒子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43章 接見第13章 楊業述職第285章 吃酒烤肉議荊湖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9章 武夫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世宗篇51 皇太孫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49章 醫政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138章 回宮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83章 抉擇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80章 投漢第1775章 調整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47章 應對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117章 機會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3章 取士不公第159章 亂情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56章 是非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752章 放手第188章 後續第10章 老將出馬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51章 凋零第145章 了結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379章 蕭思溫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63章 表兄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