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

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

鐵騎開道,儀仗隨行,在距離開寶二十一年過去只剩三日的時間裡,劉皇帝再度出宮,鑾駕緩緩而行,停在邢國公府前。

鹵簿儀仗,還是那般威嚴肅穆,只是在這隆冬季節,多了幾分肉眼可見的凝沉與壓抑。直到鑾駕停下,喦脫從外出聲提醒,劉皇帝才恍過神,在郭寧妃的攙扶下,二人一道下車。

今歲確實很冷,森寒刺骨,黃河冰封千里,可通車馬,南邊的淮河、長江也同樣出現大面積冰封,就是在兩廣也出現了大雪,多日不絕,顯然氣候正在發生着一些不好的變化。

下得鑾駕,寒風便迎面襲來,劉皇帝即便從頭到腳武裝全身,那不耐寒的身體仍舊不免打了個劇烈的哆嗦。依他過往的習慣,這個時節是要待在宮中,待在那溫暖如春的殿室內,輕易不會動彈,一直熬到春暖花開。

但此番不行,他有不得不出的理由,邢國公郭威辭世了,無疾而終,享年八十,也算高壽了。這些年,郭威一直待在京城,安享晚年,不時還會被劉皇帝召進宮飲宴談天,如今也算有一個善終了。

至少比起正史上郭威的妻子淪喪,中年早逝,在劉皇帝的時代,或許沒法達到那難以企及的高度,嚐到那方寶座的滋味,但也不能就此說郭威的際遇不好,再者,即便是正史,他郭家也不是最後的勝利者。

生前既享顯貴,死後猶有榮光,這哀榮,劉皇帝給得很足,親自過府弔唁,只是第一步,神道碑文王禹偁正在寫,追贈郭威邢王的詔書也早就擬好了,對其蓋棺定論,評價也相當高。

冬日暗淡的天光下,寒風襲面,劉皇帝擡頭看着“敕建邢國公府”那張鎏有金絲的牌匾,那些張掛的素綢,樹立的白幡,竟有些晃眼。

腦海中浮現着諸多往事,面上帶有無限感慨,對身邊雙目泛紅的郭寧妃輕聲道:“走吧,進府!”

跟隨劉皇帝而來的,還有幾名皇子,劉暘緊跟着,十二子越公劉晗則特地被召在近側,畢竟是郭威的外孫。

劉晗如今也快二十四歲了,早早地便成親,娶的是王全斌孫女,在諸皇子中,劉晗出身並不低,母族勢力也不小,但是存在感並不強,不過,行事規規矩矩,從沒鬧出什麼幺蛾子。和哥哥們一樣,劉晗很早就封爵開府,經歷過三年的禁軍磨鍊後,如今被劉皇帝安排在少府做事。

跨過府門之時,劉皇帝接過一根素帶,親手系在腰間,一路沉默着,徑往靈堂。此時的公府之內,早已是人影幢幢,忙碌一片,靈堂裡外都是前來弔唁的貴族及官僚,哀樂淒涼,僧道的頌唱聲不斷。

此時在府內操持的,乃是郭威次子郭信,見到劉皇帝與寧妃、太子諸人聯袂而來,顧不得悲傷了,慌忙帶着人迎駕。

郭威一共三子,長子郭侗官做得最大,當然,因爲榆林之亂,被奪了布政使職,如今還在回京途中。郭儀正年輕,也是看起來最有資質的一位,正隨魏王劉旻在安西打拼。

老二郭信,普普通通,當然,官也做得不低,時任京畿道參政,也是一道高官。不過,郭信雖然普通,但在郭威去世的當下,卻普通不起來了,很多人看向他的目光都別有意味。

近水樓臺,侍孝送終,郭信比起他的兩個兄弟,似乎已經佔據了天然的優勢。郭家三子,嫡庶之別,並不明顯,因爲他們的母親先後成爲郭威的正妻。

正常情況下,郭侗是襲爵的不二人選,先發優勢太強了,但沒辦法,一個榆林叛亂,所有的優勢都化爲烏有,能脫罪免責尚且不易,何況在邢國公爵的繼承這種大事上。

當然,這一切,還得看劉皇帝的態度,但幾乎沒有人認爲,受榆林叛亂影響的郭侗,在劉皇帝這裡還有好印象。

在所有人既敬且畏的目光下,劉皇帝若無所覺,矗立靈堂,強大的氣場,讓場面安靜極了,除了哀樂與誦經聲,不敢有任何雜聲。

劉皇帝靜靜地看着郭威的靈牌,思緒飄飛,目光迷離乃至渾濁,嘴裡無聲地念叨着什麼,彷彿在同大概已經抵達奈何橋的郭威溝通着什麼。

良久,劉皇帝接過三炷香,以帝王之尊,鄭重地拜了拜,交由喦脫插上香爐。禮畢,環視四周,劉皇帝也發現了,他的到來,讓靈堂內外的氣氛變得壓抑且詭異,哀傷的氛圍似乎都被沖淡不少,心中嘆息一聲,便欲離去。

“節哀!”劉皇帝並未和郭信多說什麼,但簡短兩個字,再加上拍肩膀的動作,卻也讓郭信感激涕零。

“劉晗!”臨走前,劉皇帝又喚道。

“臣在!”劉晗已然換上了一身孝服。

劉皇帝對此顯得很滿意,儘量溫和道:“你留在公府,替邢公守靈!”

“是!”劉晗自然不可能有異議。

郭寧妃哀思極深,不願回宮,要留在府內,送亡父最後一程,劉皇帝也不勉強,同意了,說了句注意身體,也就回宮去了。

劉皇帝的逗留雖然短暫,但影響卻是不小,這些年,死了那麼多功勳故舊、柱國大臣,但如此哀榮,能得劉皇帝親自過府弔祭的,實在鳳毛麟角。

就是魏仁溥這些人離開,也只是嘴上發表一些哀思,至多讓太子或選派一名皇子弔唁一下,也就罷了。

可見,郭威在劉皇帝的心目中,地位是明顯不同的,或許有翁婿關係在裡面,但絕對存有其他因素。當然,要說劉皇帝與郭威之間有多麼深厚的情誼,那就是講笑了,以劉皇帝如今的心性,做什麼事,也都有特殊意義。

而這個躬親弔唁的舉動,在外人的解讀看來,那就是他對郭家依舊看重,郭威雖死,仍舊是大漢的頂級權貴,並且,勳貴之中,也分尊卑高下,郭家顯然就是那最尊崇的一批。

郭威死了,這對朝廷而言,仍舊是一件大事,哪怕這些年內外上下都習慣了老貴凋零,哪怕郭威本身對朝廷的影響,早就削弱到極點了。

但是,人活着,關注的目光並不多,甚至一度被人遺忘,一旦辭世,那就是舉世矚目。一些老臣勳貴,都紛紛前來祭拜,衝着郭威的身份影響,也爲基本的人情往來。

趙匡胤兄弟自然也在列,從衆隨流,離開之際,兄弟倆漫步在冬日的街頭。趙匡胤也是年近六旬的人了,這幾年也老得極快,由於常年酗酒的原因,身體也日漸不支,因此,此時趙匡胤臉上,也帶着少許的病態。

“邢公也走了呀”趙匡胤面露蕭索,感慨道。

趙家與郭家之間,也算有段淵源,早年之時,趙弘殷曾在郭威麾下一段時間,當然,在劉皇帝繼位之後,屢次軍事改革,把軍中從屬關係切割得支離破碎。

直到趙匡胤崛起,趙家地位的擡升,直到成爲與郭家比肩的權貴家族,當年的關係,也就日漸淡薄了。更何況,以如今的兩家的聲勢,說趙家已然超過郭家,也沒有太大問題,從實際影響力的角度出發,也確是如此。

此時趙匡胤的感慨,倒有些物傷其類的感覺:“也不知,我死之後,會是怎樣的場景!”

都是有這麼一天的,誰都希望,自己的身後事,也能像這般風光體面,趙匡胤盛年勇退,憋屈多年,壓抑多年,也難免觸景生情。

聽其言,趙匡義立刻勸道:“二哥身體健壯,何故出此諱言?”

趙匡胤笑了笑:“人豈有不死的?雄心不在,壯志不復,如今,我也垂垂老矣,只能記掛着這點生前名、身後事了!”

趙匡義沉默了下,他一時不知道如何勸解了,這些年,趙匡義雖然忙於公事,但兄弟倆的交流卻從沒斷過,對於趙匡胤的心態變化,也能感知得到。

如今的趙匡胤,確實遲暮了,再是猛虎,十數年困於虎柙,難亮爪牙,也不免墮怠。當然,於趙匡義而言,當然希望趙匡胤能長壽,多活幾年,即便拋開親情不談,僅從利益分析,也能得出,趙匡胤活得越久,對他就越有利。人活着和死了,影響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政治上尤其明顯。

趙匡胤不是宋太祖而是榮國公,趙匡義不是晉王而是大漢宰臣,兄弟倆之間沒有任何權力利益上的衝突,這關係自然能夠長長久久地保持下來。

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97章 決斷!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這纔是感言第75章 高貴妃半島史話·桓王第80章 春夜第261章 大捷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194章 楊邠案(2)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118章 商賈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404章 冬夜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89章 威壓王帥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16章 馬政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100章 關中蜀亂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5章 劉皇帝的考驗又來了第7章 貴戚解權第138章 回宮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340章 定論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81章 兩日而克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93章 完了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204章 解決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59章 不知死第54章 聘納郭女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4章 君臣同心第147章 德勝渡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9章 長沙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82章 矛盾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80章 進攻第217章 李國舅治政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457章 鄭州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46章 糧與錢第50章 下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