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

前往崇政殿的宮道間,兩道人影並肩而行,腳步很輕,幾不可聞,氣氛稍顯壓抑。良久,劉暘開口了:“盧相公所言,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此大動干戈,又如此急切,確實容易出現問題,超局震盪,人心不穩,甚至影響各地官府正常運轉,導致治安惡化。

適才大臣們的反應趙相也應該看到了,那是面服心不服啊,雖然伏首聽命,卻也只是怯於陛下與朝廷的威嚴。

此事,眼下雖然通過了,但想要真正落實,只怕還免不了波折,只怕天下道州,都要震動了!”

劉暘在那裡感慨着,趙普兩眼中也閃過少許異色。事實上,就如劉暘那般,這些重臣要職的調整,趙普是親自參與擬定的,但從他個人而言,也是持一種保守態度的,即便要調整,稍加震懾即可,也不必在大漢官場放這麼一顆驚雷,涉及過半道州與爲數不少的中樞部司大臣。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場官場大地震,還是全國範圍的,這樣的影響,實在讓人望而生畏。

只不過,劉皇帝被那些地方大臣的“貪慾”給激怒了,其志甚堅,是定要變一變大漢官場的格局,通過人事變動,調整地方權力結構,樹立朝廷威嚴,當然,最根本的目的還在於強化君權。不論如何,出現了同中樞朝廷討價還價這種情況,就已經意味着“危險”了,至少劉皇帝是這麼看。

因此,哪怕有些保留意見,琢磨劉皇帝已久的趙普見他這種態度,也不敢質疑,只能從速從效地去落實,並且儘量在執行的過程中,保持穩定,避免大局出現不穩。

也就是劉皇帝,否則,趙普這心裡也難踏實。而此時,聽劉暘的感慨,趙普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道:“臣歷來不喜盧多遜,與其不和也不是什麼秘事,不過,臣也不得不說,此人雖然汲汲於名利,但其見識與才幹還是有的。就此事而論,臣也不得不承認,盧多遜的意見,確實有一定道理......”

趙普這話,看起來是公事公論,難得對盧多遜表示肯定,但話裡總有種給盧多遜上眼藥的感覺。劉暘心中固然對盧多遜積壓了許多不滿,但這個時候,頭腦卻異常清明,沒有什麼表情變化,劉皇帝的警告他可是始終放在心中的,趙盧之間的爭鬥,他最好也不該參與進去。

“只是詔制已下,事成定局,只能盡力維持,不要引發動盪,此事,還需趙相多多支持啊!”劉暘看了趙普一眼。

“殿下言重了!”趙普當即應道:“這本是臣之本職,敢不盡力?”

“論大局觀,滿朝之中,怕是沒人能與趙相相比了!”劉暘出言恭維道。

趙普搖頭謙虛道:“殿下過譽,臣不敢當!”

兩人聯袂前往崇政殿,短暫的交流過後,又陷入了沉默,見劉暘興致不高,似乎還在爲此事人事大變動憂慮,不由問道:“殿下既然對此事這般心憂,爲何不向進言?”

這話問到了劉暘,也讓他打起來了精神,偏頭看向趙普,想了想,不答反問:“趙相覺得,我應該向陛下進諫嗎?”

不待其答,又道:“我觀趙相,心中也是有所疑問的。趙相居相一十六載,久治國務,熟諳人心,在這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而在這等事上,趙相的見解與態度,也更爲重要,你若發話,以陛下對你的信重,想來也會多些考量,這比我說話,或許更有用處......”

聽劉暘這麼說,趙普輕輕一笑,似乎想通過笑聲掩蓋尷尬,說:“論見識,天下何人能與陛下相比,臣之所以不進言,卻也是因爲從心中,也認同陛下的看法。

最近十年以來,算是建國以來最平靜的十年,民安其樂,官盡其職,除了兵制改革深入以及安東戰略之外,並沒有大的變故。

承平既久,就難免滋生憂患,尤其是地方上,也有些年頭,朝廷沒有對道司大吏進行調整了。

於朝廷中樞而言,天下安定固然是好事,卻也不能沉浸於此。臣不敢說一定,但地方上滋生的一些問題,也的確有很大一部分出現在這些牧養一方的大吏身上。

毫無疑問,進行人事調整,是符合朝廷的吏治方針,也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以免積弊難返。只是,陛下性格素來剛強,其氣魄與膽識,也是無人能及,或許在臣等眼中,如此做法,偏於操切罷了......”

趙普這番話,實際上並不能說服劉暘,在他看來,這是趙普的一貫習性了,爲了迎合劉皇帝,而去找理由,找解釋。

但是,又不能不承認他說得有道理了,至少不能直接反駁,畢竟爲人子、爲人臣,他還能真說劉皇帝的不是嗎?

輕輕一嘆,劉暘苦笑道:“但不論如何,大漢接下來一段時間,將多事了!”

這自然是必然的,那麼多重職及大臣調動,可不只侷限於被安排的那些大臣,還有他們所代表的各集體、各勢力、各派別,由內而外,所涉及的所有中樞部門及地方道州,怕是都要跟着變動,一整個鏈條都跟着擺動起來的時候,那就是整個官場的動盪,甚至是帝國的動盪。

也就是僅僅侷限於文官體系之內,但是,因爲兵制持續改革而帶來軍隊的變化,影響至今猶在,大漢內外諸軍以及新邊防體系,也仍在調整磨合之中。

兩方面齊進,朝廷果然掌舵的舵手,但是那種反彈來的壓力,也是不可放鬆的,劉暘憂慮的,大抵也在於此。

見其始終難以釋懷,趙普的語氣也變得有些認真,嚴肅地對劉暘道:“殿下,請恕臣倚老賣老,多講兩句!”

“趙相但講無妨,我當靜聽!”劉暘對趙普的態度還是不錯的。

趙普道:“殿下當知,大漢自建國以來,發展至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的,其間創業守業之艱苦磨難,殿下想來也有所體會纔是。

從國家大局而言,自然是越穩妥、越穩定,則越好。但是,一味的求穩保平安,卻無異於放任矛盾與隱患的滋長,陛下的利弊之說,不需臣多講,殿下要看到此番官吏調遷可能產生的動盪,同樣也該看到調整結束後吏治的澄清。

另外,陛下坐朝當國,已然三十又二載,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什麼風雨沒有經歷過,什麼動盪沒見識過,什麼困難沒克服過?

只要陛下在,那大漢就不會出問題,所有事,都將歸於平靜,一切都將恢復正軌,大漢還當穩步前行。

殿下對皇父,應當有足夠的自信纔是......”

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62章 薨逝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90章 安全脫身第134章 東路軍第115章 冬月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162章 兵事第429章 向南!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82章 矛盾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2章 父母兄弟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106章 敲打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87章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81章 兩日而克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22章 燕王請戰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25章 頌公亭第141章 納降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338章 爭執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呂風波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50章 喜訊第483章 南巡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381章 功臣閣第98章 山道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417章 輕狂第8章 瓊林宴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56章 彌月之喜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65章 制舉進展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195章 遼帝第66章 兄弟之國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5章 堂議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79章 勢孤危第82章 不手軟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2章 王、鄭二公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80章 京觀第40章 潞州三傑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98章 轉折點第107章 巡幸江南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195章 楊邠案(3)第52章 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