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德勝渡

御駕親征,就這麼被劉知遠給定下了,獨斷專行了一把,甚至沒有考慮楊邠這等重臣看法的意思,語氣都是不容置疑的。看起來,甚至有點草率。

當然,劉知遠不可能真的被劉承祐這三言兩語便輕易說動的,親征這件事情,他實則早就有念頭,在鄴都戰事不順的時候便有了。

當皇帝,劉知遠雖然算不上合格,但他的眼光見識猶在。放下心中的偏私想法,客觀地看待鄴都的戰事,劉知遠當然知道,高行周沒有什麼過錯。甚至於,他自己心裡清楚,造成如今平叛戰事進展滯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將帥不和,從來都是大忌,何況是慕容彥超這個擁有特殊身份的“監軍”。

前兩日,劉知遠擢升了兩個前朝舊臣爲宰臣,竇貞固拜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李濤爲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

自入汴之後,朝堂紛擾不斷,諸相爭權,而致朝政萎頓。劉知遠也是有點忍受不住這些元從功臣們的肆意,提拔竇貞固與李濤二人,一下子便使得河東舊臣對朝堂的壟斷被打破了,同時,也是劉知遠對元臣們的一種警示。

當然,被選中的兩人,劉知遠也不是隨便提拔的。竇貞固與劉知遠有舊,曾同事於石敬瑭麾下,性情相宜,有過那麼一段香火情,以其持重有名望,拜爲宰臣。

至於那李濤,則是靠着實在的才具得到劉知遠賞識。之前,他暗奏於劉知遠,分析鄴都局勢,條分縷析,鞭辟入裡,甚得劉知遠心,也建議劉知遠親征,更合其意。再加上此前有迎奉入東京之功,得以驟至宰臣,成爲皇帝面前的紅人。

是故,親征之議,劉知遠並不是頭腦一熱便應下劉承祐所請,而是早就經過深思熟慮的。

劉知遠這大漢王朝來得稍顯僥倖,但自一馬伕成長爲皇帝,這其間的艱辛與苦楚,又豈是“僥倖”二字便能盡數詮釋的。雖然劉苦於年老,暗傷反覆,身體日漸羸弱,但終究是個馬上皇帝,真要他站出來上戰場之時,卻也絕對不會含糊。

詔令既下,朝廷軍政諸司衙門,緊跟着便籌備起來。最忙的,還得屬樞密與三司,調配兵馬,供給軍需。經過商議,劉知遠此去,開封城中剩下的禁軍,得帶走一大半。大內諸部署班直軍,控鶴軍雷打不動爲貼身近兵,散員都在列,侍衛司下轄諸軍,小底、龍棲這兩大軍並護聖兩廂馬軍隨徵。凡五萬餘軍,可謂是,精銳齊出,就這規模與動靜,可知劉知遠此行必取鄴都而平叛的決心。

七日正式詔令下,八、九兩日準備,到十日,劉知遠便率大軍自東京出,北向。

東京這邊,劉知遠也做了一個比較妥善的安排,以魏王劉承訓監國,楊邠、王章、史弘肇等文武輔之,爲了避免他不在期間,朝堂上出現什麼幺蛾子,直接把蘇逢吉給帶在了身邊。對蘇逢吉,劉知遠似乎真的有種“特殊”的喜愛,格外包容。

至於劉承祐,如他所期盼的那般,順利地被劉知遠點將從徵,爲行營都監。

除了將士行軍必備的糧食給養、兵甲軍械、軍帳被褥之外,北髮禁軍也算是輕裝簡行了,又自民間徵調了許多丁壯與騾馬隨行,更省卻了不少將士精力。

劉知遠身處中軍,沒有催促進兵,沒有一點急躁,皇帝若此,整個大軍行進的過程都顯得異常從容。以每日八十里速度行軍,費二日時間而至滑州,歇一夜,第三日便至澶州。

關於澶州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事件當屬“澶淵之盟”了。不過在“五代”這個時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兵家必爭之地真的多......),到中後期,重要性日益凸顯,尤其在拱衛開封的作用上。當年莊宗滅樑,雙方夾河對峙,黃河一線,基本上就是在魏、澶這片區域進行的,而圍繞着德勝渡,雙方反覆拉鋸,大小凡百餘戰。

而其核心,便是德勝渡,這個溝通大河南北的重要渡頭。州城名曰德勝城,分南北兩城,還是當初符存審(符彥卿老子)奉命夾黃河而築。

能作爲大河樞紐渡頭,自然是適宜涉渡之處,尤其是大規模的轉渡動作。黃河流域,所過之處,地勢曲折起伏,水勢洶涌,在這個年代,沿着大河,也就能尋着那麼幾處津要。

大軍已在南城駐紮而下,城壘外原本就有駐軍營房,雖不足以容納這麼多人,卻也省卻了新立之苦。按部就班而擴營,埋鍋造飯,畢竟是大漢最精銳的禁軍,整編之後,磨合時間雖然還短,戰力未至巔峰,但基本素質還是在那兒的。出征作戰,軍隊紀律性被突出強調,再加有諸軍將校嚴厲約束,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

夜幕降臨,德勝渡前密集的漢軍營盤,也慢慢地陷入了沉寂,將士安歇休整,緩解連日行軍的疲憊。周遭,風聲、水聲、畜鳴聲,反倒清晰起來。

在各軍之中巡視了一圈,展示了一番他周王殿下的存在,劉承祐帶着一隊人,徑往渡口。被委任爲行營都監,監理全軍,權力很大,行軍、屯駐、操練......闔軍之事,無所不察。當然,劉承祐一如既往地,主抓軍紀條例,就這麼兩三日的功夫,他“俊閻羅”的雅號又在傳揚開來。以前只是在龍棲軍中,如今,是整個出征禁軍。

冬季的枯水期還未來臨,水位不算低,滑、澶之地,地勢平坦,河流至此,已經沒那麼湍急。居高臨下,以觀河水,夜空之中,月色黯淡,遙見水面上霧氣縱橫,四溢繚繞,遠遠地便能感受到其幽冷。

渡頭上,停靠着朝廷徵集的數百艘大小船隻,有漁民、船伕棲於其上。沿岸灘塗的茅廬、棚寮內,三四千的丁壯勞力瑟縮在裡邊,躲着秋風度夜,據說,爲了支持戰事,澶州境內的青壯,前前後後被徵調了一大半。

岸上,不斷有兵卒、押差巡邏而過,用一種兇狠的目光,掃視着那些勞役,以防動亂。

在臨水的埠頭上,一名將領在一干將吏的簇擁下,正指指點點,商討什麼。劉承祐緩步走了上去,打了聲招呼:“王將軍。”

將領是王峻,此次從徵,被劉知遠任命爲行營水陸部署。說起這王峻,在大漢建國前後,也是積極爲之奔走,竭力爲劉知遠稱帝鼓吹造勢,也算開國功臣,苦勞甚多。到東京之後,劉知遠對其也算恩遇甚厚,加兵部侍郎,整編禁軍,以之爲散員都指揮,遙領巴州刺史。

不過,王峻這個人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有些不滿足,但是,想要往上爬,但上層空間牢牢地被楊、史等文武把持着。此次得幸隨駕,是卯足了勁兒,要好好表現,營前部署,十分賣力,力求做到不出疏漏,下屬倘有差錯,罰起來比劉承祐還狠,鞭笞杖責都是輕的。

兩個人之間,也算有些交情的,當初在晉陽的時候,王峻出使契丹而還,劉承祐還諮之以中原事,收穫頗多。其後聯繫雖然少了,也還保持着,前番發聲支持高行周,王峻也是與劉承祐站在同一立場的少數人。

“殿下。”見到是劉承祐,王峻原本嚴肅的表情立刻柔和下來,回了個禮。他身邊的將吏們也忙不迭地跟着,行禮。

“你們先退下,按照我的命令準備,明日渡河,不許有任何差池!”王峻嚴聲將屬下屏退,很有股子威勢。

“將軍真是盡責啊!”站在河岸,能感受到水流撲騰而來的震動,劉承祐誇了他一句。

聞言,王峻嘴角泛起一點自得的笑意,說話倒挺謙遜:“末將只是略盡本職差遣罷了。”

聞言,劉承祐卻是嘆了句:“方今天下,道州節度將校職掌吏員,能盡本職者,又有幾人?”

河邊風大,雜音甚多,說話都得扯足了嗓子。二人步至後方的一處棚寮敘談,劉承祐問:“有將軍在,渡河之事,料想無虞吧?”

提及此,王峻語氣很肯定:“軍中未有重械,只要天公作美,明日一日可渡!”

“將軍真幹才!”

“殿下謬讚。”

透過草蓆簾子,眺望北面,哪怕視線晦暗,對岸的德勝北城輪廓依稀可見,王峻說道:“郭家養子有大功,保住了德勝口,否則,平叛戰局必然糜爛,也不會有我軍今時從容渡河了。”

聞言,劉承祐順着他的目光向北望去,想了想,說:“將軍對軍機事務一向頗有見解,不知你對鄴都的戰局,有何見解?”

“殿下這是在考末將嗎?”王峻扭頭看着劉承祐,笑問。

“想聽聽將軍的看法。”

“以殿下的英明,對鄴都局勢恐怕早洞若觀火,爛熟於心了吧。”王峻卻是先吹了劉承祐一句,然後篤定地說道:“杜叛已是窮途末路,官家親提國中精銳北上,一旦兵至,鄴都旦夕可下!”

“將軍何以如此篤定?”

王峻直接答道:“朝廷不得不勝!”

第15章 名單第492章 事發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247章 視察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3章 臺懷之事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323章 鬥法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765章 三郡公第38章 濮州案(1)第127章 皇城司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180章 博弈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92章 兩京並重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311章 舊識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313章 日常第1690章 拼圖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79章 大獲全勝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57章 提親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97章 心虛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70章 同州之戰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497章 重拾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76章 大才蒙塵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341章 向錢看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48章 教誨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78章 火油彈第58章 回師第136章 迎奉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50章 打他一仗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12章 整風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240章 家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