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初夏

漢開寶八年,夏,四月。

距離劉皇帝正式下詔北伐,已然整整一個月過去了,在這一個月內,整個北方風起雲涌,原本密佈的戰雲,已然開始下雨了,腥風血雨。

大漢近乎不宣而戰的行爲,徹底將華夏南北拉回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戰爭年代,沉寂了十多年的漢遼邊境,也開始陷入躁動。

一紙和議,對漢遼雙方而言,實在過於脆弱,任何一方都有輕易撕毀的能力。和平安定的表象下,積攢的十多年的矛盾、仇怨,也藉機一次爆發出來。

面對大漢又一次聲勢浩大的北伐,遼國那邊,也做着積極主動的應對,沒有退縮,當然,他們也沒有退縮的餘地,只有抗爭。

新繼位不久的遼帝耶律賢,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不得不放下他對大遼的改革整飭計劃,必須得集中精力,團結一致,來進行一場衛國戰爭。

“五十萬步騎”足夠龐大,足夠懾人,這幾乎是遼國統治下男女丁口的八分之一了,只要稍微想想,就能讓人頭皮發麻,脊背發涼。

不過,耶律賢終究不是個凡人,在經過初期的緊張與惶恐後,迅速冷靜了下來。大漢兵雄勢大,卒精器利,固然是事實,能夠嚇人,卻嚇不倒人。

耶律賢有明主之姿,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干得力的輔臣,與他協肩併力,共度時艱,當下的遼國內部,也能算是人才輩出,不論在軍還是在政,都有一批可當重任的胡漢大臣。

經過與幾名重要大臣的商討之後,面對來勢洶洶的漢軍,遼國這邊也迅速地做好了應對決策,沒有其他選擇,就一個字,打!

耶律賢適與韓德讓等人的分析,耶律賢也打消了心頭的顧慮,這是事關生死的抗擊,不能有任何的膽怯,更不能有一絲保留。

在遼國君臣看來,漢軍固然強大,所謂的五十萬步騎也有些言過其實,實際可堪一戰的軍隊能有六成就不錯了,並且還是多路出擊,致其分散。

不得不說,遼國君臣的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北伐大軍,稱得上是職業軍隊的不足三十萬,能稱爲精銳的更只有一半。但是,哪怕僅這個數目,也足夠強大的,遼國君臣這邊也不敢真的小覷,只是場面上,得堅持着,不能怯場。

一陣緊張的商討過後,耶律賢領導下的大遼朝廷,展現出了與耶律璟時代迥異的高效,迅速做好針對性的調度準備。

漢軍東路主攻,劍指遼東的策略,並不難猜,遼廷這邊也是針對性佈置。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迅速返回東京遼陽府,負責遼東的抵禦事務,甚至於耶律賢把整個遼東京道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與其先斬後奏之權。

而針對於大漢在其他方向的動作,遼國也果斷採取收縮防禦的態勢,不怕漢軍深入草原,這裡是他們的主場。

當然,遼國這樣的應對,事實上也正合漢軍的意圖,在遼東打一場打仗,打一場決戰,正是大漢需要的。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遼東之地,漢軍必取之,遼軍必守之,這就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只有正面攻防碰撞。

耶律斜軫那邊,用來鼓舞士氣的口號,除了保家衛國之外,就是要讓遼東成爲漢軍的墳墓,要讓漢軍步隨軍的後塵,要讓劉皇帝成爲第二個隋煬帝......

顯然,遼國這邊通曉中國歷史的人,也不少,輕易地就聯想到一起,借古諭今!

從上京向東京道增兵的同時,耶律賢也大發詔令,於全國範圍內的部族、州縣及僕屬部落徵召士兵,以應對南朝的入侵,態度極其強硬,命令不容置疑,這也是傾盡全力了。

以當下遼國的人口情況,用控弦百萬來形容,並不過分,然而,真要一次性徵召這麼多軍隊,也是不現實的。

其中問題太多,一者遼國地域太廣,雖然在漠南漠北設有邊軍道州縣,但仍舊大量的部族分散遊牧於各地,集結起來並不容易,需要時間;

二者,真要動員百萬軍隊,怎麼養都是一個要命的問題,百萬軍隊的供給,可想而知會有怎樣龐大的後勤補給壓力,絕不是遼國能夠支撐得起的,更何況還是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

因此,從大漠草原,耶律賢最終也只徵召了二十萬左右的部卒,這幾乎是竭盡全力了。而在耶律賢於國內動員軍隊應戰的同時,漢遼之間的碰撞,也已正式開始了。

山陽道那邊,可以說是最先發起進攻的,漢將田重進率領五千騎兵,北出**,將漢遼之間擱議的盆地草場,徹底納入大漢的控制之中。

遊牧於其間的遼民部落,雖然在感受到危險,獲取警訊後更是從速北遁。然而,事情來得突然,契丹人又拖家帶口攜財產牲畜,動作也快不到哪裡去,面對田重進的攻擊,被擒獲甚多。

田重進銳意進取,有所斬獲後,猶不罷休,繼續領軍向北,深入遼境上百里後,方纔遭遇大股的遼軍。

那是遼國佈置在陰山東南麓的邊軍,戰起之後,面對田重進的不依不饒,彙集了周邊的部精壯合計七千餘騎,前來迎戰截擊,掩護部卒的撤退。

這算是北伐之後漢遼兩軍之間第一次成規模戰鬥,比起數十萬大軍鏖戰,不算大,但是針鋒相對,極爲激烈。

漢軍裝備訓練精良,但是人少且長途奔襲,遼軍人多一些,士氣也不低,最終交鋒兩個多時辰,互有損傷後,撤離戰圈。

遼軍是爲掩護部族的北撤,以免漢軍繼續肆無忌憚地殺掠,目的達到,不加糾纏。田重進則是自覺孤軍深入,遼軍抗擊堅決,再加有朝廷的戰略指導意見在前,不敢久留。

當然,也是田重進撤得快,在摸清了人數之後,遼國的西南招討使韓匡美已然領軍增援而來,如果撤得慢了,他那五千騎怕也難全身而退。

一場戰鬥,雙方死傷達三千人,也正式掀開了漢遼之間這場血腥而殘酷的戰爭的大幕。濃烈的殺機,籠罩在大漠南北,也唯有鮮血能夠洗刷消弭......

在山**出的五日後,榆林道的楊業也正式動手了,他與王審琦二人,各領萬騎,兵分兩路,直擊遼西南邊境。

楊業率軍,攻遼天德軍,拔其寨,殺俘遼軍千餘人,其後北出黑山,與王審琦合兵於陰山北麓,縱橫五百餘里。

活動的範圍夠大,跑得也不算近了,然而,只達到了一個基礎目標,將遼國佈置在陰山前麓的十幾個戍鎮拔除。

活動於這片區域的少量達旦、諸葛失等部族,見機得快,撤得也早,因此真論斬獲,楊業與王審琦這邊也不算大。

而想要取得更大的戰果,就需要繼續北進,深入大漠,直插腹心,對此,楊業與王審琦還不敢貿貿然地進兵。

中西路兩軍,雖然沒有太多的建樹,卻也是轟轟烈烈的,揚威塞北。相較之下,作爲主攻部隊的東路軍,反而有所沉寂。

在三月十六日時,太子及趙匡胤、高懷德便已率軍抵達幽州,而來自各方各地各軍編制在東路軍下的十卒,也基本集結完畢。

不過,直到夏初了,仍舊沒有大動作,甚至沒有向遼東進兵的意思。

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04章 在真定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380章 饒樂國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97章 再臨井陘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452章 終罷西征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64章 監國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106章 倒趙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27章 郭威病了第421章 樑孝王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276章 玉如意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65章 制舉進展第397章 指點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25章 頌公亭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396章 天花板第121章 道士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122章 睡仙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285章 家務事第146章 黃羊平第39章 百年大計第393章世宗篇47 封禪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25章 擬一份名單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740章 農民苦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323章 鬥法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75章 按*不動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298章 事泄了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391章 暗箭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4章 巡遊第1689章 高規格第1762章 契丹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