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手忍不住顫抖

“就從朝廷綱紀開始整飭起,規矩還需重新肅立,過去這些年朕雖在潛邸,對朝廷的風氣也有所瞭解,卻未想到情況如此嚴重,辦事遲誤,爲政散漫,此風必須嚴厲整改!先帝爲政以寬,對大臣們放得太寬了,十數年未加更新,朝廷上下豈能不生懶惰!”耶律賢看着韓德讓,嚴肅道,語氣中透着股強勢。

見耶律賢一副下堅決的模樣,韓德讓從容一笑,應道:“陛下,臣這些年修文習政,也在關注南朝之治。臣發現,漢帝御極二十三載,每隔三五年,就會對朝廷與地方進行一次整治,或清正政風,或治理貪腐,或完善制度。

在推行制度與治政理民的過程中,如若出現什麼問題,也能及時改正,甚至加以總結形成定製。

而南朝這二十多年間,也是在這持續的調整變動中,不斷髮展,至今仍舊保持着一個清明的政治環境,國力不斷上升,威壓四海,使大遼也不敢貿然與之爭鋒。

漢帝的權勢與威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

提及此,耶律賢顯然興致很高,談道:“朕也知道,也有所觀察,聞南朝之治,心中既是敬佩,又是忌憚啊!漢帝其人,實在是個難纏的對手,自他揚名開始,大遼就屢屢受挫!若無此人,或許今時之天下,早已是大遼入主中原,甚至統一天下!”

語氣中滿是感慨,回顧歷史,總是帶有無限遺憾,也免不了做一些假如當初的暢想。而站在遼國的立場,一改南北形勢,奠定當下華夏格局的關鍵人物,唯有劉皇帝。

當然,歷史早已經歷轉折,走上如今這樣一條嶄新的道路,對遼而言暗淡,對漢而言輝煌。遼國君臣不明白的是,即便沒有劉皇帝,遼國入主中原也只是妄想,哪怕是其極盛時期,面對“弱宋”,都難以成功。

“泱泱中國,源遠流長,人傑地靈啊,每逢危難,總有英雄出世,豪傑並起,力挽狂瀾!”耶律賢又是感慨:“一直未得知,漢帝名字如何?韓卿博學,又深悉南朝情況,你可知曉!”

迎着耶律賢好奇的目光,韓德讓微笑着說來:“漢帝原名承祐,字元吉,登基之後,更御名灝!”

“韓卿見聞果然廣博!”說着,耶律賢目光中流露出少許嚮往,道:“大遼如欲進入中原,定鼎天下,還當深徹改革,積極融入!”

耶律賢看了韓德讓一眼,這是又一次表露自己的政治理念了。當然,這是經過深入研究,仔細考量後得出的結論。

在耶律德光建遼以前,契丹也崛起的三十年間,在中原亂到那個程度的情況下,都難以有所突破,李存勖在滅樑之前更是以一隅之地正面回擊,強勢地打消耶律阿保機南下的野心。

逼得耶律阿保機不得不調轉向兵鋒,向渤海國動手,即便吞併渤海國對遼國而言是一個戰略性的進步與提升,然而如果不是在南邊吃了虧,又豈會有這樣的決策。所謂的海東盛國,還能同廣袤富饒的中原相比。

即便耶律德光滅晉,那也是幾經征伐,窮耗國力,還是在後晉自身出問題,還有個石敬瑭割讓幽雲的前提。

因此,在耶律賢初繼位,便表現出改革進取、雪恥復仇、南下中原的志向,韓德讓只能表示欣賞與感慨,也會盡力輔助,出謀劃策。

然而,若說韓德讓心裡的想法,絕對是不看好的。想要佔領進佔中國,逐鹿中原,遠遠不是自己做好,自身足夠強大就行了的,最重要的,還得南邊給機會。

但是顯而易見的,以當下南朝大漢帝國的情況,遼國想要圖之,基本是妄想,甚至於在大漢這些年一貫的強勢姿態下,能夠做到守國,保住大遼基業,就算是很難得了。

這一點,韓德讓沒有表明,以免掃了耶律賢的興,這個青年天子,有改變的決心,進取的雄心,對於遼國的發展是有利的。

就如其言,大遼這些年是日漸沉淪了!

看着耶律賢,韓德讓想了想,拱手進言:“陛下有刷新朝政之志,臣感佩不已。不過,臣以爲,時下陛下初御極,上京初定,而國內未寧,不宜操切。最要緊者,南朝大漢,不得不嚴加警惕,提高戒備。如外事不寧,內事難安!”

韓德讓言落,耶律賢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表情也變得十分嚴肅,凝聲問:“韓卿以爲,南朝會有所動作?”

韓德讓輕輕搖搖頭,沉聲說道:“臣不敢定論,然不得不防!臣觀南朝開寶年以來的舉措,西進南征,擴張不已,故唐舊地,餘者皆爲大遼臣屬,以漢帝志氣與野望,豈能坐視。

眼下,南朝四境,也唯有大遼與漢有矛盾衝突,唯有大遼能對他們造成威脅,以漢帝剛愎強勢的性格,又豈能容之?

此前大遼雖政事糜頓,然國家尚屬安寧,漢不敢動。今先帝遇弒,陛下御極,新舊交替,此爲動兵良機,以漢帝過去對時機的把握,他未必不會動北伐之念!

並且,以漢帝在南朝威勢,他若決心,那南朝沒有人能夠攔得住!”

聽韓德讓這麼說,耶律賢的背下意識地挺了起來,面色逐漸凝重,喃喃道:“此事不得不慎重,去歲先帝與漢帝會獵後,便直言南朝有謀我之心。先帝崩,並未通報喪訊,卻主動遣那王昭遠前來拜祭,前者皇叔也報,上京南朝細作活動猖獗,頻繁刺探......”

“聽聞漢帝仍在西巡途中,縱其有意,短時間內又豈能發動?據說其素來謀定而後動,每逢戰事,往往做足準備!只要給朕與大遼一定時間......”

耶律賢話還沒說完,便見一人急匆匆地現身,幾乎是不顧內侍的阻止強行闖進殿來。來人正是新任的南樞密使高勳,見其狀,耶律賢眉頭不由蹙了下。

高勳此人,家世出身很好,其父在中原時地位崇高,而他本人,也是文武雙全,入遼二十餘年,也頗受重用,並在遼國建立了不少的功勞。

不過才高往往氣傲,高勳就是這般,爲人處事,強橫而無禮。此番,因扶立之功,升官晉爵,仍不滿足,在面對自己之時,態度上都有些無禮。

高勳沒有顧忌耶律賢的表情,而是直接稟道:“陛下,南朝北伐了!”

“什麼!”耶律賢與韓德讓同時色變。

“此前,邊州來報,南朝北邊有異動,臣便已下令多加偵探,適才,收到急報,漢帝正式下詔北伐!”高勳稟道。

深吸了一口氣,耶律賢儘量穩定心緒:“多少人馬?進展如何?”

“步騎五十萬,分四路進兵,南朝顯然早有準備,不動則已,一動則雷霆萬鈞,漢軍兵馬調動或許早在半月之前......”

一時間,高勳說些什麼,耶律賢都沒有聽進去,腦子裡反覆地閃動着“步騎五十萬”這個信息。哪怕城府不淺,但此時表情也有些繃不住了,面色明顯發白,而掩在袖下的不由自主地顫抖着......

一旁,韓德讓此時也沒了他沉穩有度的表現,真是說什麼就來什麼,還來得這麼突然,這麼令人窒息。

“陛下!”發現耶律賢異狀,韓德讓小聲了喚了句。

回過神,耶律賢哆嗦了一下,看向韓德讓與高勳,露出一道蒼白的笑容,道:“漢帝果有圖我之心,傳詔,大殿議事......”

第1765章 三郡公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80章 過鄴都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21章 瑤女第122章 睡仙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07章 殿試第428章 用心第68章 婚宴第118章 查抄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94章 楊邠案(2)第311章 李沆第1690章 拼圖第61章 淑妃病危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465章 “教匪”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146章 黃羊平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769章 影響力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465章 遼奸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83章 抉擇第121章 道士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347章 割韭菜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22章 “鄭州站”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88章 童謠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65章 決議南征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311章 舊識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497章 重拾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66章 這個冬季不尋常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61章 淑妃病危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95章 楊邠案(3)第296章 缺人了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18章 蒲陰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章 新皇詔制第257章 龍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