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

皇城,政事堂。

經過在二月發生新一輪的政局洗牌後,也正式成爲大漢朝廷權威最重要的政治機構,忠實地履行着上承帝命、下達諸司的職責。

經過一輪調整,政事堂的權力是有所加強的,至少與從前相比,縈繞於其頭上,那片名爲劉承祐的陰影,淡化了一些。

可以說,以審駁、執行兩項職能爲主的政事堂,就是如今大漢最重要的權力機構,受到上下的矚目。

新成立的內閣,雖然離皇帝更近,體現着皇帝的意志,作爲帝國的大腦,把握軍國大政的方向,地位可見一斑了。

然而,對於大漢朝廷那龐大的官僚系統而言,兩者的權威也是不可相提並論。最主要的原因,直接管束着官僚,影響他們仕途的,就是政事堂。

而對於龐大的大漢帝國的中樞大腦,在國家政治保持清明,局勢保持穩定,各項制度日趨完善,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的情況下,則是不需過多的開動腦筋的。需要的,只是保持清醒,協助皇帝把握好國家發展的大方向,使大漢這艘巨輪穩穩航行,走得更安全,走得更遠。

在這個基調下,政事堂的權威,自然得到了實質上的加強。朱元璋爲什麼要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就是因爲中書省權力太重,中書省丞相權力太重,威脅到了皇權。

如今,大漢的政事堂,同樣履行着這樣的職能,掌握着統率諸部司衙以及天下道府州縣。不同的,只是皇帝對待它的態度罷了。

劉皇帝權欲同樣重,但他深徹地知道一點,那就是不可能憑皇帝一個人治天下,將天下權力聚於一人之手,同樣是不健康,不合理的。

皇帝再勤政,也難以兼顧一切,即便能做到,最終的結果,大概率也是被累死。朱元璋這樣的特例,則是不具代表性的,雍正倒是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則是,劉皇帝也清楚地認識到,宰相制度是不可能真正被廢除的,明朝後來不是同樣出現了內閣這樣的宰輔機構?

因此,劉皇帝沒有在政事堂存在與否的問題上糾結,只是考慮制衡,皇權與相權,固然有衝突,但也是相互依存的。在大漢,相權來源於皇權,而劉皇帝則需要靠宰相們輔助他調理陰陽,治理天下。

並且,政事堂的權力確實得到了強化,但相權仍舊保持着分散的狀態,三名主要宰相,相互制衡。

趙普既非開國功勳,又非名門貴族,連功名都沒有,從一個小小的地方僚吏,成爲如今的尚書僕射,論資歷、人望,都是有所欠缺的。

在劉皇帝身邊的幾年,以及在西南的建樹,只是給了他一個晉位宰相的資格。然而,上下不服他的人,不知凡己,想要坐穩位置都不容易,自然不敢恃權逞威了。

而他從受薦劉詞開始,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方纔走到這一步,自然會倍加珍惜,以求保有聖眷,施展抱負。

李業這個國舅呢,名聲有點不好,朝廷上下怕他的人不少,難以齊人心,但放在尚書左丞的位置上,就是對趙普的一種制約。這個李國舅,可從來沒有安分過。

至於宋琪,論根基底蘊,比趙普還要不如,他得以直接晉位宰臣,就真的只是起個輔助作用,專爲做事了。

而三相之側,另有財政、樞密二相,這一財一軍,以作平衡。在劉皇帝的考慮中,這樣的配置,將會持續很久,未來或許還會成爲定製。

早年的事情,政事堂加平章事的相位,足有七人,但劉皇帝后來覺得太多,三人又太少,五人則正合適。

劉皇帝也是經過長達二十年的嘗試後,方纔最終定下,求得個穩定合理。

還有一點則是,大漢的宰相們,不論哪一尊,都有地方的履歷,有豐富的治政經驗。包括李業,歷任道州,也經過十多年的摸爬滾打,才得入京,還在刑部當了幾年差。沒有這些前提,哪怕他是太后最疼愛的弟弟,劉皇帝也是不可能推他上位,晉升宰臣的。

樞密院的“專業性”雖然要強些,但石守信也完全不需要質疑他的資格,履歷豐富,不管是在京治軍,還是出征爲帥,都有充足的經驗,而治軍,也是治政,從來都不只是帶兵打仗。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是劉皇帝一直秉持的用人方針,這在如今的大漢,格外明顯。

當然,在近幾年,政事堂中,地位最高的卻不是宰相們。不提劉皇帝的話,也只有太子劉暘了,他在這裡,有一間專門的“辦公室”,平日裡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與趙普等人處置國政,許多事情,他如今都可以直接做出指示了。必要的,則是定期向劉皇帝彙報,並接受考校。

寬大的公案後,劉暘正審閱着一份章程,是針對全國縣令、尉治安功過令。對於治安維穩,大漢歷來強調,這些年,各地官員也是十分重視,以致四海之內,匪盜禁絕,民不敢犯。

多年下來,也有不少官吏,因此而得到了頒賞升職。但是,過猶不及,爲了升職進步,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一些用法過度的情況,甚至有起反作用,造成逼良爲盜的惡果,乃至枉法屈民。

御史馮柄在巡視州縣時,發覺了這種情況,挑了幾個案例,加以總結上告,立刻就引起了劉暘的重視。上報劉皇帝,於是得到詔命,對於所涉官員,加以懲戒,並出臺一份功過令,予以規範約束,如今,草擬已成。

“殿下!”在劉暘看得出神之時,趙普走了進來。

“趙相公,坐!”劉暘露出笑容。

“謝殿下!”

或許是受到劉皇帝的影響,對趙普,劉暘觀感不錯,尤其是這一年來的共事,更加深了認識。在劉暘看來,趙普這個人太能幹了,就彷彿沒有什麼事能難到他一般,不論遇到什麼難題,總能給出一個解決辦法。

這是個做實事的能臣,並且見識獨到,哪怕並不是所有的事,都處理得那麼得妥當,服人心,但是瑕不掩瑜。再者,在宰相的位置上,事情辦得好,問題能解決,這纔是最重要的。

同樣是首相,趙普是雷厲風行,幹練高效,同樣是井井有條,魏仁溥在位時要多些寬容大度,上下也更和諧些,但是不得不說,劉暘更喜歡現在朝中的風氣。

“有何事?”劉暘問。

“這是幾份奏章,臣已作批覆,還請殿下審閱,如有不妥之處,請做出批示!”趙普一一稟來:“這是南征將士,功勞犒賞疏議,已然可以着手發放。”

“財政司奏,關於西南道州,夏稅蠲免之事,具體州縣已然劃定!”

“這是吏部上呈,去歲考功結果,關於州縣一級官員,陟罰升貶名單。”

“另有十七名觀政進士的任命。”

“......”

見趙普將一連串的事務奏來,劉暘不由得露出一抹苦笑,事情從來不斷。他有些理解,劉皇帝頭上的白髮是怎麼來的了,當年的劉皇帝,可是事事躬親,沒日沒夜地熬的。

如今,他有政事堂諸公輔助,有時候都覺繁重。另外一方面,看趙普這平靜從容的表現,心中也不得不佩服。

不管心中做何想,奏章還是得一份一份地看的,所幸,都有趙普做好的批覆,這省了他大量的精力。

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60章 “暴斃”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21章 登乾元第133章 納了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5章 王樸走了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492章 事發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33章 兩廣運動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27章 出兵爭論第347章 割韭菜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346章 底層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43章 東京聲色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61章 趙二爲官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81章 內外變動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45章 中秋第29章 太后的病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22章 睡仙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180章 博弈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133章 面聖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31章 送行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20章 屯務廢改第199章 出宮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346章 底層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83章 遼帝之亡第124章 辭表第115章 瀛州第32章 郭氏之慮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1779章 四王畢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196章 橐駝兒第108 狀元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9章 鳳翔戰況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708章 格局第401章 老郭威第50章 喜訊第7章 風波第45章 治安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