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

西北的情況,複雜多變,隱患重重,或許不容樂觀,令人頭疼,但所幸,也就此一隅罷了。對於處在初生上升期,國力也遠未發展到巔峰的大漢帝國而言,也不可能處處都是問題,都是隱患。

大漢四境,數來數去,也就北方的契丹,最具威脅,或者說能夠對大漢產生威脅。不只是歷來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警惕與排斥,更因爲遼國的體制,那些漢制、漢禮、漢臣,是最爲大漢的貴族與士大夫階級所忌憚的,因爲那意味着契丹入主中原的野心與文化基礎,這十分遭有識之士嫉恨。

而事實就是,大漢的統治階級,寧願北方是一個愚昧、野性的遊牧部族,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糅合了漢家文化制度的半遊牧、半封建的王朝長期存在。

如今的大漢帝國,與原史同期的宋王朝不可同日而語,對北方的強鄰的態度與應對措施自然也不同。大宋是沒辦法,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大漢則是尋得機會,就要北上,尋求滅了“遼”。

在一統天下之後,作爲帝國周邊唯一的一個具備威脅的龐大勢力,大漢對契丹遼國的關注也持續上升。兩國的交流,也愈發頻繁了。

作爲東亞地區的老大與老二,相互接壤,國境線漫長,漢遼雙方,也不可能沒有交流,不管是友好的還是惡意的,雙方之間,往來堪稱密切。

尤其民間,山陽、燕山兩道,邊市貿易發展到開寶四年,已然十分繁榮。不要把契丹當作純粹的蠻夷,佔據着東北以及廣袤無垠的草原,其物產可一點都不貧瘠。來自草原的牛馬羊駝以東北的藥材毛皮,在中原可市場都是十分受歡迎的。

漢遼大戰血肉橫飛的場景,歷歷在目,雙方將士的屍骨,尚有露於野者,然而兩國之間,卻在複雜矛盾的政治背景下,保持着“友好”往來。

也可以想見,說友好,但不可能真正友好。有和諧安寧的一面,自然也有矛盾衝突之時,邊市上也不是沒發生過契丹搶掠的情況,漢軍北出關城“搜捕匪盜”,同樣也有“照顧”契丹部族之時。

只是,始終保持着一種整體的穩定,都剋制着。並且,在開寶三年,遼國往東京送來了一名宗室女,名叫耶律翎,十八歲的豆蔻年華,爲此,劉皇帝也回贈了一名“公主”。

自漢遼大戰以來,已經七年多了,通過這麼長時間,遼國國力軍力都有所恢復,休養生息可不只是中原的專利。

而在這七年中,除了消除叛亂,安定臣民,鞏固統治外,遼國對外主要辦成了兩件大事。

其一就是西征高昌,滅西州回鶻,其戰果前面已敘,此處不表,效果也很明顯,遼國回了一大口血。

不過,因爲這一年多來,與黑汗王朝對上了,鏖兵日久,使得戰爭紅利不復此前,反而空耗兵力,對於西域之事,遼國內部也出現分歧了。

一部分人覺得也撈夠了,希望放棄西域,減少無謂的損失,撤軍東返;一部分人則捨不得西域那快樂,堅持要守住西域,繼續創造財富,甚至提出,繼續增兵,把膽敢與大遼作對的黑汗王朝給滅了,全據西域,盡取其錢財牲畜。

對此,遼主耶律璟也尚在猶豫,不得不猶豫,若是黑汗像高昌回鶻那般好打也就算了,關鍵那時塊不好啃的硬骨頭,而南邊的大漢,又不得不備,因此,對於西域之事,契丹永遠不可能投入太雄厚的力量。

而對於西域這塊寶地,又着實捨不得,來自西域的財富,近幾年可讓耶律璟闊綽了一番,連賞賜臣子都大方不少。

與西征相比,另外一件事,就顯得不那麼轟轟烈烈了。在大漢開寶二年冬,朝廷忙着平定東南吳越叛亂之時,遼主耶律璟以東京留守高勳爲主帥,發兵滅了盤踞在其後花園的定安國。

這個由渤海遺族組建的彈丸小國,在遼國真正下定決心要殲滅它時,卻也沒有什麼反抗能力,結果也沒什麼意外,城破,國滅。

由於前一年,定安國的貴族們,曾希望能夠內附大漢,由於地理路程限制,朝廷拒絕了。但是,爲了安撫之,由大漢出面,邀高麗、定安共商其事。

畢竟,定安國背靠高麗國境,於是,其國雖滅,卻有不少貴族百姓,南逃至高麗境內,接受高麗國的庇護。只有少數人,浮海而來,投靠大漢,被安置在登萊一帶。

這少數人,算是幸運的,除了旅途艱難些,但到大漢之後,財產性命得到了保障,有一棲身之地,表現得好,還有入籍的機會。

而被高麗收容的那些人,日子可就悽慘了,據聞,很多人被敲詐勒索,只能爲奴,寄人籬下,飽受壓迫,發展到後面,很多人選擇逃回遼國,寧願做契丹人的順民。同樣是被奴役,至少契丹還強大些。

高麗對於定安國人的做法,實則讓朝廷很不滿,此事本是大漢牽頭的,結果高麗表現得如此貪婪不義,甚至是在打朝廷的臉面。

雖然沒有發作,但大漢與高麗之間的關係,開始出現裂痕了。尤其是,東北後面的局勢,沒有如大漢君臣所期待的那般發展。

在高麗收容定安國人後,果然觸怒了遼軍,高勳親自領軍叩邊,一副要打高麗的樣子,畢竟,滅定安國實在沒費什麼軍力。

對此,高麗國的應對倒顯淡定,一面增兵加強邊境戍守,一面又準備了大量的酒肉食物用以犒賞遼軍,姿態做得很足。

最後,兩國沒有打起來,高麗把一部分定安貴族的頭顱斬下,送給高勳,以示誠意。於是,遼軍耀武揚威一番後,果斷撤軍,打高麗,他們還沒有那個計劃。

東北的局勢詳情傳到大漢後,自劉皇帝以下,無不憤慨,高麗國表現太過,行事全然沒有考慮大漢朝廷的感情。

對定安之事,遣人問罪王昭,結果王昭表示邊境之事,都是地方的將領擅作主張,他不知情,當即徹查。然後,在漢使歸來之時,帶回一顆人頭,說已經爲定安之事做了處罰,這顆人頭就是給朝廷的交代。

如此做法,如此伎倆,豈能瞞得過大漢君臣的眼睛。真正讓劉皇帝感到氣憤的,是東北傳來消息,遼國與高麗之間,也開始交通往來了,這可大大觸及了劉皇帝的底線。

爲何與高麗交好,對王昭予以支持,還不是想在北伐之時,利用高麗的力量。結果呢,事還沒成,其已露反骨仔本性了。

高麗如此表現,也不是難以理解,只能說,大漢強大之後,帶給周邊國家的壓力太大了。如今,漢強遼弱的形勢明顯,高麗王王昭也不是傻子,當然願意看到遼國能頂住大漢的壓力,他就可安安穩穩做東亞地區的老三,甚至伺隙從中漁利。

當然,與遼國交好,可不代表徹底得罪大漢,與帝國翻臉,仍舊恭恭敬敬地侍奉着,每年使者貢物不斷,但大漢想要干涉其軍政,顯然也是不可能了。王昭希望的,還是能夠在漢遼之間,左右逢源。

然而對此,劉皇帝是真的惱火了,一度將高麗的貢物給摔到地上,大罵王昭,說他翅膀硬了。但是,憤怒之餘,卻真拿此時的高麗國沒什麼辦法。

或許有些懲治手段,但是使出來真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反而會徹底把高麗推向遼國。劉皇帝,畢竟不是個感情用事的人,更不會爲憤怒影響思路,但是,心中已然暗暗把高麗記恨上了。

第196章 橐駝兒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29章 請纓第291章 酬功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297章 心虛第62章 二代勳貴第136章 迎奉第158章 善後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08章 井陘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413章 分食第7章 貴戚解權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82章 不手軟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2章 如此安慰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1768章 崩第99章 兩個人才第67章 遺表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98章 封禪之議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77章 嚇人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12章 令人陶醉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689章 高規格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83章 遼帝之亡第30章 收穫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53章 削藩第10章 如此處置第344章 打個賭第50章 喜訊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1676章 慘重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404章 冬夜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452章 皇孫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45章 靖江軍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69章 禍事了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58章 正面互懟第90章 欒城之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