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

十一月的關中大地,已經可以用嚴寒來形容了,萬物蕭條枯敗,簌簌北風席捲而過,天地之間一片肅殺,雖無雪痕,卻有霜意,從空氣之中,似乎都能嗅到那刺骨的森寒。

一般這種時節,不說關中百姓,就是動物野獸,都減少了外出活動,蜷縮隱伏,苦熬過冬。開寶元年的關中冬季,節氣不算極端,相較於往年,沒有過分地冷,因而可以發現的是,有不少黔首,響應官府的徵召,進行公共建設,在邠州就是這般。

服勞役,是每戶大漢子民所必須履行的義務,每年都至少要貢獻一個月的期限,當然,這是可以用錢糧絹帛來抵扣的。早年,因爲勞力缺乏,貧苦的黔首之家,甚至讓繅絲織布的女子婦人代替家裡男丁服勞役,如今這種情況卻是少多了。

並且,在很早的時候,朝廷便規定,官府徵召勞役,不用百姓自備糧食、工具,全部由發起的官府承擔,條件允許的甚至會予以一些賞錢。在東京以及靠近京畿的地區,是很平常的事,其他地方就得看官府財政以及官吏的情況了。

邠州知州名叫王祐,現年四十一歲,性倜儻而有志氣,進士出身,屬於朝官知地方的典型,早年擔任御史、戶部員外郎、知縣,兩年前調任知州。

邠州這個地方,原屬靜難軍,屬於關中要地,渭北重鎮,西鄰涇渭,南接京兆,早年的時候,屬於朝廷穩固西北局勢的一處基地,已故汾陽公藥元福就曾擔任過靜難軍節度使,率領邠寧子弟,內製兇暴,外禦敵寇。

不過,隨着藩鎮被削弱,朝廷實際掌控的疆域外擴,邠州也就逐漸成爲了關中腹地,靠着濱臨涇水的便利,也算是關內中上的州郡了。

王祐算是個大器晚成的官員了,到任不足半年,就經受了一次考驗,乾祐十五年那場關中大旱,邠州也受到了波及,田畝荒旱,糧食減產,饑民滋生。在這樣的背景下,王祐身體力行,積極賑濟,率領官民,抗旱抗災,最終實現的效果是,熬過歲末,邠州治下,無一丁一口因凍餓而死。

不管其他州縣的情況如何,至少邠州這邊,情況是屬實的。此前,劉皇帝曾問過呂胤,災害背景下關中可有凍餓而死者,事實情況是,有!甚至於,哪怕沒有災害,西北州縣,也不乏凍餓的情況。

王祐出名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徵發勞役的事務上,發現了弊病。治下的定安縣令,在此事上欺上瞞下,一方面讓轄下百姓以錢糧布帛衝抵勞役,一方面又巧設修路、疏渠、繕城的名目支用公庫錢糧,當然,這雙份的錢糧布帛都落入縣令囊中......

對於此等弊案,王祐自不能容之,察覺之後,即將定安令羈押起來,然後蒐集證據,基本沒費什麼力氣,事實清晰,人證物證全有,送交按察法辦。

作爲知州的朝官,王祐是有資格直接向劉皇帝上奏的,於是就此事的情況,向東京遞了一份奏表,談及他對此事的看法。

然後,得悉此事的劉皇帝大怒,可以想見,定安縣之事,絕非個例,全國縣邑上千,什麼幺蛾子都可能出。

於是詔令中央及地方諸司,就此類情況進行一次清查,結果顯而易見,像定安令這樣的“聰明人”,還是不少的,並且由此爆出了好幾例貪腐案件,牽涉其中州級官吏就有十幾餘名。

震怒的劉皇帝,又直接干預司法了,全部處死,因爲這樣性質的案件,不只是貪腐問題,還涉及到欺瞞朝廷,無視中樞權威。

讓劉皇帝忿忿不平的是,徵發徭役,基礎建設,乃爲利國惠民,朝廷甚至由此在制度上與地方以支持,每曾想到,反而成了一部分貪官奸吏中飽私囊的便利。

也再度讓劉皇帝覺得,要治理好國家,要當個好皇帝,實在太不容易了,越發感覺,治國的過程,就是自己與全國官吏鬥智鬥力的過程。

這個事件的後續,則是在各地工程的啓動上設置了一定的限制,需要提前上報,並由上級官府進行檢查監督。該修的還得修,該建的還得建,不能因噎廢食,只是劉皇帝心中有譜,不要期望永遠不出問題,這世上總不缺“聰明人”,也不少讓人鑽的空子......

而在此冬,王祐是以邠州官府的名義,下達徵發命令,在新平、定安、襄樂、宜祿幾縣,開挖溝渠,興建池塘水庫,顯然是爲了乾旱做預防。

在西北地區,水是尤其重要的資源,在鄉野,每年也不乏爲灌溉的水源而爭搶、鬥毆、傷人的事件。因此,既有官府的命令,又有開渠的誘惑,再加王祐積攢的名望,邠州百姓的大多踊躍響應,嚴寒並不能阻止他們的熱情。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支上千人的隊伍,冒着風寒,順着那坎坷不平的道路,沿舊邠寧道,踽踽北上。

因爲國家的政治、經濟重心都關東,並漸移東南,朝廷在交通的改善上又把主要精力放在水道上,陸道的情況,一直都不算好。直道、馳道的鋪設,也就中原地區比較完善,再加主要的驛道、官道得到了足夠的修建,至於其他旱道,現狀不能用惡劣來形容,但也談不上發達,就北方而言,越往西北,這種情況越明顯。

因此,路過邠州的這支隊伍,走得很辛苦,氣氛也壓抑。這支北行的隊伍,不是商隊,在大漢還沒人有實力能組織起一次上千人的商隊,也不像流民,車輛甚多,傢俬甚多,馬、駝牲畜也不少,整個看起來,倒像一支遊牧的部族。

當然,這只是表象,前有嚮導,中有巡騎,後有官差,隊伍中的人,大多操着南音,一個個面沉入水,苦大仇深,流露出一種壓抑着的怨恨的氣質。

沒錯,這支隊伍,就是自東南外遷的其中一部分的地方豪強的。在沒得選的情況下,遷往湖南,算是最讓容易接受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幸運,而北遷的人,則可以用劫難來形容了。

被強制着,變賣家產,離開安逸富庶的東南寶地,而遠邁數千裡,幾乎橫穿國境,遷到苦寒之地的西北,換作任何人,都會憤怒、怨恨,這種情緒,隨着這一路的千辛萬苦,已然在這支隊伍中蔓延開來了。

也察覺到了這種情緒,負責隨行北遷的官吏、兵卒、差役,近來都小心了些,加緊了看管。事實上,不只是被遷的豪強,就是負責這項差事的官兵,也多疲敝了,都期待着儘快抵達目的地,好解放。

他們這支隊伍,自京口登船,一路沿水道北上,經淮河入黃河,而後西進,至陝州境內後,棄舟登岸。因爲基本都是舉家遷徙,傢俬輜重極多,一路上走走停停,效率尤其低下,抵達邠州,前後已經過去四個多月了。

這一路走來,也是歷盡千辛萬苦了,然而,寒冬之下,這漫漫長途,似乎還望不到盡頭,令人有些絕望。

因此,哪怕得知過了邠州,就將抵達終點慶州時,除了隨行的官兵差役之外,也沒有人露出什麼喜悅的情緒,大多麻木了......

第364章 沉默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59章 自置死地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95章 楊邠案(3)第1693章 安西王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53章 有詩云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296章 缺人了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328章 默認第92章 兩京並重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212章 王樸卸任第1755章 良平島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半島史話·奇葩第40章 濮州案(3)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世宗篇終 駕崩第71章 北齊鎮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31章 議治湖湘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446章 流光園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32章 進宮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132章 進宮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207章 還京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61章 “龍宮”第6章 遺奏十條第92章 定州事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84章 影響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31章 邊公在任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412章 二王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313章 日常第480章 “新對策”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322章 再啓西進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76章 王峻用兵第60章 狠狠敲打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36章 盡伏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