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

隨着春意漸濃,開封城也逐漸嚮往日的繁華迅速恢復,就像回春的草木,甦醒的蟲獸。京師繁榮,喧囂是其主旋律,無數市井之聲充斥於街曲巷道,匯聚在一起,便成爲了這個時代的強音。

事實上,如果僅論城市的規模,開封城已經足夠龐大,但在經濟上,則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統一南方帶來的福利,還未徹底爆發出來,只待南北官商途徹底打通。

在平南以前,經過整整十年的經營,以淮南爲跳板,中原與江南的經濟聯繫已經日趨緊密了。當然,始終是有限制的,畢竟是兩方勢力,長江廣闊卻也不如政治上的鴻溝。

不過,隨着金陵政權被消滅,吳越主動獻土,使得經濟上的交流障礙徹底被挪開,只待匯通,北方的商旅可以放心南下,深入蘇杭,南方的商賈與物產也可以大膽地向北輸送。

但是,距離一些眼界開闊的人而言,眼下的情況,並未如預想中那樣發展,乾柴與烈火之間,彷彿還有一道透明的水幕相阻隔着。

問題在於,朝廷對江南地區的嚴密控制與封鎖,平南的二十多萬水陸大軍雖然逐步北撤了一半,但餘衆與經過整編的地方軍隊仍舊對整個江浙地區進行着封禁。

就像當年平蜀之後,蜀地與中原交通斷絕長達數個月,等經濟上恢復聯繫,則更近一年的時間。區別只在於川蜀對外交通情況確實不便,再加上那場大規模的蜀亂,而江浙則是朝廷有意識的行爲。

自金陵陷落到吳越獻地,隨着朝廷在軍政方面的調整安排,江浙地區也經歷着一些板蕩,主要受劉皇帝的詔令,朝廷在清查、盤點着“戰利品”,人口、土地、財稅、文化、制度、官吏、豪右......在沒理出個頭緒,使其歸治之前,禁令不會取消。

如果要論熱鬧,必屬東京諸市,尤其是南市。碑柱牌樓間仍留有不少慶典的痕跡,那些裝飾的綵帶仍在輕風的吹動下微微搖晃,只是明顯有些髒了,不復當初的光鮮豔麗。同時,仍能聽到一些百姓,對於當日慶典之盛的議論。

韓熙載此時,就沐浴着春光,信步而遊,漫步其間,偶爾會停下腳步,聽聽這些市井之音。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大概是市內最真實的寫照了,來往的車馬行旅,使得當年經過大擴建的街道都顯得擁擠了。

對開封,韓熙載是有些印象的,年輕時的記憶已經十分模糊,但十多年前的感觸還是很深的。那時候,朝廷在西南退了後蜀,在河中平了李守貞,危急的形勢得到緩解,爲了解決在淮河一線與朝廷的衝突,當時在金陵朝堂並不如意的韓熙載奉命出使了。

那一次北行,劉皇帝與開封城都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當時的開封,歸治不久,一切事務勉強算得上安穩,但論及繁榮,卻是遠不如當時的金陵,然而從那等以強權手段樹立並維護的秩序中,韓熙載感受到了朝廷的決心,察覺到了一種昂揚的志氣,以爲大敵,深爲忌憚。

時隔多年,再度北來,卻是作爲一介降臣了,身份上的轉變,多少有些不適應,但開封的變化,卻讓他歎爲觀止。韓熙載是飽學之士,博覽典籍,在他看來,如果記錄無誤,論城市之興旺發達,或許只有隋唐時期的洛陽可以比擬了,在經濟的屬性上,當初的長安都比擬不了。

在有識之士眼中,中原北方出現一個大漢這樣的朝廷與政權,並不意外,畢竟時勢造英雄,天下亂了那麼久,遲早會有雄主出,這是歷史的規律。

但在十五六年間,就能一改前弊,把國家發展到這種程度,並且基本實現國家的統一,這就有些驚人。或許有前面三代的積累,或許是順應人心思安的大勢,但這個過程中,大漢君臣所付出的努力,經歷的艱難,也是不可磨滅的。

而就韓熙載個人而言,內心的感觸則更多了。當年因家族捲入叛亂,無奈背井離鄉,南渡淮河,其中固然有避難的原因,也在於想在南方的做成一番大事業。

畢竟那時的北方,雖然有後唐明宗李嗣源上臺執政,收拾亂局,但積弊難改,內患不止,中樞與地方藩鎮之間,還有足夠的精力,使勁折騰,內耗不斷。

反而是南方的徐知誥,繼承徐溫的基業,掌控楊吳政權,招賢納士。那時的楊吳,已經佔據淮南、兩江之地的廣大地盤,政治穩定,民生安定,軍事也不弱,可以說是欣欣向榮,大有可爲。

當初在正陽渡,與李谷那一番對賭,是何等的豪情,韓熙載也是意氣風發,有足夠的自信。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比長江、淮河還要寬闊,沒有合適的船,英雄也要興嘆。

金陵歷來被稱爲王氣之地,虎踞龍盤,然而想要出一個胸懷蒼生並且能夠進取天下的英雄實在是太難了,千百年來,也就只有一個劉寄奴有氣吞萬里如虎的豪邁。

然而,徐知誥終究只是李昪,從李璟到李煜,要讓他們成就大業,又太爲難他們了......

幾十年過去,他都半截身子入黃土的人了,再度回來,回到當初的起點,還期盼着能做點實事,留點身後之命,思之也不免自嘲。

明顯,當年還不如同李谷一樣留在北方了。

想想當日,自己這個老友,位列二十四功臣,青史留名,那是何等快意!不過,想到李谷的際遇,韓熙載又覺得自己或許沒輸得太慘。

至少李谷在唐、晉爲官之時,際遇也比自己好不到哪裡去,自己至少能與南唐主說得上話,參與到軍國事務中,哪怕實權衰弱,那也在決策層。

而李谷,若不是在晉末幸遇到劉皇帝,又豈能有如今的成就,他輔佐庸碌之君,與一干偏安之臣,對抗天命雄主,最終失敗,淪爲降虜,這既是時運,也是天數,倒也不必自憐......

嗯,這樣想,韓熙載或許心裡確實好受一些。

重要的是,如今他韓某人,在人生暮年,也投靠到大漢天子麾下,這個機會,得把握住。

韓熙載人老心不老,心理活動十分豐富,但想得越多,情緒也就逐漸焦慮,開始患得患失起來。當日在金陵,李谷親自登門拜訪,表明了爲朝廷舉才之意,那時候韓熙載也沒繼續矜持了。

其後,便隨李煜,北赴開封。到如今,已經快兩個月了,住宿有安排,但唯獨去處未定,從李谷那裡透的信,皇帝應該還是有意用自己的,但這麼久了,一直沒有召見。

哪怕瓊林苑去了,大典他也應邀觀禮,崇元殿夜宴同樣在場,但是,這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要知道,連得罪了皇帝的徐鉉都被安排到史館編纂《江表志》,整理典籍了。

當然,不是沒有給韓熙載安排,因爲他的名氣,魏仁溥與竇儀本來打算讓他在中書門下擔任諫議大夫的。但是,被韓熙載拒絕了,這這一輩子幹得最多的就是“諫議”的官,已經有些牴觸了。

上報劉承祐後,劉皇帝給的回覆也簡單,聽其自決。於是,這段時間,韓熙載懷着一種複雜的心情,體察着東京的民情、氣象,細緻觀察,用心體會,深入瞭解大漢的制度以及朝政運轉。

不管內心活動如何豐富,表面氣度仍舊是名士風範,不急不躁的。

“官人,您終日上街遊逛,一逛就是整日,究竟在看什麼?”終於,身邊跟着的一名小廝,忍不住問道。

偏頭看了他一眼,注意到這斯輕跺腳的動作,韓熙載老臉上露出一點微笑:“走累了?那就找個地方歇歇腳!”

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216章 馬政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755章 良平島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94章 善後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92章 大調整第370章 劉鋹第397章 指點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338章 爭執第268章 機遇第334章 交待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68章 婚宴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31章 功成第46章 郭榮奏事第451章 完顏來朝,東北將亂第95章 掘地求生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86章 發落南臣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2章 如此安慰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3章 臺懷之事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136章 趙都帥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52章 對峙第39章 長沙第380章 開寶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39章 長沙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36章 奉宸營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67章 劉煦娶親淺談兩點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40章 荒唐太子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452章 皇孫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87章 對夏綏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