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新勳爵體系

一份封賞名單,牽動着上下人心,如果要做到盡善盡美,絕對公平,讓所有人都滿意,那也是不可能的。而最頂級的二十四人中,還是值得商榷,不能服人的,比如武行德,比如李少遊,他二人的功勞、威望相對於其他人,都要薄弱些。

但是,由劉皇帝擬定,又豈能做到毫無偏私,那也太爲難人了,並且這對劉皇帝而言也不是件一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事。在這二十四臣之外,看起來有資格入選的仍舊不少。

比如韓通,或許他自己都有些不明白,爲什麼落選了,論及戰功、資歷也算紮實,只是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也就在平荊湖的過程中,率偏師大破周行逢,值得特別書寫,然而,那與十多年來大漢諸多波瀾壯闊的戰爭相比,級別偏低。

或許時至如今,韓通最後悔的事情,就是當年沒有死皮賴臉、磕頭搗蒜謀求個北伐的職位。心中或許有所失落,但還不至失衡,他從一個小小騎卒,屢受提拔,如今還是禁軍三衙之一巡檢司的都帥,爵位上也不算虧待,受封河內公,還被列在國公之下第一人。其子韓徽也頗受皇帝看重,在朝中擔任着重要職位,父子同受恩寵,雖然遺憾,卻也沒有什麼不滿足的。

至於其他人,如上黨公郭從義,這是河東元臣,文武雙全,器量風流,從開國時期起就是藩鎮節度,從滑衛到魏博,一度是作爲開封北面最重要的將帥,拱衛着京師的安全。在藥元福去逝後,又入朝爲官,作爲皇子們的老師。

而提到藥元福,就又不得不說乾祐初年,這個年逾花甲,猶被甲提刀,躍馬出擊,上陣作戰,殺敵建功,在鞏固關中及西南、西北各地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後來同諸節度入朝,從京畿巡檢到皇子老師,也是兢兢業業。爵位從汾國公改封汾陽郡公,由其長子藥重遇襲爵。

還有王晏,當年陝州首義三節度,侯章貪婪不法,最後被王晏在洛陽炮製了,而比起趙暉,王晏的才幹一定程度上要更爲出衆。只因爲在坐鎮晉州時,與當時的武德使王景崇衝突,以致有對抗朝廷的舉動,雖然最後在趙暉的協調小,平穩解決,但也因此遭貶。後來被啓用擔任西京留守,治洛有功,再加進獻傳國玉璽,被提升爲騰縣公,此番改封淮陰縣公。人總得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

王全斌,或許最感鬱悶的就是他了,論資歷、論聲望、論能力,都是上上之選,如果得到劉皇帝的同意,早早地發兵滅了大理,或許他也在其列了。

並且,如果王全斌入選,那王仁贍、李繼勳、崔彥進、郭崇威、王彥超、張勳等將領,那就都有資格了。如崔彥進,從滅孟蜀,從平嶺南。

而石守信、潘美、楊業、張永德、趙延進、曹彬、劉光義這些中生代將領,功勞自然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但資歷是個硬傷,不是所有人都有趙大的際遇。

相比於武臣在功勞上的比較、爭議,本該更容易引起掰扯的文臣,卻幾乎沒有引起什麼波瀾。不是入選的那些人衆望所歸,而文臣還沒有資格與實力要求更多,究其本治,在天下初定的當下,還是武臣的盛世,屬於文人的春天還未到來。二十四功臣,武臣位列其中十五席,還是在劉承祐有意的平衡下,才造成的這種比例。

比較不甘的,要屬陶谷了,畢竟他也是追隨劉皇帝的老臣了,如今也是位居中樞的宰臣,有所期望,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自我衡量一下,同位列其間的文臣相比,失望地發現,是真一個也比不了,更爲鬱悶的是,最終只得了個新安侯的爵位。或許,今後他都不好意思被人呼爲“陶公”了。

事實上,這已經是劉皇帝對陶谷的優待了,縱使不提他過往一些不堪的行爲,朝廷有衆多的戰將,如白重贇、羅彥瓌、王審琦、郭進、党進、韓令坤、董遵誨、韓重贇、康再遇、康延澤、劉廷翰、曹翰、崔翰、李漢瓊、馬仁瑀......這些人,也都只按照縣鄉亭三等封侯。

公爵,是一個巨大的門檻,並且可以想見的是,開寶年以後,想要提升,將更加困難。

還有一批失意者,那就是包括榆國公李洪信等皇親國戚在內的一大批舊爵,或降減,或直接奪爵。如李洪信,能保留一個榆次縣公,都是看在太后李氏的面子上了。另外,不姓劉的皇叔慕容彥超,也由昌黎郡王降爵,改封灤國公。姐夫宋延渥倒是被封爲惠國公。

連堂堂國舅都如此了,更何況於其他人了,那些在大漢建立以及統一的過程中沒有實在且令人信服功績的人,是毫不留情地針對。

而經過這樣一場整頓,大漢的勳爵體系煥然一新,首先就是數量問題,雖然因爲新增功爵,而導致數量沒有減少,但基本剔除了那些不合理的封爵,並且,高等級的爵位數量基本是被腰斬了。除了那二十四王公,最終得封賞縣公以上的外臣,只有五十四人。

當然,調整最狠的,要屬勳職階官,這纔是大漢勳爵最爲氾濫的地方。如果說對貴族爵位是大刀闊斧地整改,對於勳階體系則是徹底的推到重建,幾乎將把三代以來所有的勳職散官全部廢除,而重新根據軍功、政績、履歷,進行重新的分配、賞賜,這也是波及全國的。

可以想見的是,會引起一番震盪,但舊的去了,有全新的勳貴階層填補,有這些新的得益者維護,那些舊職舊封自然該被掃進歷史垃圾堆中去。

任何改革變動,有得意者,就有失利者,哪怕是大漢的新封爵們,尤其是那些被降爵的。或許是爲了安撫衆人的情緒,對於勳貴的待遇,相比過去,則有了顯著的提升。

並且,在劉皇帝的調整下,大漢爵位的重要性在提高。雖然沒有食邑、土地這種實封,但是,俸祿是十分優厚的。就在此前,劉承祐讓三司頒佈了一份全國勳爵職祿條文,上面對大漢所有勳爵、官吏所享受的待遇有了明確而細緻的規定。

以國公爲例,除了地位、榮譽的表彰,以及服飾、乘車、免役等一系列的待遇外,每年可以從朝廷領取俸錢兩千貫、俸糧五百石、絹一百匹,錦五十段,僕俸三十人額,這些只是例俸,至於其他金銀器、雜彩以及逢年過節的賞賜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給,但絕對不會太吝嗇。比起乾祐年間的“小氣”,這一回劉皇帝與朝廷已經算是大方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爵位是可以世襲的,哪怕三代之後降等,也是可以傳與後人。而其他的勳官、階官、職官,都不行。並且,負爵而任職者,可以享受雙份待遇,除了爵俸,還有職俸,而其他在職者,不管加了多少勳階,都只能按最高品級領取一份俸祿。並且,國公有一百頃土地可以免稅,還有子孫入學、蔭官的機會。基本上,考慮到了方方面面。

可以說,劉皇帝在勳爵體系上,投入了不少的心血,對於大漢的功臣,也算是優待了。因而,對於大部分得到封爵的人而言,都還是很滿意的,或許有降有減,但最實在的利祿收益,可是大大增長了的。

劉承祐做這些改革調整,還真不是爲降低朝廷的財政壓力,因爲按照新貴族的數量與俸祿的提升,在支出上比起往年,反而有了不小的增長,這也是此前他對姐夫宋延渥提到朝廷財政的原因。

而經過這一番操作,大漢的勳爵體系得到完善,縱有不合理之處,也只需在今後適當調整。同時,一個維護大漢統治的勳貴集團與統治階級,正式確立,而自唐以來氾濫的勳爵問題得到解決,冗官冗員得到初步遏制。

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197章 決斷!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03章 郭王會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93章 完了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433章 聖訓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67章 宿州一線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1756章 海豐號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76章 雍王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5章 王樸走了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83章 南巡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2章 河東之患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74章 帝崩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3章 不宜擴大第184章 教訓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17章 一圖一冊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052章 回京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336章 橐相第248章 西撤!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19章 回京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811章 歸來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7章 鼓譟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82章 殺俘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72章 磁州賊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2章 荊南既定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76章 王峻用兵第52章 聯姻第98章 封禪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