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在真定

視線轉到北面,劉承祐這邊,已然兵進真定,佔據這座北方重鎮。自幽燕被石敬瑭拱手送給契丹之後,鎮州已然成爲了冀中抵禦北侮最重要的軍事要地,鎮州若有失,那麼契丹人便可毫無顧忌地南下,長驅而直入。

劉承祐入真定之時,受到了闔城軍民的熱情擁戴,場面雖然熱烈,卻沒有簞食壺漿,反而是一張張嗷嗷待哺的面孔。在入真定的第一件事,劉承祐便是搭設粥棚,放賑饑民,以定人心。

契丹人肆掠過後,給劉承祐剩下的,當真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至於鎮州,只能用公私窮竭,庫無遺糧來形容。故劉承祐表現得有些摳,僅以清湯寡水,稍暖其腹,根本不敢敞開供應。

並且還不是無償的,按勞配給。劉承祐以原磁州刺史李榖,判鎮州府事,讓其組織百姓,進山下河,採果覓蔬,摸魚抓蝦。

事實上,劉承祐軍中糧食數量並不算少,在欒城繳獲了一大批,但是量再大,也是不敢放開了用,反而要斤斤計較。畢竟,還要養軍,還要應對隨即可能發生的戰事,抑或什麼意外。

一度,因爲糧食的壓力,劉承祐竟然有點後悔,在欒城放火放得太痛快,畢竟那場大火,燒掉了太多物資。當然,也只是在心裡嘀咕罷了,再來十次,他都還是會選擇大燒特燒。

所幸,雖然因爲戰爭的緣故,農田雖然被毀壞不少,但總歸有所餘存。而大概是忙北撤,沒往“糧食”方面想,抑或是契丹人撤退之時,沒有喪心病狂地將各地的田畝焚燬。當然,若是其真敢那般做,那麼漢民就要徹底與之拼命了。

已經進入五月份,天氣越發炎熱,而再熬一個月,田裡的麥子也就差不多成熟了,待夏糧收割,入庫,糧食的壓力便能夠得到極大的緩解。這段時間,劉承祐是真切地理解到了“糧食纔是硬通貨”的道理,金銀寶器雖然是好東西,但在這個生存物資極度缺乏的時期,野只能擺着看,滿足一下精神需求。

在鎮州,軍政一肩挑,劉承祐很是忙碌,政事冗翻,千頭萬緒,消耗了他大量精力。就像劉承祐不長於臨陣作戰指揮一樣,在理政治民上,他也只是個嘴炮,沒什麼經驗,涉及到具體行政事務,仍舊抓瞎。

還好,劉承祐長於治人將將。身邊的那些有良臣輔弼,給他省卻了不少麻煩。

但是,有麻煩,卻不能爲了逃避麻煩而放手不管,尤其在他能力薄弱的環節,他得多看、多聽、多學。所幸,大權在握的快感,讓劉承祐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州衙二堂內,抽得點閒暇,劉承祐與一名老將閒聊着,場面有些尬。老將名爲何福進,是名歷事唐晉,戎馬倥傯的宿將,此前整編吸納之時,中下級軍官都有了安排,唯有這些高級將領,除了一個立有功勞的李筠之外,餘者皆未作區處。

待消化得差不多了,劉承祐想起了這些被閒置的將領。

何福進,是馮道那老狐狸給劉承祐推薦的,只有一個評語,將帥之英。

事實上,沒有太多東西可聊,掏心掏肺,促膝長談,那是不肯能的,而劉承祐也不是隨便找個人便能聊的起來的人。

大概是覺得氣氛太過尷尬了,侍候在邊上的魏仁浦不由開口暖場:“在下曾聞,當年興教門之變,伶人郭從謙以叛軍圍莊宗於大內,近臣宿將皆棄甲而去,唯有將軍與同僚十餘人,拼死力戰護衛,及莊宗中流矢而亡,方慟哭而去。此等忠義,實令人感佩啊......”

聞此言,一直不卑不亢、神色平和的何福進臉上終於有了少許動容,似乎想起了當年那場變亂,語氣間不免悵惘:“一晃眼,便是二十年過去了。”

說着,看向劉承祐,卻是說了句奉承話:“殿下銳意擊賊,欒城一戰而驚天下,胡虜噤聲,叛賊側目,天縱之姿,不亞於當年之莊宗啊。”

嘴角略微扯了下,劉承祐隨口道:“孤,可不敢與莊宗相類。”

劉承祐本不是善於東拉西扯的人,閒侃幾句,直接對何福進道:“遼主崩,遼軍北退,我國內胡虜皆驚走亡命。然細作探得,遼永康王於幽州集聚胡兵,動向不明。孤恐其復來,欲以將軍爲河北行營馬步軍都虞侯、瀛州防禦使,前往瀛州,安民募兵以備契丹!”

聞言,何福進微擡頭,似乎在作考慮,終是點了點頭,仍舊稍顯矜持地應道:“是!”

其人倒沒有太過驚訝的樣子,因爲這幾日,劉承祐已然委任了好幾名州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的官員,都是還在契丹人控制中的州城。瀛州,也一樣。

等何福進退下後,思及其人那始終穩重的表現,心中卻是有了一層清晰的認識。似何福進這樣的宿臣老將,歷仕累朝,縱有將帥之才,可用卻難委以心腹之事。相較之下,還是年輕人更好用,更好控制。

“適才何福進將我與莊宗並論,我卻是受寵若驚啊!”來了點興致,劉承祐對魏仁浦道,語氣有些玩味:“思莊宗之失國亡故身,竟至悚然。”

魏仁浦已經有點習慣,劉承祐這與人談史說事論人的喜好,想了想,應道:“莊宗以河東之衆,十餘年間,南擊朱樑,北滅桀燕,東並河北,西伏岐國,天下莫能與之敵。然得國何勞,失國何速,時人早有論述,不外伶人亂政、牝雞司晨、疏忌功臣、矜功吝財這數者.......”

作爲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李存勖的故事,劉承祐已聽得多了,對此人的評述,劉承祐總能聽出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思。畢竟,當年的後唐,只要李存勖不亂來,是很有可能提前一統天下,結束這亂世,徹底承繼唐祚的。

但是,從少年到壯年,李存勖打了十幾年的好牌,最後打爛了。

聽魏仁浦之言,劉承祐腦中恍過一句背得很熟的話:“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有些訝異,微微琢磨了下,魏仁浦表示,劉承祐這話總結得好。

“莊宗出河東,得國三載而亡;晉祖出河東,國兩代而亡;今我父子出河東,以爭天下,能得國祚幾載?”突然地,劉承祐幽幽然地說道。

魏仁浦嚇了一跳,小心地看了劉承祐一眼,但見其好像在自言自語,迅速地低下了頭,一時有些不敢接這話。良久,終是沒敢發表評說。

劉承祐則淡淡然地又說了句讓魏仁浦心驚而莫名的話:“當不至於,二世而亡吧!”

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195章 王、韓遭貶第92章 定州事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380章 投漢第107章 殿試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06章 誘惑第1809章 餞行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247章 視察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8章 瓊林宴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396章 天花板第285章 家務事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368章 榮寵第15章 漸不自知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364章 沉默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53章 兵制改革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97章 財計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66章 商業互吹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82章 矛盾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1768章 崩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69章 愛將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78章 祭拜第98章 追捕第272章 困獸猶鬥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59章 明貶實升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30章 “寬刑簡政”第9章 公府密議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44章 箇中弊端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433章 聖訓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