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遷都(三)

東都洛陽的修繕,已經大體完成。

特別是作爲此次遷都的主體工程,皇城更徹底恢復舊貌。

根據糜竺送來的圖紙,皇城基本上是依照過去的面貌進行修繕,幾乎和初平年間的洛陽皇城沒有太大的分別。事實上,自建安四年,皇城已經開始修繕。當時,曹操逐漸穩定了局勢,而河洛地區也漸漸趨於平穩,關中正在逐步收復。

相比之下,許都雖然有人口和糧食的便利,卻距離前線太近。

劉表出兵即可威脅宛城,進而威脅潁川,使得整個許都陷入動盪局面。許都雖好,卻不宜久居。在那個時候,曹操就有了遷都的想法,所以開始修繕洛陽皇城。

歷經數載,洛陽終於恢復了原貌。

不過在劉闖佔領洛陽之後,爲穩定人心,於是再次下令擴建洛陽。

新洛陽城會在舊洛陽原有的基礎上,面積擴大三倍……整個工程,需耗時五載。按照劉闖的想法,洛陽擴建完成之後,將可以容納百萬以上的人口。

這是個面子工程,同時更是一個關乎漢室氣運的工程。

新洛陽城若興建完成之後,將進一步穩固劉闖的地位和聲望,到時候許多事務,便可以順理成章的進行下去。按照劉闖所想,五年之後,江山穩固。

或許還會有戰亂髮生,但中原則會徹底平穩。

而今,皇城修建完畢,也意味着遷都之事。刻不容緩。

在經過反覆朝議後。最終決定。十一月將遷都洛陽。不過在遷都之前,還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漢帝御駕親征的事情。劉闖對漢帝的不知好歹,已經有些不耐煩了!若這個傢伙繼續留在中原,勢必會對劉闖形成掣肘,絕非劉闖所願。

所以,把這個礙事礙眼的傢伙趕出中原,也就顯得更加急迫。

於是。從邊關發來的奏報越發頻繁,而在劉闖的暗中指使下,民間呼籲漢帝御駕親征的聲音,也就越來越大……

漢帝,這一次並沒有太過抗拒。

不過他找了一個好藉口,說是身體不適,所以準備推遲幾日御駕親征。

劉闖沒有再逼迫漢帝,畢竟他是天子,劉闖總要給他留些顏面。在確定了漢帝親征的事情之後,朝會上開始商議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正式遷都的日子。十一月初十,劉闖將正式遷都返回洛陽。而許都從此之後,將作爲陪都而存在……

畢竟,歷經十載,許都而今的規模已經不小。

近四十萬的人口數量,也註定了許都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以一個小縣的地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許都的地位必須要獲得提升。在經過反覆商討,劉闖最終決定,置許都爲中都,設中都令,秩比兩千石,幾乎等同於一郡太守的地位。

遷都之事確定下來後,尚書令司馬防再次走出來,遞上了奏疏。

奏疏的內容非常簡單,言自漢武以來,相權旁落,天子身邊缺少一個可堪大用的臣子。如今,劉闖中興漢室,卻不得封王,所以斗膽懇請,重置丞相,由劉闖接掌。

此一奏疏出口,劉協的臉色頓時變得鐵青。

他終於明白,爲什麼此前會有那麼多人請求爲劉闖封王,原來劉闖的真實目的在於此。

劉協有心拒絕,可是文武百官卻不給他拒絕的藉口,同時上前請命,由劉闖接掌丞相。到了這一步,漢帝總算是看明白了!劉闖這一步一步設計的非常巧妙,從頭到尾,就是奔着這丞相的位子而來。把他趕出中原,而後遷都洛陽,劉闖身爲丞相,執掌朝堂,號令文武百官,也就變得順理成章。如此下去,用不得太久,朝堂上也就再無人會記得,這天底下還有一個天子存在。那時候劉闖便可以順勢而上,接掌帝位。而劉協身在燕京,根本無法發出聲音,又怎可能阻止?

看着劉闖的目光,如同噴火!

劉協心中殺意盎然,強作笑臉道:“按說起來,以皇叔的功勞而言,爲丞相倒也算不得過分,只是他的年紀……恐怕難以令天下人信服。”

劉闖的功勳,是一刀一槍拼殺出來,任劉協對他再不滿,也無法抹殺他的功績。

而且,文武百官都是劉闖的人,異口同聲的推薦劉闖。如果漢帝強行反對,弄不好會引發另一波動盪。再反覆思忖之後,漢帝最終決定,還是用劉闖的年紀說事。畢竟劉闖如今還不到三十歲,爲一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終歸有些說不過去。

哪知道漢帝話音未落,從朝班中走出一人。

“陛下,此言差矣。

自古以來,達者爲先,賢者不論大小。古有甘羅八歲拜相,而今皇叔已近而立之年,且功勞卓絕,爲何便做不得丞相?普天之下,又有誰的功勞能與皇叔相比?若皇叔不爲丞相,誰又做的丞相?陛下若不得拜皇叔爲丞相,恐爲小人所乘,言陛下對皇叔心懷忌憚,不肯任用賢良。這若是傳開來,只怕與我漢室不利。”

這一番話,幾乎是在威脅漢帝。

劉協擡頭看去,臉色頓時變得鐵青。

可是對這說話之人,他卻無可奈何。因爲說話的人也是漢室宗親,正是那劉曄劉子揚。

劉曄當年前往北疆,歷任大鮮卑山都督之職。

數年來,他治理大鮮卑山政績卓絕,並且不斷蠶食夫餘國,令夫餘國主簡位居不敢妄動,只能俯首稱臣。此次,劉曄隨劉闖家眷前來,便是協助處理遷都事宜。

而今,劉曄拜少府之職,遙領兗州刺史之職。

這是一個鐵桿的劉闖系。聽說劉闖已經準備。在遷都之後。命劉曄領宗正之職。

這宗正,是漢室宗正。

若劉曄領了宗正,到時候整個漢室宗親,在名義上都要爲劉闖控制。

漢帝強笑一聲,剛要開口,劉曄已搶先再次說道:“今陛下任皇叔爲丞相,也是衆望所歸,更是我漢室江山未有之祥瑞。皇叔以而立之年拜爲丞相。豈不更證明了天佑我漢室江山?”

“是啊,陛下,除皇叔之外,無人可以勝任丞相。”

羣臣再次開口,也使得劉協沒有任何藉口阻撓。

沒辦法,他事先沒有接到任何通知。如果他能夠得到一星半點的消息,也不至於在面對羣臣逼迫的時候,手足無措。劉協深吸一口氣,朝劉闖看了一眼。卻見劉闖朝他微微一笑,臉上的表情。卻顯得極爲平靜。這也讓劉協心中更加惱怒,偏偏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良久。劉協強按下心中的火氣,臉上更擠出一抹笑容,“既然衆卿認爲皇叔最爲適合,便依衆卿所奏。不過,此事還需要謹慎對待,請司馬尚書儘快呈報奏疏來,朕也好擇日拜相。”

現在這情況,劉協若不答應劉闖拜相,只怕是難以結束朝會。

只好拖延一下了……反正他活不得太久,能不能撐到登臺拜相的時日,還在兩說。

遷都,拜相,已不可逆轉。

劉闖在達到了這兩個目的之後,也是長出一口氣。

說實話,皇叔這個身份給了他無與倫比的先決優勢,同時也給了他許多桎梏。

他要取漢帝而代之,並非一件易事。

至少在表面上,他要做到周詳,讓人無話可說。

而今時局,還不夠成熟。哪怕漢帝已經到了牆倒衆人推的地步,卻依然是天子。若不得把他的影響力削弱到極致,劉闖想要取而代之,弄不好就會引發另一場動盪。在劉闖的心中,早已經規劃妥當。在短時間內,他是絕不會輕易邁出那最爲關鍵的一步。

翌日,劉闖率飛熊衛離開許都,前往章華臺巡視矢鋒騎大營。

而今的矢鋒騎,已經成爲劉闖手中,與虎賁軍齊名的兩大王牌之一。劉闖手下,共有五支王牌兵馬。高順的陷陣營、夏侯蘭的無當騎以及從曹操手中收編過來的虎豹騎。其中,矢鋒騎和虎賁軍隨劉闖左右,而無當騎駐守關中,虎豹騎屯兵汝南,高順的陷陣營則屯紮在河洛,隨時聽候劉闖調遣,不受他人的指揮。

其中,虎豹騎的統帥,劉闖早已有了人選,就是曹彰曹子文。

這一點,幾乎是盡人皆知。不過由於曹彰還在守孝期,所以虎豹騎暫時由夏侯尚統領。這也是爲了安撫曹氏舊部的一個任命。至少從目前來看,曹氏舊部並無不滿。

矢鋒騎的主將,便是趙雲。

劉闖在巡視了矢鋒騎大營之後,便在趙雲的陪同下,離開章華臺,前往距離章華臺不遠的章華寺上香。自漢明帝時期,佛教逐漸傳入中原,並且在洛陽白馬寺紮根。章華寺是白馬寺的一座別院,隨歷經戰火,但香火依舊旺盛。於章華寺,可眺望許都城廓,欣賞穎水美景。劉闖這也是偷得浮生半日閒,早就安排妥當。

大約在正午時分,就在軍中着手準備午飯的時候,忽聽得一聲巨響從章華寺方向傳來。

哪怕隔了十幾裡,章華臺大營也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地面的顫抖。

舉目張望,只見章華寺方向濃煙滾滾……

不好,出事了!

就在所有人感到事情不妙的時候,矢鋒騎副將李應突然率部譁變,猛攻中軍大營。

趙雲隨劉闖去了章華寺,軍中再無人主持大局。

李應命部下頭裹白巾,手持兵器向中軍大營發動了攻擊。矢鋒騎也沒想到,自家兵馬會突然發生譁變,以至於沒有任何準備,眨眼間便亂作一團。李應跨坐馬上,手持寶劍厲聲喝道:“今奉天子之命斬殺奸妄,劉闖已死,爾等還不聽候差遣?”

“斬殺奸妄。迎奉天子!”

叛軍齊聲呼喝。沿途所過之處。矢鋒騎四散而走。

只片刻功夫,李應帶着人就來到了中軍轅門外,就在他準備下令攻入中軍大寨的時候,忽聽得轅門內傳來三聲號炮響,緊跟着戰鼓隆隆,一隊隊軍卒從營中殺出。

與此同時,先前四散潰敗而走的矢鋒騎軍士,從四面八方而來。

不過與之前潰敗而走不同。這些個軍士一個個列隊整齊,有條不紊的從四面殺來,將叛軍包圍其中。

李應這心裡,不由得咯噔一下。

就在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一隊騎軍從中軍轅門內緩緩而出。

馬上一員大將,手捧甲子劍,臉上透着一抹嘲諷般的笑容。

只見他胯下象龍馬,頭戴紫金冠,身披唐猊寶鎧,腰繫獅蠻玉帶。威風凜凜,殺氣騰騰。

“無知小賊。真以爲某家不知爾等奸計嗎?”

來人在馬上厲聲喝道:“我乃大漢皇叔劉闖,爾等還不棄械投降,更待何時?”

李應,字伯迎,潁川人氏,李貴妃長兄。

在劉闖進駐許都之後,李應之父李珣便託人使李應加入矢鋒騎。不過,由於矢鋒騎的性質與其他兵馬不同,李應加入矢鋒騎之後,也只是在外圍擔任一個牙門將。沒辦法,矢鋒騎軍紀森嚴,普通人想要加入,勢必要經過一番嚴格的訓練。

李應所部兵馬,實則如同矢鋒騎的預備役,平日裡除了正常操演之外,更多時候是擔任矢鋒騎外圍的警戒和巡視任務。換句話說,李應手下的兵馬,是他從本地徵召而來的新兵,不管是從戰鬥力還是從素質方面,遠遠比不得矢鋒騎正兵。

李珣之所以讓李應混入矢鋒騎,也是出於培養自己的班底。

在他看來,只要劉闖和趙雲一死,李應就可以迅速掌控矢鋒騎……只要李應掌控了矢鋒騎,便立刻進入許都城中,控制許都城內的局勢。而劉闖手下另一支兵馬虎賁軍,則屯駐於長社。即便是得到了消息趕來許都,李珣也可以控制局面。

對此,李應也是極爲用心。

加入矢鋒騎後,他大散錢糧,拉攏軍中將領。

不過,效果並不是特別明顯。他所結交的軍中將領,大都是和他一樣的外圍將領。矢鋒騎核心將領,莫說他結交不來,就算是湊過去,那些人對他也不理睬。

這是一支王牌軍的驕傲!

矢鋒騎可謂是驕兵悍將,跟隨趙雲遠征過河湟,馳騁於關中,橫掃河洛……

這樣一支百戰百勝的兵馬,又豈是李應之流可以拉攏?但李應卻不在意,在他看來,只要劉闖趙雲一死,他率部發起攻擊之後,其餘各部的將領一定會前來響應。

到那時候……

可誰料想到,事情並非如他想象那般發展。

劉闖居然沒死,而且就在矢鋒騎大營軍中。李應看四周兵馬越來越多,其中更不泛一些之前與他交好的狐朋狗友,心裡不由得一陣發冷。

劉闖眉頭微微一蹙,冷冷一笑道:“莫不是想要等待援兵?”

他說着話,突然笑道:“李伯迎,實話不妨告訴你……爾父子所作所爲,皆在我掌控之中。你們以爲找到了一批天雷火就能謀逆造反嗎?我告訴你,你那老子埋伏在章華寺外的八百死士,而今恐怕已經爲我虎賁軍包圍……而你家小,此刻也已經淪爲階下之囚。若聰明的,便立刻棄械投降。如若不然,休怪我心狠手辣。”

李應見此情況,那還能不知道他中了劉闖的計……

人家這分明早有準備,只等他們自投羅網。

投降?

李應心知劉闖是何等人物……那絕對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傢伙,今日若落在他手裡,哪怕自己是李貴妃的兄長,劉闖也不會對他心慈手軟。想到這裡,李應突然一咬牙,厲聲喝道:“衆兒郎,休要聽這奸賊胡言亂語,隨我殺出重圍……”

說着話,他撥轉馬頭就朝外衝。

他也知道,這時候衝擊中軍,根本不太可能。

那中軍盡是矢鋒騎精銳,更有劉闖親自坐鎮。劉闖飛熊之名,可不是憑空喊出來。雖然未曾和劉闖交過手,可李應心裡很清楚,他不可能是對手。只有向外衝……衝擊那些外圍矢鋒騎的陣腳,說不得還能有一線生機。

看李應率部突圍,劉闖臉上的笑容更甚。

他舉起甲子劍,在空中一擺,只聽得隆隆戰鼓聲鼓點突然間發生變化。兩隊鐵騎從兩邊殺出,爲首的正是姜冏和太史享兩員大將。

我手裡可不僅僅有矢鋒騎,我的飛熊衛,不弱矢鋒騎!

劉闖突然扭過頭,對身後一少年道:“鄧艾,若換你在這等情況下,該如何選擇?”

在劉闖身後的少年,赫然正是鄧艾。

不過此時的鄧艾年紀尚小,緊張的時候,說話甚至有些結巴。

他吭吭哧哧道:“置之死地而後生,若艾領軍,必向老師發動攻擊,如此說不得還有一線生機。未戰先怯,軍心自亂。他本就是一羣烏合之衆,想要突圍談何容易?”

劉闖眼睛一眯,看了鄧艾一眼,卻沒有做出評價。

這小子,倒是個剛烈性子……不過要說起來,他的主意倒也未嘗不能嘗試一二。

嗯,看起來對這小子,是要好生調教一番。

不過劉闖並不打算親自授課!他自家的水準,自家清楚……對於第二代人的培養,劉闖已經有了一個打算。似鄧艾這種後世的名將,他覺得還是交給荀彧和荀攸調教爲好!

第38章 君不負妾,妾不負君(上)第81章 再戰呂布第273章 大戰再起(二)第16章 次奧,都不是一般人(下)第202章 雞肋第298章 袁熙之死(一)第164章 公美之殤第217章 大漢子民第258章 建安五年第186章 許都,許都(一)第320章 阿醜不哭(上)第146章 初會(二)第312章 蘇家獻禮第65章 致命危機第2章 我命由我不由天(下)第221 梅花香自苦寒來 二第335章 混亂的三國(二)第256章 黃閣第403章 遷都(四)第371章 雙傑(二)第189章 朝天子(二)第30章 漢有三仁焉 ,子奇偉丈夫(上)第341章 短歌行(二)第366章 雞肋(三)第23章 鬱洲山(上)第13章 湖海之士(下)第353章 涼州之變(一)第9章 雛虎初鳴(上)第61章 何不歸去第331章 冀州之戰(八)第421章 大決戰(三)第423章 梟雄末路第249章 遼東亂(一)第71章 行路難(一)第19章 世間公理,強者爲尊(上)第424章 君臨第43章 快意恩仇大丈夫(上)第221 梅花香自苦寒來 二第29章 隱藏的記憶(上)第248章 暴雪(三)第395章 封王(下)第221 梅花香自苦寒來 二第264章 官渡序幕第301章 建安六年第336章 孫尚香(一)第273章 大戰再起(二)第45章 鐵漢柔情(上)第272章 黃鬚兒第157章 有猛士兮第246章 暴雪(一)第241章 海賊(四)第328章 警告(下)第407章 鏖戰江東(二)第349章 大捷(三)第12章 贈金(下)第151章 羣英會(四)第360章 斬將(一)第338章 觀滄海(三)第153章 羣英會(六)第202章 雞肋第358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十三)第238章 海賊(一)第86章 臥龍吟之崢嶸策第336章 孫尚香(一)第203章 再遇刺殺第7章 人善被人欺(下)第222章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三 感謝書友星空的物語飄紅!第47章 何謂順勢而爲(下)第120章 前奏第328章 警告(上)第392章 問計(一)第70章 女人的悲哀第13章 湖海之士(下)第367章 建安九年(二)第314章 袁之殤第41章 徐州風雲動(上)第405章 子義歸天第192章 射鹿(二)第112章 虓虎之邀(二)第1章 你是何方神聖(上)第416章 長阪坡(一)第318章 鄴城(上)第61章 何不歸去第322章 鄴城之變(一)第53章 迂腐聰明人第364章 斬將(十三)第103章 可怕的是生不如死第258章 建安五年第46章 薛州的饋贈(下)第359章 千軍萬馬入中原(二)第192章 射鹿(二)第382章 官渡第79章 虓虎可信乎?第222章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三 感謝書友星空的物語飄紅!第395章 封王第156章 宿命相逢第268章 白馬之戰(四)第42章 蹊蹺(下)第86章 臥龍吟之崢嶸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