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君恩

本來,劉闖準備直接返回高密。

可是在聽完了鄭仁的報告之後,突然生出去琅琊查看的念頭。

自奪取琅琊縣以來,劉闖還沒有去巡視過。而他對琅琊的認識,更多也都是源自徐奕和鄭仁的報告。

六月的高粱地,景色極美。

當劉闖看到那連片不見邊際的青紗帳,腦海中卻突然間迴響起那首後世的歌曲: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子走進了青紗帳……劉闖臉上露出一抹古怪的笑容,突然對徐奕道:“子明,有一件事你多留意。豐收之後,給我留一些種子,到時候秘密送來,我有其他的用處。”

徐奕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雖然他不太明白劉闖要這些種子做什麼用,可既然吩咐下來,他自然不會拒絕。

“子明,待秋收之後,來高密吧。”

劉闖巡視完琅琊,臨行前對徐奕道。

當初他用徐奕,是因爲諸葛亮舉薦,而且手裡也沒什麼人可用。

可經過這半年時間,劉闖對徐奕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他或許沒什麼驚豔之才,但做事很踏實,很穩重。這馬上就要入秋,秋收之後,劉闖就要對東萊郡用兵,到時候需要大量的人手。

屯田之事,已經穩定下來。

有鄭仁全面接手,想來這問題,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劉闖希望能夠把把徐奕抽調出來,爲明年的事情做好準備。

徐奕連忙道:“願從公子差遣。”

建安二年六月中,劉闖回到高密。

一晃三個月的時間,高密的發展極爲迅速。

膠州灣的移民已經告以段落,薛州從東海郡沿海,遷徙三萬餘人登陸。

如此一來。原本荒涼的膠州灣一下子變得格外熱鬧。

黔陬、壯武兩地不斷擴大,三縣人口從最初的五六萬人,已經激增至十萬人口。

大面積的屯田開荒,也使得膠州灣逐漸展露出不同尋常的生機。劉闖覺得,是時候抽調太史慈回來。

如此大將,留守膠州灣種地,未免有些可惜。

有黃珍和後錢在,保膠州灣穩定,沒什麼太大壓力。

接下來最重要的還是對東萊之戰。劉闖已經繼續足夠的力量。兵馬也擴充至三萬餘人,只待秋收過後,便可以發動攻擊。解決了東萊郡,接下來便是北海國。彭璆雖說已經無法對劉闖構成威脅,但有這麼一個人的存在。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劉闖,也有些厭煩了這個傢伙。

你老老實實做你的北海相,我懶得理你。

大家相安無事就好,偏偏這個彭璆,卻三番五次挑起衝突。

劉闖離開高密的幾個月裡,彭璆兩次渡過汶水,想要奪取淳于。

好在劉政坐鎮淳于。將彭璆擊退。加之管亥幾次增兵,彭璆這才老實下來,不敢再輕舉妄動。

可這廝卻不肯老實下來,見動手不行。就開始四處造謠。

他更派人前去安丘和昌安兩縣,想要收買兩縣縉紳。四月的時候,安丘縉紳暴動,率數百人想要攻打縣衙。幸虧姑幕守將魏越察覺異動。揮兵平叛,將安丘一干縉紳。徹底消滅。

但這已經變成劉闖的心腹之患。

當初劉闖不願意接受兩縣,是因爲不想表現太過強勢。

而今,他已經兵強馬壯,是時候佔居安丘和長安,唯有這樣,才能和淳于形成一個整體……彭璆的舉動,如同蒼蠅一樣噁心着劉闖。如果不把他幹掉,劉闖想要安生,恐怕很困難。

不過這件事,需要稟報鄭玄。

總之,劉闖發現,他手裡居然有這麼多事情要處理,讓他不禁有些頭疼。

但當劉闖回到高密之後,卻發現,有一個意外之喜,正等待着他……

在鄭府的客廳裡,鄭玄笑呵呵的指着劉闖,對旁邊一位老者道:“元方,你看這就是子奇之子。”

那老者大約在五六十歲的模樣,相貌清癯,頗有姿容。

他身着一襲青袍,頭戴綸巾。

“子奇兄若泉下有知,必會萬分高興。”

劉闖不認識這老者,但是他卻認識老者身旁的青年。

“陳羣?”

劉闖失聲喚出那青年的名字。

“原來,你就是劉孟彥。”

陳羣倒是沒有太大變化,不過看上去似乎更加沉穩幹練。

他手指着劉闖,突然忍不住笑道:“我就說那日看到你的時候,覺得有些眼熟……父親,你看他眼眉間,與中陵侯可像?去年我曾在淮陰城外偶遇他,但當時匆忙,卻未與孟彥盤桓。”

去年,劉闖受麋家的僱傭,押送貨物前往淮陰。

當時在渡過淮水的時候,他看淮水滔滔,便背誦了一手詩詞,哪知道被陳羣聽到,上前盤桓。

不過那時候的劉闖,是無名小卒。

而陳羣雖有些落魄,卻正要前往徐州,出任別駕,也算春風得意。

兩個原本沒有任何交集的人,在淮水河畔寥寥數語之後,便擦肩而過,再也沒有任何聯繫。

事實上,就算是劉闖當時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他居然會與陳羣重逢。

鄭玄聞聽,不由得露出好奇之色。

“怎地,孟彥還會作詩?我怎麼不知道。”

“呵呵,劉公子平日裡忙於政務,哪有時間……”

那老者倒不認爲劉闖真能做出什麼詩來,想必是陳羣的客套話。他擔心鄭玄讓劉闖當場賦詩,萬一劉闖做不出來的話,說不得會惱羞成怒,甚至會遷怒陳羣,反倒麻煩。所以。他連忙起身,爲劉闖打圓場。

鄭玄倒是沒有再追究下去,指着老者道:“此陳紀陳元方,說起來也是你的長輩。”

劉闖一怔,詫異道:“可是那著《陳子》之陳先生?”

陳紀頓時樂了,“沒想到孟彥也知拙著?”

早年間黨錮之爭,陳紀也受過波及。在被禁錮的時候,他著書萬言,號曰《陳子》。在士林中頗有聲望。

陳羣,便是陳紀之子。

“孟彥,元方是受友若之邀,攜長文前來助你。

你而今事務繁忙,長文又有大才。正可助你一臂之力。”

劉闖正疑惑,陳羣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聽鄭玄這麼一說,他頓時恍然。

心裡面也暗自感激荀諶……他這位老丈人,可真的是一心爲他考慮,居然把陳羣也給拉來了。

“今得長文之助,我必能輕鬆許多。”

陳羣微微一笑,並未贅言。

陳紀道:“對了。方纔我聽康成公言,你欲造紙重整典籍,可是當真?”

“啊,確有此事。”

陳紀臉上露出一抹稱讚之色。扭頭對鄭玄道:“不愧是子奇之後,雖幼年蒙塵,卻不忘學問。此關係千秋大業,我以爲孟彥這個事情。做的極好,我亦極爲心動。這樣吧。若康成公不棄,我也參與其中。如果人手不足的話,我便寫信回去,再找幾位老友過來,也能助一臂之力。

說實話,我之前本欲帶長文前往徐州,友若來信的時候,我還有些不太情願。

孟彥雖是子奇之後,畢竟幼年遭難,我擔心子奇此後門風斷絕。今日一看,我是爲子奇欣慰。”

他要去編書?

劉闖聞聽,頓時鬆了口氣。

他剛纔也在想,該如何安排這位老先生。

陳紀的名聲和身份擺在那裡,劉闖總不成怠慢。可他又不願意有這麼個老先生天天對他指手畫腳。

既然他願意去編書,正好可以省去一樁麻煩。

劉闖心中萬分高興,但嘴上還是客套一番。

“老大人,何以要去徐州避難?”

衆人坐下之後,劉闖忍不住問道:“豫州據我所知,似乎並無戰事,爲何要前往徐州?”

“哦,此事說來,也算不得秘密。

自曹司空迎奉天子,遷都許都以後,豫州除了汝南發生過一些戰事之外,基本上還算平靜。

不過,張繡佔據南陽,對潁川虎視眈眈。

我很擔心,張繡若突然用兵的話,潁川必然會蒙難……所以我纔想要帶長文去廣陵。不過現在看來,這徐州似乎也不是什麼避難之所。孟彥此次去下邳與呂布聯手,此乃軍政,非我所願涉入。只是孟彥在下邳痛擊陳漢瑜,可是得罪了不少人。那陳漢瑜在潁川,也有些名望。”

劉闖聞聽,微微一笑。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我素來仰慕陳珪,可是他卻憋着心思想要害我,我又怎能束手待斃?”

陳紀笑道:“孟彥不必解釋,我並無責怪你的意思。

但陳珪畢竟是名士,交友頗廣……你要小心,他今在劉備身邊,少不得要找你麻煩。人言可畏!若非我來北海,恐怕也不知孟彥爲人如何……所以,我覺得你還是應該有些對策纔是。”

人言可畏……

劉闖心裡一沉,輕輕點頭。

這可是一個極其重視名聲的時代,他雖然是劉陶之子,但劉陶畢竟已經死了,不可能一直守護他。這個身份,早晚會失去作用。人走茶涼的道理,劉闖當然清楚。這一點,從潁川方面一直沒有發力,對他形成有效呼應的情況來看,就可以看出端倪。

或許那些人是顧慮曹操勢大,或許他們有別的考慮。

但劉闖身世明朗之後,潁川世族卻多保持沉默。

雖然有伏完楊彪等人爲他爭取來了大漢皇叔的名號,可那更多是一種利用的關係。真正應該給與劉闖支持的潁川鄉黨,反而一直保持了沉默。若不是荀諶,恐怕陳紀未必會前來北海。

原因?

恐怕也是因爲劉闖無名所致。

陳珪畢竟是名士,他自有他的圈子。

到時候這些人極盡詆譭之事,劉闖恐怕是百口難辯。

所以,一定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纔好……陳紀說的不錯。單靠着父蔭,恐怕是難以長久。

“還請老大人指點。”

“指點倒不敢說,不過孟彥你造紙編書,乃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何以到現在都遮遮掩掩?這種事,沒什麼好遮掩,相反你應該大張旗鼓纔對。參與的人越多,造成的聲勢就越大。

孟彥。我以爲你應該設法廣招天下讀書人,來參與這場盛事!

另外,還有一件事,我認爲你做的不好……不,不是不好。是極差。”

“啊?”

劉闖激靈靈打了個寒顫,連忙躬身道:“請老大人指正。”

“這件事,也是長文在路上與我提及,還是由長文來說吧。”

陳紀對劉闖的態度非常滿意。

不過,他還是把機會讓給了陳羣。

他現在一門心思想的是造紙編書的事情,對於那些陰謀算計,並無興趣。倒是陳羣。以後要在劉闖手下討生活。所以讓陳羣露露臉,對他日後的發展也有好處,陳紀有怎能放過機會?

劉闖向陳羣看去,卻見陳羣一笑。輕聲道:“公子得天子賞賜,已有些時日了吧。”

“是!”

“可是公子你可曾向天子上疏謝恩?”

“這個……”

陳羣笑道:“我知道公子你現在忙於軍政,可是再忙,禮不可廢。

天子認你爲皇叔。封你爲灌亭侯,也是天子對公子你的殷切期望。公子你雖爲中陵侯之後。但要知道,沒有天子隆恩,你如今想要坐穩北海,恐怕也非常困難。所以,你應當向天子謝恩,並呈上貢禮。天子恩義越重,與公子好處越大……要知道,這江山還是漢室江山。”

陳羣這一席話,鄭玄陳紀連連點頭,表示讚賞。

而劉闖則激靈靈一個寒蟬,他發現,他竟然犯下了一個如此巨大的錯誤。

承後世觀念,劉闖潛意識裡,已經把建安視爲三國,對天子劉協,或多或少有一些輕視。

可他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這還是漢室江山。

天下人依舊是共尊漢室,而天子就是漢室的代表。

君不見各路諸侯打得你死我活,根本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可是袁術一造反,就連袁紹也急急忙忙要和袁術劃清關係……奉天子以令諸侯也罷,扯虎皮拉大旗也好,劉闖發現,他並沒有真正把大漢皇叔這樣一個旗幟用好。反倒是劉備,把他那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用的是出神入化。

“長文,如今可還有補救之法?”

劉闖對陳羣的重視程度,頓時提升數倍。

陳羣微微一笑,“自然有補救之法……公子即刻奏疏一封,上奏天子。

你就把這些日子來在這裡的發展與天子言明,還有你要造紙編書的事情,一併寫入奏疏……

這是態度,公子有這樣一個態度便好,相信天子,也會非常高興。”

劉闖聽罷連連點頭。

不得不說,陳羣的到來讓他避免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如果他一直不肯給天子奏疏,如果他一直不願意與天子主動聯繫,時間久了的話,只怕會讓天子心生隔閡。我都認你爲叔了,你卻連個音訊都沒有?這時間久了,劉協還會對劉闖寄予希望嗎?恐怕到時候,他非但不會寄希望於劉闖的身上,更會認爲劉闖無感恩之心,絕非忠臣。

那樣的話,可就麻煩了……

劉闖想到這裡,竟出了一身冷汗。

他已經感受到皇叔這個身份給他帶來的好處,可如果沒有這個身份,他必然會增添許多困難。

“長文所言極是,確是我有些疏忽。”

他想了想,沉聲道:“不如就請長文撰文,爲我寫一封奏疏,而後由我抄錄即可。”

陳羣聞聽一怔,旋即爽快答應。

陳紀父子知道,劉闖前來拜會鄭玄,必有事情要商議。

所以和劉闖寒暄幾句之後,陳紀就藉口疲乏,讓陳羣攙扶着他離去。

“長文,你以爲這劉孟彥如何?”

出客廳後,陳紀突然開口詢問。

陳羣想了想,“此人能夠納諫,能夠知錯就改,心胸和氣度不俗。

而且,他頗有野心,從他造紙編書一事來看,顯然是要求萬世之名……只是日後會有何前途,我尚且看不清楚。不過既然來了,我倒是對他頗有興趣,不如就留下來,觀察一下。”

“嗯,既然你已有打算,那我就不再勸說。

我是決定留下來,不爲劉闖,只爲那造紙編書一事……如果你發現此人不可以輔佐,便不必顧慮我的事情,只管離開就是。有康成公在,他也不可能難爲我,切不可因我而耽擱前程。”

每一個父親,都會爲孩子的前程而操心。

陳羣微微一笑,“父親放心,孩兒曉得輕重。”

鄭玄帶着劉闖來到書房,露出疲憊之態。

他側臥榻椅上,對劉闖道:“元方攜子前來,是受友若之邀。

不過,我看得出,陳羣並未對你徹底歸心。似他這年紀,正心高氣傲,所以難免會有些驕橫。加上你年紀太小,雖勇力過人,且又是皇叔的身份,但想要壓住他,並非是什麼難事。

所以,你還要謹慎,切不可因爲而今的成就,就沾沾自喜。”

看着鄭玄那疲憊的面龐,劉闖不由得心裡感動,上前在榻椅旁跪下,輕輕爲鄭玄敲腿。

他雖非劉闖的父親,但看得出來,他是真心關心劉闖,也是真心在爲劉闖的未來,進行謀劃。

“你在下邳的事情,我已經聽說了。

陳漢瑜這個人,功利心太強,恐不得好死。加之他一直懷着投機取巧的心思……我看他也未必是真心要輔佐劉備。不過元方說的不錯,你今年少,更需揚名。我本想把造紙編書一事慢慢進行,現在想來,卻是有些欠思考。嗯,這件事你要大力宣揚,讓天下人都知道,你劉孟彥的胸懷。”

劉闖點頭道:“闖明白。”

鄭玄長出一口氣,閉上眼睛。

片刻後,他突然問道:“你此去下邳,以爲那呂布可依持否?”()

第410章 鏖戰江東(五)第363章 斬將(十二)第37章 飛熊降世(上)第80章 五禽鬥龍蛇第197章 衣帶詔第147章 初會(三)弟242章海賊五第359章 千軍萬馬入中原(三)第139章 泰山賊來襲(三)第43章 快意恩仇大丈夫(下)第294章 伯言可願助我?第101章 刺客之大漢皇叔第117章 各有算計第6章 伊蘆(下)第256章 黃閣第355章 冀州之戰第三彈(四)第149章 羣英會(二)第268章 白馬之戰(四)第68章 聲名鵲起第299章 袁熙之死(二)第213章 這裡是常山第367章 建安九年(一)第266章 白馬之戰(二)第374章 虎牢(二)第323章 鄴城之變(三)第344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八)第20章 請君三思而後行(上)第50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下)第48章 一刀寫春秋(上)第177章 飛熊橫行,貂子豈能阻擋?(下)第21章 美人恩(上)第405章 子義歸天第382章 官渡(十七)第383章 敢不敢來(二)第206章 桃園結義第16章 次奧,都不是一般人(下)第407章 鏖戰江東(二)第362章 斬將(七)第375章 虎牢(五)第335章 混亂的三國(二)第11章 淮陰步子山(上)第301章 建安六年第193章 射鹿(三)第222章 梅花香自苦寒來 三 感謝書友星空的物語飄紅!第72章 行路難(二)第374章 虎牢(二)第422章 大決戰(四)第342章 冀州之戰第二彈(一)第347章 老羌(三)第373章 大戰再起(一)第379章 官渡(八)第361章 斬將(四)第312章 蘇家獻禮第287章 諸葛瑾第326章 郭嘉,你好!(下)第34章 前奏(下)第62章 馬丘夜渡第329章 冀州之戰(三)第321章 改變的歷史(下)第337章 念天地之悠悠(三)第235章 談不攏,接着打第224章 孤竹城(二)第40章 陰差陽錯(上)第378章 官渡(六)第348章 血戰賜支河首(一)第32章 賭一回(上)第20章 請君三思而後行(下)第105章 東夷校尉第96章 可入北海國第41章 徐州風雲動(下)第5章 龍蛇九變(上)第8章 叔父(上)第422章 大決戰(四)第349章 大捷(三)第112章 虓虎之邀(二)第383章 敢不敢來(二)第11章 淮陰步子山(下)第126章 不如歸去第61章 何不歸去第407章 鏖戰江東(二)第333章 冀州之戰(十四)第365章 腹心之殤(二)第268章 白馬之戰(四)第322章 鄴城之變(一)第272章 黃鬚兒第385章 託孤(二)第106章 兩個蹺家女第18章 汝南風雲起(下)第3章 老羆出囚籠(上)第22章 薛州(下)第82章 自此江山起風雲第293章 許攸夜奔第416章 長阪坡(一)第35章 麋繯夜奔(中)第19章 世間公理,強者爲尊(上)第39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下)第367章 建安九年(三)第207章 莫愁前路無知己第368章 提親(一)第34章 前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