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晉陽

幷州刺史部,爲前漢武帝元封中年所置,爲大漢十三州部之一,領太原郡、上黨郡、西河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朔方郡、五原郡、上郡這九郡,至幷州刺史部始治晉陽。

當然,晉陽不僅是州治所所在,同樣也是太原郡郡治所在。

先秦晉定公十二年,出於將來政治避難需要,趙簡子高瞻遠矚修了晉陽城,成爲趙氏家族的“避風港”。但是對此舉,孔子頗多非議,故書於《春秋》曰,“趙鞅入於晉陽以叛”,其意自明,卻是指趙簡子入晉陽,爲蓄意叛君。所謂人臣之罪,莫大於叛逆,春秋所必誅也,趙鞅專地以叛,結韓魏以脅其君,復入於晉,聖人書之,所以譏晉侯之失刑,而三卿分晉之禍,實始於此也。

在孔子眼中,認爲趙簡子“走保晉陽”,也是一種“犯上”行爲,所以才用一個“叛”字冠之。當然,無論趙簡子修築晉陽,是不是頗有戰略目標的策劃,但因孔子之筆,卻已經是言其早有叛晉之意,甚至將最後的三家分晉之禍開始也歸於其中。

當然,晉陽的悠遠故事,也不知與其,其也是大漢的龍潛之地,因爲前漢文帝即位之前,可就是在晉陽城內,足足做了十七年的代王。若非如此,使得久在苦寒之地的漢文帝劉恆深知民間疾苦,在掌權以後,實行了減省租賦、減輕徭役等一系列的關心民生之策,恐怕前漢也不會有那“文景之治”和之後的“孝武盛世”了吧!

卻說剛剛上任的幷州刺史丁原,得悉使匈奴中郎將關羽,將兵萬五騎至晉陽城外,當即率晉陽城內的幷州文武,出城相迎。

丁原,字建陽,兗州泰山郡南城縣人,年約四十餘歲,將滿五旬,身長七尺餘,軀幹雄壯,容貌粗獷。

泰山郡,號稱“郡接山海”、“泰山險阻”,民多果健,好武習戰,高尚氣力,自古以來便是出精兵兵的地方。當然,那裡能出精兵,同樣也能出刁民,和丹陽相似,是大漢國又愛又頭疼。

而丁原出身泰山郡,自然也有一番無疑,其少爲郡吏,以武勇著稱,打得寇略郡縣的泰山諸賊聞風喪膽,猶是知名。後來,他也參加了鎮壓太平道黃巾蛾賊的戰事,因他是負責青徐方向,所以並未和關羽碰過面,倒是和伏泉的堂弟伏德有過一些接觸。只是,兩者之間,也有差別,用後世的話來說,伏德那支兵馬是作爲清剿叛賊的主力野戰部隊,至於丁原,只能是當地爲野戰部隊帶路,作爲嚮導的地方後勤將領而已。

“丁使君,久仰、久仰……”見得丁原親來,關羽也不好擺出大架子,雖然他如今貴爲使匈奴中郎將,俸祿上其實還比丁原這個幷州刺史多很多,但是相比於作爲北疆封疆大吏的丁原來說,關羽這個使匈奴中郎將的職權明顯比他小很多,自然也由不得關羽太過傲慢。

“不需如此,不需如此,吾等盼關中郎久矣!”丁原開着玩笑道,引得關羽皺眉,畢竟他和丁原並不熟悉,而丁原卻視而不見,反而之後將目光直直看向關羽身後那一萬五千騎,心裡可是樂開了花。

夏日時候,幷州刺史張懿率軍與屠各人和南匈奴人聯軍對戰,大敗身死,同時也把幷州邊軍給打殘了。在丁原上任接手以來,即使不斷招募兵馬,也不過纔將將編練好了兩萬兵卒,其中還大半是步卒,如今關羽帶兵到來,可算是解了燃眉之急,幷州在應對胡人聯軍也就不會顯得兵力捉襟見肘了。

“使君言重,羽爲漢將,自當聽朝廷命爾。”關羽客氣道,同時注意到丁原眼色,也是有些明白他爲何如此熱情了,只是那一萬騎都是給度遼將軍耿祉的,丁原明顯沒機會掌控這支騎兵了。

“此乃度遼將軍耿祉……”稍後,丁原爲關羽介紹身旁的一位年近五旬之人,其身上透露着一身殺伐之氣,一看也是邊疆宿將,當然,關羽在他身上似乎也看到自己的那股桀驁自傲的性格。

將軍,主掌征伐,本朝以來,除京中的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右左後四將軍外,一般將軍戰時受命,戰後撤銷,惟獨度遼將軍一職常置。

度遼將軍之職,早於前漢孝昭皇帝時,於昭帝元鳳三年,就被設置,當時任命中郎將範明友爲度遼將軍,因度遼水而得名。其銀印青綬,秩二千石,後漸成定製,屯紮在五原郡曼柏縣,與護烏桓校尉合稱二營,其北抵鮮卑,東震烏桓,西監屠各,南安匈奴,是大漢國北方的軍事最高長官,關羽這個使匈奴中郎將正歸其指揮,而一般被流放的罪人,都會被髮配到度遼將軍轄地。

本朝自顯宗孝明皇帝永平八年,復行度遼將軍事後,於恭宗孝安皇帝元初元年常置,至今已經成爲維護大漢北部邊防和處理北方民族政務的重要職位,對於維護大漢北部邊疆的安定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見過耿將軍!”關羽行禮道,畢竟是其上官,自然不得無禮,然而對面的耿祉只是點頭示意,顯然沒有把耿祉的尊重放在眼裡,甚至他更多的目光注意力,竟然全部都在關羽身後的那些騎兵身上,完全把關羽這個曾經也是陣斬過鮮卑胡酋檀石槐的大漢名將不放在眼裡。

只是,對此,關羽雖然心中怨恨,但心裡也不敢多言,畢竟耿祉敢如此,自然也是有他的資本。耿祉姓耿,又身居度遼將軍高位,身後勢力自然不簡單,其出自右扶風耿氏,是世祖光武皇帝雲臺二十八將耿弇的嫡系後代,而右扶風耿氏一族自耿弇起成爲東漢名門,百餘年來擔任數百石縣令郡丞以上者有若天上繁星,甚至兩千石高位者也是代代有人,便是當今,在朝爲官者十數人,地方爲官吏者更在百數。

換句話說,只要大漢帝國不倒,右扶風耿氏就永遠是名門望族,這一點,便是關羽故主伏泉所在的琅琊伏氏,甚至當朝皇后所在的右扶風宋氏,都稍顯不如。

畢竟,宋氏除了其祖上宋昌對前漢文帝前往長安登基即位有勸誡從龍之功外,家族後人也是時代圍觀,但並沒有太多建樹。

至於伏氏,雖然可以追溯到秦末漢初的大儒伏生,但是除了在本朝以來,先祖爲光武帝立國出力,並因貴戚而顯貴外,也無太多出色之功,若非出了伏泉這個怪胎,恐怕就算伏氏和宋氏關係與劉漢皇室密切,無論在聲望還是實力上,和耿氏這樣的龐然大物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多。

因此,關羽縱然不滿,也不敢言,人家的出身和功績,都不是他可以比的。右扶風耿氏又是開國元勳之後,樹大根深,黨羽遍佈朝野,於他而言,現在身處幷州,歸其麾下,自然是能收斂便收斂。

見到耿祉這般模樣,丁原和耿祉這些日子,也有些交情,自然知道其爲何意,無非是已經年近五旬,又出身豪門的耿祉對於關羽這個寒門出身的傢伙的不屑,或者說羨慕吧。畢竟,關羽正當壯年,已經立下無數人畢生都未立下的功勞,這怎麼能讓耿祉這個豪門出身的傢伙服氣,若是對方是關羽故主伏泉也就算了,終究也是皇親貴戚,耿祉心裡嫉妒,肯定也會給面子,但若是關羽的話,指望耿祉對他客氣,根本不可能。

眼見氣氛詭異,耿祉不理不睬的模樣,讓丁原心虛,他連忙帶過話題,將這氣氛解開。只見,丁原指着他身後其他幷州大吏,一一介紹道:“此乃太原郡委太守、五原郡督太守……”

與在場幷州高官們一一認識後,關羽這下也是更加認識到這場胡人叛亂的嚴重性,和幷州局勢敗壞的程度。在場之人,不僅有太原郡太守委進在,甚至五原郡太守督瓚、雲中郡太守樂賀、朔方郡太守董援、上郡太守劉閔、西河郡太守董卓也在,他們或是因胡人攻佔郡縣,戰敗失地只帶少數並am逃到晉陽縣,又或是原太守守土身死,被朝廷新近任命,麾下卻沒有任何兵卒保護赴任,畢竟幾人的轄區都在北方,如今胡人叛亂,遊騎甚多,身邊沒有幾千人士卒隨行,和送死沒什麼區別。

此時,幷州九郡太守,在晉陽縣的足有六個之多,可知幷州形勢之敗壞。目前朝廷能夠完全掌握的郡只有定襄、雁門、太原、上黨四郡,其餘諸郡,都因爲靠近南匈奴王庭,不少郡縣流竄不少胡騎。當然,於大漢而言,慶幸的是此四郡,尤其後三郡,是幷州精華華所在,佔幷州總人口八成,所以丁原這個新任幷州刺史,不至於剛上任就陷入無兵可派的地步。

隨後,衆人回到州署,探討軍情,不過這些郡守都是新來之人,對於南匈奴情勢,說得都是如何進兵,準備糧草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直讓在場的關羽搖頭。

而關羽這一幕,也是讓新近上任的西河郡太守董卓注意到,便聽董卓用他的大嗓門如嘶吼般問道:“雲長可以異議?”

聞言,關羽捋了捋鬍鬚正聲道:“路上有些發現。”

“是何發現?”

然後,關羽把他來時在上郡所發生的事情經過,以及他自己的猜測一一道出,在場衆人聽後皆是鎖眉深思,最終也是點頭認可。的確,如關羽所說,今歲在幷州,無論是漢軍還是胡人,都不可能有開啓戰事的機會了。

也因此,這場臨時會議,最終的結果也是不了了之,幷州諸長官只能用最穩妥的辦法,該練兵練兵,該準備後勤準備後勤,待到明年春日,再用兵南匈奴。當然,這也不是說完全無戰事的,爲了應付新近叛亂的黑山軍,丁原還是決定抽出一萬步卒,在幷州要道上堵住那些劫掠重要城池的黑山賊,於他們而言,兵力稀少時,兩面作戰,自然極其不利,只能採取一面攻,一面守,而剿滅黑山賊的事情,自然只能交給在幽州已經基本解決了張純、張舉亂事的幽州兵了。

不過,丁原的命令,於關羽而言,自然和他無關,他麾下都是騎兵,自然不需要去守城,攔截黑山賊。

只是,本以爲可以暫時無事,哪成想還是出了事情,這事情的原因,就是度遼將軍耿祉對於關羽給他的一萬騎不滿意,要求關羽把他本部的五千騎兵和那一萬騎新兵兌換,被關羽直接拒絕了。

然後,關羽把他來時在上郡所發生的事情經過,以及他自己的猜測一一道出,在場衆人聽後皆是鎖眉深思,最終也是點頭認可。的確,如關羽所說,今歲在幷州,無論是漢軍還是胡人,都不可能有開啓戰事的機會了。

也因此,這場臨時會議,最終的結果也是不了了之,幷州諸長官只能用最穩妥的辦法,該練兵練兵,該準備後勤準備後勤,待到明年春日,再用兵南匈奴。當然,這也不是說完全無戰事的,爲了應付新近叛亂的黑山軍,丁原還是決定抽出一萬步卒,在幷州要道上堵住那些劫掠重要城池的黑山賊,於他們而言,兵力稀少時,兩面作戰,自然極其不利,只能採取一面攻,一面守,而剿滅黑山賊的事情,自然只能交給在幽州已經基本解決了張純、張舉亂事的幽州兵了。

不過,丁原的命令,於關羽而言,自然和他無關,他麾下都是騎兵,自然不需要去守城,攔截黑山賊。

只是,本以爲可以暫時無事,哪成想還是出了事情,這事情的原因,就是度遼將軍耿祉對於關羽給他的一萬騎不滿意,要求關羽把他本部的五千騎兵和那一萬騎新兵兌換,被關羽直接拒絕了。

原字建陽。本出自寒家,爲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爲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裁知書,少有吏用。摘選自《英雄記》

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俘不詳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雨挾風雷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須屯田經商第五百八十七章 一元難有再復始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觀異象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一百六十章 雙管齊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揚州待援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勝域外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州叛軍尚有後手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三百五十三章 不捨晝夜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鑿破漢陣第三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救危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守城初戰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三十二章 伏子全一豚犬耳第六百七十九章 一合酒第四百四十九章 夜襲鮮卑狼豕突第四十四章 宋酆與蔡邕第三百三十二章 趙凱退兵第六百二十六章 此非善人所爲也第十七章 捐錢百萬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十八章 渤海王涉謀反第三十一章 救人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六百零一章 每一發兵 頭鬢爲白第四百五十一章 鮮卑俘虜做炮灰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六百七十九章 一合酒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二百三十九章 萬軍校閱蠻驚恐第一百九十九章 何不直入閬中第四百六十八章 張然明起復涼州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聖人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四章 帝心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十一章 神醫醫聖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蘄春四百一十一章 一門爭死爲黨人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四百八十二章 進則事成 走必盡死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三百七十一章 城破餘亦亡矣第五百九十八章 終至漢陽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四百六十三章 馬踏彈汗山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臉談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蠻亂驚蟄起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四百二十七章 做人不能這麼無恥第一百四十一章 胡不歸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二百九十章 張魯來捉包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三百一十五章 可識得皖縣喬公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四百八十二章 進則事成 走必盡死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四百五十一章 鮮卑俘虜做炮灰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宗蛾賊已先平